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5232000000065

第65章 神奇的信息源(1)

众说纷纭的地球成因

关心我们这个地球,并热爱它的人,难免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当然不会满足上帝“创世说”这样的答案。实际上,早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以他的彗星碰撞说打破了神学的禁锢。然而,人们也许还不知道,随着科学的进步,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已多达10多种,它们主要是:

一、彗星碰撞说。认为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1749年)

二、陨星说。认为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

三、宇宙星云说。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认为星云(尘埃)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

四、双星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行星都是由这颗恒星产生的。

五、行星平面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绕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而产生。

六、卫星说。认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卫星大小大体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体,它们构成了太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众多的学说当中,康德的陨星假说与拉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后来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假说,而被相当多的科学家所认可。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星云假说”也暴露了不少不能自圆其说的新问题。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根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事实: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量的99.87%,角动量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个奇特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星云说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束手无策”。

另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太空星体互相碰撞的现象。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一颗卫星P78-1拍摄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公里的高速,一头栽入了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被吞噬的情景,12小时以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1887年,也发生了一次“太空车祸”,人们观测到一颗彗星在行经近日点时,慧头被太阳吞噬;1945年,也有一颗彗星在近日点“失踪”。

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还认为,地球所以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地球形成一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公里、重达10亿吨的小行星撞斜的……

既然宇宙存在天体相撞的事实,那么,布封的“彗星碰。撞”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于是新的灾变说应运而生。

今天,地球起源的学说层出不穷,但地球是怎样形成的,仍是一个谜。

地球的年龄之谜

地球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孕育了人类,而且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向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发展文明的物质基础。热爱它的人都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然而,人类对于地球母亲的了解却是太少太少了,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对于人类来说,地球究竟高寿几何却是一个谜,一个许多人感兴趣的谜。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过去,犹太学者根据《圣经》的上帝创世说,推算出地球的历史不过6000年左右。而我国古人则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以上的推测虽然都认为天地自形成以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年月,但是,对地球的起源及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

186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森,根据地球形成时是一个炽热火球的设想,并考虑了热带岩石中的传导和地面散热的快慢,认为如果地球上没有其他热的来源,那么,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冷却到现在这样,至少不会少于2000万年,最多不会多于4亿年。

汤姆森的推论引起了各种争论,莫衷一是。直到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同位素地质测定法。科学家运用这种方法测定出岩石中某种现存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以及测出经蜕变分裂出来的元素含量,再根据相应元素放射性蜕变关系,就可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迄今,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它有38亿岁。然而,也有人认为,38亿岁的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地壳后保存下来的,它并不等于地壳的年龄。

那么地球的年龄又是多大呢?60年代以后,人们在广泛测量和分析那些以流星形式坠落地球的陨石年龄以后,发现大多数陨石在44~46亿年。60年代末,美国阿波罗探月飞行,测取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也在44~46亿年。因此,在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上,或一些科普读物上,都将地球的年龄定为46亿岁。

然而,对于地球46亿岁的结论还有许多争论。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数据是基于地球、月球和陨石是由同一星云、同一时间演变而来的前提下,而这一前提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假设。另外,认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率是不随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假设也未必正确。

也有人主张地球可能有更大的年龄值。如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地球大概在60亿年前开始形成,至45亿年前才成为一个地质实体。

前苏联学者施密特根据他的“俘获说”,从尘埃、陨石积成为地球的角度进行计算,结果获得76亿年的年龄值。

然而,众多的结论都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的。人们至今也未在地球上找到它本身的超过40亿年以上的岩石,因此,地球高寿几何,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46亿年这个数字,只是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地幔的秘密

像切西瓜那样,将地球也剖开,粗看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鸡蛋,由表及里依次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其中地壳拥有陆地和海洋,平均厚约30公里;地幔厚约2870公里,从我们脚下30公里处到2900公里处;地核半径约3470公里,从我们脚下2900公里处到地球中心。仔细观察,地球更像一个巨大的洋葱头,由一层层厚度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外层是地壳,最里边的地核由外地核和内地核构成,外地核厚约2270公里,是一个由铁和硫等元素(铁占80%以上)的混合液体构成的熔融海洋,内地核半径为1200公里,呈固态,构成物以铁为主,也含少量镍等,物质密度大,每立方米(含物质)13000公斤左右。中间的地幔层次复杂,大体可看成由地幔外层、过渡层和地幔内层构成。地幔外层厚约370公里,从我们脚下30公里到400公里;过渡层厚约300公里,从脚下400公里到700公里。地幔内层厚约2200公里,从脚下700公里到2900公里。

根据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地面波3种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可以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科学家发现,在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有一个物质密度突变(增大)的层面,它在海洋底部以下5公里处(或大陆地面以下10~70公里处)。这就是在此处将地壳与地幔分开的依据。在我们脚下2900公里处,还有一个物质密度突变(增大)的层面,科学家将此处定为地幔内层与外地核的分水岭。同样,用地震波不难发现,物质密度在过渡层内有显著变化。除上述(对地幔已作)的“标准”分层外,科学家还用地震波对地下700公里以上的地幔与地壳,作了另外的分层:地面以下有一层70~150公里厚既坚硬又寒冷的岩石圈,它包括海洋(地壳)底板和大陆地壳底部及地幔外层的一部分。在这岩石圈下面,则是软流圈,它厚550~620公里,具有塑性,内部温度较高,且塑性和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软流圈底部在地下700公里处,往下便是地幔内层。与软流圈上部接壤的岩石圈下部,有些局部熔化的岩石。那里的岩石圈比较容易滑动,这是造成地球陆地变迁的主要因素。

漂浮在软流上的岩石圈,并不是一整块,而是由许多碎块组成的。这些碎块叫做板块,它们以不规则的方式,在软流圈上缓慢地滑动。这种滑动虽然非常缓慢,例如,大西洋海底板块每年只扩张几个毫米,太平洋海底板块每年也不过移动10厘米,却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陆海分布。2亿年前,地表上只有一块大陆和一个海洋。正是岩石圈上板块的移动,致使整块大陆逐渐分裂(各板块滑移的速度不一致),形成了目前这样的五大洲及各洲之间的海洋。目前整个地球表面是由13个大大小小的板块拼成的,其中最大的6个是:大西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这13个板块中有的在相互挤压或靠近,有的则在彼此分离。例如,据科学家预测,在未来5000万年中,美洲大陆将进一步远离非洲和欧亚大陆的欧洲一边,大西洋因而会更加宽广;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距离将加大;澳洲大陆将向北移动;而位于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则将缩小。板块的这种运动最终会引起板块间相互挤压和碰撞产生可怕的灾难:板块的长期相互缓慢挤压时所积蓄的能量,会在突然滑动时释放出来,发生剧烈的地震。

火山爆发也与板块的移动有关。曾经有人认为,在薄薄的地壳下面,就是沸腾的液体状岩浆,一旦地幔上出现裂缝,岩浆就会把地壳拱开,成为火山,而岩浆即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其实,地球内部唯一的一层液体,位于我们脚下深2900公里的地方,与火山爆发毫无关系。现在已清楚,火山喷发的岩浆,就是地幔中的固体物质,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当某种岩石所在处未达一定的深度,即其温度不甚高时(越深处岩石温度越高,大约每增加1公里,温度就升高30℃),必须增加它所承受的压力,岩石才能熔化。反之,若岩石深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温度太高),则必须减少它所承受的压力,岩石才能熔化。地幔中的岩石是固态的,所受压力太高,不能为板块移动提供适当压力。岩石圈在大陆上或海洋中发生张拉时,产生裂缝,使下面软流圈所承受的压力减弱,于是那里的某种岩石便开始熔化,在(地幔)内部压力(远比地表面的大)作用下,裂缝处就会喷出基性岩浆即玄武岩浆来,形成火山爆发。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挤压处的地壳将加厚,从而使软流圈承受的压力增加,这将导致另一种深成岩熔解,但因地壳较厚,这种岩浆不一定都能喷出地面。未喷出的岩浆冷却后成了花岗岩的矿囊。当海底的板块钻入地幔中时,海水会随之一起渗入。地幔中熔化的岩浆遇水后,将产生又一种喷发奇观,日本的火山爆发大多起源于此。但是,地球上还有一些火山爆发,似乎与板块移动无关。有的火山口位于海洋板块的中心(如太平洋的夏威夷),有的则位于大陆板块的上面(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地质学家称这些火山口为“热点”。“热点”并不跟随板块一起移动,老是固定的一地喷发;板块移动时,原来喷发过的地方随即成了死火山口,热点又在附近的地方喷发岩浆;随着板块的移动,热点就留下一连串的死火山口。科学家认为,热点所喷发的岩浆,可能来自地幔内层,但目前尚不明白这些岩浆是怎样冒到地面上来的。

使板块发生运动的是对流。在地球内部,越往里温度越高。地球深处的较热岩石受热力驱动,往较冷区域即地球上层缓慢运动。而地球较外层的较冷板块物质(岩石)则恰相反,热力驱动它们逐渐插入地幔深入,形成冷的区域,它们从地幔深处(甚至地核)吸收热量后(熔化)又会向上升起,完成一次涉及整个地幔层的大循环。在这种热物质(岩石)上升,冷物质下降的过程中,有新板块在大洋中脊处生成。地幔板块的这种俯冲、熔化及上升环流运动是在地外层中进行的,地幔内层岩石不直接参加这种环流运动。

驱动对流的巨大能量来自何方?一种假设认为,地幔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来提供热能的。地幔构成成分统称岩石,它可能主要是橄榄石,这是一种以镁的硅酸盐(Mg2Sio4)为主要矿物的岩石(当然还可能含有其他种类的岩石,如榴辉岩)。在这种岩石构成的地幔中,还杂含有铀、钍、钾等放射性同位素,它们衰变时就放出热量,作为驱动地幔对流的主要能量。有人已估算出,地幔中的放射性物质自地球诞生以来,已减少了大约30%。因此,我们的地球正在逐渐变冷。此外,地幔内层从地核吸收热量,并部分地传至外层。还有,地球在形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部分原始动热也在影响地幔对流。

地球将会有怎样的归宿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地球的历史,以我们人类所能找到的证据只能推测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若问地球将会有怎样的归宿,我们也只能进行推测,而推测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