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乘下謂能分別人天聲聞等乘演布法義示人者即成就自己辨才通利是名淨於口業善現威儀即行住坐臥四威儀也此說利他如馬勝比丘威儀庠序感身子出家等自成相好者以恭敬供養三寶則所獲堂堂之相也乃至成佛具四八之相故名淨身若念下思念五濁眾生處在三界五苦八苦等日夜交煎而念思拔濟也然雖未能拔而常運此心者斯亦大行之本故名淨意業真者果中無漏正業也。
【科】明知利他還是自利雖復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潤若化百千無數眾生智慧轉增漸成四辯不同財施損減竭盡說法之時不念財食是故世尊說法未曾先說後受供養教化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巨海以此利他之因當成佛果。
四辨者即義無礙辨法無礙辨辭無礙辨樂說無礙辨以闡揚大道必須假無礙辨才又由智慧敏捷通達無滯故通言無礙今若因中利他說法則能成就果中四辨也不同下金光明經云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說法下離邪命說法也是故下引佛為證意令先受供養而後行說法則人尊道高故薩婆多中要食後說法有四益故一為消信施二報恩三令有歡喜心善根成就故四為在家人應行財旋出家人宜行法施故律中令說契經善見云修多羅義種種義開發等聽說義時要撮諸文者開所謂引要言妙詞直顯其義。
【科】能如是學名廣大淨心。
廣大者行願之普也淨心者以不着相故。
【科】偈曰。
【科】
若見重愚癡 莫說甚深法 聞者生誹謗 受苦百千劫 宿世無習氣 聞法疑恐怯 我見計斷常 未信三世業
重愚癡等者以愚癡深重不可為說一乘之法若聞必生誹謗故經云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在聖尚爾凡豈強乎經云雖是法語說不應時名為綺語受苦法華曰其有誹謗如斯經典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今言百千猶是略爾無習氣者以過去不聞今生善種習氣又薄所以聞法不信受故恐怯恐懼也斷常者著二邊也由着斷故不信三世有法由著常故不信大乘空義。
【科】
量根授法藥 是名大智人 心邪無正見 聞法反生瞋
法藥即三乘十二分教也心邪下根不應法則反生於瞋病不稱藥乃愈增其惱智者當須識病與藥觀根授法。
【科】
如蚕吐絲繭 罪業復自纏 以不聞法故 常為愛網牽
蚕喻眾生絲繭喻罪業愛網者五欲之愛愛能羅行人率落惡道如世之網也。
【科】
一切真如門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眾生 愛語令歡喜 菩薩同體悲 觀他如我已 柔和善將護 似乳投於水
一切真如門者起信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又云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藏法師云真如是言說之極謂此名之後更無有名則諸句之中取後邊際故攝論中十種名內真如是第十究竟名也巧用方便者以真體本寂於無言說中而起言說也既知此理當須務恊機情善巧而說菩薩同體悲以菩薩觀一切眾生佛性本同故起悲濟也似乳投水者若準戒疏解水乳合義云如乳合乳不得云乳合水以相合非體鵝能別之今若取聖凡位別可云似乳投水若取法性體同須云乳水以自相投也。
【科】
或時須多言 有時須寂默 知時名法師 見面量根力 若不觀機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於心內 所為成法則
多言者有益須語也寂默者無益而止也智論曰佛聖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種法一賢聖語二賢聖默若能如是則名知時法師冥之於心內者用此知時之道冥之於心則所趣無不利也故可則焉。
【科】
有用耎語時 有時須麤鑛 耎根耎語調 伏強現威猛 種種調眾生 對治種種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薩秉
軟語對易化者麤鑛對強剛者雖外現威嚴而內行慈愍鑛字誤合作獷為正強也說文云丈不可附也對治種種境者不唯調眾生令對治諸惡境又自行菩薩行者雖入淫坊酒肆化物而不可染其風也此事非易非登地菩薩而不能也故攝論言菩薩得無分別智方便具行殺生等十事無染觸過失故結云唯有菩薩秉。
【科】
凡欲教化人 慈悅勿使瞋 觸情起毒心 即造地獄因 無聞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塗苦 漸引歸正真
勿使瞋所謂菩薩寧起貪心不一念起瞋由瞋違生故無聞非法者即未聞正教及非法人也若對此人先且授與五八戒令引生人道庶免三塗苦也然後機根若熟漸化歸真。
【科】
為說四諦法 顯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門 有大****者 入理為譚論 破相十八空 身中無世尊 五乘漸分化 拔斷無明根 是名利他義 順教報佛恩
涅槃門者有餘此對二乘性也有大性者若對菩薩乘性人當入大乘理為說法所謂十八空等身中無世尊者遣執佛之病也又佛亦假名故經云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又古德云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所以上句舉十八空以遣也法華又曰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當知如來說十八空正顯無得無著之妙絕也五乘下四句通括成益順教報佛恩者所謂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傳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又佛言順我語者即名供養佛人。
【科】誡觀佛性不一二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第二十八
二十八釋佛性篇對機普化已彰大士之心接物歸源要示羣生本具故立此行以次前篇謂眾生具果人之性曰佛性經五道故名不一本是一性名不二在妄性隱曰非有妄消性顯曰非無不墮二邊曰中道中亦無滯曰不著中法。
【科】既發道心復自他利須知眾生同有佛性略說十種廣在諸經。
既發下結前二篇須知下生後同有佛性者涅槃經中多曰佛性佛是果人言一切眾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徧言之有情無情盡具此性諸經即涅槃等諸大乘經。
【科】一者生死煩惱從真性起喻如大水本淨湛然為因風故遂生波動後因大寒乃結成冰眾生佛性本淨有水由覺觀風波浪生死貪愛堅固成煩惱氷欲顯佛性者慧火融氷禪定息波氷液波止水即清淨佛性影現。
從真性起者為眾生迷故從真起妄即知此生滅妄非從別起故起信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藏法師云謂不生滅心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心然此二心竟無二體但約二義以說相依謂如不動之水為風所吹而作動水動靜雖殊而水體是一亦得說言依靜水故有動水當知此中理趣亦爾眾生下合法佛性合水覺觀合風生死合波動水合煩惱欲顯下治法也氷液液字誤當作氷消謂欲顯了本覺真性當以智慧之火融消煩惱之氷以禪定靜慮息滅生死波動由是清淨心水瑩然旋湛是故佛性影現不疑。
【科】二者如金在鑛麤弊無堪於後融銷金始顯現寶中最上無能嫌者眾生佛性在煩惱鑛戒定慧火練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無比。
鑛金璞也無堪以金在鑛無堪為用中最上者許慎云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眾生下法合也。
【科】三者如牛未產乳血和雜緣成始停構取煎煗乃生醍醐明淨隨器變色不守自性眾生佛性為煩惱合如雜血乳假緣修治漸至佛果發起神通隨眾生變同願救苦不守自性。
如牛未產者言牛未產之時乳與血和洎乎產後緣成乳血停分故有其乳以飲犢子攝取下謂始搆得乳後假煎煗故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於中最勝最妙是曰醍醐文略酥酪故曰乃生舊本作乃至後人妄改作乃生眾生下法合涅槃云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乳者即是善五陰也乃至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地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已上正文)隨眾生下既知佛果則隨類現形不守自性如上醍醐隨器變色。
【科】四者喻如一人行千萬里經多屋宿屋雖多種人是一人屋喻五陰人喻佛性眾生佛性經五道陰陰雖差別佛性是一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氷凍未融水即非有氷消即水故名非無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無。
人別屋別合云人行屋別冰凍下喻眾生妄起則佛性隱故曰水即非有冰消喻眾生界息即佛性全現故曰即水此言氷消驗冰液誤之明矣不一者經五道故五道妄生故非有也不二者是一佛性故有一則非無故曰非無起信云即是真心恒常不變已上四喻蓋聖智直指人心使見性成佛也。
【科】五者四諦十二因緣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諦所攝名為佛性。
道諦所攝者達諸法一相皆歸道矣一相道無二即名佛性。
【科】六者四親近法名為佛性一親近善知識二親近正法三親近靜思四親近如說修離此四法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四親近中前二屬聞慧遺教經云求善知識馬鳴釋云求聞法行是故前二亦可攝入聞慧第三屬思慧第四屬修慧以此慧性即是佛性又若離此四種欲證佛果者安可得乎故曰無有是處此四文出涅槃彼云有四法為大涅槃近因一者近善知識二者聽聞正法三者思惟其義四者如說修行若言若行是涅槃因者無有是處。
【科】七者佛性非邊中道是也眾生五陰託佛性起故名非斷生滅如幻名為非常人依五陰乃得修道陰藉神持方能存立。
非邊者離空有斷常也雖云中道是佛性而中亦不可著故立名云含中道不著中法是也託佛性起者由迷一覺性故有眾生五陰起也又藏法師云真性深廣凡聖染淨皆以為依如水起波故曰非斷生滅如幻者謂若生若滅猶如伎兒作諸樂何有於實故曰非常人依下雖曰非常又假色身以趣本具法身故涅槃云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同因故從無明煩惱得善五陰從善五陰得菩提故陰藉下謂佛五陰假藉識神扶持方得安立即此之識佛性在中。
【科】八者離真妄者名為佛性立真辯妄對妄表真若滅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淨智不能知識不能識。
離真妄等者真因妄立妄對真施真妄本空著則成病今能離此著者即了佛性以佛性清淨非覺知情識之所擬議也。
【科】九者能說之法顯於無說無說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
能說下能說屬言教無說是佛性以佛性清淨體離言說故曰無說即此無說之空亦不可取取則為縛若能離若方體佛性。
【科】十者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體離於形名常顯名色是為十性無礙之智與癡凡一如如真解脫本從凡起。
空平寂靜者即真性也有亂者忘心者以真心約體絕相非染非常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無有差別隨緣熏轉動成於染故說妄亂勝鬘云不染而染楞伽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無斷絕故曰俱行也體離下由體離相絕名故雖然又常顯於色以隨熏轉動故藏法師云一如來藏心含攝二義是也是下結示佛性十字誤當作佛性一如者佛與眾生無二如也所謂眾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本從下以賢聖趣真解脫皆從凡夫修斷而證也此約修說前據理具。
【科】雖有此喻佛性之義唯佛能知略說十種廣恐文繁。
唯佛能知者且十地菩薩觀佛性猶隔羅縠況下地乎故偏指佛。
【科】汝能觀解名真淨心。
汝能下若能如是體解本具佛性不從外得當須息妄波融惑鑛離煩惱血乳顯本真性方契淨心之旨也。
【科】偈曰。
【科】
一切諸眾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雜煩惱 塵染未清淨 戒定除客塵 即離生死徑 性隱名生死 性顯名賢聖 五陰雖流轉 佛性本來定 欲知佛性者 勵已修八正
戒定除客塵者然能除在慧今指戒定者是慧所依故性陰下以佛性隱蔽故迷真起妄則受輪迴生死乃曰眾生性顯則反妄歸真是曰賢聖勵勉也以八正不出戒定慧三也。
【科】
初發道意走覓道 心邪曲見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識 身外覓訪既疲勞 一處靜思頓止息 忽然醒悟覺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煩惱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窮極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塵法 長養無礙神通翼 觀察五陰假緣生 自性本來包十方
初發者初心人也心邪下凡欲慕道且先正心今並未除返外求道實可笑也江南下逐妄菩提下迷真也以不了自心本具而外妄求也身外下楞嚴云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路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一處下經云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勞肯綮修語(肯綮出莊子彼說庖丁解牛言技經肯綮之未甞郭象解云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甞經槩於微礙也而況大軱乎軱音孤郭注曰軱戾大骨也崔云盤結骨肯字林云著骨肉也綮司馬云猶經處也彼經意謂何藉劬勞及妙於修證言其性具耳在理雖然未可闕行)未死下已知煩惱本性是空雖今未盡生死而終歸磨滅也道理下如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又涅槃云生死本無所有體離相即故經云生死涅槃皆即拄勞顛倒業相明了根塵者當知覺明初起能所妄生湛然既分六根成異根塵偶對業性即生輪轉無窮生死長縛斯六根為生死結縛之源也又若一念無念能所都亡根塵識心應時消落無真可得無妄可除覺性圓明法眼清淨如是觀了即見佛性智慧既明神通自在無往不利故如翼也假眾生者色受想行識性本是空但是處假因緣而有也十方如前所引即果上智用也今眾生雖未顯現而性亦具耳。
【科】誡觀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二十九釋福田篇利他觀性雖生佛以無殊約位證真推凡聖而宛異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謂發思不同曰智差別生福有異號田不等次第挍量唯佛雙足。
【科】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觀佛性此是因相次須觀果果是佛智。
已起至因相結前三篇次下生後。
【科】經云滿大千界眾生智不及一須陀洹智世界須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羅漢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滿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種性菩薩智如是節級不及一十地菩薩智滿十地菩薩智不及如來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知來舉足之事是故汝當一心精進求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