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水
25437000000061

第61章

翻查古籍,太古时期,太湖之滨、锡惠山麓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林屮有大象巡行,沼泽地带有糜鹿小心翼翼地观望,麋鹿的背上站着雪白的白鹭。灌木丛中活跃的是斑鹿,性好动,喜追逐。

好一派蛮荒气象,纯净自然!这里的土著先民以有孔石斧、石锄、石锛垦地耕作,并已经学会捕食鱼鲜。如何让鱼人网、又怎样以何物结网?曾经是远古年代太湖先民百思之后得解的一道难题。经常吃鱼之后所品尝到的鲜味,以及食用鱼类海鲜、湖鲜带来的体格的强健、智商的发达,那是不经意间的,时人往往不明就里,而后人却言之凿凿罢了。

当中原地区,****王朝进人奴隶制社会之际,太湖周边是原始社会瓦解的前夜,有人说文明的曙光已悄然而至,也有人说人类的苦难真正开始了。

中原、黄河流域与太湖、长江流域,相隔太远了,就连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参差不齐。

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北方与南方、黄河与长江的一次极富深意的交流,因着主人公身份的特殊性,及整个事件的传奇性,在偶然地发生之后,竟然传诵了千百年。

故事:周太王(古公亶父)为商朝后期周族的首领,几十年励精图治之后,周族部落成了欣欣向荣的商朝西部的诸侯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姬昌,能文能武,为古公亶父所赏识,认为是可以托付江山之人。古公亶父病,泰伯遂与仲雍相商,为成全父亲的愿望,假托为父到终南山采药之名,“乃奔荆蛮”。荆蛮何地?今太湖流域江南地也。并按当时土著民的习惯断发文身,自号句吴,泰伯为王,定都梅里,今无锡梅村,梅里吴墟尚存。

《史记吴泰伯世家》载:泰伯死,仲雍继位。“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泰伯吴国已在水乡泽国的环境中,经十九世传到寿梦,寿梦在晋国的帮助下,经过苦心经营,抓兵强马壮国势兴隆,甚至可以和楚国分庭抗礼。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这四子中季札最幼,诸樊为长。寿梦想仿先祖古公亶父之例,传位给季札。季札熟知周朝礼仪,好读书,目睹当时各国为争王位而兄弟相残的刀兵血腥,称废长立幼为悖礼,坚不受。公元前561年,寿梦死,长子诸樊暂摄国事。诸樊在安葬父亲之后,仍请季札登王位,季札“弃其室而耕”,躲进舜耕山耕田种地去了。

诸樊在位13年,攻打楚国时战死。馀祭为吴王,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即今之常州,从此季札被称为“常州第一人”,又号“延陵季子”。这是因为,常州有文字记载的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是从季札被封于延陵开始的。馀祭在位17年后亡,馀昧继之,在位4年。临死前再次申明父皇生前殷殷之意,要季札继位。季札再次不从,三次让国而成就了一段几千年来为人传颂的旷世佳话。

季札性情恬淡,智慧过人,以轻权柄重节义讲诚信而被作为千古典范名垂史籍,《左传》、《春秋公羊传》、《礼记》、《史记》等均有其事迹记载。

公元前544年,吴王馀祭4年,季札奉命出访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观周乐时,季札闻音知政,论治乱兴衰,鲁人惊诧。当他看到跳韶箭舞时,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此后,“叹为观止”一时流传为成语。季札使齐国,劝当时著名的外交家晏平仲说:“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使郑国,与子产一见如故,对子产说:“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季札途经徐国,徐国国君羡慕季札身上的佩剑。季札有心相送,只是出使之途未尽,不能没有防身武器,便在心中相许:待归途时定当以宝剑相赠。只是当季札踏上归程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已驾鹤西去。季札赶到墓地,祭扫过后,慨然解剑,系于墓地之松树上。使从不解:“徐国之君已亡,剑挂于树给谁呢?”季札答:“我在心里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国君了,难道因为他的死就可以违背我的承诺吗?”这就是脍炙人口、迭代流传的“季札挂剑”、“挂剑冢树”的典故。

1984年,安徽马鞍山出土的三国时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中的一件漆盘,其画面便是季札挂剑的故事。李白在《陈情赠友人》诗中写道:

延陵有宝剑,价值千万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大山水中的大历史啊,太湖为证,吴地为证。

黄河奔流,长江奔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领风骚,各有千秋。正是这两条大河,作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共同组成了华夏历史的壮丽篇章。北人南去如泰伯、仲雍,及他们的后人季札等,史有记载。更有不见经传的南来北往者,使语言、习俗、耕作、琢玉、制陶因而得以交流融合。

再看黄河、长江奔流人海,谁能于汪洋中掬一瓢水而分江与河?

太湖是太大太浅的湖,平均水深不及2米,最深处也仅4.8米。因为这一大一浅,遇见大风小风都容易形成波浪,受湖底摩擦作用的影响,太湖浪多浪阔声势浩大却无樯倾楫摧之虞,是为太湖独有之景象:近看重山复浪,远眺烟雾渺茫;帆影出而复隐,飞鸟归而忽去;晴空之下,黛浪连天,万顷泛金;风雨之日,帆摇峰动,波晃云乱。

亲爱的读者,40年前,我18岁时曾作为一个士兵在太湖湖畔上野营、掘壕、拉练。太湖清澈见底,游鱼与舟楫往来,水鸟共晨雾徘徊。从天目山去江苏溧阳,于古渎河畔,那也是流水清清的一条河啊,看见淘米洗菜的农妇,以为是回到了我的故乡崇明岛上。

没有太湖水,哪有太湖平原的富饶与美丽?

太湖山水,四季有别。春日山青水蓝羞涩稚嫩,夏日夕照湖光飞金流彩,秋日水波凝重芦花吐白,冬日玉鉴冰清凝彻晶莹。

太湖物华天宝不可胜数,江苏是中国淡水珍珠的主产地,占全国珍珠总产量的805,其中格外珍贵的是粒大圆润的太湖珍珠。太湖莼菜是人间难得的美味:素炒淡煮,其味清香;烩鱼炖肉,汤汁滑鲜。当年西施喜食莼菜,吴王夫差于灵岩山凿池,西施泛舟采莼,西湖佳话也。《耕余录》谓,莼菜无可比,“比亦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荔,差堪作配”。

太湖银鱼与白虾、梅鲂合称太湖三宝。银鱼的纤细之身雪白晶莹,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其肉嫩味鲜,食之不忌。银鱼丰收时满网银光闪闪,且活蹦乱跳。农家以银鱼炖鸡蛋,或者银鱼炒苜蓿,美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