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25181400000033

第33章 兵政五保甲上(1)

保甲說

李光型

記曰。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苟一鄉之事不治。何論一縣。保甲者。分之極其細而不紊。合之盡其大而不遺。故必知地方之險易。村居之疏密。而後聯比分甲。可行出入守望之政。知臺驛遞之遠近。橋梁舟楫之所屬。而後期會修建。可行奉公利濟之政。知水土剛柔之性。山澤原隰之宜。而後區種別財。可行因地利民之政。知人民生聚之多寡。地利物產之盈絀。而後勞民勸相。可行農末相資之政。知閭里疆域之息耗。居民世業之貧富。而後誘勸畜積。可行斂散賙之政。為姻婭族姓之相聯。比閭同里之相屬。而後讀法講諭。可行孝友睦之政。知田園家室之有賴。四民藝術之有託。而後分別勤惰。可行課督鼓舞之政。知剛柔知愚之異質。奢儉貞淫之殊習。而後旌淑別慝。可行勸賞刑威之政。是故一行保甲而政具舉矣。人徒見吏胥約保之奔馳。門牌冊籍之更疊。出役應差之勞。什伍連坐之患。而曾不聞衛養教利之政。以此民志不安。交相逃避。吏胥約保。緣以為姦。宜共指為擾民耳。要在為州縣者。周覽封域。明辨水土。詢問風俗。體察人情。簡節而疏目。得其大意之所在。以次漸興。而絕無強民之。斯可以行之久而相安也。

里甲論

劉淇

縣何以里。里何以長也。所以統一諸村。聽命於知縣。而佐助其化理者也。每縣若干里。每里若干甲。每甲若干村。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節節而制之。故易治也。周禮五家為比。比有長。五比為閭。閭有胥。四閭為族。族有師。五族為黨。黨有正。五黨為州。州有長。五州為鄉。鄉有大夫。自上治下。率不過五人。漢制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嗇夫。有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循禁盜賊。東漢志云。鄉置有秩三老。掌一鄉人。其鄉小者。縣置嗇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又鄉有鄉佐。主民收賦稅。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告。高帝紀。二年二月。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北魏太和中。給事中李沖上言。宜準古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長。長取鄉人強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所復復徵戍餘若民。三載無愆。則陟用。陟之一等。孝文從之。後周蘇綽作六條詔書曰。非直州郡之官。皆須善人。爰至黨族閭里正長之職。皆當審擇。各得一鄉之選。以相監統。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始罷州郡鄉官。明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命有司擇民間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鄉之詞訟。若戶婚田宅毆者。則會里胥決之。事涉重者。始白於官。若不由里老處分。而徑訴州縣者。即謂之越訴。非如今不先聞州縣。而遽詣府司者。然後謂之越訴也。里老歲時謁縣庭。知縣必接之以禮貌。不遽賤辱而笞罵之也。其人既嘗已為公家所優藉。必自愛而重犯法。鄉人見知縣之日少。見里老之日多。里老得其人。則鄉人亦莫不自愛而重犯法。此教化之本也。其後遇里老如徒隸伍伯。少謹厚者。即不肯承。且諸事一無所關。唯用之儹督租課。所以影射侵漁者萬方。既遇之以徒隸伍伯。則彼亦徒隸伍伯而已矣。烏有愧恥萌其念慮哉。然則非里老之過也。所以用里老者之過也。近時患其如此。改為滾單及自封投櫃之法而里老遂廢。嗚呼。此餼羊也而亦亡哉。又按明初以大戶為糧長。掌其鄉之賦稅。多或至十餘萬石。運糧至京師。得朝見天子。洪武中或以人材授官。原其初制。欲俾草野之情。不壅於上耳。然其人往往依倚作姦。挾持官府。侵牟糧戶。無所不至。宣德五年南京監察御史李安。六年監察御史張政。並言糧長之害。自是嚴加禁飭。又不得朝見。冀幸意外。故其人日以輕。而賠累之患起。亦自然之勢也。萬歷三十六年。知縣王應乾申請除之。改為官解之法。一時安賴。比於更生。其因革乘時。本無定轍。然而矯枉救弊。意已無餘矣。其祖宗立法深意。遂已沒滅而不可復知。又足惜也。

保甲論

****

保甲之設。所以使天下之州縣。復分其治也。州縣之地廣。廣則吏之耳目有不及。其民眾。眾則行之善惡有未詳。保長甲長之所統。地近而人寡。其耳目無不照。善惡無所匿。從而聞於州縣。平其是非。則里黨得其治。而州縣亦無不得其治。今之州縣官。奉大吏之令。舉行保甲。而卒無其效。非保甲之法之不善。為保長甲長之人之未善也。夫今之保甲。即周官之鄉之州黨族閭比。遂之縣鄙酇里鄰也。保長甲長。即鄉大夫之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遂大夫之縣正鄙師酇長里宰鄰長之屬也。周之時自鄰長而外。皆為士大夫。士大夫皆有德行道藝之賢者能者也。故分民而使之治。而遂各道之以親親長長慈幼之恩。勸之以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賙之誼。教之以祭祀喪紀昏冠飲酒之禮。耕耨也則趣之。行役也則作之。財賦也則斂之。讀法也則從而勸戒之。媺者賞惡者誅。而無或不共其職。故成康之世。天下無有一家一人之不治焉。今之長保甲者。雖不使之治其里黨。與周之里宰黨正不同。而里黨之不法者。罹患害者。皆得以達之州縣。是亦周時分里黨之治之一端也。為之者。其人大率庶民之顧利無恥不自好者。弊且百出。安有其效。故舉行保甲而先擇其長保甲之人而後可。保長長十甲。甲長長百戶。分百戶而十人長之。謂之牌頭。牌頭則庶民之朴直者為之。保長甲長。則必擇士之賢者能者而為之。賢者能者。其陳說事之始終。必有序而不殽。論列情之曲直。必以實而無偽。抑其平日必有以表率之。教導之。使其心不終汨於邪僻。又必有以區畫之。安處之。使其食與衣。不必由於兇惡。歷久漸馴。而里黨之風。自歸於正。使慮士之賢者能者為今之保長甲長而有所不屑。則惟為州縣者重其事慎其人。求之以誠。聘之以禮幣。告之以欲分治之故。與任分治之議。而使之整其所屬。糾其邪僻兇惡。達之州縣亦得展其心思才力。自無不屑之患。統乎保者為鄉。鄉則就搢紳聘焉。其遇之隆。任之專。較之保長甲長而更倍焉可也。及功過已著。則權其大小輕重。而賞罰進退以為勸懲。必且感德畏威。而職無不盡也已。雖然。欲如是。非州縣之所得擅為也。責在大吏。而大吏亦不得而自專。必也奏其事於 朝廷。得額定其員。次第其祿位。立考績黜陟之法。而後可行也。夫周官鄉遂之制。自兩漢後魏以迄唐之盛。明之初。略倣而行之。皆得以善治而宜民。而大儒若朱子。名臣若蘇綽。近世名儒若魏子才顧甯人輩。又莫不稱為治教之基。則非迂遠而闊於事情可知也。在更化之初。必有議其不便者。行之久而利。則相與安之。且歌誦之矣。比閱邸報。見內外大臣議保甲者多。故述為此論。請正其得失於吾所友事者焉。

保甲議

黃中堅

保甲之法。其來舊矣。自周禮有比閭族黨。使之相保相受。而其後管子以之治齊。商君以之治秦。皆能致富強之效。沿及漢唐。法未盡廢。及宋王安石行之。乃至亂天下。於是議者以為不可行。豈法之宜於古。而不宜於今歟。抑其所以推行者。未得其道也。 國家憲章古制。令郡縣舉行保甲。具昭彌盜安民之美意。然往往急之則擾。緩之則怠者。何也。毋亦人情風土。各有異宜。而不可不善為之調劑歟。北方之俗強勁。民多聚族而居。

蘇子瞻嘗言河北之民。團結鄉兵。私立約束。嚴於官府。以是而行保甲。豈不甚易。若南方則不然。試以蘇州一郡言之。吳民氣稟柔脆。溫飽者少。而貧窶者多。其號為士者。大抵授徒於外。室中惟細弱兩三人而已。貧民傭工負販。早出晏歸。為餬口計而不足。富民惟以謹啟閉。不與戶外之事。市廛之民。株守本業。其畏里中惡少年如虎。如此等人而欲其約束鄉里。晝則稽查。夜則巡行。固宜其囂然不樂也。又吳中五方雜處。有強賓壓主之勢。其久居者。猶或可同於齊民。其歲時假寓。來倏往者。莫不指託貴勢。挾其徒黨。以為橫於鄉里。居人莫敢誰何。若夫游手好事之徒。而授之以柄。彼必與吏胥朋比。生事害民。使之率眾巡察。且有反借以為姦為宄者矣。然則保甲之法。其將終不可行乎。曰凡立保甲。欲以彌盜賊也。土著之民欲為盜。必勾引外盜與同事。而外來之盜。必有土著之姦民以為之巢穴。此人情所共惡。而亦所甚易知者也。特畏之而不敢詰耳。宜令保甲之長。各具冊。詳書其屬之所業。與其無業者。而上之有司。不以實者罪之。有死亡移徙則以告。如此則民之良頑。已約略可矣。而其間有窩頓匪類。跡詭秘者。與夫里巷小偷。罪名未著者。許密以聞。而官自令人督察之。今在城每里有地方主之。在鄉每區有巡檢司弓兵主之。是皆可使司其事者也。仍嚴為令曰管內有如此人而不以聞者。事發覺則保甲長罪與本犯同。地方弓兵亦如之。惟此令務在必行。而其他科條則一切蠲除之。如此則既不至于擾民。而亦足使盜賊鮮容身之地。其于彌盜安民未必非一助也。

鳳臺縣志論編查

李兆洛

謹案編查戶口以嚴保甲。為政之急務也。鳳臺地廣人稀。其湖窪之地。往往彌望四五里無聚落。遂至藏姦藪慝。時時為擾。則保甲尤宜急講。而行此實有數難焉。村落大者不過十餘家。小者或一二戶。彼此相距或四五里。奇零星散。無從合并。一家為匪。則數家從風。一村為匪。則數村染習。從惡如崩。波流之勢。且為匪必結黨。善良遂無以自立。即能自立。亦不敢攖其鋒。此由積習漸靡。相糾相坐之法不能一朝制也。民性不戀土。無業者輒流散四出。謂之趁荒。或彌年累月不歸。十室而三四。其外來者。則又隨宜逐便。營土屋附田塍為居。或彌年累月不去。不忍逐又不可編。則派甲派總之術又窮。今 國家休養生息。百有餘年。仁溥義浹。四達交通。無遠弗屆。生齒百倍于昔。斯邑獨彫敝不可為。而生齒不繁者。豈非流移者眾耶。是以保聚教訓。戒遷徙。詰姦慝。尤不敢不兢兢。竊欲并村落之最小者。使歸附近之大村落。聯其什伍。毋得擅徙。外來之戶不得於野僻處營結草庵棲止。其僦屋久居者隨時編冊登明原籍。嚴其任保。核其良善。其頑梗者。得即誅之。使愚民無與為非。良民日益畏法。則保甲庶幾可行。然非上下一心。撫循周密。則恐大為繁擾。利未見而先受其害。嗚呼。聖賢商治。必藉手于庶。夫民土著則生齒繁矣。安樂其處則民土著矣。田疇闢室屋完則安樂其處矣。勤治生則田疇闢室屋完矣。知嚮善則勤治生矣。明是非之路則知嚮善矣。除其害布其利以遂其生聚之樂。治本之道。意者無以易此歟。

條陳四政議

陶元

自古法無全利。亦無全害。上下皆以實心行之。則有利無害。皆以文法行之。則有害無利。且如保甲之法。清查戶口。譏察出入。此大利也。每鄉置循環簿。月朔報縣。而縣之官吏。即借文法以需索於鄉。季終報郡。而郡之胥役。即借文法以需索於縣。則一害也。彌盜之法。未發則先絕其萌芽。既發則互為救援。此大利也。發十三州縣之皁壯。而供役于郡。遠者千餘里。近者百餘里。久役則不堪。輪役則重困。則一害也。抽十三州縣之工食。以召募十三名之皁壯。而共緝一縣一村之盜賊。使十三人自備路糧。則工食不足以給費。使州縣供其日用。則里下必受其煩擾。使事主資以飲食。是失盜之後再失盜也。此尤大害也。至於編船給牌。如保甲之例。使姦宄不得竄入。洋貨有所稽考。此大利也。月朔報縣。季終報郡。而上下皆借文法以需索。則一害也。土舍之設。用以督催黎糧。彈壓蠻洞。此大利也。州縣有司。借其力以營運香木。橫征苛派。騷擾黎人。則一害也。總之四者之法皆良。而以實心行之。則為地方之利。若以文法束之。反為地方之害。擇其利而去其害。斟酌盡善。此則存乎憲裁。非州縣所敢專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