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山东省平度县的一条乡间小路上,8岁的玲花和9岁的石头手拉手快步走着。石头虽说比玲花大一岁,但个子却比玲花矮了半个头,看起来更像是玲花领着石头,在他们身后还跟着几个年纪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
“大爵嫚儿,木银要。”(大脚妹,没人要。)
“大爵嫚儿,木银要。”
小男孩们不断齐声冲玲花和石头起哄,玲花和石头开始还回骂几句,到后来干脆充耳不闻,径直朝前走。
玲花是黄兴村大地主郑喜财的小女儿,玲花娘在生玲花的时候难产而死,那年郑喜财46岁,老来得女再加上玲花娘的去世,让郑喜财对玲花备加宠爱,舍不得她受一丁点委屈。
在那个年代,山东农村的小女孩到了三四岁时都要裹小脚。玲花4岁的时候也裹过却没裹成,原因是一给她缠脚她就会疼得一面哭一面喊爹。一旁的郑喜财本来就揪心,一听心肝宝贝哭着喊他,就赶紧命令暂停缠脚。就这么反复了几次,最终郑喜财还是没抵得住玲花的哭闹,只好任由其足地自由生长。就这样,玲花成了黄兴村和附近几个村落同龄女孩中唯一一个没裹小脚的。随着年龄的渐大,玲花的一双大脚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黄兴村的人摄于郑喜财家的财势不敢当面议论,其他村的就不同了,特别是小孩子更是无所顾忌。玲花和同村的小伙伴石头第一天到邻村的小学堂读书,下了学后就遭到邻村的几个同学结伴嘲笑玲花的大脚。
“大爵嫚儿,木银要。”
“大爵嫚儿,木银要。”
身后的挑衅仍在继续,而且声音愈来愈高,石头终于忍不住停下脚步,倏地转过身来,一对肿眼泡似乎更鼓了,从眼睛里喷出愤怒的火焰射向那几个小男孩儿。
石头喊道:“谁说木银要,俺要。”
小男孩们哄笑起来:“噢噢噢,小矮银要娶大爵嫚儿啦。”
石头一听叫他小矮人,一下子就涨红了脸。
石头怒道:“嫩(你)们再给俺说一句?”
小男孩们指着石头道:“就说嫩是小矮银。”
石头气急:“俺呼死嫩们这些biang的。”
石头爆发了,挥动着小拳头和那几个小男孩扭打在一起。
玲花在一旁急得团团转,嘴上喊道:“石头哥,败(别)打啦,败打啦。”
石头虽然只有一个人,却并没有在打架中落下风,可鼻青脸肿还是免不了的。事情传到黄兴村,惹得郑喜财勃然大怒,敢笑话他的宝贝闺女,那是要付出代价的。郑喜财当即让儿子,也就是玲花的哥哥郑大成带着十几个伙计到那几个小男孩家逐一讨要说法。同时郑喜财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自家院子里专门腾出一间房做教室,从外面请一位先生回来教书,办一所黄兴村自己的小学堂。
小学堂很快就开堂了,不仅仅是玲花和石头,所有黄兴村的孩子不论男女都可以免费入学。多年以来,类似这样的善举,郑喜财自己都不记得做了多少。
石头家是木匠世家,在黄兴村附近的十里八乡是一个“知名品牌”,郑喜财家里用的所有家具都是石头爹打的。玲花出生后喝的是石头娘的奶,她和石头自打开裆裤时代就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一奶同胞。因为这层关系,两家走得比较近,每天玲花和石头几乎是形影不离。
石头娘每到换季时都会咳嗽,石头下了学就和玲花一起去山上捉刺猬,在当地刺猬是治咳嗽最好的一味药。石头在捉刺猬上很有一套,他非常善于通过观察洞口杂草和落叶的数量和颜色来判断是不是刺猬窝。有一天,石头又发现了一个刺猬窝。他接过玲花递过来的一个竹篮子,篮口对准洞口倒放着,然后又把事先准备好的两块西瓜皮放在篮子里引刺猬出洞。接着,石头和玲花蹲在地上一动不动,大气不敢出一声,也不敢弄出其他的声响,静静地等待着刺猬的上钩。过了一会儿,洞里隐隐传来细微的响动,石头的耳朵下意识地紧了一下。
就在刺猬露出那小小的鼻尖时,一阵雷声在天空中响起,吓得刺猬迅速退回洞里。随即,豆大的雨点劈里啪啦地落了下来,石头连忙拿起地上的竹篮子罩在玲花头上,此时暴雨已呈倾盆之势。石头领着玲花跑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避雨。
玲花叹道:“怪可惜的,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石头嘿嘿一笑道:“木事,跑不了,一会儿雨停了再去逮它。”
大约一刻钟之后,雨停了。两个小伙伴走出山洞,返回那个刺猬窝逮住了那只小刺猬。然后两个人手拉着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不堪的山路上。忽然,走在后面的玲花脚下一滑,一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石头见状赶紧放下那个装刺猬的竹篮子,转身将玲花扶起。只见玲花脸上、身上尽是黑泥,俨然已是泥人,逗得石头哈哈大笑。
玲花恼怒道:“嫩敢笑话俺!看俺不周里(收拾)嫩。”
言罢,玲花击出双手狠推了石头胸口一把,石头猝不及防,踉跄了两步后一屁股坐在地上。玲花不算完,上前骑在石头身上把他摁倒。随后,两个小泥人在泥浆中翻滚着、嬉闹着,两人天真无邪的笑声响彻整个山林。
“呀,不好啦,石头哥,刺猬逃跑啦。”
玲花说话时,那只小刺猬已经爬出篮子,拼命扭动着笨拙的身体向路边的草丛奔去。两个小泥人赶紧从泥浆中爬起向那只刺猬追去……
一晃十年过去了,玲花出落成一个肤若凝脂的大姑娘。高挑的个头外加一条及膝的乌黑长辫,走在田间地头,不知绞杀了多少黄兴村男人的目光,唯有一双大脚有些煞风景。长大后的石头,眼泡肿得更高了,身体也更加结实,只是个子没长高多少,还是比玲花矮了半个头。不过,石头继承了他爹的手艺,做了一名木匠,在黄兴村也算是个人物。
玲花和石头依然亲近,却不像幼时那般没有距离,毕竟男女授受不亲。
黄兴村的小学堂没有因为玲花的毕业而停办,郑喜财先后请了六位先生在此教书育人。在日军全面入侵山东之际,小学堂迎来了第七任先生,22岁的沈天庭。
沈天庭是郑喜财专门托人从省城济南请回来的,据说还是在美国念的大学。以前的六位先生都是50岁开外的老学究,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圣贤礼教,讲的课孩子们都觉得乏味枯燥。郑喜财这人年纪虽大,思想却并不迂腐,黄兴村小学堂要培养的是与时俱进的人才,他对年轻的沈天庭期望很大。
按惯例,学堂先生的吃住都在郑喜财家里,沈天庭头一天来,郑喜财专门在正堂为其设宴,陪席的有郑大成和黄兴村的村长。
玲花听说学堂来了一位年轻的先生很是好奇,她想一睹这位留洋先生的风采。可是,当玲花来到正堂外悄悄地偷窥正在和众人推杯换盏的沈天庭时,她却失望了。
按照玲花先前的预想,沈天庭应该穿着五四青年装、梳着背头、戴着圆框眼镜,一身英武之气。可是眼前的沈天庭却是一袭灰色旧式长褂,长褂里包裹着一个瘦小的身躯。凸出在长褂外的那颗脑袋上,一对小三角眼下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脸上没有一丝年轻人的神采,与其说是文弱倒不如说像个病秧子。玲花看不出沈天庭有什么过人之处,轻叹一声后回到自己房里。
然而,第二天,沈天庭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让玲花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玲花本来没打算去听沈天庭的课,但是学堂开堂后不久就传来了一阵阵的喧闹声,吸引玲花来到学堂外驻足。透过敞开的窗户,玲花看到的完全不是学堂以前的景象。十几个孩子不再刻板地端坐桌前,而是散漫自由地或站或坐,有两个男童甚至站到了凳子上。孩子们的书桌上没有《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教材,沈天庭身后的小黑板上空空如也。
沈天庭摇晃着小脑袋,嘴里叽里呱啦地向孩子们说着一串一串让人听不懂的话,样子很搞笑,逗得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稍顷,等孩子们的笑声彻底平息后,沈天庭正色道:“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刚才在说什么吗?”
看到孩子们一脸的懵懂,沈天庭接着说:“我在用我的家乡话说‘你们是一群小笨蛋,你们是一群小傻瓜’。如果我直接这样说,你们还会笑吗?”
孩子们纷纷默然摇头。
沈天庭笑着说:“孩子们,这就是语言的重要性。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给你们背了一段《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很长,其实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咱们中国的富强主要靠你们。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梁启超,和我一样也是广东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当清朝的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他时,却因为听不懂他说的话而忽视了他的才能。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学到满腹经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世人畅通无碍地交流。简而言之就是让全中国的人都能听懂从你嘴里讲出来的话,这就是我今天要教给大家的:新国音。我们首先要学的也是最简单的,请大家跟着我念。嫩——你,俺——我,爷了盖儿——额头……”
玲花扑哧一声乐了,她急忙抿住嘴不让笑声扩散出来。还好沈天庭和孩子们的声音盖住了玲花的笑声。
这时,玲花的嫂子喜鹊循声也来到学堂外。
喜鹊满脸疑惑地问玲花:“这个沈先生教的是些什木呀?”
玲花笑着说:“挺有意思的。”
喜鹊朝学堂里望了一眼:“妈呀,这成什么体统?一点规矩都木有,咱家臭臭败跟着学坏啦。不行,俺得去找咱爹说说去。”
喜鹊说完转身欲走,被玲花一把拉住。
玲花忙道:“嫂子,嫩着的什木急呀?我看这个沈先生倒是挺有本事的。”
喜鹊疑惑:“这还叫有本事?妹子,俺看嫩是糊涂了吧?”
玲花笑而不语。
沈天庭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却也惹来了一些村民的非议。不过,郑喜财力排众议坚持让沈天庭继续讲下去。玲花只要一有空就去听沈天庭讲课,从沈天庭的嘴里总能讲出一些新奇的东西,玲花很喜欢听。慢慢地,玲花在心里改变了对沈天庭最初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重,准确地说是一种崇拜。尽管如此,两人见面时,沈天庭总是客气地朝玲花点头,玲花以微笑回应,互相之间几乎没说过话。
有不少孩子觉得白天上课没听够,晚上还到学堂来缠着沈天庭讲故事,沈天庭就给孩子们讲自己在美国留学时经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因为不是上课时间,沈天庭讲话时更为随意,也更加吸引人。开始的时候只是孩子们听,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黄兴村的年轻人加入到听众队伍中,而且以未出阁的大姑娘居多,玲花自然也在其中。到后来,大家已经习惯了吃过晚饭后到学堂来,一边掐辫子(一种当地手工编织活)一边听沈天庭讲一个叫美利坚合众国的陌生国度。
这天晚饭后,在玲花房里,喜鹊帮玲花梳着头。
玲花有些着急地说道:“嫂子,嫩梳快点呗。”
喜鹊说:“俺也想快点,要不把嫩的头发剪短点俺就快了。”
玲花调皮地努了努嘴。
喜鹊知道她什么心思:“放心吧,误不了嫩听沈先生讲故事,也不知道这沈先生施了什么法让嫩们这木着魔。”
这时,玲花6岁的小侄子臭臭从外面跑了进来。
臭臭对玲花道:“姑,石头叔让俺叫你。”
玲花问:“他叫俺揍什木(做什么)?”
臭臭摇头道:“不知道。”
喜鹊开始给玲花编辫子,嘴上打趣道:“还能揍什木,想嫩了呗。”
玲花生气道:“嫂子,嫩瞎说什木呀!”
喜鹊一本正经地说:“俺可没瞎说,石头和他爹这几天在掖县干活儿,今儿傍黑儿才回来,八成现在连饭还没歹(吃)呢,这木着急想见嫩,肯定是想了呗。”
玲花没再吱声,脸上气鼓鼓的样子。片刻工夫,玲花那一头瀑布般的长发在喜鹊手里变成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辫子。玲花也没道谢,直接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路过学堂时,玲花听到沈天庭已经开讲了,不觉又加快了步伐。大门外的石头看到玲花出来了,立刻喜上眉梢,两个灯泡眼也眯成一条缝儿。
“叫俺啥事啊?”玲花的语气有几分不耐烦。
石头憨笑着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递给玲花。
玲花没接,石头硬塞到玲花手里:“冰晶糕,东家给的,俺没嘎实(舍得)歹。”
玲花又把油纸包交还到石头手里。
“俺不要,嫩自个留着歹吧。”
石头瞪大了双眼道:“这个可是县城醉仙楼的冰晶糕。”
玲花不为所动:“那俺也不要。”
那年月大多数中国农村家庭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钱做家具。石头和他爹在外面接的木匠活儿几乎全是给死人做棺材板。玲花因此心里有些别扭,并不愿意要石头从东家带回来的东西。以前玲花不好意思驳石头的好意,总是收下东西再转送给下人。今天玲花急着听沈天庭讲故事,直接回绝了石头。
石头讶异:“玲花,嫩怎木啦?是不是谁欺负嫩了,告诉俺,俺给嫩报仇。”
玲花耐着性子道:“嫩可败逗了,在咱村哪有银敢欺负俺,俺要去听沈先生讲故事了,不和嫩说了。”
玲花转身就走,石头赶紧追上去挡在玲花身前。
石头问:“嫩也愿听那个外乡人胡诌八扯?”
玲花道:“对,俺愿意听,沈先生讲得斜(特别)有意思,要不嫩也来一块听吧。”玲花的脸上露出一丝热情,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石头。
石头狠狠地骂道:“俺才不去呢,净是些屁话。”
玲花的热情被瞬间浇灭:“那嫩回家吧,俺就不陪了。”
玲花绕过石头快步走进大门里,石头用愤怒的目光瞪着玲花,直到玲花在视线里消失。最后,那个油纸包被石头重重地摔在地上。
每逢阴历初九镇上都有大集,黄兴村和附近村子的人都要去赶大集,沈天庭没去过也打算到集上转一转。按照郑喜材事先的吩咐,吃过早饭后伙计就套好了马车拉着沈天庭去大集。车子没走出多远,玲花就从后面追了上来。
玲花喊道:“等等,也拉上俺,俺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