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25222300000009

第9章 兵政九兵法上(2)

或曰。南兵不如北兵。北兵不如口外之兵。安能使吳越之文弱。皆成西北之勁旅乎。曰。此將兵之恆言。而非將將之至言也。五代契丹兵無敵中夏。而天祚以數十萬眾。敗於混同江之數千金人者。即前日遼兵也。女真滿萬不可敵。而興定元光中。百戰百挫於蒙古者。即前日金兵也。元起朔漠。滅國四十。以有中原。遂乃涉流沙。踰蔥嶺。西洋西竺。盡建藩封。為開闢以來版圖所未有。及至正末年。蒙古四十萬殲於中原。僅漏網六萬歸塞外者。即前之蒙古兵也。然金兵衄折於元代。而完顏陳和尚。獨以四百騎敗蒙古八千之眾。宋兵風靡於金源。而劉岳韓吳。屢以東南兵摧兀朮馮陵之師。同時同事。勝敗懸殊。且徵近事。青海厄魯特橫於 國初。今則青海蒙古。畏黑番如虎狼。歲煩官兵為防戍。又喀爾喀為準噶爾躪轢。如入無人之境。及超勇親王蹀血一戰。斬賊數萬。亦即喀爾喀之兵。紅毛戈船火器。橫行海外。及鄭成功一戰。逐紅夷。奪臺灣而有其國。亦即閩廈之兵。是知兵無強弱。強弱在將。故曰。一夫善射。百夫決拾。又曰。一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

西夷之海艘。堅駛巧習。以其恃貿易為生計。即恃海舶為性命也。中國之師船。苟無海賊之警。即終年停泊。雖有出巡會哨之文。皆潛泊於近嶴內島無人之地。別遣小舟。攜公文往鄰界交易而還。其實兩省哨船。相去數百里。從未謀面也。其船窳漏。斷不可以涉大洋。故嘉慶中勦海盜。皆先雇同安商艘。繼造米艇霆船。未有即用水師之船者。今即實估實造。而停泊不常駕駛。風浪無從練習。非若夷船之日涉重洋。則亦不過數年。而艙朽柁敝矣。如欲練戰艇。則必謀所以常用之法。常用如何。曰。以糧艘由海運。以師艘護海運而已。江蘇戰艦。由吳淞出口。浙江戰艦。由鎮海出口。皆護本省海運之糧。以達於天津。 欽派驗米大臣囗津。收兌後。并閱護運之水師。然後給咨回省。則師船無所巧遁。而必涉大洋。師船有所練習。而不致曠廢。其造不敢不堅。其練不敢不熟。縱不足讋外夷。亦可備內盜矣。至福建戰艦。則每年採買臺灣米十萬石。護至天津。驗閱如前。廣東戰艦。或採買暹羅米數萬石。護至天津。驗閱如前。夫放洋以紆直分遠近。粵東武舉人會試。附商舶北上者。往往順風七晝夜達天津。彼夷船遠涉數萬里如咫尺。況版輿之內乎。臺米運津。本近年恆事。而暹米採買濟粵。亦康熙以來歲行舊例。今但加運推廣。久之並可酌減南漕。以紓江浙民力之窮。豈非一舉而備數善乎。總之會哨必令收入內河。監驗必由文吏。而不許會哨於海島無人之地。承平則以虛文欺視聽。有事則見輕於盜賊。

際海之國以萬數。束之凡三大類。曰城郭。曰游牧。曰舟楫。游牧之國恃騎射。舟楫之國恃火攻水戰。城郭之國恃堅壁清野。土著縱不長水戰。豈亦不長防堵乎。承平縱不習攻囗。亦可不籌守禦乎。李光短野戰而善憑城。即以守為戰。以正出奇也。高壘深溝。閒出奇兵。絕敵餉道。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古今遇剽悍之敵。如李牧之於匈奴。周亞夫之於吳楚。李光之於安史。戚繼光之守薊門。皆得此力。習戰難而習守易。不但將帥宜習。即守土吏亦可習。先問所守之城建置得地勢歟。城高厚濠深闊歟。城中倉粟足歟。庫中器械利歟。保甲行奸宄息人心固歟。薪芻鹽鐵木石灰油井泉無缺歟。此豈必臨敵而後可議者。順治八年。議政王大臣奏言。舟山乃 本朝棄地。守亦無用。宜令副都統率駐防滿兵回京。其時提督田雄。亦言舟山易克難守。蓋城偪海濱。船抵城外。與臺灣瓊州崇明形勢迥殊。以從古未嘗置縣之地。而徒貽外夷之挾制。此失地利者一矣。寶山城迫海塘。潮盛則浪濺雉堞。即承平之日。亦宜內移於江灣羅店。或再內移。與嘉定上海同城。今乃以重兵守絕地。此不得地利二矣。鎮海鎮江。本擅金湯之固。而或城外之招寶山先潰。或城內之滿漢兵自鬨。有險可守且如此。況無險乎。粵省舊城高厚無虞。新城低薄難保。見於上年之章奏。而夷船已退一載。亦曾取新城而崇厚之乎。禦海寇但有守內河之法。無守海面之法。而吳淞天津囗臺。不近扼內港。皆遠置於口門之外。洋面之衝。樹鵠以招敵。使敵得以活囗攻呆堞。而我反以呆囗擊活船。故賊百攻百中。而我十發九虛。何如移諸港內岸狹之處。使夷船不得如外洋之橫恣。而我得以呆囗擊呆船乎。且夫禦囗之法。莫善於憑城。尤莫善於外土中沙之城。往年官兵圍滑縣。囗攻不入。最後掘地道始破之。蓋外磚石。中沙土。大囗遇沙即止。是說也。聞之楊果勇侯芳。囗臺必築囗城。磚石固易訇碎。即土臺亦易震裂。嘗以大囗試諸土臺。竟徹底掀翻。惟沙心之臺垣。囗不能透。是說也。聞之林尚書則徐。

紅夷之入寇。與倭不同。明史兵志。言倭寇長於陸戰。短於水戰。以船不敵而火器不備也。紅夷則專長戰艦火器。此異倭者一。倭專剽掠沿海。囗同流賊。紅夷則皆富商大賈。不剽掠。而藉索埠頭通互市為名。專以毒煙異教蠱華民。而耗銀幣。此異倭者二。紅夷之水戰與火攻強於倭。毒煙之害甚於倭。日本之深惡紅夷不與通市者。防其毒煙與異教也。紅夷之畏日本者。畏其岸上陸戰也。日本三十六島。港汊紛歧。其海口更多於中國。其水戰火攻尚不如中國。止以陸戰之悍。守岸之嚴。遂足讋紅夷。絕市舶。而不敢過問。又止以刑罰之斷。號令之專。遂足禁異教。斷毒煙。而莫敢輕犯。吾之水戰火攻。不如紅夷。猶可言也。守岸禁煙并不如倭。可乎。不可乎。不能以戰為款。猶可言也。并不能以守為款。可乎。不可乎。令不行於海外之天驕。猶可言也。令并不行於海內販煙吸煙之莠民。可乎。不可乎。

一郡之中。非人人可兵。一省之中。非郡郡可兵也。 國家以提督主武。提學主文。提學使者按行各郡。例兼試武童生。而江南之蘇松太倉。浙江之杭嘉湖。應試武童每不及額。文試則每邑千百。以貴文賤武之俗。而望其高氣尚力乎。提鎮撫標。名食糧而身倚市。出應伍而歸刺繡。尚望其披堅執銳乎。聞徵調。則闔門啼泣。推餉求代。而望其長驅敵愾乎。至江北之徐州壽春。浙東之處州。則文試寥寥。而武試騎射甲兩省矣。徵調則爭先。召募則雲集矣。以此推之。各省中有必不可為兵之地。蘇松太倉杭嘉湖是也。有選擇可兵之地。吳之常鎮淮揚越之溫台甯波是也。有一省精兵之地。吳之徐州壽春浙之金華處州是也。推之江西之贛州。廣東之潮惠。福建之漳泉。皆一省勁旅。募兵者當於彼乎於此乎。地不武者強之使武。地不文者強之使文。以一定之額數。概不齊之風氣。易地能為良乎。請 飭督撫會同提學使者。檄示各郡邑。願裁武試增文試者聽。願裁文試增武試者聽。於是則江南浙西之學校寬。而江北浙東之騎射奮矣。再 飭督撫會同提督總兵。奏定營制。永免簽兵於財賦文學之區。而以其額廣募邊郡之驍銳。散布於腹內諸郡各標。併其缺。優其糧。則江南浙西無囗糜之餉。而江北浙東無額少之營矣。以江浙推之閩廣。以沿海推之九邊。推之十七省。不以鄒魯之文學。強燕趙之慨囗。不以豐沛之剽悍。責吳越之秀良。量地陰陽。量材柔剛。視執額例之一定。齊風氣於五方。責翬翟以搏擊。索鷹隼以文章者。孰難易孰短長乎。

算兵

戴楫

吾未聞有軍法不行而能行軍者。亦未聞有軍法不明而能行軍法者。又未聞有無制軍之法而能明軍法以行軍法者。夫軍法之所最重者何。退走是也。而今之兵皆退走。以愚所聞見而言。湖南北及江西安徽江蘇各省禦賊之兵。率多不戰而潰。夫不戰而潰。其為行兵之害大矣。乃今日之兵。則一路潰散矣。諸路又復然。諸路復然。賊已肆行無忌。占土地。殺人民矣。而他省之集兵禦賊者。又不虞其復然。且其潰散也。刑之不服。罰之不可。欲稽查。則無從而稽查。欲追究。則又無從而追究。夫是之謂軍法不行。當此之時。設有知兵之將。為之具糧餉。選士卒。儲其器械。較其武藝。明其號令。制其賞罰。申其禁約。勤其操演。諭之以忠義。而激發其親上死長之心。其可以明軍法而禁軍士之潰散乎。吾以為猶未也。何也。無制軍之法也。夫所謂制軍之法者何也。蓋古之善言兵者。莫如孫子。近世則推戚氏繼光為最。孫子勢篇曰。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戚氏本其意以治兵。其紀效新書。首以束伍立說。其操練篇所言結隊法。雖與所用鴛鴦陣法人數不同。然會通全書之說。而為之詳其法。大約五人為伍。伍有伍長。五伍為隊。隊有隊長。四隊為哨。哨有哨長。四哨為一官。官有哨官。四哨官為一總。總有把總。五總以上有中軍。為主將。其軍法禁令等篇。所載軍法。皆責成於其長。而治之以連坐之法。其臨陣退縮也。令甲長管兵。隊長管甲長。哨官哨長管隊長。把總管哨官哨長。若故縱。罪坐其長。其當先不救也。一人當先。八人不救。致令陣亡。八人俱治罪。一甲當先被圍。二甲不救。一隊被圍。本哨各隊不救。一哨被圍。別哨不救。失陷者皆罪其哨隊甲長。其對敵先退也。兵退。治甲長罪。甲長與各甲俱退。治隊長罪。一哨各隊長兵俱退。治哨長罪。一哨官之兵與哨官俱退。治哨官罪。其隊長哨長哨官不退陣亡。而甲下之兵隊兵哨長以下甲兵退者。皆罪其屬下之甲長與各哨隊長。其平時兵丁逃走。罪其同隊兵。愚嘗反覆其書。而知其立法之善也。蓋主將一人至寡。而三軍至眾。以主將將三軍而無法。則無以制其眾而為眾所制。無以制其眾而為眾所制。則兵不畏將而畏賊。兵不畏將而畏賊。則逃。今若如戚氏所言隊伍之法。主帥所將。除中軍未明言其數外。為兵者八千人。為把總者五人。為哨官者二十。為哨長者八十。為隊長者三百有二十。為伍長者一千六百。凡把總哨官哨隊伍長共二千二十有五人。夫以八千人計之。則不如一千六百人之少而易治焉。以一千六百人計之。則又不如三百二十人之少而易治焉。八十人又少而易治焉。二十人比之八十人。又少而易治焉。至於五人。則少之至而至易治焉。此猶以主帥一人所統治而言爾。夫一人治二十人。又不如五人之治二十人。一人治八十人。又不如二十人之治八十人。一人治三百二十人。又不如八十人之治三百二十人。一人治一千六百人。又不如三百二十人之治一千六百人。一人治八千人。又不如一千六百人之治八千人。為治之者之多而易治焉。

且使甲長治兵。其不治兵也。斯隊長治之矣。使隊長治甲長。其不治甲長也。斯哨長治之矣。使哨長治隊長。其不治隊長也。斯哨官治之矣。使哨官治哨長。其不治哨長也。斯把總治之矣。彼甲長焉得不治兵。隊長焉得不治甲長。哨官哨長焉得而不治哨長隊長耶。且兵各有長。長各有屬。犯法者各治其長與其屬。則功罪不相及。功罪不相及。則賞罰行。何者。主將法令雖嚴。在下之兵。雖或有怨其主將者。而各有部伍統屬。而不能一。則軍士之驕橫者。無自而為變。且同伍同隊有連坐之法。同伍同隊者懼法之連及。則互相管束。不使一人恣行。得以累及於眾人。而不容其犯法。此周禮所言伍兩卒旅師軍之遺制。而孫子之所謂治眾如治寡也。由此而推。雖將十萬之眾無難焉。乃今之制軍則不然。各路調發之兵。領兵官或一人領數百人。多者或至千人。又或數人領之。而部伍不分。兵士眾多。漫無統紀。且兵既未經選練。又自他處調發而至。與主將素不相習。各路之兵。勇怯不齊。心囗各異。是以兵勇雖多。有如烏合。數里之外。望風奔潰。嗟乎。兵無隊伍。主將其能與士卒親乎。士卒遂畏主將而奉其命令乎。且主將即欲賞罰其眾。而部伍不分。遂能行其賞罰乎。則兵眾之卒然逃散。主將其遂能禁之乎。愚以為宜倣戚氏法制軍。而加之訓練以救其弊。何者。兵之宜先事於訓練也。不訓練。則兵不可用。不儲器械。則器械不備矣。不較武藝。則武藝不精矣。不明號令。制賞罰。則眾人之耳目不一。而心志不齊矣。不申禁約。則淫掠不除矣。不勤操演。則營陣不熟矣。是以主將之欲明軍法者。必以此數者訓練其兵。然以此數者訓練其兵。又必以立隊伍為先務。蓋當今之時。誠有知兵之將。具糧餉。選士卒。依戚氏之遺法。以立其隊伍。而又儲其器械。較其武藝。明其號令。制其賞罰。申其禁約。勤其操演。以訓練之。其平日所以待兵者。又馭之以不測之威。示之以不爽之信。繼之以不可怨叛之恩。對敵交鋒。身先士卒以為之倡。如是。而軍士設猶有臨陣退走者。則治之以軍法而不少貸。是以三軍之士既知主將可恃以託命。而樂為之盡力。又素悉主將之法令一。畏死而退走。即先犯死法。而自置其身於必死之地。轉不若不退走者之可以不至於死。爭以當先為事。而不肯或出於退走。以犯主將之法。蓋惟有制軍之法。而後軍法可以明。惟軍法明。而後軍法可以行。惟軍法行。而後可以行軍。可以行軍。斯可以滅賊。可以滅賊。斯可以守土地保人民安 國家矣。成法具在。主將有欲殺賊立功名者。胡不講求其法而行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