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诗人普遍重视向现实生活索取“实感”性的材料,而且往往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再现这些材料,因而,从开始,诗人的自我形象逐渐地从诗中退化。抒情诗的性质在悄悄地产生变化,以至于促使抒情诗逐渐地走向情节化和叙事化。这种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诗人热衷于叙述别人的故事,而普遍地产生了在诗中隐匿自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与诗的基本性质相违背的。从根本上说,这种诗中自我的消隐有阶段性,初期为这一种单纯的愿望所促使,表现为“自我”不如公众重要,
后期,则是一种有意的回避。
从诗的本质上看,诗人的基本方式在于把社会生活普遍的情感“个人化”。诗歌的最大形象是诗人自己。它不是无视别人,差别仅仅在于,它总是以自我抒情的方式促使别人向诗人“认同”,从而承认:他们从诗人的歌唱中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并承认诗人是在替他们歌唱。因此,诗歌一旦离开了诗人自己,而着重讲述别人的故事时,诗歌产生感情萎缩症就难以避免。
爱情诗在这一时期的状况是这一诗歌现象的有力证明。一般说来爱情诗是最个人化的,并且鲜明地显示出它的情感表达的内向性。但是,开始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诗。诗歌走向客观的大趋势,促使真正的爱情诗的绝迹。在爱情领域中,诗人的真实情感受到了舆论的怀疑,在一片人人都渴望献身于集体事业的庄严气氛中,诉说这种只是两个人间的欢乐和悲哀是不适宜的。诗人都羞于表现自己的爱情生活,他们不愿公开自己的隐秘的情思。他们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谈论个人的情感,不仅内容,甚至动机都未必合理。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诗歌创作中只剩下一种“假”的爱情诗,即诗人替别人、有时甚至不惜以重大的政治题材来冲击爱情。张长的《夜》、梁上泉的《姑娘是藏族卫生员》以虚妄的爱情联想而在事实上极力摆脱爱情。严阵的《金色的秋天多么美丽》写的是假设的爱情、假设的情人和情话,而且这种爱情也是浸透了革命的意识,且有一定的模式:奖章加爱情。
在十分珍贵的爱情诗创作中,闻捷的贡献最大,他写的爱情诗最多。然而,尽管他最后是在迫害中为爱情的绝望而死,但他一生都不曾替自己写过一首真正的情诗。闻捷的爱情诗作品集中见于他的《天山牧歌》,它们的基本特点是带有简单情节、偏于客观叙述的抒情诗。例如《舞会结束以后》:深夜,舞会结束以后,忙坏了轻的琴师和鼓手,他们伴送吐尔地汗回家,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他们分别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姑娘的默不作声使他们不安。原来是:早在去的今天,姑娘已把心交给了另一个青,他如今正在乌鲁木齐发电厂。青人单纯而执着的爱情,通过舞会结束之后两位男青伴送姑娘回家的情节得到了传达,爱情的纯真借助简单的故事来展现,而不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抒情。例如《爱情》:姑娘最心爱的人,在战争中夫去了左手,他为了“珍惜”姑娘的青春而回避姑娘的爱情。仍然有简单的情节,有清晨轻轻送上的羊奶,有夜晚不熄的灯,有妹妹捎信的约会,以及最后的更为坦白的爱的倾诉。而这些故事和人物的悲欢都与诗人个人的情感无关,他在作这些情诗的时候,只是旁观者。
另一位诗人李季写了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之后,写了《玉门诗抄》。他把叙事诗的因素带到了抒情诗中、特别是爱情诗中来。他写的也是这种趋向客观叙事化的爱情诗。《黑眼睛》、《红头巾》、《正是杏花二月天》都通过简单的情节抒写劳动中结成的爱情。在这些诗中,人的情感活动是理智而冷静的、客观化的,很高尚,也很单纯,仿佛是经过净化的。《黑眼睛》写小伙子不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蒸馏水塔旁,总有一双黑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他,小伙子告诉黑眼睛:“假若你是喜欢那颗金色的奖章,真诚的劳动一定会得到报偿;至于你要是为了别的什么,那么,请你听我说吧,祁连山下,有一个放羊的姑娘……”小伙子的心没有为这突然的袭击而不宁,他们都十分冷静、理智,没有热恋中的青男女那样的狂热。这些都是爱情诗走向客观、叙述的“非个人化”所带来的气象。有趣的是李季的另一首爱情诗《白杨》,通篇是姑娘严肃地教育她的男友的话:你当过三次劳动模范,而今可要垮台了;不是我对你有什么意见,我真替那个青团员心焦,不是在停车场上游串,就是到图书馆把我来找;像这样子怎么能行啊,闹得大家说我的不好……在这首爱情诗中,笼罩全诗的并不是激情,而是冷静而严肃的“原则精神”。情诗充分的客观化的结果,导致诗人用它来说教。
抒情诗的走向叙事化,主要还不是表现在爱情诗上,大量的抒情诗都在快速地变化着。从初期开始,纯粹抒情的诗越来越少,而那种以故事情节或具体事物为框架的“借题发挥”的抒情诗逐渐地形成为主要的和基本的形式。这类诗,后来被称之为“情节诗”。它的基本特点是注重事件和情节故事,而忽视心灵的复杂性。在这类诗中,“事”的因素在增长,“情”的因素在衰落,而且逐渐地走向模式化。大体表现为:外在描写的场面,被认可的思想的“引申”。所谓“诗意”,大体即指这种从外面加进去的政治倾向性(多半是一致性的和一般性的,而绝少具有个人独特的发现和发挥)。
在诗歌表现社会生活的具体化的进程中,李季是成绩最显著的诗人之一。他以《将军》、《师徒夜话》、《厂长》、《生活之歌》等作品,形象地记载了石油工人创业和发展的历程,最早一代石油工人的形成以及石油家庭的谱系。在诗歌逐渐走向客观化和叙事化的进程中,李季也起着某种典范的作用。从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走过来的李季,保持和发展了他的写实的风格,他总是在诗中热情地记述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和人物。他的抒情诗集《玉门诗抄》把他所擅长的叙事诗的写法继承了下来,在本来是以抒情为特点的诗中,保留了浓厚的叙事的成分。在很多诗中,他注重的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避免参与进去作主观色彩很强的评述,他推重客观的“实感”,而忽视和排斥主观的抒情。他的抒情诗仍然给人以生活的变迁和发展的具体切实的记载。例如《客店答问》:
“南路的口音,南路的梳妆,
看你的穿戴,不像个本地人模样?”
“家住在湖北,长江边上,
要问地名,叫做宜昌。”
“千里迢迢,山水阻挡,
一个单身女人,走向何方?”
“轮船火车上,人人都帮忙;
我现在坐汽车,要去新疆。”
“千辛万苦,要去新疆,
是为探亲,是去游逛?”
“田里正忙,哪有闲心游逛;
千山万水,只为把亲人探望。”
“是去看你兄弟,还是去看爹娘?他们是种庄稼,还是经商?”
“一不是看兄弟,二不是看爹娘;我是去看我的爱人,他在咱们的部队上。”
“啊,千里路上去找你的男人,
你这个大嫂真是刚强!”
“谢谢你这个好心的老大娘,
我还没有结婚,请你叫我姑娘。”
“呵哟,你还没有结婚!
那你是为了什么要去新疆?”
“好大娘,就是为了结婚嘛,
为了他在建设边疆,没有时间请假回家乡。”
《客店答问》体现了典型的用诗来写过程的普遍意图。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借助诗的形式(分行、押韵等)来表现具体的故事,这种表现甚至比一般的叙事作品还要详尽。在通往大酉北的一家客店里,一位大娘“盘问”一位青的单身女子。她对这青人的西北之行充满了新奇之感。姑娘不见周全的回答引起大娘更大的好奇心,于是继续盘问,继续回答。答问的过程,也就是表现新生活的过程。这首诗本身就构成了一幅新生活的颂歌的场景,通篇都是叙述,没有一字是诗人的自我抒情。它构成了由叙述情节组成的抒情诗,它也组成了摒弃了任何主观抒情而纯粹依靠客观描述的新型的“抒情诗”。
这种诗注重的是情节的动人,动人的情节变成了抒情的基础。在传统抒情诗的厅堂里,从来是坐着诗人自我形象的地方,如今闯进来各种各样的人,也有这样一老一小的“客店答问”。她们成了抒情诗新主人,而诗人则主动地退出了画面,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当然,由于抒情诗趋向于客观叙述,同时,也由于已经形成的强大的用诗来记载生活的观念,忽略了主观抒情之后的诗歌,它似乎陶醉在情节的动人之中,而未能如同往昔那样踮起脚尖跳跃着前进,它只是被生活的过程拖着走。
先前那种跳动的节奏,那种飞跃的想象,现在都看不到了。诗尽管也在行进,但是,情节的进展是极为缓慢的,像《《店答问》这样,无非是一位姑娘到部队去结婚,却要没完没了地,谁都明白、却又“装做不懂”地不厌其烦地一问一答。大娘太笨,姑娘也真有耐心,这是“笨”大娘和“傻”姑娘的极其唆唆的对话。而诗人则似乎由此得到了满足,受到愚弄的则是读者。在新生活开始的,在一个边远地区的平凡的客店,那里也洋溢着生活的青春,活跃着血脉的搏动,难怪那些刚从战争和艰难中走来的诗人要如此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这种实录性的诗风,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普遍的风尚,李季则是最为致力的一位。《客店答问》以外,还有一首《师徒夜话》,仍然是两人的对话,加上个别必要的动作描写,诗人依然保持完全客观的态度,他从不“插嘴”。在这里,仍然是“如实”再现生活的意图支配着诗的写作,他注重的是场景,是情节,而且力图把如今刚刚开始的建设和刚刚结束的战争联系起来——充填更多的内容,展开更广的画面。下面是这首诗不加分行的节录:
“王师傅,是不是我的手脚太笨,开油井的动作我怎么总摸不上?要是说我不用心,可真冤枉人,这几天,做梦也在揣摩也在想。”
“真是没有办法,你们这伙轻人,难道你们一个早上就会了打枪?说起打枪,我倒要问问你,你那只右手,怎么那样没力量?开闸门时,正要右手用力气,你一换手,那操作当然就跟不上。”
“不是我右手不愿用劲,只因为我身上受过重伤,用劲一猛,浑身就麻……没有什么,来,我帮你把饭盒提上。”
“啊,我说你那只手怎么那样没劲,原来是你在战争时受过伤。提起打仗,我倒想起了一件事,快解放时,在我们镇子上打过一次仗。解放后我回家时听人讲,说那一仗打得真漂充。咱们解放军把敌人包围了,一营敌人被困在我们镇子上。咱们的一个侦察员偷进了村,被敌人逼在我家的房顶上。他一个人折腾了整整一夜,敌人没办法要放火烧房。幸咱们军队发动进攻,一阵风把敌人全消灭光。房顶上救下了那个侦察员,他身上足足受了十几处的伤。……(谁的脚踏空了一步,管钳掉在地上)怎么啦?这个地方可得小心。“不要紧。——我真没想到那是你家的房!……”
上述那种纯粹的客观的描写,在当时抒情诗中是相当普遍的趋向。再举些例子,这里是写情景的:
郭煌的《咱村来的那个老李》:
昨夜咱村里来的那个老李,
天没亮他就同咱们一起挖泥,
泥浆溅了他一脸一身。
看不清面孔,只见他露出牙齿笑嘻嘻。
张志民的《扬场》:
春梅在当院纳鞋帮,
谷糠落在她头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