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25222300000074

第74章 兵政十九勦匪一(1)

撫盜篇

湯成烈

夫天下之流而為盜者。莫不有故。得其故。可撫而用也。不得其故。雖勦之不能盡也。此盜滅。彼盜生矣。凡人有血氣心知之性。則有耳目手足之用。材力具焉。志氣出焉。其碌碌庸瑣者。雖富貴不足與有為。貧賤適足以自困。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世。沒沒與草木同腐焉耳。何足道也。苟其生質瑰異。材力絕倫。志氣豪橫。殊於凡人。蓋未有不思自奮於功名者。乃為功令所格。擯棄在下。徘徊顧慮。欲進無由。此其人豈能坐治家人生產。受里胥之呵叱。耐官長之敲扑乎。囗傺無聊。壯心難死。譬猶伏櫪之馬。引領向風而長嘶。未嘗不欲絕塵而馳橫逸千里者也。一旦憤激。囗謝知交。橫刀長揖。跨馬出門。聊取快意。遑恤其他。不馳驟於長林豐草閒。必騁逐於狂風怒濤之際矣。此固豪傑之末路。而良非本懷也。其才豈不可見用於當世而建非常之功哉。使有羊杜之將。李郭之帥。折節下士。虛己求賢。未有不聞之而生慕者矣。若招致幕下。而刮目待之。推心任之。蒙國士之知。被章服之榮。未有不願為致死者矣。至於衣食口體之奉。父母妻子之樂。生民之大欲也。衣食足而禮義生。凍餒迫而廉恥喪。廉恥喪則無所不為。雖士大夫有所不免焉。況細民乎。今或水旱頻仍。田野荒廢。荒政無周官之逮。流民無鄭俠之圖。上以催科為考成。下以撫字為迂緩。驅溝中之殘瘠。肆法外之誅求。於是老羸溝壑。妻子離散。死亡在室。追呼在戶。去之四方。莫可控訴。始或三五。繼且百千。求飢寒之暫免。遂偷活於草間。此又有迫而驅之者。蓋亦中澤之哀鴻。鋌險之走鹿也。有為之首者。則囗聚而附之矣。使承寬大之 詔。招徠而安集之。願從軍者收為卒伍。不願者放歸田里。編入屯練。復其常業。既有尺籍之可稽。復有生理之可藉。已降者必無復叛之慮。未降者亦可以漸招致。而不降者蓋亦鮮矣。如尚有負固不服。是其罪大惡極。法所必誅。而黨與既散。勢孤力蹙。勦捕無難。此將弁之任也。然而今之將弁。不特不能禦夷。并不足以捕盜。非能養盜以自重也。度己之技能。營之器械。未必勝盜。故常懷懼心。則不敢與盜敵。常與盜相避。何能收勦捕之效哉。使嚴法以繩之。避盜與失律之罪等。則將弁畏怯之可誅戮其身。必將練其技能。精其器械。遇盜必死中求生。有進無退。而勦盜之功庶可立矣。宋高宗有云。行賞當先自下。行罰當先自上。則今軍政行法。當自鎮協始。

劇孟論

周悅讓

史記之傳游俠也。深以俠客之義為不可少。又詳著朱家劇孟郭解之所以為人者。而以為可資緩急。夫子長豈徒為中材而涉末世之流者生其慨乎。昔周官以六行教民。而任與居一焉。而太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則俠客之義。自成周盛時而已然矣。特其時匡撢有人。諫救有司。民生其閒。固無難白而無所赴愬之隱。所謂任者。不過里巷閒黽勉匍匐為事。故不以俠稱耳。降及春秋之世。而晉欒懷子好施。士多歸之。魯之季孫氏隱。氏多取食焉。齊晏平仲亦招致越石父之流至四百家。不待原嘗四君。食客之盛。固已久矣。而其時國家皆頗資客力以為富強。乃子長於游俠。尚以四君輩為不足異。而以布衣之俠為難得。彼蓋不知任而流於布衣之俠。固世道之變而不可以不大懼者也。劇孟一博徒耳。吳楚之亂。大將軍得之若一敵國。使孟早為吳楚所收。山東之難未有艾也。而奈何後世牧民者之不察耶。子長於其傳末。復綜舉當世之俠敖而無足數者而訾之曰。此盜跖居民閒者耳。何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所羞也。嗚呼。何其言之易也。夫跖固無足數。然其材力必有什伯乎庸人者。其暴戾恣睢。誠不堪用。然其欲富樂而惡死亡。喜聲名而羞絀辱。度人情不甚相遠也。使得廉明威惠之民牧。陰弛其重罪。而開以自新之路。如朱博之所以署尚方禁。孫寶之所以署侯文者。即人人皆劇孟耳。居平無事。羅此輩而使之。既可以禁盜賊之發。如其有事。而委之居一障閒。不賢於諸妄校尉哉。世或以為此輩猾民。非官法所能馭。此與耳食何異。彼劇孟者。未聞朝廷所以優異之若何也。特以太尉一言。而遂安於無動。蓋彼梟雄者流。其自喜聲名。有甚於富貴者也。而何患乎駕馭之無其術也哉。近世以來。鄉曲之俠。求如劇孟者固不可得。然其為盜跖居民閒者。所在皆是也。危急之秋。大吏資之以為保障者。有矣。奈何俗吏不察平居聽其作姦犯科而無可如何。一旦有警。又不能收之以當一校之用。甚者或極之於其所往。而適以藉寇兵者。不可勝數也。豈不悖哉。蘇和仲與章子厚書。惓惓於程棐一事。言之有餘慨焉。嗚呼。其所以用任俠之道者哉。

程友石墓志

馮志沂

君諱式金。字友石。曾祖某。祖某。父某。君少從父游京師。入順天籍。補大興縣學生。中嘉慶庚午副榜。充教習。中癸酉科舉人。庚辰成進士。以知縣官四川。屢攝鹽亭遂甯縣事。所至民戴之如父母。補高縣知縣。故大學士蔣公攸銛時為四川總督。以君治行第一。奏調華陽。又署宜賓。宜賓瀕江多盜。時出劫掠為患。君出貲募兵役。明賞罰。又使盜得自首。化頑為良。民以大和。總督陳公繼薦之。又調知成都。君勇於任事。自以讀書受 國恩。期事事無負。其為成都。嘗兼攝華陽。首邑事劇。猶時微服行鄉野。詢民疾苦。治公牘。漏三四下不少休。同官某君貽書。謂精神如貨財。宜節嗇用之。君善其言。然為之益勤。又以總督戴公薦。升敘永廳同知。丙戌六月。丁父憂歸。以積瘁哀毀致疾。次年二月卒於家。年四十有六。初君被薦入京師。蒙   宣宗皇帝召見。溫語久之。道光庚寅。特命君為甘肅知府。而君前卒已三年矣。嗟呼。士貴為天下國家用。顧或蓄幹濟不遇於世。時即遇矣。或厄於時勢。不得竟其用。一試輒斥者比比也。如君者可謂用矣。遇矣。能獲乎上以治其民矣。天又不假以年。使可見者僅此。方君知成都時。歲大旱。民洶洶欲為變。君請於上官。行平糶法。民賴以安。提督桂涵語人曰。程君在蜀。可當一萬兵也。以君所為。非有奇怪動人耳目者。而桂君稱之如此。夫變之生也必於至微。粵寇之始。亦不過數十饑民。聚眾抗官吏。得一良有司。可指顧定。而乃破城殺官吏。以十數轉戰數千里。歷時三四年。徵調半天下。環寇之師二十餘萬。糜餉數千萬。而事未有定。使其始得如君者十餘輩。落落布天下。使天下享無事之福。而己不居其功。豈非斯民之幸哉。則君之不年。固不獨蜀之人與嘗知君者所共悲惜也已。

算寇

戴楫

方今賊勢蔓延。上自主帥之大臣。下至一介庶民。凡忠於謀國者。皆欲滅賊。顧欲滅賊而不知其方。則賊終不可得而滅。徒有此區區之心。而卒無補於天下國家之事。予以為當今滅賊之方。有大計三。有本計二。見其大。然後可以不遺於其小。得其本。然後可以無患於其末。予試為當事者剖析陳之。夫所謂大計者何也。一曰防分竄。賊至江南。輒欲竄往他處。然其往北者。已經滅亡殆盡而失利。故今日之賊。常有欲下竄之意。是宜嚴為阻遏。防其下竄。使賊不得出。則丹陽常州及蘇杭二省城可保。而國家之仰給東南以資糧餉而建國勢於不拔者。可以不至於不測。此人所共知。固無待於予言。然予所以為可慮者。賊人奸細。布散各府州縣。已非一日。設若奸細聚集已多。一旦猝然出我不意。從中起事。儻有疏虞。措手不及。則貽悔何極。故上游各營兵。固當日夜防守。禁其下竄。而鎮江常州及蘇杭各府州縣城鄉地方。為奸細可經由之處。尤當嚴密稽查。使奸細無處容身。訓練兵勇為戰守之備。此防賊分竄之計一也。一曰斷接濟。賊人所以能久占地方者。與我攻守之勢異爾。何者。賊之守。不同於我之所為守。賊無多人出入。止有賊兵之熟悉路徑者。可以常出入。城內外層層埋伏。是以我兵畏其險阻。不敢進攻。是賊能令我不敢入也。夫賊能令我不敢入。我獨不能令賊不敢出乎。設我能令賊不敢出。則賊守一空城。何自而運糧。何自而益兵。如此。賊雖死守。我何患無法以制之。且非獨此而已。數年以來。城內之賊。為之接濟者。何地何人耶。蓋鎮江則江甯為接濟。瓜州則鎮江接濟。是賊之自相接濟也。陸路則當地居民為接濟。水路則船戶接濟。是我之接濟賊也。凡賊自相接濟及我居民船戶可接濟賊之處。皆設法斷其往來。或賊離城出而運糧。我於中路豫先埋伏精兵奪其糧餉。彼糧不能繼。何以能守。至賊人所占踞之地。必使首尾不相顧。消息不相通。聲勢不相聯絡。則我之攻勦易於得力。如江甯鎮江瓜州。必以水師攔截江面。使分而為三。然後講求進攻之方。則鎮江瓜州等處。克復可望。一處如此。他可類推。此斷賊接濟之策二也。一曰制要害。夫用兵攻守。必有輕重緩急。次第先後。以長江而言。武昌九江。為上流之重鎮。江甯鎮江。則為下流之重鎮。夫上流克復。則下流自易。省城克復。則府城自易。故武昌九江之賊。若與江甯鎮江聯絡一氣。當先克復武昌為急。若已為我兵阻絕。不得聯絡。在上流。當先克復武昌。在下流。當先克復江甯為急。即不然。而從事他府城。亦必其地為省城之屏蔽。如鎮江瓜州。復其地即可以漸復省城。非可反視省城為緩圖也。然議者必謂地大兵少。難以致力。予以為是不然。賊之氣力。斷不能與我比並。設若賊為我敵國。尚不可聽其自為。必厚集兵力。殄滅之而後已。何況賊竊踞江甯僅數年之久。並不能保守土地而撫有民人。徒以負固不出。與我兩軍相持久而不決耳。若不乘此國家氣力尚厚。他盜賊未起。年穀順成。民心固結之時。議不反顧。計不旋踵。誓師決戰。入其地。誅其人。以甦民之困。尚待何時而後圖克復乎。

蓋與其日久費用愈多。難以支持。不如及今不惜費用。使兵多糧足。刻期進攻。責其成功。休息有期。費用自減。與其日久令賊得休養其力。根深勢大。蔓延愈廣。克復愈難。不如及今多積糧餉。多發兵士。力圖克復。省城克復。即他處之賊易於勦滅。此制賊要害之計三也。此三者皆滅賊之大計。亦在乎為之而已矣。是又有本計焉。夫所謂本計者何也。一曰求將才。兵者危事。非有過人之智。過人之勇。則不可以任其事。故就現在而言。賊以我為無如之何矣。予以為是未必然也。何則。我若有善於用兵有奇計妙算者。而使之督戰。一戰而勝。則可以令賊之氣餒。再戰而再勝。則可以令賊之膽喪。三戰而三勝。則可以使賊授首。於我而不難。故欲滅賊。不可以不求將才也。蓋為主帥者。誠能虛心延訪。知為大臣之道。計安社稷。務在得人。羅致賢才。咸在幕府。將某為智將。可運籌策。某為勇將。可率卒伍。某為裨將。可當一面。某為大將。可寄一方。某為才將。可濟倉卒。某為賢將。可資撫綏。皆求得其人。俾之樂為我用。尊其爵位。厚其祿食。專其信任。容其過失。知其才之所堪。而用之必盡其才。以此滅賊。何賊不滅。以此圖功。何功不成。此求將才為滅賊之本計一也。一曰得兵心。昔人用兵至三年。則以為久。東征之詩曰。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之。是也。今我兵在外暴露。不止三年矣。若非主帥能得兵心。不能保無潰散之患。嗟呼。國家用兵以殺賊。至於久。而兵皆養賊以自封。尚謂其能殺賊者。未之有也。夫兵未嘗無銳氣。當於其初至淬厲而用之。既久而振興之。兵又未嘗無奸謀。當於其先事早知之。未發而豫防之。厚其糧餉。分別其可用不可用。可用用之。不可用為設法以去之。明其號令。制其賞罰。申其禁約。勤其操演。善其調遣。周其防範。同其甘苦。恤其死亡。和輯其心。愛惜其力。變易其畏葸之情。而使之不敢避死。禁革其惰游之習。而使之不敢貪生。恩足以相死。而不忍背其上。威足以置之於死。而不敢叛其主帥。如此而後為能得兵心。得兵心而後可用之以殺賊。此得兵心為滅賊之本計二也。且夫人少知禮義必不為賊。則賊之將未必其為名將也。賊所用以臨陣而與我戰者。率皆擄掠烏合之眾。則賊之兵未必其為精兵也。其行陣營壘一切部署。未必皆有備無患與古知兵者同也。然而賊破城甚易。而我之復城甚難者。何也。則以我人力未盡。而法制之未盡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