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言理论与实践
2536800000046

第46章 尽快招回"教学"的魂(1)

读《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2日《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笔者最深切的感受是,这个题目定的实在太大,因为大,什么似乎都谈到了,可是什么都没有真正谈清楚。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谈论的是语文课,首先应当搞清楚,我们设立语文学科到底想干什么,然后才能探讨我们到底该怎样,不能怎样。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首先运用人类最可宝贵的理性,区分清楚"教育"(狭义的)与"教学"。

作为一个概念,"教育"其实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其本质是广义的"育人",当然兼容以灵魂塑造为旨归的狭义的"教育"与能力培养为旨归的"教学"行为;狭义的"教育"则偏指品德修养方面的熏染培养,是与"教学"相对而言的。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当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讨论学科教育教学问题时,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取其狭义。

因为,一方面,设立学科的根本目的显然是培养学科能力,所谓的"学科教育"对应的当然应当是"教学",狭义的"教育"属于所有学科,但对具体的学科而言,显然都应当是附加的而不是根本的任务,否则就没有分科的必要,不加分辨地奢谈广义的"教育",不能不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大倒退。

另一方面,取其狭义,"教育"与"教学"才能放在同一个层面,放在同一个层面我们才容易比较,通过比较更好地探讨二者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要求。

这方面,韩军先生做得很不怎么样:"我是为语文教育寻根求本,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立足的是广义的"教育",所谓倾注20年教学实践心血构建的"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是以狭义的"教育"--"人文"。

为基础推导而出的,探讨学科教育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意识,"举三反一"与"教学"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驰,"美读吟诵""重文写白""文字素养""化意为字"云云,谈的实际上主要是语文学习与运用的习惯问题,未能深入"教学",对"语文教学"甚至"语文教育"而言,打的都是擦边球。

无论"教育"(狭义的,非特别强调,下文均取其狭义)还是"教学",其本质都是一种"提醒",提醒主体的理性自觉。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提醒受教育者认识并遵守外在于主体自身的我们社会的人生的伦理的道德规则,为了达到较好效果,最好借助"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不漏行迹地实现,避免由于强制的显露而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言不由衷的虚伪圆滑。

后者则属于一种技能的传授,接受这种技能是受教育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应当尽可能地显性化--越显性化,"教学"的收效就会越大,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

笔者非常赞同韩先生的"教育"方面的主张,韩先生揭露的中国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编造谎言"现象笔者也深恶痛绝,我们当然有必要或者说有责任"提醒"我们的孩子们说"人的话"而不能去说"神的话"或者"鬼的话",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时应该甚至可以说必须严格遵循的道德伦理。

可是,笔者想"提醒"韩先生的是,探讨"语文教育",眼中不能没有"学科",心中不能没有"教学","教育"的"提醒"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的"提醒"更是我们的"责任"--"举三反一"式的"积累""积淀"与学习者自身的"感悟"当然也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必须,但这不是"教学",效率显然是值得怀疑的,语文方面自学成才的不能说没有,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教学"培养出来的显然都不能相提并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的话"也好,"神的话"、"鬼的话"也罢,将自己的思想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能力的,表达过程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规律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技巧的,这些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去"提醒"(教学)的,放弃"提醒",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尽的"教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