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25181600000060

第60章 治體四政本下(7)

進呈經說

蔣伊

周禮地官至德以為道本敏德以為行本孝德以知逆惡

臣謹案此周制所以教國子之法也。人性之大。分仁知而已。而不能以無偏。所謂至德。即知仁聖義中和。體其全而不偏者也。所為敏德。即知之分居多。所謂厚德。則仁之分居多。合之孝友順三行。凡皆于根本之地求之。非徒取其枝葉而已。國學之士。自鄉學而升。記曰。凡語於郊者。必取賢歛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本末輕重之分較然也。漢制。孝弟力田之科。輔之以鄉評清議。故教雖不及于古。而人才猶盛。自唐以後。揚言之典彌備。而人才漸衰。明時。罷詩賦詞曲之陋。而舉歸之四書五經。將使人因文見道。得其所性之蘊。而有以施之於事也。其簡別頗嚴。故士猶有敦本務實之思。其後慕文風日盛之虛名。輕改舊制。人才於是乎始壞。臣請備陳其故。明初郡學。學止置廩生二三十人。皆肄諸學舍。闕而後補。人少故擇取之也。精試牘少。故學臣得親第其高下。肄諸學舍。故教官得以朝夕稽考。而不至舍業以嬉。此其制之善。所為隆於唐宋也。迨其後置增廣生。置附學生。人數日多。卷帙益繁。學舍必不能容。則不得不聽其散處。學臣決難親覽。則不能不有所假手。加以傳車周巡。不遑處。其得與諸生相見者。僅試後一旅揖而已。此雖孔孟復生。必無以陶鑄人才。此司教之職所以雖勤而實曠也。且夫入學之額既廣。則倖進者多。錄科之人愈眾。則薦名者少。始見為易。而所業不必精。繼見為難。且益以滋怠。臣竊計大縣人文之地。諸生恆不減四五百人。其能以文詞自見。中式及拔貢出身者。不過十分之一而已。其一衿終老者。且十之九。在北方之士。猶能勤苦力作。自謀生計。南方之士。不農不工不商不賈。乘學政之積寬而怠于業。則并不得為士。其實而言之。一游惰之民而已。一縣之中。諸生之內。游惰者已三四百人。衣食每無所資。而衣冠反有所恃。於是隳棄廉隅。觸扞文网。為有司患苦。國家亦安取此。此士風所以似盛而日衰也。臣嘗聞 本朝初年。入學之額稍隘。士轉能力于學以求進。今額數日增矣。而力學者益寡。四書五經。以為干祿之具。而不知其為修[己](已)治人之方。其所為文。悉是剿說之餘。而不足為躬行心得之驗。仁智之性。既塞其源。惻隱羞惡是非之良。亦僅存而無幾。本實撥矣。枝葉何觀。為學臣者。又從而縱之。劣等每多缺額。劣行鮮能案治。用苟悅人情而已。非所以為造就人才計也。人才日下。則政事皆屬具文。風俗無緣歸厚。非所以為萬年桑土之謀也。故為今日計。最上以漸復明之初制。其次嚴等第糾劣行。學臣倘務姑息。以溺職治罪。猶足持其流。若因循不改。徒區區焉救正於文體之間。豈有益哉。至太學者四方所視傚。明之初制亦頗詳備。有餘粟以給其家。有不次之擢以鼓其志。有碩學之臣如宋訥李時勉等以為之長。訥傳稱諸生趨走不中節。訥危坐自訟。時勉傳稱夜分攜酒果。巡行勞勉。此教之所由成也。其後科目偏重。監生不得與齒。而祭酒一官。視同冗散。教事遂廢。我  皇上命楊名時孫嘉淦相繼為祭酒。而命以成就人才。可謂得人。且知所先務矣。然嘉淦部務殷繁。成均之事。幾同遙領。固不能殫其精神。與諸生相為浹洽也。謂宜精求其副貳。使諮稟成規而實致之諸生。朝稽而夕考。言教而動法。庶乎有所興起。不徒博養士之虛名。今監中肄業士約三百人。在內者月給僅足餬口。在外者止得四分之一。每月兩次赴監。為僦車買飯之費而已。有費於官而無益於士。甚不必也。臣察其定規之意。緣帑金六千兩。不敷分給。而大學之士不滿三百。則於觀聽不足。是以為此權宜塗飾之計耳。臣以為帑金不敷。尚可奏請。而養士之道。貴精不貴多。宜博求而慎取之。

志於道德者。必察其素行。志於經濟者。必考其史學。志於文詞者。必折以班馬韓柳之法度。其有合焉。然後收之。各就其長而導進之。寬之以六年小成之期。俾得專精於學。優其廩給無衣食之意。而縣不次之格以為之勸。如此則海內才能卓越之士。皆將欣然樂就矣。然計其足與此選者。亦不過百許人。不能多也。就此百許人者。長養而成就之。使其進而效用。必能有益于時。闕而後補。亦足以傳緒於後。則亦不為少矣。孰與夫多而不精。無以異於郡邑之學哉。臣竊見近日喉舌節鎮之選。其慎其難。下至庶僚。效奔辦事之才不乏。求其深識遠慮憂國如家者實未多見。是以庶言頗亡足采。庶績未克咸熙。蠲貸雖煩。而百室未臻於盈止。澆薄成習。而五品未歸於親遜。是皆人才不逮之所致。雖  皇上聖明。提綱挈領于上。百司庶務。幸無叢脞。然可謂小康。未可為上理。竊恐更數十年。學術日非。人才日陋。將復如明之隆萬以後。臣不勝私憂過計。三代以上之人才由于教化。三代以下之人才乘乎氣運。由于教化者。遞衍為無窮。乘乎氣運者。一發而易竭。必也以教化挽回之。使人才迭興。乃可以度越唐宋。比隆三代。臣先於編修任內輪奏。曾援王制大樂正升進士之文。略陳人才衰盛之故。詞不別白。無以仰冀  天聽。茲復援周禮師氏之文。而詳及於明之學制。惟  聖主少意焉。

進書劄子

夏之蓉

漢董仲舒曰養士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宋馬端臨曰漢初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至武帝始立學校之官置博士弟子員皆由仲舒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