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25218700000126

第126章 兵政二兵制下(2)

自古開國之初。恆兵少而國強。其後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北宋中葉。兵常百二十五萬。南渡以後。養兵百六十萬。而軍益不競。明代養兵至百三十萬。末年又加練兵十八萬。而孱弱日甚。我 朝神武開國。本不藉綠營之力。康熙以後。綠營屢立戰功。然如三藩準部之大勛。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後。如川楚之師。囗夷之役。兵力反遠遜於前。則兵貴精而不貴多。尤為明效大驗也。八旗勁旅。亙古無敵。然其額數。常不過二十五萬。以強半翊衛京師。以少半駐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滿。 國初至今。未嘗增加。今即汰綠營五萬。尚存漢兵五十餘萬。視八旗且將兩倍。權衡乎本末。較量乎古今。誠不知其不可也。近者廣西軍興。紛紛徵調外兵。該省額兵二萬三千。土兵一萬四千。聞竟無一人足用者。粵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勝長慮。臣聞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鎮筸。江南之壽春。浙江之處州。天下不過數鎮。裁汰之法。或精強之鎮不動。而多裁劣營。或邊要之區不動。而多裁腹地。或營制太破。歸而併之。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是在兵部之精審。督撫之體察。未可鹵莽以從事耳。誠使行臣之說。缺出不補。不過六年。五萬可以裁畢。以一馬二步計之。每年可省餉銀一百二十萬。十年以外。於經費大有裨益。此項銀兩。不輕動用。督撫歲終奏解。戶部另行封存。專備救荒之款。永塞開捐之路。養兵為民也。備荒亦為民也。塞捐以清仕途。尤愛民之大者也。一分一毫。  天子無所私利於其間。豈非三代公心賢於後世搜括之術萬萬者哉。若夫訓練之道。則全視乎  皇上精神之所屬。臣考 本朝以來。大閱之典。舉行凡二十餘次。或於南苑。或於西廠。或於蘆溝橋玉泉山。 天弧親御。外藩從觀。軍容一肅。藩部破膽。自嘉慶十七年至今。不舉大閱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勞而強。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營之兵。既不經戰陣之事。又不見蒐狩之典。筋力日懈。勢所必然。伏求  皇上於三年之後。行大閱之禮。明降  諭旨。早示定期。練習三年。京營必大有起色。外省營伍。勢難遽囗。求  皇上先注意數處。物色將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鎮之中。有十餘鎮可為腹心。五十餘萬之中。有十餘萬可為長城。則緩急之際。隱然可恃。  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澤之猛士雲興。在我  皇上加意而已。昔宋臣囗籍汰慶歷兵八萬人。遂以大蘇邊儲。明臣戚繼光練金華兵三千人。遂以蕩平倭寇。臣書生愚見。以為今日論兵。正宜法此二事。謹抄錄乾隆增兵嘉慶道光減兵三案進呈。伏乞  飭下九卿科道詳議。所益甚大。臣鮮閱歷。不勝悚惶待命之至。

請選募豐北囗民成軍以備征調疏咸豐二年

王茂蔭

臣竊思軍務未息。河工未停。二者最為目前緊要。惟徵客兵至數千百里。無論其力不足恃。而所損已多。聚囗民至數十萬人。無論其情甚可哀。而勢又堪慮。現聞八旗挑選健銳火器兩營勁旅。未見  諭旨。不知將作何用。而道路傳言。以為將派員帶赴廣西勦賊。若果如此。恐非勝算。蓋健銳火器兩營。原以守衛 神京。一旦調赴勦賊。安家製裝行糧折乾等項。各有所費。而沿途供給。水陸舟車。縱極約束謹嚴。究難免於騷擾。跋涉數千里。疲憊已甚。加以天時之溽暑不同。道路之險峻亦異。水土不服。煙瘴相侵。一人病患。千人危懼。欲其奮勇殺賊。難矣。所以嘉慶初年。勦辦川楚教匪於南山之中。勒保奏云。健銳火器兩營京兵。不習勞苦。不受約束。征勦多不得力。距達州七十里。行二日方至。與其久留糜餉。轉為綠營輕視。請全撤回京。無庸續調。當日勒保親在行間。目囗情形。所奏如此。今日之京營如故。而八旗子弟。較前尤為囗弱。廣西更遠於川楚。道路更險於南山。調遣以往。誠恐非徒無益。臣愚以為莫若化心腹之隱憂。為干城之上選。現今豐北停工。囗民數十萬。無所得食。豐沛銅碭一帶。為自古豪傑挺生之地。人民強健。俗尚競爭。當此眾口嗷嗷。囗情洶洶之際。設有好事生釁者。從中煽惑。始以擄掠求生。繼以抗拒救死。公然犯法以逞。雖未成謀。實能始禍。加以毗連之鳳陽潁州諸郡。匪徒甚多且橫。尤恐聞風響應。非細故也。伏讀雍正九年  世宗憲皇帝諭旨。各省中膂力超囗藝勇出眾之輩若聽其棄置無用之地深為可惜令各督撫等召募揀選咨送兵部揀派官員訓練教習以備軍旅之用等因欽此。此在無事之時。方欲以為收拾人心之助。又乾隆年間。福建布政司德舒奏云。人情少有技能。必不甘於淪沒。果膂力技勇可觀。心思材智出眾。顧令鬱鬱閒居。精神意氣。一無所事。勢必紛紜不靖。亦為無事言之。已不可不早為安置。若素具桀驁不馴之氣。適值流離失所之時。迫以窮餓必死之勢。恃其猖獗無賴之眾。當此之時。散之不能。按之即變。誠有不可勝慮者。現值 欽差大臣往江南查辦事件。擬請即 飭令就便以調遣軍營之糧餉。召募其壯健。收拾其智能。囗民雖數十萬。除老弱婦女以及愚蠢無用之徒外。智能者不過數十。壯健者不過數千。編為一軍。用以勦賊。 國家多一有用之士。即囗區少一生事之人。強而多智者。既奮於功名之路。愚而無知者。自安於窮困之餘。消患未萌。轉移甚便。不但京營勁旅。可免跋涉之勞。而此一支生力軍。幸出死地而入生途。尤可冀其感奮圖報。建立奇功也。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

新設淮揚鎮練兵五難三便四利疏咸豐十一年

尹耕雲

竊以小醜跳梁。蔓延數省。貽 廟堂宵旰之憂。陷生靈水火之內。此非兵不足之故也。兵足而不練之故也。故遂藉資於勇。勇又不足。故還而藉資於民。夫勇之不可離兵無論矣。即使各省民團。練有成效。臣以為亦非有兵以先後之不可也。何則。團練之事。推行須有次第。使甫經創始。而賊已掩至。則前功盡棄。此不可無兵以囗團也。及堡寨既築。足資守禦。而賊或挾其全力。四面圍攻。堡寨終非城池可此。設使破陷。則屠殺之禍。慘於未團。一團破而眾團解體。賊去之後。更欲收拾餘燼。勸以再團。雖蘇張隨陸。亦無說以動之矣。此不可無兵以救團也。自古立國。必使本末相制。輕重相權。使其末重而本輕。何能久安而長治。今日因賊之強。故患民之弱。而教之團。民既強矣。其中良莠不一。或抗租而逋賦。或結黨而尋仇。變故日萌。俱非空文所能諭禁。則尤不可無兵以鎮懾夫團也。幸而師徒克捷。禍患削平。征調之兵。散而歸伍。所練各團。繳還槍械。而遺孽未淨。妄指某團是其怨敵。聲言報復。漸肆披猖。則又不可無兵以保護夫團也。故團不可以離兵。而兵不可以不練。夫行伍廢弛既久。雖欲練而沙汰無從。營汛創制方新。苟能選而精強已著。側聞 廷議裁撤河員。改設淮揚鎮。所有河工兵弁。俱歸陸路操防。其地南北之衝。袤延將及千里。該鎮營伍之額。牽算幾近萬人。而且廟灣佃湖。足資水戰。河灘葦蕩。可備屯田。使其將領得人。訓練有法。則北可以屏囗豫。南可以控滁揚。近可以收勦賊之功。遠可以儲善後之效。百世之利。千載一時。所慮該鎮總兵材不勝任。則淮揚鎮之設。未見得力也。夫淮揚鎮之練兵。有五難。有三便。有四利焉。向來營制選兵。先小後大。千把都守。閱看合式。而後冊送參游提鎮。故專閫之員。事甚逸也。淮揚所屬武弁。本係修防。戰陣非其長技。安知選兵。故他營僅止選兵。而淮揚鎮則先選選兵之官。偏裨有人。主將乃能出號施令。其難一。 國家提鎮所轄。某處駐以某官。某官管兵多少。星羅棋布。若網在綱。淮揚鎮汛地。北至山東河南。南至瓜洲江口。其中何為門戶。何為籓籬。兵少則單。兵多則擾。從前河工舊制二十餘營。條隄而居。今既改為操防。不得仍前散漫。故淮揚鎮不僅選兵。尤須選屯兵之地。川原險易。臆度無憑。其難二。人情狃於結習。雖聖賢不能強之立變。河工習為欺罔。由來久矣。近因堵禦賊氛。舍兵募勇。非無故也。兵有檔冊可查。多寡不能捏報。勇無丁口可計。出入任其冒銷。假令此次練兵。仍是從前粉飾。塘汛半屬空虛。差操臨時應募。錮蔽既眾。發覺無由。其難三。至於槍囗刀矛。衣甲鍋帳。本無舊存之件。安免打造之煩。監製非人。弊端百出。語云。兵不銛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使至施用之時。始悟器械之劣。亦已晚矣。其難四。兵民雜處。易啟爭端。鎮標駐紮清江。其地甫經兵燹。使立法之初。不能堅明約束。則人人存一畏兵之心。即人人遂無復業之念。不獨哀鴻嗷雁。轉徙可傷。而市井為墟。營制何能孤立。其難五。

知此五難。可言三便。河務操防。雖云異制。而其為兵一也。按簿而稽。其人具在。祗須汰其老弱。不必另事招徠。其便在人者一。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度支告匱之時。籌款正非易事。淮揚鎮之餉。原係南河應領經費。從前未經裁撤。何嘗不請歲修。此時 國家練有用之兵。而不費另籌之帑。其便在餉者二。承平日久。人不知兵。猝然募以遠征。必致折肢斷臂。淮揚鎮兵皆土著。出門咫尺。已是疆場。目習旌旗。耳習鉦鼓。驅以出戰。罷即歸家。其便在地者三。及至訓練既精。則其功效尤著。豐沛之師。進圖蒙亳。淮海之眾。俯控江湖。傅振邦李念珠之兵。可以漸減。則省征調之利也。出高寶之西。則埽天來而窺浦六。道通泰之左。則襲江靖以震蘇常。彼備多而力分。我遠攻而近取。則圖規復之利也。果其戰守兼資。烽煙稍息。河湖一帶。本有營田。但使清理得人。不至與民相擾。假以耔種。教之耕耘。收穫既豐。餉糈可節。則興屯之利也。勦賊以來。征調幾囗天下。一旦事竣。放兵歸伍。召募之勇。遣散為難。或有變出非常。受禍必在淮泗。得此重鎮。足懾狼心。則善後之利也。臣深計熟籌。淮揚鎮總兵關繫重大。請  旨飭下欽差大臣袁甲三。署兩江總督曾國藩。令其各舉所知。奏請囗放。庶智勇足期勝任。而訓練得以有成。臣非謂舍此兩軍之外。別無將才。緣袁甲三駐紮鳳陽。清淮是其後路。曾國藩統兵東下。必得江北與之犄角。方能由徽甯前進。圖復蘇常。故淮揚鎮總兵。必由該二臣奏保。不惟材勇深知。抑且聲勢聯絡。其功效尤非淺鮮也。

議覆兵制不宜更張疏咸豐五年

福建巡撫呂佺孫

竊承准部咨。據御史蔣達奏改兵制。請令計戶出丁。按戶出錢。但守鄉閭。不相徵調。又山西巡撫恆春奏請裁兵節餉。富者出財。貧者出力各摺。當此各省用兵。餉需支絀。徵調頻仍。亟宜變通章程。妥籌辦理。相應請  旨飭下各督撫詳議具奏。奉  旨依議欽此。欽遵移咨到閩。臣伏查兵農之分。由來已久。我 朝民惟完賦。兵以衛民。即有差派。亦皆給值。閩地負山面海。外控臺灣澎湖。兵制甲於他省。而地多斥鹵。俗悍民貧。械囗之風。幾成錮習。臺灣又閩粵雜處。氣類尤分。必藉客兵以資鎮壓。他若巡洋守卡。水陸交嚴。往返動逾千里。今以獷悍之眾。授以戈矛。既恐助其驕橫。又復限以方隅。不聽遠調。則撥戍巡防。更屬無從措置。是有藉丁之名而無實兵之用。兼之丁糧歸并以來。任田始有錢糧。力作從無徭役。茲復以抽丁之古法。歆以免役之空言。不獨民易阻疑。抑恐糧多抗欠。況兵額既改。營制自裁。而所抽之丁若隸州縣。則牧令盡掌兵權。仍設營官。則將弁兼理民事。尤於大局相妨。至於富出財而貧出力。必寇患逼處。民有戒心。行之一時。未嘗無效。然人情懈於已安。民力難以持久。安可編為定額。遂欲議以裁兵。不如仍遵舊制。以免紛更。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