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水
25437000000049

第49章

一个叫嘎洛的藏族村庄给洛克的印象至为深刻,嘎洛人高大威猛,有一种阳光照在雪地上的开朗、自信,并且好客,何况洛克是从未见过的外国人,更何况还有木里王的喇嘛、卫兵一路陪同。嘎洛地处水洛河通向贡嘎岭的要冲,西行,进人了贡嘎岭,再折向南,跨过夏诺多吉东北侧的河谷,到了夏诺多吉的东坡宿营,营地海拔4664米。这时的夏诺多吉笼罩在云层中,这时的洛克心里多少有点郁闷,他爬上营地背后海拔4975米的山头,看西边的两座神山,却也是云遮雾盖朦胧隐约。当洛克失望地回头东望时,天空晴朗了,远远地看见一座高大雪山锋芒毕露的光闪闪直触青天。洛克大喜过望,在地图上没有标志的这座雪山使洛克萌生了再来探险的计划,这座山就是蜀山之王贡嘎山。

失望与希望,有时就在回头之间。

已经是傍晚了,洛克坐在帐篷前凝望,夏诺多吉突然心有所动,云层像得到上天神明的指令一样闪开,金字塔似的夏诺多吉雄壮伟岸地真相毕露,其形体棱角分明,其岩石峥嵘突兀,两侧宽广的山壁犹如振翅双翼。这真是:天将暮,山欲飞,洛克心已醉。

1928年6月25日,洛克一行住在海拔4817米的巴玉营地。6月26日凌晨洛克目睹了东方日出时,央迈勇和仙乃日的奇光异彩。与夏诺多吉相比,央迈勇如一个修长玉立的仙女,优雅之极,娴静之极,柔美之极,那风韵沿曲线流动;主峰东边连有一个侧峰,如雪山高谷之风撩起的裙据,主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仙乃日就像莲花宝塔上的端坐冥想者,庄严肃穆,心事浩茫,大千慈悲。山峰正面冰川悬而挂之,冰川下面是针叶林带,有一条源出央迈勇的小河流着清洌的水,带着仙女的柔情沿着仙乃日流进针叶林中。

1928年8月,洛克再往贡嘎岭地区探险。是次之行由贡嘎冲古寺沿仙乃日东侧河谷上行,扎营于谷中,这条沟谷就是今天由亚丁进山的主要旅游线路。

意犹不足的是洛克计划第三次踏访贡嘎岭群山,木里王劝阻道,贡嘎岭的土匪头子德拉什松彭抱怨说,因为洛克这个老外两次踏进他的地盘,神山发怒,巨大的冰雹把地里的青稞一扫而光,洛克胆敢再来就要杀了他祭山!洛克知难而返,但这个愿望一直保留到他生命的最后。

回到纳西族古老的文字和文明中间。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回到丽江,1944年,洛克因为对中国西南地形地理条件的熟悉,为确定从美国运往中国抗战战略物资的“驼峰航线”,作出过重大贡献。1946年,在哈佛大学的资助下,洛克再回云南作纳西族文化史研究,1949年回到西方。20世纪50年代中期,洛克以衰弱多病之躯努力完成了纳西文化的又一部巨著《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为了替洛克筹集资金,意大利东方研究所决定将其珍藏的600本纳西族东巴经卖出。闻知这一消息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弗格特博士,当即赶回自己的家乡马尔堡,在市政厅作了一场关于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经的演讲。演讲结束,当时以玉米饼和土豆为主食的马尔堡市民纷纷捐款,这600本东巴经从意大利到了德国国家图书馆。马尔堡发生的这件事情惊动了当时的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他给马尔堡下拨了一笔政府基金,马尔堡博物馆又从美国和法国购进了400多本东巴经的复制品。

中国西南一个少数民族纳西族文化在国外受到如此的珍惜,令我感慨良深、夜不能寐。想起了丽江人告诉我的十年****中东巴经的被毁,倡导生命服从自然的东巴教的被禁,可谓不堪回首。如今,旅游兴起,丽江人满为患,玉龙雪山雪线升高,满山红豆杉被活活剥皮,东巴文化安在哉!1962年12月5日,夏威夷,“纳西学之父”一一约瑟夫洛克辞世。在这之前,他似有所感,写信给友人说:“我愿死在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对玉龙雪山与贡嘎岭而言,洛克是一个在东方行吟的西方的诗人,他把雪片、鲜花、崎岖山岩以及东巴文交融,并且滋润自己的生命。他说:“我的小路伸向那里……”顾彼得之于丽江,是又一个叫人扼腕的传奇。

顾彼得1901年生于俄国,父亲和祖父是有名的商人,他们的马队曾经远至杭州采购丝绸和茶叶。他的童年是在外婆讲述的东方神秘故事中度过的,而印着中国仕女的茶叶盒、西藏的毯子、蒙古的茶具,以及萨满教的鼓与笛子,也常常使少小年代的顾彼得人迷。后来发生的一切似乎早有铺垫了:当俄国革命的风暴卷起,顾彼得的母亲便带着他远赴中国,辗转定居于上海。

1924年,顾彼得的母亲在抑郁和哀怨中去世,两岁丧父的顾彼得成为孤儿。悲伤无助到绝望的顾彼得来到杭州,在西湖畔的玉皇山吉星观,成为龙门派道教徒。姓李的道长为他说“道”,说老子的精神。顾彼得决心在中国寻“道”。当时有一个国际援华组织名为“中国国际合作社”,其宗旨是通过小型合作生产、投放小额贷款,以改变西部边地民生之穷困,主席是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成员有宋美龄、路易艾黎等人。1939年,顾彼得欣然参与其中,并带着康定航空站站长的任命书到了康定。因为不熟悉当地民情,语言的障碍及当时官僚的恶劣作风,顾彼得在康定两年到处碰壁一事无成而归。他得到了教训,执着坚持之下,重新被任命为丽江航空站站长。为什么以航空站的名义笔者至今不解,或许总得有个由头吧?可是当时丽江太遥远了,传说中丽江街上行人胸佩大刀和短剑,而那里的食物也不是内地人可以吃的,是“野蛮民族”中的神秘之地。顾彼得出发时,除了厨子老王外,助手、向导均拒绝前往。顾彼得被当作是疯子,并且早有人给他断定:连一年也用不了,就会败退而归。

1941年,戴着玳瑁框近视眼镜、已经谢顶的顾彼得到了丽江。丽江使他惊喜而且能让他平静,这里的雪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们顺从着大自然的安排,就连这里的野草也碧绿鲜嫩得格外可爱。在古城狮子山下的乌托村,顾彼得租了一座院子,经常去一家小酒馆里喝酒。1941年的丽江有一家很有名的杂货铺,铺子里卖各种杂货,也卖酒,可以打回家也可以坐在铺子里小酌。铺主叫王阿丹,五十岁出头,颇有姿色,酿得一手好酒,为人又大方得体。因为她的丈夫李茂和是儒雅书生,所以也被称为李大妈。王阿丹以善制窨酒闻名,她的酒又分三种,清酒以包谷、大麦酿成,其味与杜松子酒相近;梅子酒以青梅、大麦加少量红糖炮制,酒呈玫瑰红芬香浓郁,味若巴尔干半岛的李子白兰地;窨酒以小麦、大麦、高粱、蜂蜜、红糖、特制的酒药再加上雪山清泉之水酿成,酿期较长而度数较低,酒液呈红褐色有琥珀光泽,其味浓郁甘而不腻,是低度黄酒,也类似欧洲的一种名叫托考伊的葡萄酒。王阿丹除开酿得一手好酒之外还养有几头大肥猪,冬天时宰杀做火腿腊肉,还腌制青菜、黄瓜、萝卜、大蒜,均可佐酒小吃。在众多的食客之中,洛克与顾彼得格外知名,但两人也有细微不同处。洛克对饮食十分讲究派头十足,他预购了王阿丹所酿窨酒的全部“头道酒”。每打开一坛新的陈酿窨酒,王阿丹便会小心翼翼地将“头道酒”盛到一只空的酒坛里,让伙计送往洛克的住处,小酒铺里的人都知道这是洛克的酒。顾彼得在每天傍晚必到酒铺里,他爱和认识不认识的纳西族人一起喝二道酒,爱吃王阿丹做的腊肉和糖醋大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