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25181400000090

第90章 兵政十五海防中(3)

一宜專逆魁以速蕆事也。現在南北所失諸地。俱未恢復。賊首有名字者。亦復錯處散布。不止一人。則用兵之所先。或北或南。不可不籌大局。伏思當前此南賊莊大田攻擾府城之時。南路自應為急。鳳山初為賊得。部署未定。賊眾又多在府城。宜遣一軍渡海。由打狗溪入鳳山。徑襲其虛。大兵扼其前。奇兵議其後。似可夾攻成擒。今南賊得地既久。守備必周。襲之無益。又聞其攻擾府城。數月不能得志。近知大兵雲集。亦頗有歛退自固之思。似可置為緩圖。且聞鳳山一帶。路徑險阻。若大兵先清南路。恐相持需日。使北賊得以乘閒謀我之弊。且逆魁在北而不在南。鄙意不如徑攻諸羅。諸羅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此利於用兵者也。諸羅既通。便進攻彰化以取賊巢。南路之賊。只宜別派一軍。領以大將。鎮扼附近府城險要之處。以攻為名。以守為實。使賊近不敢越府城而北。以為牽制足矣。至北路既勝。則南路傳檄招之。必有梟賊首而來降者。固不待痛剿而服也。

一宜多閒諜以制勝機也。此行除各逆首外。其陷賊者大局當主撫。然其用力卻在於必剿。蓋賊之所以鴟張無忌者。以我軍之不能戰也。陷賊各莊。為賊所禁格。雖欲自拔而出。其勢不能。我雖空言招之。不過破散其心。於事未必有濟。惟能剿進十里。則十里脅從之莊不招自服。剿進百里。則百里之內不撫自從。顧剿之之道。當賊初起時。只須堂堂之陣。自足以為聲勢。今賊勢廣袤。我軍雖有敢戰之兵將。然其勝負之局。與賊平分。未能操乎必勝。惟能用奇兵以振蕩之。虛實相生。使其瞀亂不測。便有勝機。其要道莫先於用閒。閒得則可因勢而利導之。其疑也可驚。其虛也可襲。其逸也可勞。其堅也可陷。聞前此我兵之舉動。賊皆周知。而賊兵之虛實。我反不測。又如鳳山陷時。聞賊有決流灌軍。借甲賺城之事。及東城之戰。又為坑陷以誘我師。此賊能用閒用奇。而我諜不周之失也。今宜不措重金。廣募閒諜。必購知賊之腹心頭目。為其謀主者幾何人。為其任用者幾何人。其糧草足供幾時。其屯聚要害者幾處。其精銳之眾若干。其隨聲附和者又若干。其短長得失。親睦猜嫌之情狀若何。皆宜廣搜博採。盡得其虛實。便可購用反閒。以疊出奇師。或聲東擊西。或陽退陰進。或晝靜夜起。或合分。賊眾雖多。心必不固。苟能數驚數誤之。必可以制其死命。此在臨時相機決勝。非能預言。漢趙充國但廣用閒人以為耳目。復神明於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之二言。固已握全算矣。

一宜明約束以收人心也。賊之初起。諸彰雖破。人心未盡從賊。賊勢猶未蔓延。特賊以勢脅各莊。勒出供應之具。各莊懼其殘破。不得不供應之。官軍因其有交通之。於賊過後。頗聞乘勢焚搶。以為破賊報功。其遠隔城郭。拒守以俟命者。官軍又不能救。各莊既無所依。所以從賊益固。賊勢益張。今於軍伍所到。務宜嚴申約束。凡來降者。秋毫勿犯。其大莊遠隔賊鄉。不能挈眾而來者。但使先期送。申明不敢藏匿逆魁。官軍到時。皆釋兵閉門。自燬其一切營柵拒守之具。便可勿問。所全既多。亦易蕆事。昔朱一貴之亂。滿制軍令民於各莊門閭及出入之衣帽等。書有大清二字。便釋不誅。今亦宜倣此意。示以生路。便足搖動其心。大信既昭。則人心自服。俟大勢已定。斯時雖有賊魁逆首。或應緣坐家屬。竄藏各莊。一經搜捕。不患不獻。此特一吏卒之事耳。固不必其先汲汲也。此節雖係老生之常談。實行軍不易之要道。伏惟留意。

蛤仔難紀略

謝金鑾

古之善籌邊者。卻敵而已。開疆闢土。利其有者。非聖王所欲為。顧是說也。在昔日不可以施於臺灣。在今日復不可以施於蛤仔難。其故何也。勢不同也。臺灣與古之邊土異。故籌臺灣者不可以彼說而施於此也。夫古之所謂籌邊者。其邊土有部落。有君長。自為治之。其土非中國之土。其民非中國之民。遠不相涉焉。偶為侵害。則慎防之而已。必欲撫而有之。有其土而吾民不能居。徒為爭殺之禍。故聖王不願為。而為之者過也。若臺灣之在昔日。則自鄭氏以前。紅夷踞為窺伺。海寇處為巢穴。及鄭氏之世。內地之人居之。田廬闢。畝澮治。樹畜饒。漳泉民利其肥沃而往者日相繼。其民既為我國之民。其地即為我國之地。故鄭氏既平。施靖海上言以為不當棄。 朝廷韙其說。遂立郡縣。豈利其土哉。順天地之自然不能違也。夫昔日之臺灣。與內地遠隔重洋。黑水風濤沙汕之險。非人跡所到。然猶不可棄。棄之則以為非便。乃至今日之蛤仔難則較為密邇矣。水陸毘連。非有遼杳懸絕之勢。而吾民居者眾已數萬。墾田不可勝計。獨咨嗟太息。思為 盛世之民而不可得。豈情也哉。況楊太守入山。遮道攀轅。如赤子之覿父母。而民情亦大可見也。為官長者棄此數萬民。使率其父兄子弟。永為逋租逃稅。私販偷渡之人而不問也。此其不可者一。棄此數百里膏腴之地。田廬畜產。以為 天家租稅所不及也。此其不可者二。民生有欲。不能無爭。居其間者。漳泉異情。閩廣異性。使其自自殺。自生自死。若不聞也。此其不可者三。且此數萬人之中。一有雄黠材智桀驁不靖之人。出而馭其眾。深根固蒂。而不知以為我疆我土之患也。此其不可者四。蔡騫窺伺。朱濆鑽求。一有所合。則藉兵於寇。齎糧於盜也。此其不可者五。且其形勢。南趨淡水艋舺為甚便。西渡五虎閩安為甚捷。伐木扼塞以自固則甚險。蛤仔難為賊所有。是臺灣有近患。而患即及於內地。此其不可者六。今者官雖未闢。而民則已闢。水陸往來。木拔道通。而獨為政令所不及。奸宄凶人。以為逋逃之藪。誅求弗至焉。此其不可者七。而或者曰。臺灣雖內屬。而官轄之外。皆為番土。還諸番可矣。必欲爭而有之。以滋地方之事。斯為非宜。不知今之占地而耕於蛤仔難者已數萬眾。必當盡收之。使歸於內地。禁海寇勿復往焉。而後可謂之還番。而後可謂之無事。否則官欲安於無事。而民與寇皆不能也。戶口日繁。民見膏腴之地。而不往耕。其勢所不能。我有棄地。寇伺隙而取之。又何樂而弗為也。故使今之蛤仔難可棄。則昔之臺灣亦為可棄。昔之所以留臺灣者。固謂郡縣既立。使吾民充實於其中。吾兵防捍於其外。番得所依。寇失所踞。所謂安無事者此也。今之蛤仔難亦猶是已矣。或則又曰。蛤仔難之民。久違王化。其心叵測。驟欲馭之。懼生禍端。信哉是言也。夫君子之居官。仁與智二者而已。智者之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於民生國計。倘敬事以愛民。蛤仔難之民。即堯舜之民。何禍端之有。楊太守之入也。歡聲動地。驅為義勇。則率以從。索其凶人。則縛以獻。安在其久違王化哉。一方之闢。必有能者籌度乎其間。其見諸事者。蔚為功業矣。或徒見諸言。而其時不能用。後卒不易其言焉。如善籌臺事者。陳少林藍鹿洲二公者可以法矣。當康熙時。漳化淡水。未曾設官。政令巡防。北至斗六門而止。或至半線半罵。要不越諸羅轄內二百里之地。自半線以北。至於雞籠七八百里。悉荒棄之。亦諉於番。即臺邑之羅漢門。鳳山之琅嶠。皆擯弗治。當事者逡巡畏縮。志存苟安。屢為畫地自守之計。名曰禁民勿侵番地。實則藏奸矣。故少林作諸羅縣志。慷慨著論。其言曰。天下有宏遠深切之謀。流俗或以為難而不肯為。或以為迂而不必為。其始為之甚易而不為。其後乃以為必不可不為而為之。勞費已什伯千萬矣。明初。漳潮間有深澳。即今南澳泉屬有澎湖。爾時皆遷其民而墟之。且塞南澳之口。使舟不得入。慮島嶼險遠。勞師而匱餉也。及嘉靖間。倭寇入澳。澳口復通。巨寇吳平許朝光曾一本先後據之。兩省罷敝。乃設副總兵以守之。至於今巋然一巨鎮矣。澎湖亦為林道乾曾一本林鳳之巢穴。萬歷二十年。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當事以澎湖密邇。不宜坐失。乃立遊擊以戍之。至於今又巍然一重鎮也。向使設險拒守。則南澳不憊閩廣之師。澎湖不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竊踞。漳泉諸郡。未必罹禍之酷。如往昔所云也。今半線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諸港四達。猶玉之在璞也。流移開墾。舟楫往來。亦既知其為玉矣。而雞籠為金臺北門之鎖鑰。淡水為雞籠以南之咽喉。大甲後攏竹塹。皆有險可據。乃狃於目前之便安。不規久遠之至計。為之增置縣邑防戍。使山海之險。弛而無備。必將俟亡羊而始補牢乎。南澳澎湖之往事可已。按少林此論。其情形恰與今日相似。今之蛤仔難即昔之漳化淡水也。但爾時海上尚屬甯靜。今則海寇羅織。日睥睨於其間。其勢為尤亟耳。且夫制治之方視乎民。民之所趨。不可棄也。沃足以容眾。險足以藏奸。臺灣之地。大概如此。有類乎蛤仔難者。尚當以漸致之。其事非止於蛤仔難也。然而自昔以來。苟安者眾。艱鉅之事。使後人當之。豈所以為民為國哉。

論蛤仔難形勢

謝金鑾

蛤仔難西負山。東面海。而山勢南北對抱。故三面皆山如環而缺其一面也。中有濁水大溪。末流與濁水合。北亦有溪三。溪源皆出內山。東流注於海。諸羅志所謂三港合流者也。海口北山東盡為烏石港。南山東盡為蘇澳。自烏石港至頭圍二圍。路皆緣山西行。漸折而南。至於三圍。頭圍居海口北倚山。其南為烏石港。西渡荒埔。過金面山之南。而至二圍。二圍之北。有山名曰擴擴山。西南過白石園湯園而至於三圍。其北有坑曰旱坑。西南踰溪達於四圍。又東南踰溪達於五圍。五圍去山稍遠。北附溪。其東北為渡船頭。自頭圍至五圍。皆屬西勢。所在小圍無數。皆與番社參錯。東面大海中有龜山。略與三圍對。龜山之內。沙汕橫亙。自北而南。三港之水。皆會於沙汕之內。此西勢之地形也。東勢居濁水溪之南。墾田尚少。番社亦稀。而曠野荒埔。一望無際。其地大於西勢。潘賢文居於羅東。在東勢之西。頗近山。有阿里史社岸裏社二番與之密邇。濁水溪源。斜出於東勢之西。西山之內。皆生番盤踞。遠望則玉山在焉。玉山當東勢之背。楊太守圖說曰。以方向定之。則西勢宜稱北勢。東勢宜稱南勢。令所云仍番人之舊稱也。又曰。西勢合眾小圍。並溪洲凡二十三莊。其田皆圍民所墾。番族則自打馬至擺老鬱凡二十三社。又東勢自歪仔歪至猴猴社凡十二社。其田皆番民所墾。東勢無民墾田。

蛤仔難原始

謝金鑾

蛤仔難在臺灣之東北。淡水之背也。臺灣綿亙千餘里。背陽向陰。水皆西流。而蛤仔難則背陰向陽。水皆東流。故其地當為臺灣之正面。自大雞籠山。居臺灣之極北。有雙峰陡高。不可極者。為三貂山。一作山朝三貂之支。東入於海。如象之彎其鼻也。蛤仔難居三貂之南。彎環之內。迤北有港。曰蛤仔難。港南一望平曠。水豐土腴。草木鮮潤。番人居者。舊有三十六社。多在海口。自臺灣初開後。已與內地人通往來。番乘艋舺。鑿大木為小舟出貿易。其時半線以北。尚未設官。此地屬諸羅後山之北境。康熙五十六年。金筑周宣子為諸羅令。作邑志。蛤仔難之名始見於策。宣子作三貂蛤仔難圖。雖甚簡略。然其中之三港合流。其東之沙洲龜嶼。其內山之黑沙晃。南境之直加五社。並詳於志。其時 國威暨訖。諸番向化。其聲息固無所不通者。惜乎其急撫之也。內地民人蕃庶。地力已盡。蛤仔難番既通貿易。漳泉廣東之民。多至其地。墾田結廬。以居以食。蠶未闢。官吏不至。以為樂土。聞風者接踵以至。於是圍堡禦患。自北而南。為頭圍二圍三圍。又南為四圍。漳人有吳沙者。遂統其事。眾推為長。沙有才能。略識經紀。設立鄉勇。以防生番。內地來者入餅銀一二十。助鄉勇費。任耕其地。陸路由三貂入。其初險徑。僅容一人行。牛不得度。以後漸闢以廣。然寂無人。生番伏路。行者多中傷。沙乃定為日期。率鄉勇迎外入者以益眾。且通有無。嘉慶三年間。有龍溪蕭竹者。頗能文章。喜吟。究於堪輿之術。自謂得異傳。竹從其友遊臺灣。窮涉至蛤仔難。吳沙疑之。居且久。乃為標其勝處為八景。且益為十六景。今所傳蘭城拱翠龍潭印月曲徑香泉濁水涵清之類者皆是也。竹悉為賦詩。或論述其山水絡甚詳。然其時未有五圍六圍者。要其可以建圍之地。竹於圖中皆遞指之。當竹之時。墾耕居民。至四圍而止。吳沙既富。自恨不為良民供租稅。且百貨不通于彼。乃陰以圖求敢言於當事者。得奏報升科。願出賦。為請設官建署。其時鎮道惡周羅以化外置之不問。未幾。蕭竹卒。吳沙亦死。越一二年。海寇蔡騫以賊艘進蘇澳。侵蛤仔難。欲取其地。吳氏率耕民禦之。騫使告於吳氏曰。吾欲得地。為耕種計耳。此間地曠。願得共墾。於爾無傷也。吳氏曰。吾輩為良民。若為盜。吾何敢通盜。騫曰。吾得耕地。且不為盜。吳氏曰。地固在也。盍盡焚汝舟。吾與汝登岸。騫不可。率眾賊登陸。海口番人怖與。賊大戮番人。適其時。耕民與番社有釁。蔡騫率眾登陸。番不知其為海寇也。而以為耕民約內地眾從水道來夾攻。乃大駭。多散走徙去。吳氏擒數賊獻於官。蔡騫敗去。于是蛤仔難耕民日益眾。嘉慶八年。蛤仔難大疫。眾相率祈禱。按丁口出錢。稽簿冊得男女六萬。初。吳沙死。其子光裔嗣為長。無才能。不得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