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25218700000022

第22章 戶政三十錢幣上(6)

蓋 國家之法。世輕世重。然雍正以來。迄今幾百年。錢價總不過一千一百文內外易銀一兩。未始非一時整頓之力。現在半年之間。銀價自一千五百文驟長至二千文有零。謂非市儈串囗不可。牙行亦安可少哉。至於牙戶擾民撓公。當隨事創懲。市中錢多錢少。 國家於收放之間。相度消息。錢法乃可行也。今議收錢者四。一錢糧收錢。二常捐收錢。三關稅收錢。四鹽課收錢。錢糧收錢。查順治二年。改鑄新錢。當舊鑄錢二。官以徵收。民以輸納。十四年。題准徵收錢糧。銀七錢三。銀儘數起解。其錢充存留之用。謹按小民所自有者粟帛。前代收錢。尚有議其舍所有而責所無者。然小民粟帛餘羨。及傭工手藝。尚有易錢。至銀則又須再易矣。近銀價日昂。小民完糧。愈不能支。賣十石穀。袛易三兩銀。穀每石六百。銀每兩值錢二千。傭一年工。袛易五兩銀。傭值歲不過十千。流亡之眾。逋負之多。實由於此。 國初定新舊錢價。官以徵收。民以輸納。是時固未嘗一定收銀。若銀七錢三。銀儘數起解。錢袛充留支。是起解皆銀。留支安囗收錢邪。此今日一體納銀所由來也。以臣愚計。請銀錢並收。起運留支俱銀錢各半。永為經制。任源祥制錢議曰。錢法之行。必自錢糧納銀起運始。起運納錢。則有司不能不納錢。錢者。君實制之。以操天下之利權。今不納錢而納銀。銀之為物。民不能生之。君不能制之。徒使豪猾得以擅其利。貪墨得以營其私。非 國家之便。任君之議如此。竊謂銀之為物。便於輕齎。利在此。害亦在此。使輕重之權。操之商賈。取攜之利。同之姦盜。天下自此易富易貧矣。苟庫藏多積制錢。存之郡縣本道。為有事之備。京庫亦運錢存積。則盜賊無所用其窺伺。以其難搬運也。今徵收民多納錢。官吏易銀起運。價有餘則民病。價不足則官病。徒便於起運。於 國家何益焉。捐輸收錢。查雍正十三年。准各省捐納貢監職銜及 封典者。將生熟銅觔照數交納。將銀湊足。近各省捐輸收錢不一。又有捐輸米石加級者。蓋本非惟正之供。則視當時所便而已。關稅收錢。 國初鑄錢辦銅。專倚稅銀。又令各關收買廢銅舊器。康熙三年。題准各關稅銀不敷辦銅。益以蘆課。是各關租銀全數辦銅也。崇文門 天津 臨清 淮安 蕪湖 揚州 滸墅 九江 北新 西新 贛關 太平 鳳陽等關查稅關與商賈交涉。 國初務收銅以益鼓鑄。收銅可起運。是收錢亦可起運也。惟不通水路者。仍須收銀。鹽課收錢。康熙十八年。撥兩淮鹽課及兩浙長蘆河東鹽課銀。令各運司遵部定價值。買銅解部。自是屢行之。查向來鹽關皆令辦銅。銅政即錢法。曩時鑄錢需銅。故設法搜銅。今錢價太賤。收錢提價。各關各鹽務不必盡令收錢。惟向來辦銅之處必可行。以運錢與運銅一也。銀價日昂。鹽務尤被其累。蓋民間買鹽用錢。商人赴場領鹽納錁俱用銀。銀價加往日一倍。即係以一歲完兩歲之課。是病商也。若鹽價照銀亦加往日一倍。是病民也。無怪乎 國課不前。而私鹽充斥矣。故鹽價與課一律用錢。於鹽務當大有益。今議放錢者亦四。一俸餉搭錢。一留支存錢。一河工放錢。一工程放錢。俸餉搭錢。

查康熙五十八年。八旗兵餉給錢一半。乾隆四年。嗣後寶泉寶源二局鑄錢全數歸庫。每月加增成數支放兵餉。嘉慶四年十二月。八旗兵餉以銀錢各半放給。此外每月搭放一成至三成。歷有成案。至今遵行。康熙二十七年。雲南制錢餘存甚多。俸工兵餉。均用制錢放給。雍正九年。雲南之昭通鎮東川鎮雄尋霑三營。每年官兵俸餉馬乾銀。以銀一錢三搭放。十年。四川省城滿洲兵餉等項。銀八錢二搭放。離省營汛州縣。按遠近分別搭放不等。其各官養廉。亦照遠近分別搭支。乾隆二年。江西所鑄制錢。按年搭放兵餉。四年。福建鑄錢萬餘串。運至臺灣搭放官兵月餉。九年。江西贛屬兵餉。從乾隆十年為始。每年搭放制錢一成。十一年。四川所鑄制錢。以一半供本省搭放二成兵餉。以一半運至陝省搭放兵餉。十六年。陝西滿漢兵餉。搭放制錢一成。十七年。山西撫標各營暨太原城守尉官兵俸餉等項。銀七錢三搭放。十九年。浙江文職養廉。以銀七錢三搭放。又湖南各營兵餉。以錢三成搭放。二十一年。湖南各標鎮協營折色兵糧。每銀一兩。給錢一串。全數放給制錢。二十一年。廣東各營兵餉。每銀百兩。搭錢五串。乾隆五十九年。雲南通省各官養廉。搭放五成。嘉慶五年。寶泉局添設俸鑪十三座。每年加鑄十六卯。所鑄錢文。搭放京員俸祿。六年。回疆各城普爾錢文。支放官兵鹽菜及地基房租接運車腳夫馬等項。每銀一兩。折給錢二百一十文。謹按京營搭放制錢已久。其各省搭放兵餉馬乾養廉俸銀。或全放制錢。均經辦有成案。蓋領俸餉。皆易錢以資日用。徑放制錢。人情所便。向日錢積搭放。使之流通。今錢賤。收錢搭放。使所收者不滯於無用。計莫善於此者。惟現在銀貴錢賤。定以平價。得錢者稍覺喫虧。俟價一復舊。自無異言矣。然則銀錢並用。價必可復舊乎。曰。是在行法者。今之錢賤。本非錢多。以上下皆便用銀。富者又多藏銀。始不敷用。北人行使空票。南人多用洋錢。制錢不過供民間日用而已。銀安得不貴。錢安得不賤。今若收錢放錢。則收必實收。放必實放。制錢以實用而見少。價豈能常賤。儻或仍用空票。或銀折成錢。名為用錢。而實不用。欲求平價得乎。留支存錢。順治十四年。徵收錢糧。銀七錢三。其錢充存留之用。康熙七年。存留驛站官役俸工雜支等項。均照銀七錢三例。搭放制錢。二十七年。雲南制錢餘存甚多。將驛站俸工兵餉雜用等項。均用制錢放給。按留支為歲出之數。本當放錢。以銀報上耳。若收錢多。盡令放錢可也。河工放錢。查近日江西江南捐輸制錢。均照數撥給河工。緣河工人夫囗料。皆以錢給值。向遇大工發帑。工次易錢。倍多轉折。市儈得以居奇。若撥錢支放。其便明矣。工程放錢。乾隆五十九年。各工程各衙門公費。每銀一兩。發給制錢一串。此京城工程全放制錢之例。嘉慶二年。浙江搭放兵餉餘錢。搭放各項工程。如水路可通者。按五成搭放。無水路者搭錢二成。江西各項工程。搭錢二成。此外省工程搭放制錢之例。論制錢難行者。皆以解運勞費為說。然 國家舉事。但求利民。不借勞費。曩時嘗置額商買銅矣。嘗令各省辦銅矣。嘗出洋採銅矣。即今日滇省運銅至京。及各省採辦滇銅。歲以千萬計。其勞費當何如。且東南之銀。運餉甘肅。陸行數萬里。其勞費又何如。

今令通水路省分收錢解運。度勞費尚不至是也。雍正年間。嘗令滇省鑄錢運京。行之十年。乾隆年間。又嘗令川省鑄錢運至陝。是解運制錢。往年固嘗行之矣。今銀錢並用。必使一歲之入。足供一歲之出。較之運銅鼓鑄。所省必多。夫 國家之法。貴在因時制宜。若但以紋銀便於運解。不知貪汙之筐篋。盜賊之輕齎。亦以銀為便也。銀積於上。錢滯於下。凡布帛菽粟傭工技藝。以錢市易者。無不受其虧損。以 國家之力。不囗解運制錢。誰復有能解運者。徒使洋錢囗行。而錢法坐廢。所謂利權操之自上者果安在哉。總之官便用銀。不便用錢。民便用錢。不便用銀。銀價日貴。官上領皆銀。下發皆錢。尤以為便。凡規費給銀有定數者。較之往年嘗得一倍。故銀錢並行之說。阻撓者必多。不思民間向來用錢有定數者。今日受錢照舊。即虧折一半矣。然則立法者當便官乎。便民乎。又錢之難行者。以民間私鑄小錢。攙雜使用。市儈因以為奸。不如銀色之有憑準。竊謂用錢當以觔兩權之。鑄錢輕重亦當以銅價準之。錢賤於銅。則有私燬之患。錢貴於銅。則有私鑄之患。小民圖利。非嚴法所能杜。惟使之無利則自息。今市價。銅一觔。值錢三百有零。是錢二觔易銅一觔。而無私燬者。以錢攙砂鉛。不堪銅用故也。 國家所以無慮折耗者。以滇銅有常額。工本有定數。運腳有定價。不能減解多發也。然廠欠日深。津貼日重。皆由銅貴。所欠者皆 國帑。所津貼者皆民膏。特  上無由知耳。今滇銅運解稍遲即誤卯額。若採買則銅價過貴。舊銅錢銷燬殆盡。砂錢易破碎。誠恐多用錢而錢不敷用。且奈何。竊謂宜加鑄大錢。假如鑄當五當十錢。當五者宜重二錢四分。當十者宜重四錢八分。當五者銅三觔為錢二百。值今錢一千。當十者。銅三觔為錢一百。值今錢一千。今市價錢一千。買銅三觔。與今大錢適相當。私燬則不能多得銅。私鑄則不能多得錢。凡用錢者。袛以觔兩為準。不問官鑄私鑄。蓋直以銅交易耳。譬如色銀任市傾瀉。豈復有私鑄乎。然當五當十。較今錢輕便至半。鼓鑄工本。則較今錢節省過半。此可以救錢少之病也。欲籌錢法。先議銅政。 國初滇銅未旺。所以搜銅者至矣。顧為今日計。滇省開採日久。地力已竭。舊礦漸盡。新礦難得。其難一也。各省開有銅礦。向未試行開採。若欲發端。動多阻撓。其難二也。收買廢銅。折耗殊甚。禁用銅器。事更滋擾。其難三也。竊謂官員納銅准免處分。百姓納銅准贖徒罪。此可以收廢銅。各省開採。利歸業主。地方官但為禁止擾害。酌取十之一二。此可以廣開採。滇省之銅。聽廠戶交納。照工本收買。蠲除積欠。與之更始。此可以蘇官累。各省收銅。各省自行開鑄。每鑄一錢。袛用值一錢之銅。額外止加工本。用錢皆以秤稱。與用紋銀無異。舊銅重者一錢當數錢之用。輕者數錢當一錢之用。但去鉛錫鐵錢。又加鑄大錢。亦用此法。私燬私鑄。皆當不禁自息。如此。則制錢乃可足矣。八政一曰食。二曰貨。所謂貨即泉也。古者百物皆以粟易。然粟不可以經久行遠。聖人制泉貨以為用。民始便矣。粟之多寡。民自制之。泉之輕重。上制之。末世用銀。而天下之制利權者。在商賈市井。遂使上下交困。利於遷徙。不利於居者。奪上下之所自有。以事其所無。是教民使逐末。且長奸而誨盜。甚無謂也。今言者但謂銀錢並用而已。竊謂當使民不用銀而用錢。又不用錢而用粟。乃可以復古也。顧其要自善錢法始。謹議。

用錢不廢銀議

馮桂芬

今天下非小弱也。開墾之地日益廣。山澤之利日益出。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之需。有加而無減也。生齒雖曰日繁。然二三十年來。水旱兵革。歲不絕聞。傷人無算。恐戶口之籍未必較乾嘉盛時遂相懸絕也。是天地之所出。自足給生人之食用。而患貧之勢日甚一日者。何也。曰。銀少也。銀何以少。曰。偷漏出洋也。或謂銀貴不盡由於出洋。以明季 國初為證。不知彼時府第有私積。富室有厚儲。故銀驟貴。厥後窖藏盡出。加以礦苗大旺。銀又自貴而之賤。今有是事乎。或謂由錢多所致。不知錢未嘗多也。京師歲除。間因錢鋪閉歇稍多。藏票者爭取見錢。錢即湧貴。是錢不多之證。京師尚爾。外省可知矣。上海通市以來。夷船每日收元寶四五百。為銀二萬餘。每年漏銀七八百萬。距今十年。遂為常額。四口遞減。合計不下二三千萬兩。設欲禁遏。瑕釁立開。中國之銀。遞消遞減。已去者不復來。未去者勢無已。凡物多則賤。少則貴。理也。憶二十年前。每兩易制錢一千一二百文。十年以前。易制錢一千五六百文。今易制錢幾及二千文。若不早為之所。將來日增月益。二千以外。翹足可待。 國家歲入地丁鹽課關稅。不下三四千萬兩。無非取之民間。夫民間之所出。粟米之屬而已。而 國家之所取。乃在至少至貴之銀。置其所有。徵其所無。粟逾益賤。銀逾益貴。始以粟易錢。則粟賤而錢貴。向之每石入三千文者。今入一千數百文。是十折而為五六。繼以錢易銀。則錢賤而銀貴。向之每兩出一千餘文者。今出二千文。是又十折而為五六。以銀準粟。昔之一兩。今之三兩也是。 國家之出銀也。常以三兩而供一兩之用。而 國家之入銀也。直以一兩而竭吾民三兩之力。如是而民安得不貧。民既日貧。賦益難辦。逋欠則年多一年。虧短則任多一任。而地丁之入絀。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而關稅之入絀。民窮失業。去為盜賊。梟徒日多。私鹽充斥。而鹽課之入絀。於是經費竭而撙節之說起。撙節甚而因循之事成。應修之水利不修。因之宣蓄無資。農田易成旱潦。轉以蠲卹損帑金。應設之巡緝不設。因之養癰貽患。穿窬變為跳梁。轉以徵調糜軍餉。凡地方應辦之事。大都以工用支絀。概緩籌議。卒之事後補救。需費更多。歧中有歧。獘益滋獘。如是而 國安得不貧。揆厥原本。無非銀貴有以致之。夫銀非可點石成也。窖藏久無聞矣。礦苗久不旺矣。乾嘉間一例之開。動贏千萬。數商之助。動贏百萬。今則開捐助餉。應者寥寥。此何故也。中國之銀。止有此數。不過相流轉於上下之間。開捐助餉。無非挹彼注茲之法。今則無可挹。何有注。雖劉晏復生。不能轉無為有矣。雖然。銀而為生民衣食不可少之物。中國誠病矣。若猶未也。則中國之富足自在也。轉獘為利。由反手也。為今之計。莫如用錢而廢銀。然用錢而廢銀。尚不如用錢而仍不廢銀。惟在有以奪銀之權。使其多少貴賤不足為吾累而已。銀之利在輕齎。不廢其輕齎之利也。銀之害在匱乏。不受其匱乏之害也。節用而無剋減之名。薄費而無耗費之實。政本改作。而不離舊貫。道在自然。而不假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