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5232000000017

第17章 太平洋大面镜之谜(2)

地球的磁场来源不明,且具有神秘力量,但很有可能来自地心,它包括大约四分之三个地球的坚硬铁矿,流质高温的铁质液体裹在外围,再来是好几层石块、矿藏和数千公里厚的泥土。最近宋小东与保罗·理查的研究指出,中间坚硬的核心自己会转动,和地球转动方向一样,但是速度快了百分之一。也就是说,相较于外围数层结构,坚硬核心的表面大约以每年20公里速度运转。如保罗·理查指出:这比地表一般的转动速度快了十万倍。

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加拿大的兰德与罗丝·佛列姆亚斯夫妇以及美国教授查尔斯·哈普古德等学者曾提出,像这样一层地底结构较另一层快速旋转上升或下滑,也可能发生在地表。厚实沉重的外壳浮动于黏土层上面,称为“岩古圈”。如果地壳依附在黏土层之上,这就好像橘子皮一样,如果地壳整块松动,则就像橘子一样,里面的肉会翻出来,结果将如圣经启示录形容一般,全世界归于毁灭,亦为世界末日的来临。

佛列姆亚斯相信类似的碰撞有可能在以前发生过,最近的时间大约在11000到12000年前:

地壳内部掀起一阵阵波动,大地震与洪水摇撼整个地球。大地怒吼,地壳位置变动,天空仿佛要塌下来。深海地震卷起滔滔巨浪,侵袭淹没海岸线。有些陆地气候变暖,但有些陆地被挤压到极地,遭受酷寒之苦。冰山融化后海洋水位不断升高,所有生物必须重新适应环境、迁居他处或是等待死亡来临。

如果正如佛列姆亚斯所称,地球上确实曾经发生这种全面性灾难,则势必要有极大的力量才能加以触动。爱因斯坦为地壳位移理论的早期支持者,他在1953年提出下列答案:

地球的自转在南北极地壳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块带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离心力,这种力量传递到地壳上,强度不断地增加,聚集到一定力量后,就会造成一种反动力,致使两极地块往赤道方向移动。

复活节岛的地理位置

爱因斯坦没有考虑其他诱因。他似乎企图计算地球与小行星、流星体或彗星相撞可能爆发的力量,但后来没有下文。如果他当时算出公式,则今天科学家就可方便引用。

1994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被下属从睡梦中惊醒,因为有消息指出六颗卫星侦测到美国可能遭到军事攻击,但后来很快得知卫星侦测的物体不是即将入侵的敌人,而是大群流星体,最后它们在大气层上空爆炸。1996年5月另一个大型流星体,直径超过300公里,在被军事卫星侦测到以后仅三天即从地球边缘扫过。

这些是我们最近遇到的星体,它们出现的频率有增加迹象。自1990年以来,每年有12个以上的新星被发现,其中最壮观的是哈雷巴普彗星,它在1997年3月和4月拖着闪亮耀眼的长长尾巴,划过地球北方的天空,在3月21日春分当天地球和这颗彗星距离最近。

这事件发生在年度近地点,相当接近公元2000年千禧年,在世纪末时候被视为不祥的预兆,和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并无太大不同。最近研究证实,星体活动是广大宇宙循环的一部分,就好像太阳系缓慢环绕着银河系运行一般。大约每隔三千万年太阳系才会通过银河中央星体聚集高密度区。在这里地球会遭遇许多大型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其中有些已经和地球碰撞过。

研究彗星撞地球产生的巨坑时发现,9600至9400万年间、6700至6500万年间和3500万年以前曾有密集持续强烈的大规模轰炸痕迹,再过500万年或许有另一次可怕的碰撞,我们不应愚蠢地一直漠视这种可能性。

地壳位移发生在5亿3500万年以前?

佛列姆亚斯及哈普古德等学者提倡地壳位移理论,但通常不为学院派行星研究者所支持。地质学家尤其瞧不起这个理论,认为这不过是痴人狂想。他们直言形容这是不可能的过程,是疯子的提倡歪理,因此不值得正统的科学家认真加以思考。但慢慢地有些实证证明,地壳位移的确时常发生,而且地质学或物理学方面均有学理支持佛列姆亚斯所称一万二千年前,应当曾经发生过地表位置移动的现象。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小人雕像似乎在守卫着宗教的圣地。它们的头饰是用岛上的红色火山渣制成,也许代表着它们在宗教上至高的地位。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出刊的学院派《科学》期刊,力图避免使用“地壳位移”的字眼,但该期刊证明地壳位置也可以确实移动过。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搜集的实证重点放在五亿五千万至五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时期。这个时期之后即为演化论学家所称“寒武纪物种大爆炸”——地球上物种最趋于多样化以及大量繁衍。加州理工学院报告研究小组报告指出,物种大演化时期正好与另一个看似单一的事件有关——地球的旋转轴心倾斜了九十度。原先南北极内区域突然变成了赤道。赤道两边则忽然变成了两极区域。我们收集该事件发生期间之前与之后化石发现,三个大陆在同样的转换时期均经历巨大的震荡。

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坚持说,这类事件和“板块移动”完全不相同,后者的历程非常缓慢渐进,每年大型板块因此分开或聚集的距离不超过几公分。他们提出的证据显示,整片地壳一起快旋转翻腾。根据这份报告的主要撰文学者约瑟夫·柯尔文克(JosephKirshvink)指出,旋转的速率几乎无法测度,在这种情况下每样东西似乎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如同之前几年佛列姆亚斯所称,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员指出,地壳快速旋转期间,现有的生物必须培养能力适应变化快速的气候,因为热带地区向两边滑落成为寒冷极区,冰冷的地区变成温带陆地。

至少在过去200万年我们也许会遭到星体密集的轰炸,碰撞的概率也不断增加。在这时期不容争论的是,地球经历了气候异常的变动、地震的摇撼、冰河时期与洪水的起迄交替、地表温度大幅波动,及某些动物的绝种。所有这些现象可能与彗星碎块撞击有关,这也许是下次撞击之前的先兆,甚至可能和6500万年以前造成地球物种绝灭的规模一样大。

我们只能希望彗星给地球一条生路。6500万年前10公里宽的彗星或小行星坠落墨西哥湾,产生的爆炸力量,相当于地球上现在所有孩子同时引爆产生威力的一千倍。大爆炸扬起的尘土遮掩太阳的光芒长达五年以上,整个地球在数十年内不断发生余震和火山爆发。

流星下的复活节岛即使最先进卫星具有远距离侦测能力,但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准备如何避免碰撞,最短可能只有五天的时间,但最长绝对不会超过两年,即使是最大的、肉眼可见的彗星。大型流星体有些直径达30公里,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几乎不可能在远距离侦测到它们。

这种空中怪物可能令地球灭亡吗?

以10公里宽的星体为例子,假设它以每小时10万公里速度撞上地球,则依照意大利柏加摩大学教授斯贝迪凯托计算,这对大气层会形成巨大的干扰,紧接着扩散至整个地球。保守估计最初释放能量的百分之十会变成疾速旋风,斯贝迪凯托计算“撞击点达2000公里,则产生的风速每小时将达2400公里,空气的温度将升至摄氏480度;如果撞击点达5000公里,则每小时风速将增加400公里,气温将再增加摄氏60度”。即使在1万公里以外,风速仍将超过每小时100公里,而且会不停地吹袭长达十四小时,令气温增加30度。“另外对大气层的影响将是化学反应,导致有毒物质的形成,像氰或氮化物,这些物质会令同温层的臭氧层完全消失。最后是海水将大幅升高数公尺,淹没各个大陆,地壳板块会互相挤压移动,火山会沿着细长裂缝喷出熔浆,各个大陆地表巨浪滚滚,为大洪水淹没。”

回顾地球过去的历史,维也纳大学图尔曼教授和其他学者到目前为止所提出的理论为“神话中的大洪水找到了”现实的根据。

即使学者对于大变动发生的时期,说法仍然不一。但是他们大致认同的范围在一万四千年到九千年以前(公元前12000至7000年)之间,地球曾经遭逢可怕的灾难。

不寒而栗的感觉

我们跳入一波波海浪之中,潜入深蓝色的海水之中,逐渐进入一片静默的世界。

那是1997年3月底,在哈雷巴普彗星最靠近地球之后没多久,我们到达的岛屿,在北回归线北方易读易记在吴哥东边19.5度,这就是冲绳与那国岛,是日本领土的最西方。这座小岛特产的巨蛾为其知名处。此外,当地人戴上水中呼吸器潜入沿岸海底水深30公尺处,攀附在旁边突出礁岩,可向上观看接近海面的上百只撞木鲛。

与那国老经验的潜水夫新武,嘴边留着小胡子,他的左脚虽有点跛,但他的肺活量和上臂极为强壮,他主要的营生收入是靠这些撞木鲛。他在路地上行动不便,但跳入水里立刻像海豚般灵活,强有力地潜入水中。他告诉我们,有一次他身着平常的潜水衣和呼吸器,深入超过60公尺的海底,相当于200英尺深,去解开纠缠不清的船锚绳索。

探索与那国每一寸沿海海域是他毕生的心愿。1987年为了追求这个人生目标,他到达强风吹袭的东南岸新川湾潜水。他告诉我们,他希望在这些水域发现另一群回游的撞木鲛,但他却有意外的发现,就算后来回想起这件事,也会让他全身感到不寒而栗。学者相信这种发现可能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新武发觉的东西似乎是人类建造的结构体,坚固的石块堆砌出复杂的建筑形式,它的地基在深度达27公斤的海床上,长度超过200公尺,优雅耸立在他眼前,它有很多层向上攀升的阶梯,通到最上面的平台,此处距离海面仅五公尺。

1996年我们读到琉球大学地质学家真崎木村教授报告提到上述的纪念碑。木村非常专注地探讨这座纪念碑,几年来为了这个研究,他曾潜到海底数百次。和其他同界学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木村坚持这是人造的物体。

我们因此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在1997年3月安排到纪念碑第一次的探访。

巨石与废墟之谜

首先我们沉入海浪之中,许多浪花不断跳跃溅开,然后慢慢地,周围变得一片安静,我们在蓝色海域浮游,漂游接近峭壁的边缘,接下来潜入黑暗深沉的海底世界。

海床就在我们的脚下,坡度向南边倾斜,我们在海底礁石与珊瑚之间穿梭游行,身体的摆动没有特别的韵律感。突然间到了海深20公尺处,我们到了两根石柱旁边,每一根可能重达200公吨,它们并排在一起,几达海面,就像英格兰的巨石林,这两根石柱似乎经过精心的切割和设计排列。

巨石柱的发展经历了1600年。开始它只是一圈土制的筑堤,环绕在一圈圆形的木柱四周,一千多年以后,新的建筑变成了由砂岩漂砾石连接形成的巨石圈。

石柱附近的强烈海潮将我们推向东边,到了挺拔的石墙旁边。我们用力攀游过这面墙壁,并沿着墙壁的边缘滑行到水深12公尺处的一块平台。此处水域更为沉静,我们可以攀附着珊瑚和礁石的缝隙,利用机会仔细查看,并采集标本。

在四处详查之后,我们看到一处石头平台似乎被切割成大块的斜长方形,与之相连的阶梯可通往上层或下层。在平台的东边,我们发现笔直的刻痕轨迹,它大约宽1公尺半,0.5公尺深,与柱基之间距离8公尺。平台中央有四阶石梯,第一块形状不规则,似乎向里面通往中庭偏西之处,这里角落有四块大型砖瓦。我们向下游,在每一层阶梯稍作停留后,跨过下面另一个大平台,然后到了大型建筑的边缘,它的最后一格阶梯悬空,再下面就是位于海床的沟渠,约在海深27公尺处。

我们注意到沟渠的排列方式为东西走向,也许已扣除了罗盘与真正方向之间些微差异,所以它应该是正东西走向。但我们的罗盘显示建筑物主体是南北向。假设这栋建筑是在海平面尚在低档的时候建造,则此时我们明白到,刚才攀游而下的建筑物后半部曾经面朝太平洋的正南方。

在南北边墙壁之间的沟渠宽达四公尺,里面散布大的碎石块,它们似乎是从上面掉下来的。向下面游,我们发现沟渠中央凹陷处有矮矮的圆梯。往西边去,我们到了北边墙壁,它的底部每隔一段距离,有挖凿成四角形的壁龛。

灰暗天空透出的阳光穿过海水微粒和浮游物,到达27公尺深的海底后,只剩下暗淡的光影。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沟渠底部的我们,根本难以看清楚上面的纪念碑整体面貌。

木村教授以他专业的名望背书,认定这是一座纪念碑。他说这座纪念碑和另外两座古建筑形成大三角形地带,其中一座是与那国岛最高山山上的古神庙,面朝西北方;另一地点位于东岸,他相信可能在该处发现另一海底废墟。他的论点是根据古地理所描述的事实,即日本目前统治的琉球群岛大约在九千多年以前,与中国大陆是相连的一块完整半岛。冰河时期末期,海平面上升,造成这块半岛大部分消失在浪花之中,现在只留下零星小岛浮在海面上。

与那国岛即是其中一块,若海底建筑物确如木村所称,为人造的纪念碑,则历史将势必重写。另一方面,几位专家对木村的观点则加以驳斥。他们指出纪念碑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因为根据现有史料,九千多年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古文明能够利用这些技术或组织来建构这种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