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50大谜团
2536700000040

第40章 郑和下西洋之谜

郑和本姓马, 小字三宝, 云南昆阳人, 出生於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长相魁梧, 博辩机智, "资貌才智, 内侍中无与比者", 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 是成祖的心腹.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他受明成祖的派遣, 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 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航海规模之大, 航程之远, 所到国家之多, 为历史所罕见.对於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明成祖知道建文帝从泉州坐船到海外去了以后还是很不放心,毕竟建文帝还活着,对自己始终是个隐患,可到底从哪一个港口出去的,又去了哪里现在没有人能知道。

所以明成祖他要派郑和下西洋,他要看看建文帝是不是在南洋。"

永乐3年,大明盛世,稳坐皇帝宝座的明成祖朱棣,酝酿了一个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壮举。

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出使西洋拓展海外贸易。

而时至今日,回首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人们立刻就想到这个身份特殊的人物:三宝太监,郑和。就是他造就了一个航海史话。

从泉州海交馆的馆藏中,依稀可见当年郑和舰队浩浩荡荡的气魄。

200艘左右的船只,载着将近两万左右的乘员,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穿行。而奇怪的是,这两万左右的乘员95%以上是在籍军人。

为何这样一支以贸易为目的队伍却是一支军事武装舰队呢?

《杰出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这两本书是这样解释这个迷题的。

建文皇帝逃到海外的消息不胫而走。李挺知道后立即汇报到了明成祖那里,大权在握的明成祖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建文皇帝。

于是他命令李挺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继续寻找传说流亡到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为什么呢?就是说下西洋本身可能并不见得只是一个目的,它可能有多种目的,

但是为什么要派郑和去呢?派这样一个宦官去?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专家认为就是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是因为郑和很特殊的身份,那么他是在燕邸的旧人,是功臣,是宦官。

历史上宦官始终是与皇帝关系非常私密的特殊人物,他们也最清楚皇帝的家属内幕。郑和又是燕邸旧人,所以成祖将寻找建文皇帝这样一个隐秘的任务交给了他。

根据书中的这种说法,历史上为宣扬国威和扩展海上贸易的郑和下西洋竟是成祖寻找建文帝的幌子。

数万人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大西洋,目的却是寻找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

明成祖他知道很清楚叔叔夺侄儿的皇帝,他是不合法的。

而建文帝是合法的,是朱元璋在去世之前任命的皇太孙,明成祖是非法的。

既然他是非法的,他就害怕建文帝,只要建文帝还存在,他的皇帝位置是坐不稳,所以他一直要找到建文帝,这样在国内找不到,又明确查到就是从泉州港出港到海外去,那要怎么办呢?他只好组织了郑和这样的大船队。

刘志成得知《杰出航海家郑和》中有关建文帝的记载,是从日本书籍《大航海》中获得的。大航海那本书是一个日本,日本现代人,叫半也郎写的,它是一部小说。

所以小说它到底是根据什么做素材现在搞不清楚,因为作者已经去世了。 以小说上的说法作为依据,显然无法让人相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皇帝这种说法。

郑和下海的目的是什么?他带了两万多的官兵,他带了两万多官兵而且走了七趟。两万多,一趟就是两万多,相当于四个队,四个队是很大的侵略性的,但他没有去占领外国的领土,他带领那么多部队要干什么?

他就是害怕海外的国家支持建文帝。" 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明史》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朝遗民查继佐所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罪惟录》中有更惊人的记载"。

郑和在福州的雪峰寺碰到过建文皇帝,建文皇帝劝郑和造反,推翻明成祖的政权。郑和跪拜建文帝,哭着说我不能这样做。

有关于建文帝可能到过雪峰寺,考查的结果是没有发现有关于建文帝到过雪峰寺的一些文物、记载都没有。

历史发展至今,很多事已经湮没。郑和下西洋是否有寻找建文皇帝的隐蔽目的,郑和是否在福建与建文谋面,这至今还只是史学界的一种争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也成了和建文帝失踪一样悬而未了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