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25218700000060

第60章 禮政五學校下(3)

送江小帆視學湖北序

曾國藩

今天下郡縣牧民之吏。大抵以刑強齊之耳。任蚩蚩者自為喙息。喜怒一不顧問。至其犯法。小者桎梏。大者棄市。豪強者漏網。愚弱者糜爛苟以掩耳目而止。原 國家所以立法之意。豈爾爾哉。蓋亦欲守土者。日教民以孝弟仁義之經。不率而後刑之。其率教而有文者。則以進於學使者而登之庠序。既登之矣。則以授於校官而常飭之。故古者飲射讀法。在今日則守令之職。而今之學政也者。不過因文藝以別囗士之優劣。因士之優劣。以知守令教民之勤惰。故巡撫者。  天子所使以察守土者養民之善與否也。學政者。  天子所使以察守土者教民之善與否也。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縣有司。不知三物為何事。而教民之任。獨以責之學政與校官。而所謂校官者。類多衰疾晚暮之徒。其祿不足自贍。往往與學宮弟子爭錐刀之末。不特不克助宣教化。或轉餂言以蔽學政之耳目。彼學政者。孤懸客寄於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貌敬而神拒之。日憊精於文字。而角機智於千百詭獘之場。而欲以餘力教民以仁義孝弟之經。其不亦難矣哉。然則如之何而可。獘之除也。先其甚者。利之興也。先其易者。其可矣。自功利之說中於膏肓。學者求速化之方。束髮而敝精於制藝。窮老而不休。六經至不能舉其篇目。何有於他書。今欲稍返積習。莫若使之姑置制藝而從事經史。獎一二博通之士以風其餘。於覆名扃試之外。別求旁搜廣采之術。凡郡縣莫不有書院。大率廩給其才者。而絀其不能者。名曰膏火。所以濟學校之不及也。學政下車之始。則牒各縣令曰。明年吾視某縣學。當以某經試士能背誦否。某史試士能言否。其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牒校官曰。吾按臨之始每縣當選諸生囗人說書。有不至惟女罰。及其按郡。招諸生來前。果使背誦某經。說某史某卷大指。能誦說者。予以書院之廩資。尤能者倍之三之。尤能者牒送省會之書院。亦倍其廩資。其不能者。廩生削其餼。附生懲辱之。每縣試以三四人。則餘者懼矣。自六經外。如史漢莊騷說文水經文選宋五子及杜韓歐蘇曾王專集之屬。每縣使習一部焉。歲試使習者。科試則易之。覆名試以制藝。以彰 朝廷之公令。面試說書。以鳴使者之私好。二者並行而不悖。皆善矣。則拔而貢之成均。使彼邦之人。曉然知吾好博通之才。庶幾由文以溯本。舉一以勸百。然後孝弟仁義之教。可以漸而興也。乘傳所經之地。有書院焉。則入而詔諸生以大義。彼邦有搢紳多聞者。則禮而薦之。為郡縣書院之長。於是。其亦可以樹之風聲矣。同年友江君小帆之視湖北學也。所以講求職思者甚備。余乃別思一搜采之術。無啟獘之竇。而有補教之旌者。於是以戔戔之說進焉。

送錢調甫之任贛榆教諭序

葉裕仁

予為諸生幾三十年矣。與博士先生。邈然不相接也。而博士先生者。亦無所以教諸生。其勤者。不過考校文字之得失。以為吾之職止於是而已。予嘗欲參攷漢唐以來學制。及先儒治事經義之式。紫陽嶽麓之教規。推明 國家建學明倫作養人材之至意。勒成一書。以諷曉當世。謂教官之為秩雖卑。而為職甚重。非品端學粹敦篤廉靜之士。不足以居之。亦非品端學粹敦篤廉靜之士。不樂於居之。甚矣。教官之難其人也久矣。 國家定制。府州縣學官。恆以待舉人之不為他官。與士之貢成均者。嘉慶朝推廣捐例。士之餼於庠者。得入貲為教官。道光中。增廣附生員亦得入貲為之。其途亦雜矣。軍興以來。有司輒以教官無所事事。委以巡徼訓練之責。而為教官者。方雜廁於武夫營弁之中。而沾沾自喜。使其練習戰攻守禦之法。足以備 國家爪牙干城之選。固無嫌於其越俎。儒者明體達用之學。固無施不可也。乃徒冒越俎之嫌。而曾無一割之用。彼有司者。直以為飲食之而已。驅策之而已。則其輕之已甚矣。夫以教官之自輕。而有司遂得以輕之。誠使教官不自輕。則有司即能以其秩之卑而輕之。而教官之所以不輕者固在也。錢君調甫。以景山教習選為贛榆教諭。調甫為中丞頤叟先生伯子。擩染庭訓。庶幾品端學粹敦篤而廉靜者也。其居是官必有以自處矣。於其行也。舉向之所見為言。亦甚媿予之久困諸生。不獲自振也。

書寶應訓導張君遺像後

包世臣

江蘇州縣。居大江南北者各半。江以南利在浮收錢漕。江以北利在冒銷撫賑。州縣之浮收冒銷。皆取成於胥役。胥役勢日張。家日裕。於是庠序之不自愛者起而與之爭。庠序與胥役爭。則事連州縣。州縣不得不助胥役。州縣助。則庠序常不勝。於是公憤起。而讀書自愛之士。不得不與不自愛者比以求其直。庠序之力集。則州縣不能敵。而求救於封圻。封圻之視州縣。猶州縣之視胥役也。胥役能自達於州縣而左右之。州縣能自達於封圻而左右之。故胥役之所欲。常可必得於封圻。而無所窒礙。予游江蘇卅年。見封圻十數。自覺羅長文敏公會稽陳公大文桐城汪公志伊而外。大都為胥役仇庠序。而無暇分別其自愛不自愛者矣。於是不自愛之甚者。遂至與胥役為鷹犬。以魚肉閭閻。雖足以快州縣之意。 國家養士。誠亦何賴於若人也耶。主庠序者曰校官。與胥役事無所涉。而不能不仰給州縣。故州縣之仇庠序也常藉手於校官。偶有不昧初心。與州縣微抗。則封圻示之意指。無不從風而靡。霍邱張君為寶應訓導。寶應之為政也。右胥役以及鄉地。故庠序常被轢於鄉地。而君能力為之直。使州縣不得助鄉地以虐庠序。故君官寶應十五年。以病自劾歸。歸半年而卒。卒後又五六年。而遺愛不衰。楚楨。故君所舉優行士也。以君之遺像及其狀來乞題辭。楚楨學行。予所愛重。其言常可信。詢之他士。為說僉同。則君固校官之傑。又幸其出於吾鄉也。故為書後。君諱鼎。字愛吾。庶幾能顧名思義者。

冷齋勘書圖記

錢泰吉

亭林先生述陸文裕之言曰。元時州縣皆有學田。所入謂之學租。以供師生廩膳。餘則刻書。工大者合數處為之。故讎校刻畫頗有精者。又謂宋元刻書皆在書院。山長主之。通儒訂之。學者互相易而傳布之。故書院之刻。有三善焉。山長無事而勤於校讎一也。不惜費而工精。二也。板不藏官而易印行。三也。今讀元西湖書院刻文類公文。及慶元路玉海指揮。知文裕之言。信而有徵矣。宋元書院山長。往往以教授兼之。今則院長延士大夫退居者。教官尟兼任。然其職閒無事。不離文字之役則一也。歲丁亥。泰吉始為海甯州訓導。先世遺書萬餘卷。盡攜之學舍中。取仇山村官冷身閒可讀書之句。以名其齋。既以病廢。謝絕科舉之業。精神遐漂。不能為深沈思。因假友朋所藏舊刻。日校數葉。為靜坐養性之助。八九年來。財數百卷。而於兩漢書元文類用力稍多。兩漢書校本。則假之梅里李君遇孫武林汪君遠孫。李君今司訓括蒼。汪君下世。欲如亭林所謂互相易而傳布者。恐不易得。乃寫冷齋勘書圖。而以所校諸書跋語錄於後。傳示同志。冀各出善本相假俾無事之歲月。不至惰棄。且以告我良友之為院長教官。及久任校讎之職。如劉中壘顏祕監其人者。囗力於一書。當不若明時書帕本。祗供餽囗之用也。或曰。學校之官。當講明道德啟迪生徒。乃為稱職。否則融貫經史之大義。勒成一書。亦不得行其志者。思所以詔來學也。皆不出此。徒從事於一字一句之間。見其小而忘其大。得其淺而遺其深。坐耗居諸。不亦惜哉。斯言也。余深愧之。

請整頓宗學疏

王榕吉

竊維 國家設立宗學。所以為國儲才。亦以明親親也。學分左右兩翼。每翼宗學額設教習官四員。總管二員。副管八員。復有總理之王公統司其事。又 欽派科甲出身三品以上之京堂二員專司稽察。法至密。意至深也。誠以宗室子弟。生長富貴。派衍天潢。必使之入學肄業。擴其聞見。以免固陋。陶其性情。以化驕矜。遜志時敏。破除世胄習氣。乃可以長保富貴也。教習官三年俸滿。須查有實在功效。方由稽察大臣加具切實考語。送宗人府帶領引見。請  旨施恩錄用。獎其勤勞。即以嚴其督課。 國朝宗室。代有偉人。莫不仰荷   列聖之所教育。迄於今而宗學幾成虛設矣。臣自同治九年奉 命稽察左翼宗學。當向該管官切實致屬。課程務須認真。初次入學。尚有教習數員。肄業生二十餘人。在學接晤。此後時復前往。則日形疏懈荒署。或無一人。稽察教習者。難得與宗學生晤面。出題課試。交卷亦復寥寥。詰其何以如此。據該管官僉稱。宗室之廢學。大都皆貧所累。餬口無資。實有萬難認真者。緣宗學肄業生。向章每名月給米三斗。紙筆墨按時給領。夏季以冰。冬季以炭。自經費不敷。月米裁減。又改為折色。向之領米三斗者。今領米不及二升。其他更無論焉。每月所領。僅敷兩日之食。欲責令常常入學讀書作文。勢必有所不能。是宗學之設。有名無實矣。其充裕之家。亦或自行延師課讀。然力能延師者十之一。不能延師者十之九。誠恐乃逸乃諺。既不知稼穡之艱難。又不得詩書之進益。坐誤聰明。大為可惜。在各學教育。不過敷衍歲月。藉為出身之階。而職司稽察者。扶同隱忍。實覺負疾於中。臣在順天府尹任時。於金臺書院考課之期。遇有宗室子弟應試者。必酌予獎勖。拔置一二等。俾稍分膏火之資。愛其才。又憐其貧也。伏思我  皇上誼篤親親。推恩錫類之仁。無所不至。獨入學讀書之子弟。月米未復舊規。似無以示優異而昭激勸。且兩翼宗學。每年所撙節者。不過粳米五六百石。地方水旱偏災。一經奏報。 朝廷不惜截漕十萬石二十萬石。立予  恩施。即京師之普濟堂功德林。及通州之王恕園。每冬尚蒙  恩賞倉米五六百石及三四百石不等。豈以宗室子弟培養所關。而稍有靳惜耶。可否請  旨飭下宗人府王公妥議。整頓章程。肄業生月米。應如何復舊。勤學與不勤者。應如何分別勸懲。教習官應如何專以責成。儻俸滿並無實效。應否再留數年以觀後效。獎勤警惰。庶教習專心以納誨。學者崇德而象賢。將見宗室子弟。經明行修。大可為楨幹之才。小亦不失為圭璋之品。則  聖朝之恩明誼美。歷久彌光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理合恭摺具陳。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

請增設舉監疏光緒十一年

國子監祭酒王先謙

竊維臣監六堂。向以各直省貢監生彙送考試。入監肄業。而舉人例不與焉。惟求立法之意。蓋以 國初仕路疏通。儒生一中乙科。即登官籍。不應更囗身太學。致妨貢監生甄用之途。康雍以還。科目日盛。銓選因而擁擠。伏讀乾隆七年   聖訓。已有舉人日積日眾。需次多年不得一官之旨。至今日而勞績捐納。充滿天下。銓法愈滯。士子名登甲榜。始為筮仕之期。舉人非由大挑教習得官。謄錄議敘。及兼藉他途出身者。鮮不皓首一經。困窮終老。此亟宜加意者一也。學人既列賢書。已出貢監生之上。進掇巍科。則內囗朝班。外膺民社。莫非為國任事之人。正當及尚未釋褐之時。使之肆力簡編。養成器識。乃以限於成格。轉不得與貢監等同沐  聖主之教思。既無當於育才。亦非所以勸學。此亟宜加意者二也。明代學校之制。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有貢監。有廕監。有例監。有舉監。即舉人也。洪武初。擇年少舉人趙惟一等入學。永樂中舉人會試下第。輒錄其優者。俾入學以俟後科。嗣後遂為定例。   欽定明史選舉志。可考按也。今舉子春闈報罷。其欲留京者不少。資生乏術。覓館維艱。無不願歷事上庠。一霑廩餼。以為奮志潛修之地。若不加以收錄。實不足作士氣而順囗情。此亟宜加意者三也。如一體入監肄業。厥有三便。自捐例減成。粟監且盈天下。於是太學重地。恆貢少而監多。其潛心問學者。固不乏人。而射利者流。惟圖竄名入籍。得以霑潤。直隸山東兩省監生。重名代替。寔繁有徒。每值考錄住學。幾於防不勝防。詰不勝詰。舉人則皆係本身。凡入監者。取同鄉官認識印結為憑。可無蒙冒之獘。考選既得其真。稽察尤易為力。便一。監生多在本省應試。無事來京。雖有通材。何從廣為羅致。舉人則三歲計偕。畢萃輦轂。拔尤宏獎。易收英才樂育之效。便二。明初歷科進士。多出太學。洪武朝戊辰辛未。廷對第一者。皆太學生。撰題名記立石監門。進士題名碑。由此相繼不絕。 國朝進士立碑。尚沿故事。而其由來。無復深考矣。誠令舉人入監。則明經飭行。孰不爭自濯磨。貢舉之年。必多成就。人才鼓舞之機。端在於此。便三。臣等伏惟成法貴於遵循。而時宜必當參酌。矧立教培才之道。不厭精詳。果於學校有裨。敢不權衡變通。上副  聖主作人之化。為此合詞具奏。懇  恩將臣監肄業生。增設舉監名目。准以各直省舉人入監肄業。即於貢監生員額內通融錄補。以廣甄陶而資鼓勵。出自逾格鴻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