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水
25437000000032

第32章

这时中原已经有关于黄河源头的议论声起,此种议论其实就是猜想,此种猜想却也不是凭空捏造,至少有大致的方向和判断:黄河自西而来且源远流长。

《禹贡》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是说大禹在积石山治水导河到了龙门,但不能理解为积石山便是河源,南朝陶弘景便说:“禹迹所至,不及河源。”“导河积石”之后,在晚于《禹贡》的《尔雅》、《穆天子传》中又有“河出昆仑”说,如《尔雅》:“河出昆仑墟,色白。”《禹贡》、《尔雅》没有确切地说明河源何处,后人甚至可以指出其中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在笔者看来重要的是,关于河源的探讨毕竟从此开始了。

古人的河源猜想中,最为吊诡的是《山海经》:“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渤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又:“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这是关于黄河源头“伏流重源”说的最初的轮廓。

有汉一代,或者更早,我们的古人大胆而美好地猜想说,塔里木河水系注入的罗布泊,乃是“河水之所潜也”,然后在地底下潜行伏流西至积石山冒出。也就是说黄河源出罗布泊,塔里木河便是黄河的上游,那源头不就是“昆仑之墟”吗?

这一说法的推波助澜者是张骞与班固。

公元前126年某日,一去西域十三年而音信皆无的张骞回来了,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待的联络并与大月氏结盟攻打匈奴的使命,却带回了诸多有关西域的鲜为中土人知的风土人情,包括河源。《史记大宛列传》记有张骞之说:“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至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史记》又载:“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山。”这一段话极有意思,告诉我们,张骞是带了和田玉回长安并献给汉武帝的,张骞所带之玉理应是和田玉之极品羊脂玉,或上等白玉、碧玉,而且一定是子料。汉武帝观和田玉,案古图书,判定黄河源出昆仑,那是案玉索源,美谈也。

汉武帝发话,张骞有言,河出昆仑便一时流传。

到东汉,班固除肯定黄河源出于阗外,又加另一源即葱岭,二流汇合后人罗布泊,然后潜流“南出于积石山”,“伏流重源”说是以立论。这种说法一直影响到河源逐步明朗的清朝末叶,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中说:“河有重源,均出昆仑,稽古征今,一一吻合。”遥远而神秘之河源的每一种推测和猜想,都是美好而动人的。

亲爱的读者,现在我们要回到江河源区了。

古称江、河、准、济为四渎,《汉书.沟洫志》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者,黄河也。清朝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汉书第二》中考证说,“西汉以前,无谓河为黄河者”,“史表无黄字”。《汉书》成于东汉,黄河一词从此綿延于史书、流淌于华夏子孙的心灵,《汉书》谓:“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左传》襄公八年有: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是说黄河在周之前便是多泥沙的河流,浊流汹涌“黄河如带”在封爵之誓中,便是某种巨大的关联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了。

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

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浑浊、压抑、狂放而沉重。它很容易使人想起混沌初开、天地玄黄、洪水横流的岁月,那是蛰伏太久、浓缩太久,而生命的创造已经开始的岁月。流动的、咆哮的、有时决溢、有时改道、也有时平静的黄河,给出了浑厚、粗砺、生动的田野图像:一个古老民族的辉煌的历史时刻,或者是由江河引领的,或者是由波涛推动的。黄河、黄土、黄皮肤,黄河水刻划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这千沟万壑又爬上了我们先祖的额头,延展出村落、古城、家园、彩陶与玉石上的纹饰、甲骨文、象形字……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灵光四射的废墟,废墟中堆砌着沉默无言却又是见证华夏民族历程的文化层。那才是真正的大文化啊,淡泊平静、在暗无天日中沉思默想,让地面上所有的喧嚣,所有的光怪陆离,所有的奢华都变得无足轻重。那在黄土地下埋没的,未必就是最珍贵的,可是对于忘却历史的人来说,却无疑是不肖子孙了。历史在成为历史之后便不会出场,只是漫不经心地留下一些残缺的、蒙尘的、沟通神人却又是蚀斑累累的信物,在慈祥敦厚、雍容大度的黄河两岸不知哪一个角落的荒野的怀抱中。那是旧石器时代的若干碎片,人称刮削器,当茹毛饮血的年代成为过去,便留下刮削的痕迹让后人去想象。那一只盛过黄河水的粗陶罐朴厚而典雅,假如我们回想,会依稀看见火焰与泥土的亲近,但难以深究此种灵感的发生是得之天启,还是纯属偶然?当黄河之水进人第一个陶罐时,黄河不动声色,黄河流动依旧。流动,然后流变,没有发生的将要发生,已经发生的如同没有发生。惊愕属于取水的人,陶罐可以盛水而且不漏水,对于火的崇拜,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黄河中汹涌的水,黄河边闪耀的火,上有天,天上是日月星辰风云莫测;下有地,地上是沼泽荒野林莽百兽,这就是黄河牵动的史前大地图像吗?其间是走动的人,惘然地走动的人。惘然是人的天性并且永不泯灭,你是特立独行的,又身处大山大水大野之中怎能不惘然?生命可以如此奇妙地开始又如此迅忽地结束,又怎能不惘然恐惧呢?但,劳动已经开始了,因为活着。为了活下去,狩猎采集刮削打水,那时没有劳心者只有劳力者,以后的一切创造都是从劳动开始的,但必须依托土地。所以人们才会这样说,劳动是创造之父,土地是创造之母。

惘然是追寻和发现的开始,我们的先祖在乱石中拣拾、打制石器时,发现了石之美者,那就是玉,以及绿松石。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意味深长的惊讶,因为玉比起别的石头富有光泽、温润而且更加坚硬,先是作为工具,后来琢磨成龙及各种动物像,再后来又成为人的饰物。从玉石开始的美的感觉与惊讶,演化成了玉的琢磨,游丝线条及回纹等纹饰,然后又演化成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文字在发生之前,先人们便先已在玉石上雕刻琢磨了,文字、文化不都是那些线条及纹饰的延伸与组合吗?黄河滋润的河南安阳殷墟,先出土了甲骨文,时在1928年10月。1976年又从“妇好墓”中发掘玉器755件,玉凤、玉龙、玉虎等均双勾纹饰,精美无比,直至玉飞天、兵马俑与汉唐气魄……所有的细微末节都是华夏初祖沿着黄河迁徙、生息、繁衍、创造的明证。你只要沿着黄河溯流而上,面对黄河滚滚波涛慢慢地走,你就能感觉已经逝去岁月的某种气息,蛮荒与火焰、专心致志的琢磨与刻划,还有锦城丝管、长信宫灯、西望长安的诗、侠客手中的剑、不可思议的建筑与能工巧匠和劳役的兵丁士卒……所有这一切,无不发生在黄河流过的地方,由黄河牵动、交融,无论幸运或者灾难、欢乐或者痛苦、创造或者埋没、金戈铁马或者铸剑为犁,黄河是华夏史诗的弹奏者也是见证者。可是黄河除了涛声却不置一词,假如涛声是黄河的言说,黄河又说了些什么呢?

黄河什么也不说,对黄河而言流动才是一切,当流动时便有了一条大河的方向及流程,流动着便是鲜活的。黄河把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以及解释历史的纷繁复杂,统统留给人类了。

历史的若干细节记录在粗陶、彩陶、玉器、甲骨和青铜器及随后出现的瓷器上,历史的不少篇什埋没在废墟中,由土地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在更加宽阔的视野中,形象地体现历史并能读出其沧桑的是群山的高峻连绵,大地的深厚宽阔,蓝天的宁静悠远,一条或几条大河的流动不息。人可以遥望,人可以捡拾,人可以沉思,千年万年过去了,人总是高山仰止啊,总是追随流水。在空旷、荒茫、寂寥的大地的背景上,水的流动那种太过平常的随意自然的流动,似乎总是某种隐喻:流动是流变的根源,流变是流动的结果,在江河流动的常态中发生的变化,往往与人类祸福相依。

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和坚韧性。黄河对于华夏民族的生存及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黄河水黄土地是中华大地上生命与文化的最早的摇篮,同时它还包括了另一种残酷的真实:黄河浩大而散漫,人类不能不面对洪荒之灾,并从灾难中累积智慧寻找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否则给了人类以家园的黄河,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人类逐出家园。也因此,黄水浊浪把中国人推到了一个纠缠在民族与历史情感深处的两难表述:当我们感谢黄河时,信誓旦旦地说,黄河是母亲河;当我们言及洪灾时,又众口一词地指责黄河是“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