禦賊議
檀萃
方今之患。營空倉空庫空。然轉其空而實之。蓋有道存焉。奸匪之徒。矙此三空。恣行搶劫。所過村寨。居民奔逃。無敢堵禦之者。使所過一處。即空一處。不早為之所。其空益深。事不可為。蓋三空之患猶恃有民。固其民不至於奔逃。使之各自為守。在於檄行州縣。申明保甲。團集鄉勇。凡民之逃生於畏賊。一人逃。從而逃。棄其家室老幼蓄積。賊得據之以恣其擄掠淫殺。故賊愈張而愈多。遂至於不可制。今固結居民。民有所恃。不至於畏賊。各顧其家室老幼蓄積。齊力出而禦賊。賊聞之。必不敢來攻。蓋攻難於守。城堡之守。以高臨下。村寨之守。以逸待勞。故守者之一。可以敵攻者之百。凡城池。以官吏領之。以士民佐之。村寨。以士民之有身家智略者領之。各率其子弟年少豪勇以佐之。賊必不敢入。故申保甲。集鄉勇。得寓兵於農。守望相助之遺意。不假力於營。不待饟於倉。不仰給於庫。各自為守。不仰於官。而賊不能擾。轉其空而實之。此不易之道也。此事之行。或疑其驚惶百姓。夫百姓驚惶。由於無所倚恃。故聞賊即驚。賊至即逃。今使四鄉之民。各恃其村堡都會。市井之民。各恃其城郭關廂。不畏賊而怒賊。且同心共憤以攻賊。正所以安集百姓。使其有定心也。固民即能任地。任地即能生財。此相因之道。民心既固。不至奔逃。耕於野為農民。聚於堡為鄉勇。則民皆兵也。民不散而地不荒。耕種如故。而糧有自出。是倉不空也。丁地之銀。廠鹽之額。舉皆如舊。是庫不空也。去三害而獲三利。出一紙通行文書。可以收實效矣。蓋為政之道。憲府總其大。州縣任其成。故地方有事。責成於州縣。州縣雖曰親民。亦不能以一身獨為也。必分之士民書役鄉保。以共襄其成。夫獲一案有賞。失一盜有罰。處分皆歸於州縣。故州縣莫不盡力。竊強黨少則曰盜。奸匪成則曰賊。然總之皆盜也。責成於州縣。非難辦者也。漢時渤海盜起。龔遂為守。單車到官。賊即解散。牂牁叛。殺太守。朝議棄之。杜欽說王鳳遣任職太守往。於是以陳立為守。即便誅平。古來如此比者甚多。故成功多由於守令。凡夷民之變。宜選州縣夙有威望為夷民所信服者鎮撫之。庶幾收龔遂陳立之效。亦一策也。至於守禦之備細。謹陳數條於左。
一檄行州縣。轉行民間。申明保甲。團集鄉勇。保護村寨。
一村寨隨其大小。各推士民為長。各率丁壯為鄉勇。一切耕作生理。仍照其常。有警則圜集守禦。其守禦有效。則計功獎賞。著地方官詳明。或給頂帶。或給匾額。以示鼓勵。
一守禦器具。須簡便易辦。半兼乎農器。耰鋤棘矜。皆足以為守禦之資。鍬鋤刀斧之類。農家所盡有者。去短柄用長柄。即可以守禦。去長柄用短柄。仍為農器。日本國兵以長竹竿。著小斧頭。如牆而進。鋒銳莫當。鄱饒之民。械以長貓竹。削其梢入桐油鍋之。比鎗刀更利。鳳潁間械。用齊眉棍。先以炒石灰裝入鴨蛋殼。人懷一枚。就敵先拋蛋殼。霧迷空。然後用棍進擊。先據上風拋蛋。無不勝者。又用長竹竿紮深刺把於竿頭。謂之狼牙筅。亦輕便可使。此皆不大費錢而易辦者也。尤莫便於飛石。即童子飛墮礫之戲。手臂之勁。能打數丈高。且遠至百步二百步。古老相傳。楊林未裁併時。尚為縣。有賊至。民皆搬避。令某止之日。避非計也。丁壯能走矣。老弱能盡攜之走乎。男能走矣。婦女能盡隨之走乎。銀鈔能帶而走矣。榖米牲畜一切能盡帶以走乎。與其盡遺於盜。至於出無所依。歸無所宅。終不免於死。曷若同心致死以禦賊。賊退而家室可完。吾當率先為汝禦。乃教其民用飛石之法。每五百人為一排。飛石子擊之。賊驚以為天下神石也。遂逃遁。論功。陞布政使。此法尤便之。至於早晚閑空時練而習之。以當戲具。尤少年所不厭者。
一村寨各居民門口。宜築矮牆狹巷。僅容一人進出。明正德間山東盜起。許忠節公逵為某縣。用此法教其民。但以一人持短刀守之。門盡開而賊不敢入。村村皆然。賊無所利。奔他縣擄掠。公以功陞副使。此皆先事預防。且易為辦者也。即守城之法。先於水邊路口。多築牛馬牆。防其衝突。毋使近城。而城外之關廂街市可保。防守之道。遠先在於四鄰。近則在於四境。至於入境。已大張惶。至於薄城。喪失尤不可計矣。許公令民沿門築牆。亦守城之法。變化用之者也。
一守禦城池。其法亦如村寨。而尤易為力。大府州縣。居戶百萬。數十萬。十萬。即次而中下。且數萬。即小而至極。亦敵一村寨。且數百戶。戶出一人禦賊。已為數不可紀極。為地方官者。但使其團聚。不至於離散。則保境禦盜。原所不難。上年設炒廠之法甚善。官不費而大濟於民艱。則知此地衿士父兄之可與有為。在上官有以獎勵之者。仍照前法。以為團練守禦之備。當無不樂從者矣。
一驛路衝塗。自板橋起至亦資孔止。除依城池為固者不計外。其去城池遠者。亦申保甲團練之法。其中間馳道兩頭有關廂口。口外築牛馬牆。其兩旁民居客居後戶之外。各築牆連接。包裹之以為固。其餘皆如防守村寨法。
一民自為守。貧富不同。量貧富各出資力以保障鄉邦。不至於失散。其為功德至大。而自己之身家。藉眾力以保護。不至全為拋棄而齎盜糧。為己為人。交受其利。是在互相勸諭耳。
一此事督率在地方官。有功奏陞加銜。其失陷村寨。計過照例治罪。
守禦後議
檀萃
鄉勇者。民兵也。異於官兵。官兵廩於官。其添設良難。民兵因于民。其團之最易。故行之於古而效。行之於今而亦效者。良以其易也。唐馬燧鎮太原。募役數千。教之戰。數月遂成精卒。居一年。廣場羅兵數萬。威震北方。李抱貞鎮澤潞。三丁編一。蠲其租徭。給之弓矢。三年皆為精兵二萬。不廩於官庫。兵雄為諸軍冠。李德裕帥蜀。立雄邊子弟。總十二軍。威聲震於西南。此皆承衰弱困敝蹂躪之後。棘手難為。而轉弱為強。曾不旋踵。惟取諸其鄉。以本地之民。守本地之險。故見功易易耳。然猶須募練也。其不待募練者。莫如民自相與為兵。南唐淮北與周接壤。世宗侵唐。已舉江北。而小民相與聚山頭。立堡壁。以農器為兵。以楮為甲。周師屢為所敗。唐地多為所復。當時謂之白甲軍。豈待上之募練乎。宋之河北西路被邊州軍。百姓自相團結。為弓箭社。不論家業高下。戶出一人。帶弓而鉏。佩劍而樵。出入山隈。飲食長技。與敵國同。私立賞罰。嚴於官府。分番巡邏。鋪屋相望。有警擊鼓。立致千人。器甲鞍馬。常若寇至。蓋顧親戚墳墓。人自為戰。敵深畏之。況盜賊烏合乎。故羅大經論民兵之利。謂張魏公帥川陝。令挑選強壯。以知縣為軍正。尉為軍副。不半月得兵二十萬。陳福公獻民兵之策。兩淮已用其法。荊襄尤有成規。開禧用兵。禁旅多敗。兩淮山寨。萬弩手率有功。丙寅。敵圍安襄。分諸郡兵。與湖北義勇往救。兵潰。鈔略甚於寇戎。而義勇隨帥進退。不犯秋毫。蓋顧其室家門戶也。故民兵勝於官兵。此皆行之古而效者也。其行之今而效者。是則湖北孝感之用鄉勇乎。牛生會試歸。言往來由孝感。其鄉人沈君琦。上年署孝感。聞寇警。大修城。集鄉勇。賊至。營於胡家寨。眾二三萬。鄉勇僅五千禦賊。賊不敢出。會官兵二千至。共擊之。賊盡殲。他賊聞之。盡迸於西不復東。上自安陸德安。下暨黃州數郡。安堵無虞。自是漢口武昌皆效孝感。漢口有鄉勇三千。武昌有鄉勇五千。皆恃以無恐。襄河船幫。亦有鄉勇。即以水手充之。生於臘底到沈公署。住二十日。親見士民感戴。眾志成城。屹然金湯之固。行至漢口街衢。熱鬧如故。武昌亦自帖然。又言掃滅胡家寨賊。無一賊得脫。僅遺婦女弱口收禁。捷聞時。官兵猶有殺傷。鄉勇竟折損。鄉約保正。各領所統之鄉勇。所執器仗。惟刀與長鏢。衣掛刺鄉勇字。皆自備。不煩於官。官但鼓舞獎勵之。即大收其用。故論功賜以頂帶。某馬牌子力戰。加之六品銜。所以人心踴躍。爭為出力。今若照孝感已行之例。只在傳集紳士耆老四鄉之頭人。面加獎諭。多出告示以鼓勵之。當無不濟者矣。沈公在孝感。甚得民心。事平後。新令至。民不受。以為吾公全吾城。保數萬生靈。苟去吾公。吾等即為之死。究莫之敢奪。仍視事率常。又念吾公清苦。競賙之。雖菜傭線媼亦日有投。是知州縣之吏。能清廉即得民。民其為守禦。上官不能以勢奪。而己亦不至於獨貧。此皆事之可風者。某家皖黃間。感沈公之保障一方。遏絕教匪。不致蔓延於江北淮南數千里之地。其功至大。而吾家鄉之受賜尤深。故表明其事。共率此行之。使知其成事易而見功速耳。為三空之患。故議團集鄉勇。官不費而事易行。若出於召募。費空難以為給。必中止。然鄉勇非但應急。即無事時亦須備也。再商行之以為何如。乘此民心踴躍之際而終行之。百世之利也。
應未堂安民勦匪事宜書後
周錫溥
予始與君偕令甘省。既君遷知肅州。以失察私玉案。解肅州任。從戎荊郢間。勞績上聞。賜翎優異。遂擢牧吾郴州。入 覲時。天子以君在軍中久。命軍機大臣。咨問勦撫教匪事宜。君條對皆稱旨。予受而讀之。竊嘆其言之有關於 國家本計。而非苟焉以談兵者。教匪之亂。初若么麼。而勞師者至六七年。其故何之。染日久則徒黨多。教習於邪則不能以速化。其行不由驛路。而善走巴叢漢棧之險。則不便於官軍之進止。其嘯聚無定所。而抄掠無常處。則不能以指劃而必得之。又所過之地。燔廬舍。殲老弱。而俘其丁壯。以為前行。撲之愈增。掩之愈幻。雖假息片時。實從古未有之猾賊也。伏讀諭旨有曰。自古但聞用兵於敵國。不聞用兵於吾民。自是宥從。寬首告。所生不翅數十萬人。而賊不足平矣。君在軍中知其如此。故先敬紀聖訓之煌煌者。而後書思以對。夫賊氛未靖。議者方欲增兵益餉。務窮根株。以釋九重宵旰之。君獨謂賊不可以兵靖。而欲寓無形之兵於民間。雖若可行。而賊之稽誅。不已久乎。民之不安。不愈甚乎。竊嘗伏而思之。兵可以一用者也。既為賊故。而暴師數年。則利害之故。必有所歸。 國家休養生息百六十年。禮樂政教。彌際寰宇。楚蜀內地。豈有從亂如此之多者哉。由賊首驅脅而然。而賊所蹂躝各塢。亦即官軍追勦截殺。震驚驛騷之處。民不知為官軍而以為賊也。則弱者奔竄。強者觝距。官兵亦不知為民而以為賊也。則斬艾之以倖首功。其間道路回遠。裨將四出。甚至逐賊不得。而遷戮良善。目為匪黨。巢覆卵破。萬口吞聲。雖閫帥之節制。有不必行。而明允之士師。有不能詰也。由兵與民分。而民與賊反不分。其究也。反使賊首藉以布德於民。而招之入伍。遂以積其猖厥之勢。且非獨於民不利也。賊積久愈猾。而官軍之由徵調至者。非皆技精慣戰之人。以不精之旅。當狂狡之寇。急之則彼致其死。緩之則逸而他出。因循牽掣。浹日累舍而不得休息。而我之兵疲矣。軍中載氈裹之資。雖例支國帑。而所經谷險阨。車顛馬踣。風雨燥濕之不時。丁夫運送守候之無期。輾轉虛耗。官不能償。而派之於民。民又不能應。而轉墊於官。而官與民俱敝矣。其於國計皆非便也。漢時龔遂治渤海。張綱治廣陵。虞詡為朝歌。唐元和中。用張喬祝良為牧守。而南蠻徼外皆平。
由是言之。古者兵多用其土著之民。而將半出於循良之吏。豈謂其時無韜長材。而期門佽飛之非勁旅哉。水火皆有益於人。並處則相爭。手足雖各異其用。同體則均患。故將不外選。兵不他索。所以私之於一體。而精臂指之用也。今守令雖不皆循良。而近賊之區。戶版凋零。未有不思拊循者。田野荒頓。未有不思墾復者。練本營之卒以捍賊。教各鄉之壯丁以益兵。彼皆有室家妻子之戀。未有不致死力者。大吏復以時稽其勤能。第其上下功賞之等。官競於功。而兵民競於賞。合異體之私。以成同體之公。賊何所容乎。況又得其人。其視用兵之效。豈可以道里計哉。君又言州縣之備賊者。每處酌撥不過三萬兩。歲省鉅億。可以節大農之虛糜。糧員不設。輓輸不用。發騾僱夫之事。以次停止。可以息閭閻之徭役。還將於營。實兵於邊。馴鄉勇於田里。規條具。皆關本計。當賊倡亂時。民習於承平宴安。猝然遇之。束手待盡。非整軍奮武。誠無以禦賊鋒之暴。而繫望救者之心。國威既宣。民力亦絀。而兵遂有偏重之漸。善體國者。知本末之不可強齊。使重常在民。輕常在兵。則民氣伸而賊不足以為患。夫民。猶元氣也。賊。猶疾疢也。兵者。以毒攻毒之藥石也。當瞑眩之後。而思調攝之方。未有如寓兵之善者也。自去年來。川陜湖北。告捷纍纍。自是止徵調之兵。而軍中舊卒。亦間有裁撤。惟勦撫事宜。受成閫帥。策力。而各奏凱焉。此則用兵奇正變化之術。不主故常。睿慮精詳。有非臣下管蠡之所能臆度者。然以聰明天亶之聖。猶博採言以及於君。雖古之懸鞀設鐸。有所不逮。即安知君之所陳。不有一二言足以備夫宸扆之省覽耶。予養拙山中。未知君之言有當於機宜否。特以兵民合一之理。正 國家安養之本圖。因謹書其後云。
應君之議亦堅壁清野團練鄉勇之意而欲盡撤官兵則書生習氣主持太過故書後亦有微詞而其前半言官兵驅民從賊之弊則至為痛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