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25429000000034

第34章 子不教,父母之过——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误区(1)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子不教,父之过。”表面看起来,好像夸大了家长的责任,但实际上,这句话很贴切地说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孩子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往往都来源于小时候所受的不当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就好比嫁接果树,如果不精心对待,那么这棵树不但有长歪的可能,还会结出苦涩的果实。因此,父母一定要了解教育中有哪些误区,并尽量避开。

1.剥夺孩子独立权的爱是最盲目的爱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休不小心跌倒,头磕破了。这时,他的母亲就站在身边,他把手伸向母亲,眼神里满是期盼——他希望母亲能够把自己扶起来。谁知,母亲却无动于衷,只是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起来。”通过这件事,母亲让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要靠自己爬起来。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孩子迟早要独立面对生活和社会。从入幼儿园开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和外界交往;从成年开始,或者从毕业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将全面独立面对社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哪怕给予孩子一切周到的照顾,都不及让他学会“独立”这一本领。因为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事物,加起来也不如孩子独立创造得多且美好;父母能帮孩子解决的所有问题的总和,也比不上孩子将来要独立面对的十之一二。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一定要学会独立。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罗伯特博士曾提出现代孩子教育的十大目标,其中第一条便是独立性。这表明,一个孩子要想在长大后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几乎所有的儿童教育专家,都认同独立性在孩子生命中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电影《狐狸的故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狐狸富来普和莱拉相爱了。不久,莱拉生了5只小狐狸,他们一家在海边的沙丘上建立起一个家。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尽快成长,富来普和莱拉每天四处寻找食物。不幸的是,在一次觅食中,莱拉不幸被夹子夹住,在痛苦中死去了。爸爸富来普只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他没有像母鸡孵小鸡那样,将孩子们保护在身子底下,而是让他们出去独立地生活。他严厉地教育他们,教给他们捕食的方法,以及躲避危险的技巧;但从来不会为他们捕食,也不会帮助他们躲避危险。

当小狐狸已经能够独立捕食的时候,他们还想留在爸爸身边,但富来普已经决心赶他们走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富来普把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全部赶到了洞外。小狐狸们在风雪中凄厉地叫着,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回到洞里,但每次都被堵在洞口的富来普赶了出去。无论那些小狐狸多么委屈和忧伤,富来普都一样的坚决。因为他知道,没有谁将来能养他们一辈子,他们必须要独立。

从这一天起,小狐狸们学会了如何独立生存。当富来普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时,他们已经变得非常强壮。

动物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人类社会中同样如此。如果父母们不懂得让孩子独立的道理,那么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自己生存,结果就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只能混迹在生活的底层。所以,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当“残忍”一些,随着孩子的成长,要让他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好让他变得越来越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最重要的是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机会,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习独立做事。比如,孩子在两岁之后,就应该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并帮助父母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家务;孩子上学之后,要有能力决定自己在学校遇到的一些事情,等等。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足,那就要创造条件来让孩子学着独立。比如,在锻炼孩子拿东西、走路等身体协调的阶段,可以适当利用玩具、物品创造让孩子锻炼的机会;在孩子学习知识、事理的阶段,要及早教给孩子接触、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要一味灌输知识和道理。

旋旋今年5岁,但在很多人眼里,她都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样独立和懂事。这多亏了妈妈教育有方。

在旋旋11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给旋旋买了一套餐具组合玩具,让她拿着碗、盘子、勺子玩。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孩子太小还不会玩。但旋旋妈妈说,这样能训练她的手感和平衡能力。果真,到1岁多旋旋开始接触真正的碗、勺的时候,拿起勺子来显得很稳,连喝汤都不在话下。

旋旋两岁半的时候,妈妈就总是在做家务的时候让旋旋“旁观”,有时还让她帮着收拾,或者在处理某些杂物的时候征求她的意义。当旋旋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觉得很惊讶,午睡过后,她是唯一一个刚入园就能顺利地将被子叠好、快速穿好衣服和鞋的孩子。

孩子学习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孩子的动作慢、思考时间长,就嫌麻烦,干脆代劳。其实,孩子动作慢、没做好都不重要,父母的责任不是去帮孩子完成事情,而是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一旦孩子找到正确方法,就会轻车熟路,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多。这样一来,教育孩子独立,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耐心教育,给予孩子指导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包办。正如爱默生所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

父母小贴士

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对孩子的一种真爱;而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则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障碍,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吃尽苦头。可见,父母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就是给了孩子愉快一生、幸福一生的保障。

2.“零”挫折,孩子的人生可能“零”作为

日本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句话透露了日本人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吃苦、劳动、受挫,培养其自食其力的能力。日本电视中经常有这样的比赛:让一个6岁的儿童独自去10公里外的一个亲戚家,母亲化妆成一个陌生人看着这个孩子如何去找人指路、如何干渴难耐、如何疲惫不堪。悄悄跟随的母亲常会心疼得流下泪来,但绝不会帮孩子一把。

也许面对日本人“残忍”的做法,很多父母会想不明白:自己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让娇嫩的孩子去受苦呢?于是,他们精心地呵护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准备好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帮孩子解决所有成长路上遇到的难题,甚至连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都事先铺就……一些父母认为这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但实际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习惯了“不劳而获”,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做好的一切;孩子自私任性,想要的东西就会通过哭闹、绝食等各种手段得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到极点,甚至有些到了成年还不会做饭、不知道去哪交电费;孩子经受不起一点挫折,被老师训斥两句就要寻短见,工作一有不顺心就辞掉“宅”在家里……

这些现象在有些父母看起来或许夸张,但却真实地发生在不少孩子身上。而当父母有一天真的发现孩子在家太蛮横、在外太软弱,想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时,孩子的性格却早已定性,聪明的孩子也早就摸清了父母的“死穴”,知道用什么“手段”来要求父母帮自己做事最有效……

如果父母能够在这里预见“温室”教育的不良后果,那么就要提早给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甘地夫人法则”是一个通过挫折教育来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指导性法则。印度前总理甘地的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对印度有着杰出的贡献;而作为妈妈,她则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导师。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是幸福和坎坷的集合,孩子只享受幸福、不感受坎坷,就不能完整地掌控人生。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以便他们能在日后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一次手术。在手术之前,医生对着紧张、恐惧的拉吉夫说:“手术并不痛苦,你不用害怕。”这虽然是安慰孩子的善意谎言,但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这样的欺骗反而对孩子不好,于是她阻止了医生。随后,她来到儿子身边,用平静的语调告诉他:“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会有几天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者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还可能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要勇敢地承受它。”

果真,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过多地叫苦,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一切。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会愉快的体验,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父母精心地呵护就能够避免的。相反,孩子适当受一些挫折,他的承受能力会提高,处理事情的经验也会增加,以后孩子再遇到同样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更快、更稳妥。因此可以说,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看似是在“打压”孩子,其实就像在轻轻压迫一个弹簧一样,会让孩子弹得更高。

进行挫折教育,第一步就是给孩子“打预防针”。孩子第一次经历挫折的时候,都会产生挫败感。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的话,孩子就有可能不敢尝试下一次。所以,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对于小一些的孩子,父母要多鼓励、多做示范,失败了就引导孩子再做一次,直到他成功;对于一些已经对事物有较深认识的孩子,父母就可以采取甘地夫人的做法,明确地告诉他挫折不可躲避、不可转让,但是可以战胜的,让孩子有勇气、理智地面对。

在如今较高的生活条件下,一般孩子经受挫折的机会并不多。这时,父母可以创造情境,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在这方面,很多国外父母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德国,父母从不代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即使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不能代劳,必须让他们自己在摸索中做完美。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在加拿大,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战胜挫折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都要去挑战一份简单的工作。大部分孩子每天早上要去各家各户送报纸,他们总是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上学,也很少有孩子为此而愁眉苦脸、抱怨父母。相反,他们总是快快乐乐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加拿大父母的做法中,父母们应该了解到,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去受一些挫折,对他们来说其实并不是痛苦的事情,大多数时候反而是一种快乐,因为他们在尝试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升,内心也会是欢愉的。

父母小贴士

适当的挫折,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有益因素。若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将挫折与孩子隔离开,那么孩子就会永远是一棵娇嫩的小草,将来失去父母的庇佑之后,他将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所以,父母要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挫折的童年,换来的可能是孩子渺茫无望的未来。

3.父母态度不一,孩子左右为难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意思就是说,一个家庭里父母各有所见,互不相让,家里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对子女进行教育,各持各的观点,子女就不知道该听从谁的。可见,古代智者,已经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致性提出了要求,即父母应该态度一致,否则孩子就会感到左右为难。

孩子是父母共同的结晶,应该在父母共同的爱和教育之下长大,如果一个孩子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他将会变得无所适从;一个孩子如果同时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他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中。这就是“手表定律”。

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它们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一天,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时,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猛可”非常聪明,它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一夜之间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规定。“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可“猛可”也有不聪明的时候。它做了猴王,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手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

手表多了,“猛可”的麻烦事也来了:每块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起来。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也遇到了和“猛可”同样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