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關塞形勝說豫乘識小錄
朱雲錦
自古言地理之學者。通典數言盡之。曰。辨區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所謂知要害者。在關塞形勝而已。周禮夏官之職。有司險焉。掌九州之圖。以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道路。山林之阻則開鑿之。川澤之阻則橋梁之。而其阨塞之宜阻者。率無得通。謂之司險。管子。凡兵主必先審知地圖侵軼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邱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城困殖之地。地形出入相錯之所。然後舉錯不失。又月令孟冬之月。命百官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蹊徑。邱濬謂專為邊境言。夫邊境之備。於要塞則完之以扼其要衝。於關梁則謹之以限其出入。於凡鳥獸往來之徑。樵採攀躋之區。亦無敢不致其謹。此胥固圉之要畫也。豫州地處土中。際郅隆之代。險塞宜無庸考。然 國家設汛置防。彈壓宇宙。似亦不可不加講求焉。按豫南與楚鄰。則光固襄鄧諸山。當其南鄙。西連陝洛。嵩嶽潼陝為障。西北則太行蜿蜒綿亙。直接神京。北以漳為阻。東則淮潁交匯沮洳之鄉。亦山河四塞之地也。西南一帶山險。通楚通陝通晉。關隘林立。腹心則虎牢在汜水河陽在孟縣轘轅。在登封遺基可尋。志乘之書宜詳考往古世代分合攻取利鈍而列於篇。又宜將邊境隘塞。孰為通行。孰為間道。孰有屯堠。孰宜修塞。為圖說。俾守土者平時得以講求。一遇偵緝颺逃之犯。亦可指示發。或有竊發宵小。即時四面張羅。使弄兵潢池者。如巢幕之燕。如釜底之魚。而稽古讀史之士。亦可藉以明沿革。而知通塞。雖屬紙上之談。一如親履其地。斯為不妄災楮墨耳。乃覽豫志之談形勝者。一則曰大河蜿蜒。嵩高聳峙。再則曰水陸都會。天下咽喉。其誌關塞也。則曰某關在某縣。某方若干里而已。當事者。何以運處置之機宜。考古者。何以鏡往古之戰守。愚既憾行笥無書。見聞淺。未能悉其微細。姑就豫志而列書其名。以俟居稽之再為詳核云。
汴洛二都說豫乘識小錄
朱雲錦
豫州之故都。曰洛曰汴。汴則四面平衍。籍兵為衛。昔宋藝祖欲遷都於洛。太宗以勞民力諫。太祖曰。非惟都洛。終當向長安耳。終以眾諫而止。嘆曰。百年之後。民力盡矣。迄宋之代。環畿屯衛之軍。凡四十萬人。靖康之禍。金人長驅直入。此無險可守之也。洛則東成。南伊闕。西函谷。北孟津。四塞險固。居中制外。周公營洛。固取天下道里適中。亦以形勝莫尚也。然從來論者。謂洛陽四面受敵。為天下所必爭。兵法所稱衢地者是也。不可居。夫天下有事。所以必爭洛陽者。正以洛陽形勝。爭洛陽。即以爭天下耳。周公之東征也。先居東都。宣王之中興也。講武東都。秦以函谷澠池之險。既得宜陽。韓又獻成鞏。而遂以蠶食諸侯。漢高之制楚也。以據成鞏洛之險。五代唐宋以來。莫不爭險奪隘於洛陽扼要之地。以取天下。是豈不可據而有。而姑以爭之耶。特無可以制天下之命者。而欲區區據洛陽形勝以號召天下則不可。所謂制天下之命者有二。一曰德。一曰勢。德有盛衰。周公營洛而治。平王遷都而弱者。是已。勢有強弱。秦以據險而興。韓以據險而亡者。是已。夫德盛者險不足言。其據險以爭。而其得失勝敗關於勢者。又不能一言而盡。方輿紀要本朝顧祖禹著云。守關中守河北。乃所以守洛陽也。自古及今。洛陽之患由於關中者什之七。由於河北者什之九。秦以關中并韓魏。漢以關中定三河。苻秦以關中亡慕容燕。宇文周以關中亡高齊。謂關中不足以制洛陽之命乎。元魏之禍。爾朱榮自河北來。爾朱兆自河北來。高歡自河北來。安史以河北倡亂。而洛陽兩見破陷。存勗發憤太原。而朱梁卒為夷滅。謂河北不能制洛陽之命乎。此言洛陽不可孤立。必先得關中。或河北。洛陽乃可據而有。故漢高先定關中。乃保成。光武先定河北。乃事洛陽。欲守洛陽者。未有無關中河北之固。而可以獨存。此其大勢也。其或以洛陽定關中。則必與關中爭崤函之險。春秋晉敗秦師於崤。崤屬晉也。漢赤眉自三輔引而東。馮異大破赤眉於崤底。崤屬漢也。
洛陽西有崤險。再西而守函谷之險。則關中失其險矣。唐李光弼不守洛陽而守河陽。河陽洛陽北關也。守河陽以制河北。而河北失其險矣。善守險者。制人而不制於人。是又方輿紀要所未及者也。大約洛陽之險。可用以進取。而不可守以待敝。可以制一面之騷動。而不可以支四方之攻圍。或守之而不足以當天下之爭。而爭之即以制天下之命。毋謂四面受敵。遂與四面平衍者並稱。而置洛陽險要於不講也。
汴城建置說豫乘識小錄
朱雲錦
汴城。唐以前無考。可考者。唐德宗二年。節度使李勉創建。無里數。周世宗顯德三年。增築東京開封府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步零。宋太祖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真宗仁宗重修。神宗更增修外城。徽宗政和六年。改修京畿外城。周回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明洪武元年。重築河南省開封府城。周圍二十里。一百九十步。入 國朝。屢修無增廣。外城久廢。宋說部有謂周世宗修城。令藝祖走馬。盡力所至而築焉。今按周世宗所築外城。周四十餘里。非馬力所能及。度是內城也。周外城韓通王樸所經度。藝祖初大其城址。曲而宛。如蚓曲焉。耆老相傳趙中令鳩工奏圖。初取方直。四面皆有門。坊市經緯其間。井井繩列。藝祖覽而怒。自以筆塗之。命以幅紙作大圈。紆詘縱斜。旁注曰。依此修築。故城即當時遺跡。時人罔測。多病其不美於觀。至神宗熙甯時。屢欲改作。卒不敢更。惟增陴而已。及政和間。蔡京擅國。亟奏廣其規。以供宮室苑囿之奉。命宮侍董其役。凡周旋數十里。一撤而方之如矩。墉堞樓櫓。雖甚藻飾。而蕩然無曩時之堅樸矣。靖康之變。敵人下令。植四隅。隨方而擊之。城既引直。一所望。一壁皆不可立。竟以此失守。藝祖沈幾遠睹。至是始。又按東京夢華錄云。東都外城方四十餘里。城壕曰護龍河。十餘丈。壕之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又新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密置女牆。旦暮修整。望之聳然。城裏牙道。各植榆柳成陰。每二百步。置一防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噫。以守險之具。而為觀美之資。其受侮強敵也宜哉。宋時以四水入城。各設上下水門。門制跨河以鐵裹窗。遇夜如閘垂下水面。兩岸各有門通人行。如今瓜州水門然自金迄元。外城毀。內城存。明洪武所修為宋內城舊址。明季屢經河患。淤沙泥甚深。居民有掘土丈餘。露屋脊者。陵谷變遷。向入城四水。今惟賈魯河分汴之一派。遶省南趨。而城內無一之流矣。
洛陽險要說豫乘識小錄
朱雲錦
考古稱崤函之險。按酈道元水經注。曰。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名。故曰三崤。元和郡縣志曰。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數里。峻阜絕。車不得方軌。西崤純是石十二里。險不異東崤。此二崤皆在秦關之東。漢關之西。輿地紀要曰。二崤山連入硤石界。自古險要之志。楊升庵地名考曰。俗名石崤土崤。其後轉為石壕土壕。杜子美有石壕吏詩。今澠池猶有土壕鎮。又有崤底關。在永甯縣西北。即崤谷之底也。一曰崤。函谷關有秦漢之別。秦關在今靈寶縣。漢武帝元鼎三年。作函谷關於新安在新安縣城北二里臨水時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帝意亦好廣。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宏農今靈寶三百里。按關名謂置關谷口。故曰函谷。故關恰據谷首。谷僅通車逕。逶施數十里。故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若漢所移建之處。雖亦踞岡阜。而傍無障塞。不惟六國無所用其仰攻。即田文潛度。奚待雞鳴之客哉。又有古轘轅關。長十二。曲道將去復還。故曰轘轅。在偃師縣西南三十里。左少室。右太室。自古為控守地。河陽在孟津有三城。一在河北岸。一在河南岸。一在中潬中潬者如今河中洪之漲灘中潬隨水長落而不沒故可城今亦陷於水云三城互援。如指臂然。唐史思明陷汴鄭。將進逼洛。李光弼退守河陽。賊雖據洛。而憚光弼襲擊。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內。陝州得修戎備。關中藉以無虞。光弼守河陽之力也。今城雖湮。而北孟縣。南孟津。均稱控制要地。又漢靈帝時置八關都尉。皆環洛陽近畿。函谷在新安廣成在新城伊闕在洛陽南大谷今洛陽水泉口轘轅今嶺口旋門在成西南十餘里與鞏接界小平津舊屬孟津今入鞏孟津。詳誌其地。以備讀史者之參稽焉。
論湖廣
顧祖禹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客曰。予聞之。武昌水要也。荊州路要也。襄陽險要也。三郡之於楚。如鼎足然。殆未容以優劣視歟。余曰不然。襄陽則非武昌荊州比也。吳人之夏口。不能敵晉之襄陽。齊人之郢州。不能敵蕭衍之襄陽。宋人之鄂州。不能敵蒙古之襄陽矣。昔人亦言荊州不足以制襄陽。而襄陽不難於併江陵也。三國爭荊州。吳人不能得襄陽。引江之兵以攻魏。破於襄陽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陽。襄陽挾魏兵以來。而江陵之亡忽焉。魏人與蕭以江陵。而易其襄陽。亦謂得襄陽。而江陵之存亡。我制之也。五代時。高氏保江陵。賴中原多故。稱臣諸國。以延歲月。宋師一逾襄陽。而國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陽。不攻江陵而攻兩郢也。亦以江陵不足為我難也。噫。孫氏有夏口。有江陵。而獨不得襄陽。故不能越漢江尺寸地。晉人有襄陽矣。乃謂漢水之險。不及大江。甚且輕戍江北。重戍江南。何其無志於中原也。幸而是時北人無能用襄陽者耳。彼襄陽者。進之可以圖西北。退之猶足以固東南者也。有襄陽而不守。敵人踰險而南。漢江上下。罅隙至多。出沒縱橫。無後顧之患矣。觀宋之末造。孟珙復襄陽於破亡之餘。猶足以抗衡強敵。及其一失。而宋祚隨之。即謂東南以襄陽存。以襄陽亡。亦無不可也。客曰。然則國家省會之設。何以不於襄陽而於武昌。余曰。此亦因已然之跡。未究其末耳。漢都長安。而荊州首列南郡。晉都洛陽。荊州先治襄陽。平吳之後。改治江陵。唐都長安。而十道之設。山南道則治荊州。開元改置。則山南東道治襄陽。宋都汴梁。分湖南北為兩路。治江陵長沙。後復增置京西南路。治襄陽。天下之形勢。視建都者為推移。藩屏之疏密。視建都之向背何如耳。六朝南宋。以中原既失。僻在東南。武昌不得不為重地。元起於北方。去東南最遠。當伯顏之破襄郢而東也。宋人舉國以爭鄂州矣。伯顏於是多方以圖之。既得鄂州。周覽山川。以為江南要地。亟請城之。為規取江南基本。其後因之而行省建矣。偽漢逋逃。據為窟穴。太祖克之。仍為司治。既已定鼎金陵。當混一之時。而未忘東南之慮。從金陵而論武昌。王述所云。一有緩急。駿奔不難者也。燕都卜宅以後。亦惟成憲是遵。又何改焉。所謂因已然之。而未究其本者此也。客曰。然則襄陽可以為省會乎。曰奚為不可。自昔言柤中之地。為天下膏腴。誠引滍淯之流。通陽口之道。屯田積粟。鞠旅陳師。天下有變。隨而應之。所謂上可以通關陝。中可以向許洛。下可以通山東者。無如襄陽。由武昌而北。非不足以叩三關。動申蔡。然而取道紆。不如襄陽之徑且易也。客又曰。建國於東南。襄陽亦可以為省會乎。曰東晉時已僑置雍州於此矣。昔人謂東南可以問中原者。莫如襄陽。晉之桓溫。宋之隨王誕。齊之曹虎陳顯達。遠之戰於河洛之間。近之爭於穰鄧之際。惟其有襄陽也。西魏因蕭以取襄陽。而東南之勢。遂折而入於北。襄陽在東南。不後於武昌也。然酌其中當設省會於武昌。而建帥府於襄陽。以全楚之資力供襄陽之指揮。荊州引黔粵之儲。西陵通巴渝之蓄。而武昌集吳會之漕。以持襄陵之後。數千里間。呼吸可通。見敵之隙。必速乘之。吾知天下之勢。且在東南矣。彼武昌者。自守或有餘。攻取或不足。且夫陽邏既下。而道出武昌之東門。嘉魚可來。而敵在武昌之南渚。漢口之重兵。吾虞其未可專恃矣。至於夷陵險要。自古所推。而施州山川環結。土田蕃衍。隋唐以來。皆為郡縣。今等之於要荒矣。竊謂夷陵建郡而以施州屬之。增置屬邑南北相麗。既以通楚蜀之援。亦以厚巴夔之勢。或亦經國者所當計及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