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演说家也要会说开场白
25429400000026

第26章 从开口就主导一场商务谈判的秘密——刚柔并济的谈判开场白说话艺术(2)

4. 先谈原则,再谈内容

在实际的谈判过程中,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讨价还价”,因为这通常是一些触及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在谈判之前,谈判人员必须首先亮明自己一方的原则,这也是双方确定谈判框架和可能性的一种接触,如果双方在根本原则上都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所谓的谈判也就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

比如,我国和英国关于香港主权的归属问题谈判,当时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就提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英国对香港的租赁期满后,香港必须回归祖国”。英国方面随即表示承认并尊重我国的领土完整,也就是承认了******提出的原则性谈判内容,然后才是香港的社会制度、法制、政体等方面的谈判,从而使谈判事宜最终顺利结束,香港也从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施行“一国两制”的地区。

商务谈判同样如此,很多让人纠结的谈判,实际上就是关于原则性问题的探讨。比如,我国吉利汽车公司对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并购,关键问题就是吉利方面的资金注入和沃尔沃方面核心技术的转让,双方就是围绕着这一根本性问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谈判的。而这个原则性问题一旦解决,接下来的谈判就变得顺风顺水了——沃尔沃公司员工的养老问题、建厂问题、市场分割问题等,都很快得到了解决。

5. 先易后难,精简谈判流程

这里所说的先易后难,是指谈判双方都已经基本确立了谈判的内容,谈判过程也就是针对一些具体的谈判内容进行“讨价还价”,不会出现大的原则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谈判人员就可以从一些比较少争议的谈判内容或事项入手,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去谈判那些相对比较核心的内容。这样有助于节约谈判时间,以及促使整个谈判过程的流畅进行。而如果双方不分主次地去谈判,一旦发生争执,接下来的谈判内容都将被搁置。除了会无限期拖延谈判时间外,也会为接下来的谈判内容带来负面的会场氛围。

比如,我国联想集团对美国IBM公司的并购,双方在确定了基本的谈判框架之后,随即进入比较宽松和流畅的谈判阶段。首先是关于员工培训和福利的问题,根据中美两国物价的对比,这些基本问题都很快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是比较核心的问题,比如IBM的商标使用权,以及联想电脑对IBM的元件进口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谈判结果已经基本圈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利益划分空间,而这类谈判其实最繁琐、最能体现谈判人员的价值,当然也是最需要谈判人员使出浑身解数的谈判环节。

先易后难的谈判方式,在很多谈判场合都可以得到有效应用,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老谈判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大有所为。比如,我方对于对方的某项技术非常感兴趣,但如果我们过早地表现出热情,对方必然会坐地起价,抬高原本的正常价格。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先给对方一点甜头,让对方在整体谈判态势中处于“手短”的境地,然后再适时提出对对方技术的索取要求。如果谈判人员的谈判技巧运用得当,这种隐蔽性较强的索求,可以用很小的代价获得。当然,如果对方在谈判过程中一味地示好和出让利益,那么我们也要加强对对方的警惕,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方的做法也很可能有不轨的企图在后续跟进。

6. 强势开场,迫使对方紧跟自己的节奏

强势开场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乱来,这种方法需要谈判人员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不但对自己一方的需求十分了解,更要对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谈判人员能够在谈判开场时就完全掌握谈判的节奏,让对方毫无招架之力,完全跟着自己的节奏来谈判,那么接下来的谈判必然会占尽先机。

谈判人员可以采用针锋相对,划定底线的强势开场的方法,即无论对方提出什么要求,谈判人员都予以坚决地否定,当然也要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方法适用于本身就具有先天优势的一方,比如处于卖方市场中的卖方,或者处于买方市场中的买方。如果谈判人员面对的是这种情况,那么强势的开场就再适合不过了,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只需要探明对方的底线即可。

而谈判人员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使事态严重化,或者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谈判人员在使用这个方法时,不要单纯地抓住一点不放,而是要有意无意地戳中对方的 “要害”,让对方时刻处于一种强大的压力中,并不敢做出过大的反击动作。可以说,这也是谈判双方都害怕向对方泄底的原因所在。

7. 小步紧逼,不给对方喘息机会

小步紧逼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和强势开场的方法恰恰相反,虽然它也是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其按照己方的意愿妥协,但这种方法却是在完全失去主动权的情况下使用的。如果是善于使用这种方法的谈判人员,甚至会把主动权刻意留给对方,然后死死咬住对方的每一项要求,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让对方感到无处着力,即使对方提出来的问题再怎么具体,目的再怎么明确,谈判人员也不给对方任何实质性的答复。这样一来,对方就会逐渐陷入焦躁,迟早会阵脚大乱,我们则可以伺机而动,寻求最大的利益突破。

而谈判人员在运用小步紧逼的方法时,必须要像水一样学会柔和与坚定,进攻时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也要有绕道迂回的灵活;防御时要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也要有厚积薄发的深度。但是要注意,这种做法绝不能以丧失诚意为前提,因为小步紧逼是通过消耗对方精力来迫其就范,而不是耍无赖。比如,当对方提出某项具体要求时,谈判人员的做法不是直接拒绝对方,也不是给出对方想要的回复,而是通过强调自身困难或强调对方要求过高等客观因素,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拒绝。

另外,还可以采用置换法,即当对方提出某项具体要求时,谈判人员可以考虑用己方的利益点与其做交易。比如,对方和我们谈价格,一旦相持不下,我们就可以转而谈质量,向他们传递“价格是质量的保障”这一信息,并保障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如果对方一意孤行,那么就可以给对方施加压力,也就是价格并不是不能降低,但质量也一定会大打折扣。置换法的另一层含义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比如,在我国吉利集团对瑞典沃尔沃集团收购案中,沃尔沃方面提出要负责其企业退休员工的养老费用,吉利方面则提出要将新厂建在我国国内,这样就可以增加我国人民的就业机会。最终,双方就此敲定了这两个利益点的相关协议。

由此可见,小步紧逼,使对方陷入焦虑状态,是使谈判获得成功的有力武器之一。

8. 根据对方的反应制定开场白

《论语·季氏篇》中有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说时机不到而说话,是急躁的表现;到了说话的时机而不说,是隐瞒(贬义)的表现;不看对方的颜色而说话,就好像瞎了眼睛的人做事一样。这充分说明正确的说话技巧,应该是首先掌握好说话的时机;说话的时机到了,也不能不说;而说话的时候,也必须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不能光顾着自己说得高兴,而完全不顾对方的喜恶。

在商务谈判中,说话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任何交流都是相互的,如果谈判一方只顾表达,而不顾对方回应,那么就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也不能达成自己的预期目的。

可以说,时机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如果谈判人员不能及时抓住,可能就再也没有出击或者是反击的机会了。所以,如果出现了适当的时机,即使谈判人员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要首先占据说话空当,在队友和自己的努力下,打开有利于己方的谈判场面。

在一次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王冲担任负责人,他通过了解知道对方谈判负责人存在一个心理情结,只要抓住这个心理情结,就可以顺势打开谈判局面。而对方同样有这样的意识,始终注意隐藏自己的心理情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王冲团队的一些麻痹大意的举动,对方终于露出了破绽。王冲及时抓住时机,很快打破了僵局,并最终取得了预期的谈判效果。

事实上,察言观色向来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时候我们的思想意识刚刚形成,但我们的外在表情,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我们“出卖”。如果谈判人员能够将察言观色的功课做到家,那么一定可以在谈判场上处处占尽先机,最大限度地保证谈判结果可以达到己方的满意。比如,某公司对于一项收购案非常重视,谈判代表便查看了对方的谈判录像,并发现对方负责人有一个摸膝盖的习惯性动作,而且每次紧张的时候都会如此。根据这个隐秘的特点,这家公司的谈判代表在谈判中屡屡得手,最终将对方可以争取到的利益“一网打尽”。由此可见,察言观色并不是单纯查看对方的面部表情,在我们发出一个信息后,对方可能做出的信息回馈,都属于这个范畴,谈判人员在商务谈判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