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氏寫本地圖後
陸燿
鄭漁仲嘗言。古之學者索象於圖。索理於書。故人亦易為學。亦易為功。後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詞務說。故人亦難為學。亦難為功。旨哉斯言。非圖固不足以為學也。然所圖一事。而彼此有異同之說。古今有因革之殊。板刻流傳。漫無區別。研究不審。遺誤滋多。古之為圖譜之學者。常用數色以識別之。如星官書。巫氏以黃紀。甘氏以黑記。石氏以朱記。雖不盡遵用。而於三垣外宿北極北斗星之大綱及明大者。並用朱記。黑次之。黃又次之。是猶有古法也。他如本草綱目。亦有朱字黑字之別。其朱字者。乃漢張仲景魏華佗所傳舊本。謂之神農本經。其墨字者。乃梁陶隱居之所續增。謂之名醫別品。今坊刻李時珍本草。概用黑字。則非其舊矣。至於九州輿地之圖。或用黃色以為河。青色以為江。朱色以為新附之版籍。此可以資知今之學。而尚不足於攷古。古者幅廣狹。隨時不同。據今疆域。遙溯古初。則有東西異位。南北乖方者。淮南秦恭王氏。著有閱史書約。各按諸史。前後分為十六圖。先據方今郡縣朱筆繪寫。而後以黑筆就加古輿地於上。使人開卷瞭然。知今之某地在某代為某地。或合或分。或廢或置。皆可以參攷而得。使其付之坊人。又將併為一色。不復可辨矣。此書為孝廉施醴泉家所藏。特書其後而還之。
皇輿圖賦序
全祖望
成周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土會土宜之法。而大司寇之屬。職方掌天下之圖。辨四夷八蠻之人。九州之國。使同其貫。大宗伯之屬。保章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大司馬之屬。司險掌建九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大宰之屬。司書又以地圖得知山川之數。經野之學見於官禮者如此其多。然猶未溯其原也。在昔風后受圖。方州始定。世遠莫得而傳。至若聖人作易。仰以觀天。因吉凶而得象。俯以察地。即圖書而作則。所謂圖者。山川險易星土分合之圖是也。所謂書者。貢賦多寡九等之書是也。圖之繫以河。書之繫以洛。則以天地之中。實在河洛之間。其中南北高深之故。聖人所則。猶之吉凶之象。聖人所法。不離乎周官之所載。惟其為典籍之最重。故顧命與大訓。陳東序。嗣後穆王大朝黃山。披圖視典。而蕭何得秦圖書。以具知天下之要。孔安國為博士。具見圖書。以注遺經。即武皇亦據圖書以知河源。班固亦本圖書以成地志。皆三代之舊本也。典午以降。周秦秘書既絕。司空裴秀。按漢人括地諸雜圖。麤具形似。不為精審。於是作禹貢地域圖一十六篇。其體有六。一曰分率。二曰準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圖學之大。略具於此。而以二寸為千里。唐賈耽作海內華裔圖。從三丈三尺。廣三丈。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宋之祥符。李宗諤亦嘗作圖。其後稅安禮亦作地域指掌圖。元則臨川道士朱思本作輿圖。參之梵人帝師之祕圖。與宋舊圖。互譯而成。蓋用功十年。而自謂無憾。今世之所存者。僅有此本。而亦多為明人轉相增竄。名以己圖。獨計程畫方之法。猶遵其舊耳。明嘉靖中。山陰周繼志地圖。極為世所稱。縱八尺。橫二丈。每方百里。今已鮮足本。三古圖書之精意。誰克紹之。且夫圖學固難。而其中以星分合方域為尤難。自古學失傳。康成謂堪輿所載。皆非周禮之法。而自漢志而後。有以十二分野配十二國者。有以二十八宿配諸國者。有以二十八宿配十二州者。有以北斗七星配七國者。有以二十八宿配禹貢二十八山者。有自邶鄘諸國而下皆配之者。其說之支離誕妄。莫可究詰。明初亦有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不過以舊說附會而已。惟 聖祖皇帝。陋術數之妄傳。成函夏之通譜。上參夫萬五千里之升沈。下綜夫千八百國之廣袤。先聖先王河洛之傳。由此代興。以臣所見。賦此圖者。大都侈張版章之四闢。而至於著作之精。則莫有能為之發揚者。乃拜手稽首而為之辭。
與百制府論孫文定南遊記書印心屋集
陶澍
承示孫文定公南游記一篇。首尾一氣。如黃河落天。直走東海。其間又復千里大曲。百里小曲。洋洋乎。淵淵乎。近古奇作也。惟中間亦小有未檢處。如曼倩公明古平原人。在今之武定。而誤以海州之平原當之。岷山為南幹之祖。禹貢明言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而誤以為中幹。且末後總束一段。言天下大勢。水歸二漕。山分三幹是已。而又言大河以北。水皆南流。大江以北。水皆北注。此則以指喻海。尚非天下之全也。地以山為脊。而水從兩邊界之。南幹縱行。以五嶺為脊。嶺以北江廣之水。固皆北流。若粵閩在嶺脊之南。仍係東南流。非北注也。北幹橫行。以太行為脊。太行之右為汾涑。皆西南流。太行之左。為漳衡滹沱巨馬易白諸水。皆東北流。無南流者。惟沁在太行南麓。故順流而下。又邳宿南流則疏鑿而成。非其本來也。至若三幹之說。昉於僧一行。千餘年來。莫之或易。然某竊以為仍止兩幹。岷山之脈。蔓衍東南。此南幹也。其中幹北幹本係一脈。從隴西來為嶓冢。經太白至終南。始分支。一出華潼。渡砥柱。起太行。為北幹。直走醫巫閭入海。至高麗南轉。浮登萊而結聚於泰山。一由終南。趍商雒。為中幹。經南汝光陳。至徐州渡河。經呂梁下邳鄒嶧。而亦聚於泰山。故終南為中幹北幹分龍之所。而泰山為中幹北幹合龍之所。實首尾一龍耳。其間元氣包裹。條理精密。此中原人物所以極盛。而孔孟生於氣聚之處。遂以砥柱萬世也。某嘗出使西川。途中細觀山勢。見太行之脈。從壽陽之黃土嶺出。脈僅如一線。終南之脈。從寶雞之煎茶坪出。脈亦僅如一。計此兩大山。行經數千里。每過一峽。必出一脈。似此者數矣。蜿蜒磅礡。其大如彼。而其細又如此。造化之妙。非身歷其境者不知。僅從紙上談兵。終隔一塵。然非胸有全局。亦熟視之無也。文定此文。獨有千古。高處在識在力。小未檢點。亦無損豪末。大抵其生平剛毅之氣。練達之識。皆於此可想見一斑。合三習一弊疏觀之。真我 朝第一流人物也。謹質蠡測之私。伏乞治事之暇。加以誨正。
岡底斯山考四川通志
岡底斯山。在阿里之達克喇城東北三百十里。直陝西西甯府西南五千五百九十餘里。其山高五百五十餘丈。周一百四十餘里。四面峰巒陡絕。高出乎眾山者百餘丈。積雪如懸崖。皓然潔白。頂上百泉流注。至山麓。即伏流地下。前後環繞諸山。皆巉巖峭峻。奇峰拱列。按其地勢出西南徼外。以漸而高。至此而極。山脈蜿蜒。分幹向西北者。為僧格喀巴布岡里木孫諸山。繞阿里而北。二千五百餘里。入西域之和闐南山。及蔥嶺諸山。向東北者。為扎布列斜而克角烏爾克年唐拉木薩坦岡匝諾莫渾烏巴什巴顏哈喇。諸山環衛。地竟青海。連延而下。六千餘里。至陝西西甯等處邊界。向西南者。為悶郡克尼兒薩木泰岡諸山。亙阿里之南二千餘里。入厄訥特克國。向東南者。為達木楚克喀巴布岡噶爾沙彌弩金剛花諸山。歷藏衛達喀木七千餘里。至雲南四川之境。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兒泌藏布蘭木占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繪畫西海西藏輿圖。測量地形。以此處為天下之脊。眾山之脈皆由此起云。按水經注。阿耨達山西南。有水名遙奴。山西南小東有水名薩罕。小東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傳曰。恒水之源。乃極西北出崑崙山中。有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東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今阿里為藏中極西南地。近古天竺境北。山西出狼楚拉楚麻楚三大水。皆西流轉東而南。合為岡噶江入南海。疑此即阿耨達山也。自佛書言阿耨達山。而釋氏西域記。酈道元水經注。蕭德言括地志。咸謂阿耨達即崑崙。然以地遠莫考。轉相附會。荒怪不經。我 聖祖威德廣被。薄海內外。罔不臣服。西南徼外窮荒不毛之土。盡隸版圖。使臣測量地形。踰河源。涉萬里如履階闥。一山一水。悉入圖志。四十九年。諭大學士九卿等曰。梵書言四大水出于阿耨達山。下有阿耨達池。以今考之。意即岡底斯是。唐古特言岡底斯者。猶言眾山水之根。與釋典之言相合。 聖言煌煌。始知宇內眾山水皆導源于岡底斯山。自是而載籍所傳。或有或無。皆可按圖以辨。猗歟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