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
25438700000020

第20章 愿你与爱同行,与温暖相拥(3)

怎么办?一边是已经陪了两个小时、玩得正开心的女儿,而另一边则是等待约见的公司的重要客户,其重要得或许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卡尔没有犹豫,他转身告诉助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留下来陪女儿,你去接待一下客户,并替我转达真诚的歉意,跟他约好下次会面的时间,届时我会亲自登门拜访。”

“卡尔先生,您是不是先去……”助理提醒总裁这个客户实在太重要了,是不能怠慢的。

“爸爸,您先去忙工作吧,我和妈妈同样会快乐的。”看到助理那急切求援的目光,女儿通情达理道。

“不,我已经说过,我不想做一个失约的父亲。今天晚上,市长的宴请和客户的约见,确实都很重要,但我一个月前向女儿许下的承诺更重要,谁都不能改变我做出的承诺。”卡尔一脸的坚定,让助理打消了继续劝说的念头。

第二天,卡尔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向那位客户道歉,客户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由衷地赞叹道:“卡尔先生,其实我要感谢您啊,是您用行动让我真切地记住了什么叫作一诺千金,我知道了百事可乐公司兴旺发达的真正原因了。”此后,卡尔和这位客户竟成了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甚至在公司经营遭遇最大困难的时候,也不曾动摇彼此的信任。

英雄也可以是这样的

1967年,刚参军不到一年的休·汤普森被派到了越南战场。

像不少美国士兵一样,汤普森内心里并没有建功立业的梦想。相反,他甚至怀疑自己远离祖国来到那热带丛林中作战的真正意义。

那天,他与战友执行一项护送伤员的任务。在穿过一片茂密的甘蔗林前,班长警惕地四下观察了一下,感觉似乎有危险存在,便命令大家集中火力对着甘蔗林一阵猛烈射击,密集的子弹打得甘蔗叶噼噼啪啪地四下乱飞。直到班长确认安全了,才带领大家走进东倒西伏的甘蔗林。

在快出甘蔗林的一条羊肠小径上,汤普森看到了两位刚才被乱枪打死的老妇人,她们都背着竹篓,里面是刚刚采摘的新鲜的野菜,远处山梁那个飘着几缕炊烟的茅草屋,很可能就是她们的家。显然,她们并非隐藏的游击队员,而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汤普森立刻批评班长不该草率地下令开枪,班长狠狠地踢了他一脚,粗鲁地骂道:“混蛋,幸好她们不是游击队员,否则,躺下的就是你。”

后来,他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上级非但没责怪那位班长,反而表扬其自我保护意识强。对于他认为的“滥杀无辜”,上级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是战场上难免的”,并没有进行深究。

不久,汤普森和战友们在另一场战斗中,包围了越南一支游击队的驻地,即将发起最后的冲锋时,汤普森发现了包围圈里还有9名越南平民。汤普森建议在开枪前,首先要考虑那9名平民的安全。指挥官却以“地形复杂、不能考虑过多”为由,拒绝了他的提议。就在指挥官举枪要下达火力打击的命令时,汤普森忽然将枪口对准了指挥官:“你们开枪,我也开枪。”看到怒目圆睁的汤普森扣颤抖的手指,指挥官和许多士兵都惊呆了。

就在那十几分钟令人窒息的僵持中,9名平民逃离了危险地带。战斗结束后,汤普森接受了军方的多次调查,也受过不少的指责和非难,但他回国后仍被授予了越战英雄纪念章。

在前不久美国一家公司与媒体联合举办的一次“谁是你心中的英雄”的民众调查中,市民们选出了20位英雄。其中有前总统林肯和肯尼迪、前国务卿鲍威尔、战场上的“孤胆英雄”和“烈火中的英雄”,还有当过六年俘虏兵的约翰·麦凯恩,而汤普森也被民众们推选入20位英雄之列。

人们敬慕汤普森这位英雄,因为他没有甘当战争机器,而是以人本关怀和独立的思考,从人性的角度打破了世俗的战争观,也打破狭隘的英雄主义。

原来,英雄也可以是这样的——爱,不是冷冰冰的,而是闪耀着人性温暖的光辉。面对美国民众的英雄观,值得思考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

美善的花静静地开

又是岁末,又是祝福纷扬的季节。

夜色很晚了,天空中飘起了细细的雪花,她推起那个用铁皮桶改制的烤炉,慢慢地朝家中走去。她在那个街口卖烤地瓜,已经好多年了,生意不好不坏,勉强能维持温饱的生活。

回到家中,她找出那两本已翻得有些破烂的杂志,翻到后面那让她无数次唏嘘不已的几页,那上面印着一些渴望救助的穷困孩子的简单情况和联系地址。她拿来一沓明信片,开始给那些散在远方的孩子们,书写自己心中的祝福。一词一句,细细斟酌;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她像一个虔诚的修女,让那一个个方块字朝圣般地排列开来,仿佛在摆放一朵朵洁白的雪莲花。

她从杂志上那些简短的介绍性文字里面,读到了太多的艰难、苦涩、无奈、渴望和憧憬,她知道每一小段文字后面,都藏着一个酸楚的故事。她多想帮一帮他们,给他们一缕温暖,给他们一份欣慰,给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然而,她自己也是这座城市里极为卑微的一员,卑微如一株被人近乎忽略的小草,每天都在忙碌地追赶着自己的温饱,像一只勤奋的蚂蚁。

然而,除了轻轻地叹息,除了暗暗地流泪,她还是想为那些被贫困逼回家里的孩子做些什么。她想了又想,终于有了一个主意:给每一个孩子邮寄一张明信片,写上关切的话语,写上祝福的话语,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并非是冷漠的,生活也并非是暗淡的,还有人在乎他们的冷暖,还有人期盼他们幸福……她多么希望,这些薄薄的明信片,真的会给一颗颗在窘迫中跋涉的心灵些许温暖。

一张张明信片写好了,她又一一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核对了一遍,生怕她的心愿无法抵达。

我不曾问过她后来怎么样了,但我相信:她那些如花的善意,一定会穿越万水千山,会春风般地吹入那一颗颗渴望美好的心灵。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企业家,他生前曾捐助过近百位大中小学生,他们很少向他表达感激,当他患了不治之症,住进重症病房后,有不少当初受过他捐助的学生知道了,却只有三位学生打电话或到医院去探望过他,其他的受助者似乎都忘却了他,没有给他送上一份关切,甚至当我追问一位受他帮助已读完大学、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去看望自己的恩人,那位大学毕业生竟借口自己刚参加工作,太忙了,没时间过来。

当我慨叹某些年轻人不懂得感恩时,已病入膏肓的企业家却淡然道,不要责怪他们,当初伸出援助之手时,根本就没有想过将来要获得怎样的回报。人生一世,有一些善美的花朵曾经绽开过,曾给人送去过美丽、送去过馨香,就足够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原来,在岁月沧桑的枝头上,那些善美的花朵,兀自绽开,兀自飘落,都那么自自然然。唯此,才让人们蓦然回首时,内心陡生美好,如诗。

一念慈悲,诞生无数美好

初到省城那家报社做实习记者,我租住在市郊,周边居住着许多以收废品为生的外来户。我每天匆匆忙忙地采访、写稿,一日三餐,经常随便对付一下。

那天单位发奖金,我犒赏了一下缺少油水的肠胃,去那家湘菜馆点了一桌看着就赏心悦目的菜肴,独自享受了一半,打包带回家一半。

因为是周末休班,我中午喝了两瓶啤酒,头脑略微有些发晕,刚从冰箱里拿出一盒酸奶。忽然,有人按门铃,拿起对话机也没问清楚,只听到一个老妇人外地的口声,我便打开了外面的单元门,以为她可能是去楼上某一家。

几分钟后,有人敲门,声音轻轻的。透过猫眼,我看到门口站着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手里拎着一个化肥袋子。显然,她是一位捡拾和收购废品的。我打开门告诉她:“我刚刚卖过废品,家里没什么可卖的了。”

“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废书废报要卖的。”显然,她知道我是一个读书人,心犹不甘地提醒我。

“哦,这里有一点儿旧报纸,你拿走吧。”我把沙发边上的一小摞旧报纸拿给她。

“我称一称,得给你钱。”她很认真地掏出一个弹簧秤。

“免了吧,就这一点点,送给你了。”我连连向她摆手,准备把门关上。

“谢谢你!小伙子,你手里的酸奶是什么牌子的?味道好吗?”她的目光突然盯住了我手里的酸奶。

“你问这个干什么?”我对她冒昧的打探有些好奇。

“我想给小孙女买一盒尝尝,不知道哪个牌子的好,我见这个盒花花绿绿的,挺好看的。”她流露出欣赏的目光。

“哦,是这样啊,这是一款刚上市的草莓酸奶,估计你孙女会喜欢的。你可以拿一盒回去给她尝尝。”我忽然心情很好地打开冰箱,拿了一盒递给她。

“不用,不用,我记下这个牌子就行了。”她有些羞涩地推辞。

“拿着吧,这个牌子的酸奶,只有市中心的超市有卖的。”我塞到她手中。

“好心的小伙子,你的报纸不收钱,我怎么还能……”她非要付给我钱。

“就算是我送给小妹妹的节日礼物吧,明天正好是儿童节。”我找到了一个漂亮的理由。

她一再道谢着走了。我坐在那里边喝酸奶,边想着下周的采访计划。

一周后,我在小区门口又撞见了那位老妇人,她手里还牵着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

“小雪,这位就是给你酸奶的大哥哥。”老妇人显然很兴奋,告诉小女孩。

“谢谢大哥哥!除了奶奶,你是唯一送给我节日礼物的。我可以摸摸你的手吗?”小雪的两只眼睛里有很明显的白翳,她直直地把手伸过来。

“哦,当然可以啊。”我忙蹲下身,伸过手去。这时,我才发觉,她两眼什么都看不见。

“沾沾你手上的灵气,我也会像你一样写出文章的,这是奶奶告诉我的。”小雪很兴奋。

“将来肯定能写出哥哥还好的文章。”我的心忽然一颤,感觉她真的像我梦中的一个小妹妹。

“可怜这孩子,得了先天性的白内障,什么都看不到,家里也没钱给她做手术。我在拼命地攒钱,但愿到时候能让她看见这个世界的美。”老妇人忧戚地告诉他。

“要手术,就不能拖延,要抓住最佳手术期啊。”我焦急地喊道。

“我懂,可是我们没钱。”老妇人无奈地叹口气。

“我来想办法。”一股不容推卸的使命感,催促着我立刻付诸行动。

经过一番调查,我才得知,居然有那么多的白内障患者,由于经济等原因,不能及时进行复明手术,有些人最终丧失了治疗的时机,一生都只能沉浸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我还惊喜地得知,由中国香港等地的爱心人士组织的救助活动,每年都会为一些贫困的儿童和妇女提供免费手术救援。

于是,我将采访得来的信息,写成一篇篇新闻稿件,形成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在我实习的晚报上接连推出。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很多爱心人士和团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少贫困患者做了康复手术,小雪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当小雪把自己画的那幅蜡笔画,放到我的手上时,我分明看到那黑亮的瞳仁里,透射出花朵一样的光亮。她的奶奶还高兴地告诉我,因为小雪眼睛复明,她那因贫穷离家出走的妈妈,也回来了,她又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真好!”我感叹着,也告诉了她一个好消息:由于我的那些系列报道,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报社提前与我签约,并把我聘为首席记者。刚走出校门三个月,我便在报界赢得了不少赞赏。我真的应该感谢小雪,感谢她的奶奶。

那天,我在阳台上看书,看见小雪的奶奶拎着收废品的口袋走进小区,我过去轻轻打开单元门,把一摞旧报纸放到门外。自从那天相识以后,我的旧报纸就只送给她,从不外卖。偶尔,她也会给我捎一点儿山核桃、红小豆之类的东西,我不在家时,她就让邻居转交,邻居羡慕地说我结识了一个好亲戚,可以吃到纯绿色食品。我不置可否,心里却充满了暖意。我偶尔也送小雪奶奶一些旧衣物,每次她都说自己占便宜了,我就笑着说,根本没有,何况我们还亲如一家人呢。

我拎着东西去感谢小雪的奶奶,她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帮我们那么多,我做这一点儿小事,不是很应该的吗?一想起你跟别人说我们是亲戚,我这心里就可温暖了。”

“是的,我们是亲戚,是温暖的一家人。”认识她以后,我的心情好了,做事也更顺了。

当初那不经意送出的一摞旧报纸,竟会遇到后面那么多的美好。如同春天里的一把花籽,换来的是满园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