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25181400000062

第62章 兵政十地利下(2)

請建壕塹防禦疏雍正九年

兩江總督高其倬

恭讀上諭二道。仰見我皇上睿照如神。無遠不燭。蓋準噶爾逆賊。不過恃其地稍遠。我師進勦。難以久住。及恃其偷竊馬駝之伎倆。此次冒死來犯。亦以為竊去馬駝。我師不能深入。此正畏我師之深入進勦。一則其力不能排兵對壘。再則我師壓境。其下威脅之眾。必有離瓦解之勢。是以為此冒死先發之計。此種情形。俱已悉在我皇上照臨之中。築城以扼其吭。漸進以蹙其勢。出遊兵以取其人畜。廣屯田以裕我軍糧。使賊勢日促。賊眾日離。然後搗其巢穴。殄此遊魂。此誠萬全之道。必勝之方。臣不勝欽仰欣慰。在臣犬馬愚昧之衷。因皇上築城之聖諭。思及立壕一節。兩面陡峭。人馬難越。亦可以制賊人之偷竊。我大兵駐劄。及緊要之處。既已築城。其閒或有應分布駐兵牧馬之處。若築城不能遍及。可否挖立壕塹。如有事之時。黑夜之際。將馬駝牛羊趕入壕內。平地置放。我兵易於防範。賊人難以偷竊。其事速於築城。或築城之前。先立壕以制敵眾。然後從容築城。似亦可行。總之臣知識庸短。所見無當。但臣既有愚忱。不敢不以具奏。

論潼關潼關縣志

昔人謂丸泥東封函谷關。今日之潼關。鎖鑰西秦。謂即古之函谷者非耶。然入關有三道。潼。入關之正道也。商之武關。入關之孔道也。朝邑古臨晉地。自夏陽至關。平曠百里。大河易渡。漢祖往來關中。嘗由臨晉。而七國謀反。亦欲兵由此入。是又入關之隙道也。一方不戒。三險俱失。誠哉是言。然武關萬山險阻。一將偏師。可以無虞朝邑雖曰平曠百里。命將建營於中路。設巨數十。南北守。則大河即天塹也。至潼關之守則禁溝最為要地。昔黃巢從禁坑破關。明逆闖李自成亦由禁坑陷關。豈非一方不戒。而失三險之明驗乎。疏忽地理之要。而十二連城之廢也。古設十二連城於禁溝之西。由南郊以扺山麓。計三十里。而十二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設兵百人。而於中城益其兵。多設火器矢砮。連絡呼應。疾若風雨。即有百萬之眾。豈能超越而飛渡耶。故守關而不守禁溝者。守猶弗守也。守禁溝而不建十二連城者。守猶未善也。是猶一室之內。杜門塞竇。以防鳥雀之入。而忘閉其牖也。是以關予敵也。非所以固吾圉也。後世之守關者。察地利之形勢。謀封疆之萬全。周歷山川。曠覽古今。鑒觀成敗。其於建連城以控禁溝。控禁溝以固關。亦訏謀而重慮之乎。故妄以管窺之見。附兵略之後。

議昌化縣徙居所城狀

陶元

昌化外濱大海。內偪黎峒。為逋逃淵藪。防守之計。雖藉兵威。尤須民力。自 國初以來。軍民散居村野。城市為墟。雞犬無跡。前令璩之燦通詳兩院。徙令入城。至今無有應者。設有緩急。一旦將何所恃。職到任之初。目擊心憂。未遑經理。今幸徵收已竣。歲功已畢。即遵前案。徙家入堡。隨據本縣六圖士民。合詞來言。昌化自隋建縣。歷唐宋元明。再徙縣治。皆未得宜。至明成化中黎水衝激城市。田園淪沒殆盡。自此不復設縣。寄居千戶所城。土地沙磧。水泉鹹鹵。又僻在海堧。四方商旅。無有至者。迨今百有餘年。一遇符南蛇。再遭陳武。軍民萬姓。殺戮無遺。其初戶口不下一萬。其後僅得千戶。寡孤獨。無不著籍。議者皆言所城形勢不利。是以前任雖有徙居之令。而軍民畏憚。終莫敢入。今通縣士民。遵奉嚴諭。再三審度。惟小豸嶺近在所城之東。峰巒環遶。土宇平曠。水泉甘潔。又當昌化渡口。舟車之所輻輳。若通詳上憲。許民建堡其中。仿宋時新興縣竹城之制。因山臨壑。盡種竹。可以不煩官帑。而城堡立就。堡就之後。民願聚族而居。與所城互相唇齒。互相聯絡。氣勢自然增壯。伏望垂情詳請。職驟聽其言。在所城則百無一利。在豸嶺則百無不利。既又徐察其情。居豸嶺則欣然樂從。居所城則裹足憚入。懲符南蛇陳武之禍。意圖趨避。故兢兢若此。比職親至豸嶺。相其形勢。果勝所城萬倍。覽其規畫。果不費官家一錢。此其為慮雖愚。而其為謀甚當。今所城之內。百度廢弛。公私廨宇。無不傾壞。前訓導陳威。旅寓關壯繆祠。今教諭馬駿。寄居義學。堂堂朝士。漂泊野外。幾同廟祝。其於 國家之體。不無貶損。若聽民建堡。因設義學於堡中。使之號召生徒。倡率子弟。當必翕然響應。然後增設排柵。廣種竹。半里之間便可聯絡。所治合為一城。百姓聚居堡中。不異聚居城內。其於防守之計良為便益。若不允所請。士民既憚入城。又無定居。勢必仍散村野。職雖奉命臨民。而不得一民之用。徒擁空城於山海之間。兵單勢寡。逋逃益眾。實可寒心。伏望憲慈。俯順民意。因地以居民。因民以設守。利於民而不病于民。利於官而不費於官。雖出野人之謀。實為久遠之計。仰冀採擇施行。

論守城

陸世儀

凡守令欲守城。不可不知城操之法。人知戰陣中號令。不可不于平日練習。不知城守號令。尤不可不于平日練習。無論其他。只飲食寢息。若無號令。便自紛然。何以禦敵。戰陣屬兵。守城屬百姓。百姓平日全不知號令。豈可不豫習。一旦有事。驅之臨埤。孔子所謂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也。

崇禎庚辰間。以天下多寇盜。縣官不知城守。乃部頒修練儲備書。令縣官皆習城守。州守希聲錢公。以問張臨川受先。受先以問予。予曰。是不難。太倉一邑。地不下百里。田不下百萬。但使畝出米三合。銀三釐。則修練儲備之法。可以畢舉矣。受先請籌之。予曰。兵志。守城之法。一步一甲士。十步加五人。積貯大縣五千。小縣二三千。今太倉一邑。城不下千。則千夫不可少矣。城中不下數萬家。則五千石不可少矣。今使畝出米三合銀三釐。則一歲當得米三千石。銀三千兩。以米千石為歲給千兵之用。其三千石以備儲蓄。積之三年。得六千石。可以為常平。賤斂貴糶。其息可以給軍食。不必復議斂矣。其銀三千兩。則以為修鑿城隍。置買馬匹。造作弓矢衣甲火器。及不時賞賚之用。積之三年。可九千兩。百物充足。不必復議置矣。受先曰。食廩之費。莫甚于兵。今營兵日餉三分。且猶不足。即使每人日給米二升。亦歲需米七千二百。何云千石也。予曰。不然。守城之兵。與出戰之兵不同。養無事時之守兵。與有事時之守兵。又不同。是有權焉。受先問云。何時方議官糶。予曰。即此可以寄軍令矣。江南之人。未知寇盜。不願為守。獨每歲五六月米價騰湧。負販之家。常苦乏食。往往望官糶減一二錢為幸。今試令坊郭之長。集里巷貧民。欲得米而願充守兵者。約千人。稍為什伍。諭以每歲五六七月。缺米價貴。准人給米日一升。三月人共九斗。餘月不給。其守兵雖有籍。仍不入營伍。惟于暇日。守令率之城操。習守禦法。歲四五次不拘。操之日。仍人給米二升。以為他日守城之準。百姓知其無所苦而有所利。必不憚于應命。是以百人之食養千人。千石之米恰可當一歲之用。此其便有三焉。凡兵非養之為難。既養而欲去之為難。今惟城操日給米。餘日不給。則操縱在我。用之不缺。其餉不用即停。一便也。每歲官糶費而無益。今所費無幾。一舉兩得。吏胥不能乾沒。姦民不得妄食。而常平有本。又不必歲斂于民。二便也。歲時城操。百姓聚觀。一人學守。教成百人。百人學守。教成千人。使民皆習于金鼓旌旗之令。分合進退之法。三便也。受先深以為然。告之錢公。錢公悅。擬於明年舉行。值辛巳歲大祲。遂不果。

有人自兵間來。述流寇攻城之法。多用大銃。攢聚一處。擊去城。一碎。復擊一。漸漸兩邊分開。至擊去十餘。則城上人不能存立矣。然後兩邊仍用銃猛擊。中間卻只放空銃。令甲士從空銃下。匍匐至城足。鍬钁斜穿磴道登城。城上無人。莫能下禦。此因城足無牛馬牆故也。若有牛馬牆。則雖碎。亦不能至城足也。又火銃利仰攻。不利下擊。故攻城之賊。聞銃聲則急蒲伏。過則起而疾趨。愈近則銃愈不足恃矣。善守者必于城足設牛馬牆。于牆中用銃。則賊不能逼。

凡都城中必當用重城。重城以多為貴。城大則難守。一處竊發。滿城擾亂。畫地而守。此八陣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之法也。予于甲申臆議中。曾有畫都城為九區之說。聞者笑之。此不讀書耳。唐肅宗時。武威九姓商胡反時。武威大城中。有小城七。胡據其五。二城堅守不下。度支判官崔稱以二城兵拒之。旬有七日而平。非重城之益乎。

請朔平城等處設疏雍正十年

宣化總兵李如柏

查大學士鄂爾泰等。議覆直隸古北口提臣路振揚等奏陳查邊事宜。准于殺虎口添子母十二位。製造送往等因。奉旨依議。欽遵在案。臣查殺虎一協。誠為要口。議准添。洵為慎重邊疆之至意。但查附近殺虎協之朔平城。相距咫尺。勢為犄角。舊有旗兵駐防。近蒙皇恩。加添兵馬。設立參將。其地尤為衝要。而子母乃防守利器。必須亦設十位。以資應援。臣標新設之前營。原因地方緊要。故為加添官兵。查標下中左右三營。各有舊設子母十位。而前營事同一例。亦應設十位。以濟防禦。惟是殺虎朔平前營應設之。共計三十二位。除殺虎口舊有子母五位。尚應造二十七位。若俱請於造處製造。不惟工料以及解送。需費浩繁。而製造必需時日。臣查陽和城。舊有貯庫報部不堪用之九龍銃著。其名雖殊。其實則子母也。其身柄膛口。一加修理。即屬堅固可用。所少者。不過子耳。與其聽其日久銹壞。何如加添子。以為防禦利器。再各營路經臣查出。不堪用之廢壞鎗刀等項纍纍。以之製造子。既無庸買鐵。而所費工資無幾。成功亦易。既可節省正項錢糧。又可免其解送。更可俾各營早得位。早為演習。其為裨益實多。臣隨與撫臣商議。飭令臣標署中軍遊擊睢世俊監管。每母一位。照例造子五位。務必精工合式。其所費工資食用架等項。俱動餘租易價等銀製造。所有子母二十七位。已如數造成。臣逐位試看。打放最遠。頗稱便捷。隨將位發給各營。報部請將前製造之子母。停其送往。再查既有位。必須子。方為全備。臣查各營路。有地非衝要。而舊貯子甚多者。有地處衝要。而子無幾者。亦有竟無子者。殊非因地制宜之道。仰祈皇恩。准臣與撫臣石麟商酌。察其沿邊營路。最衝與次衝者。將舊貯子。量為撥給。務期多寡允當。防範有資。俟撥定再為報部。緣係添造位。酌撥子。以益營伍。以濟實用。理合一併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