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50大谜团
2536700000036

第36章 马可波罗游记之谜

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然而在过去的7个世纪以来,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争论从来没有中断过。

马可波罗到底是否来过中国?游记中对中国的描绘是否只是一种道听途说?人类是否被一个童话制造者或是一个骗子给骗了呢?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马可波罗给世界留下一本旷世奇书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马可波罗的叙述,有煽动性,一般读者怀疑他的浮夸。可是最近法国学者将他的回忆和同时的中国文献如《都城纪胜》、《梦粱录》和《武林旧事》比较,又发觉其中很多细节,可以彼此印证。

他整理后,所缀成的13世纪杭州,确是生动活跃,富丽繁华。迄今我们还能查悉当日通衢街道桥梁的名称,和巷弄里发售最优等纸扇的店铺之所在。

杭州的人口,由12世纪初年不到二十万逐渐增加,突破百万大关。而当日欧洲最大的城市,能有人口数万,已经不得了。

所以发问:当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前进的国家,即算南宋只保存半壁河山仍有人口6000万,占地有今日法国面积之4倍,文化已到达最光辉的阶段,何以遭蒙古人的侵犯而会在历史上表现一种剧烈的挫折?

700年前的记载,经过自然与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到今天还能多少证据留下?大地茫茫,从何着手?但是,历史的脚印是不可能完全抹掉的。

我国古代的贤哲早就提出,应当"即物穷理",就是要深入到客观事物中去认识客观事物。现代的科学考察也就是这个精神。

考察队将自己的见闻和马可波罗游记比较,证明许多记载是真实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喀什是一个都会,现在归属大汗,这里是从西方进到中国的入口,中亚的通衢要道,城市繁荣,商业兴盛。

考察队发现,今天的喀什仍拥有这种地理优势,并正在发挥这种优势。熙熙攘攘,一大早赶集的人群就来到了。市场上摆着精美的丝绸、地毯、服饰、刀和帽子,正如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

在喀什的市场上,考察队人员见到的是大人微笑,孩子用英语欢迎。不愧是中国接待客人的友好的门户。

城市在现代化,但这里的风情仍有不少和马可波罗的记述相似。马可波罗曾着重记述的葡萄和棉花,仍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喀什的马市,在马可波罗时代就有名了,今天仍很热闹, 10岁的孩子在马市上表演熟练地骑马。

这些骑兵胯下的战马,个子不很大但健壮结实,马尾长的又长又密,沙暴袭来,尾巴卷起正好保护了後部,粗大的头藏在身子下也得到了安全。特别是这种马多日没有饮水仍能驰骋沙场,虽然脾气暴躁不大驯服,成吉思汗正是靠着它纵横欧亚大陆。

这种马是1000-2500米的高度上半沙漠地区的特产,是蒙古野马中的一个特殊品种。难道马可波罗是骑这种马一路东进的。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丝绸、服饰、食品和手工艺品,不少在市场上还可以见到,并保持着旧日的风格与情调。

美国人喜欢吃的bagel也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根,就是流行在中国北方用火炉烤制的馍。两者有所差别,基本制作方法相同,这里的人们烧煤、吃米、面或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和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述也大致相同。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叶尔羌这里的居民,因饮水带来的疾病使腿和喉咙肿胀而苦恼。考古学家福克斯在今天的叶尔羌,真的看到了这样的大脖子病人,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这是缺碘产生的。

就这件事看,马可波罗游记很真实可信了。考察队由喀什东去和田,一路上见到的城镇,更加繁荣。

和马可波罗时代比较,最大的变化大概是人越来越多,以至克利丝丁娜对中国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不仅理解而且大加赞扬。

马可波罗游记和比他进入沙漠更早的许多旅行者都在告诉人们,沙漠深处有精灵发出奇怪的声响,或如音乐,或如战鼓,或如军队在行进,等等。

在选择路线的征求意见的时候,有的人的受众主张应深入沙漠去探个究竟,但也有人认为这有点玄乎,还不如去探究那因沙漠扩张而湮没的文明。于田北边不远的尼雅废墟。

这个废墟本是东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精绝国,1901年为英国的考古学家斯坦因所发现并介绍到西方。

考察队最后决定骑骆驼穿越沙漠,就是照顾了这些要求,自然没有遇到什么精灵,倒是把敦煌附近的鸣沙山有关的科学知识普及了一番。

中国人偏爱玉石。马可波罗游记说从于田向东去要过一条河,在河床上可以象沙里淘金似的找到玉石。这河就是从昆仑山流向沙漠的克里雅河,考察队在此短暂的停留,找了一番没有收获,但和田、于田一带,至今仍是玉石的重要产地。

自《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七百年来,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一直是中外有关马可波罗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早在1941年,著名学者杨志玖即以《永乐大典》中发现的一段重要公文有力地证明了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此后德国学者福赫伯、美国学者海格尔、英国学者克鲁纳斯都曾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提出质疑。

1995年英国学者弗朗西斯·伍德著书全面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引发了对此问题的又一轮争论。本次会议,伍德博士亦莅临,与会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杨志玖的《马可波罗在中国》阐述了他对马可波罗来华的一系列新研究:如马可所说天德乔治王的身份,当地的阿尔浑人、汪古部人、蒙古人皆与当时情况相符;马可记元世祖生日及元旦朝贺仪式与《元史》记载相差无几;马可所记元代刑罚施刑数目也与汉籍所载相同。

党宝海(北京大学)的《马可波罗来华新证--三个内证》从马可所述东方离奇传说和汉文化区日常生活入手,举出了马可来华的三个新的证据,即马可所述回鹘不古可汗诞生传说、蒙古政权拆毁汉地城墙及忽必烈路边植树的法令,均可与同期的汉文、波斯文史料相照印。

有关马可波罗在华的身份,目前已有枢案副使、扬州总管、翰脱商人等三种看法。李治安(南开大学)结合对《寰宇记》乃颜之乱记述的考释,认为马可波罗在华的身份应是宫廷外围侍从并翰脱商人。

马可随同忽必烈亲征乃颜,也是以宫廷侍从"后列"角色出现的。当我们把马可波罗的身份诠释为宫廷侍从"后列"时,有关他奉大汗命居扬州三年而未担任正式官员的说法,才能讲得通,站住脚。

目前为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区别,有人说 他是个伟大的旅行家,

还有人说他是一个编造天衣无缝故事的骗子。马可波罗,过去700年来最可疑的人物的谜团一时还是难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