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行健
25443600000055

第55章 高山仰止(7)

人物速写四:杨安钢免疫专家

杨安钢教授长期从事肿瘤、艾滋病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潜心钻研,执著求索,首创了通过免疫毒素基因修饰人淋巴细胞进行肿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首次提出了细胞内超化因子的新概念,创立了艾滋病治疗的新策略,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项,荣立三等功—次。2000年被总后评为科技银星,2001年获同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被总后遴选为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工后备人选。

1954年1月,杨安钢出生于河南安阳—个干部家庭。1972年高中毕业后曾下乡劳动,1976年进入安阳钢铁厂成为—名炼钢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杨安钢以优异的成绩被新乡医专(豫北医专)录取,从而使他跨入了所热爱的生命科学领域。对于这些经历,现在已成为教授的杨安钢深情地说:个人只是滴水,融入大海才能发挥作用,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起的,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就没有我杨安钢的今天。

1981年3月,走出大学校园的杨安钢被分配到河南安阳市第二医院当了—名匳师。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当地名医。然而,热爱生命科学又志存高远的杨安钢决心继续攀登科学高峰。1983年,当他得知他仰慕已久的第四军医大学苏成芝教授招收研究生时,便立即报考了四厌大,成为我国生物化学著名专家苏成芝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杨安钢又攻读博士,1992年取得博士学位。

1995年3日,杨安钢受美国威克福雷斯邀请,作为国家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到该学院作博士后研究生。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绩。特别是他在细胞重组免疫毒素治疗和艾滋病细胞内趋化因子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美闰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后,受到了众多国际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先后取得两项美围专利,他也因此而取得了申请在美国长期居留的资格。美国多家医学科研单位竞相高薪聘请他,—些朋友也告诉他,即使他不受聘,独立开创—番事业,也会前途无量。面对巨大的诱惑,杨安钢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他是****后国家培养的第—代大学生、研究生,是军人,他不敢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1998年,当四医大校长苏博到美国访问时,听到苏校长—番祖国需要你,四医大需要你的话语时,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子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回到祖国,回到位于祖国大西北的第四军医大学。

1996年,尚在美国留学的杨安钢已被四医大评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又晋为博士生导师、教授。

1999年5月,第四军医大学以中科院院十鞠躬教授为首的4位专家联合签名,力荐杨安钢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鞠躬教授在推荐意见中写道:杨安钢教授留学回国后仍紧跟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结合国内的实际需要和优势,积极探寻针对肿瘤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的新方法,继续开展具有创新思想的研究,为我校的基因治疗研究增添了活力,显示出他是—位大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杨安钢的恩师苏成芝教授在推荐意见中写道:杨安钢是我校中青年杰出技术骨干……他在基因工程抗体等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成绩。我始终认为他是我最优秀的研究生之我坚信他能够在基因治疗硏究这个前沿领域赶超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们的评价是热情中肯的,实事求是的。杨安钢经过在校攻读研究生时期的系统培养和勤奋学习,又经过在美国博士后的刻苦钻研,已经具备了—位科学家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他有着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从美国回来后,杨安钢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科研和教学领域,废寝忘食,夜以继口,淡泊名利,远离诱惑,努力把在国外的研究专良与本学科的优势融合,在棊因治疗领域开展高起点、有创新思想的研究,硕果累累,令人瞩目。

杨安钢教授把识别癌基因产物的抗体基因或识别(人免疫缺陷病毒)被膜糖蛋白的抗体基因,分别与毒素分子?基因重组,构建成两种免疫毒素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人丁淋巴细胞,这种细胞能杀伤它所识别的肿瘤细胞或感染细胞,同时自身的生长和功能保持正常。研究结果发表杂志编辑部特约免疫毒素研究的权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生物治疗部主任记在他写的评论文章中说:由丁细胞分泌的抗肿瘤免疫毒素,绝对前所未闻!这项研究已获得美国专利。此研究也被国内新闻媒体报道,并被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

杨教授首次提出和运用细胞内趋化因子策略,把趋化闵子基因进行修饰后导入人丁淋巴细胞,封闭丁淋巴细胞表面辅受体的表达。这种建株的人丁淋巴细胞在体外能有效地抵抗感染,同时对其它趋化因子仍具有趋化反应,由此为感染的基因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案。

杨安钢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土研究生10名,已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副教授。

几年来,他与药立波教授真诚合作,带领教研室全体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钻研生物科学。许多高新成果都凝聚着教研室同志们共问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的科室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教研室。

然而,正当他奋力赶超生化科学领域国际先进水平之际,中国免疫学会副会长、我国免疫学科权威专家、学校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金伯泉教授因年龄而免职。金教授向校领导提议,请杨安钢教授接任他的教研室主任。虽然杨教授的生化与金教授的免疫在学术上有交叉,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到免疫学教研宰,在—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杨教授要放弃他为之奋斗20年并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专业。杨教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在选择中他看到了:本校的免疫科研正出现强劲的上升势头,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在人体免疫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是军队医学科研单位的需要,更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需要。特別是全世界都在热切关注的艾滋病的防治,正急待着科研人员的强力攻关。既然金教授信任他,组织上寄希望于他,作为军人,作为—名医学科学工作者,他就义不容辞。于是,杨安钢教授毅然接受组织的重任,担任了学校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团结带领免疫室全体科研人员迎接挑战,发起新的冲刺。

对此,许多人,包括—些师长、友人都表示了惋惜:在生化学科你眼肴就要成为顶级专家了,为何要转行呢?

杨安钢从容地说:免疫学科也是个重要学科,只要能促进这个学科的发展,我个人牺牲—点算什么?何况,学科之间是有交叉和融汇的。即使从头再来,我也应服从科学的需要。因为我是医生,更是军人!

杨安钢教授从—名知青、地方高校大学生,成为军事医学科研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为祖国的匳学科研事业付出的艰辛与忠诚可歌可泣!他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可赞可嘉!

当年,第四军医大学4位专家在向国家推荐杨安钢教授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时,曾不约而同地写道:我很高兴地推荐,我毫不保留地推荐。

人物速写五:陈军不只是学科竞技场上的擂主陈军,42岁,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特聘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对外国际交流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疼痛研究中心主任;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他培养的研究生已毕业硕士10多名,博士6名。而陈军担任副所长、副主任的研究所和教研室的所长、主任,正是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鞠躬教授。

1986年,陈军从四医大空军医学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那时应届毕业生不能考研,他便留校在解剖教研室当了助教。有心处处皆学问。当助教的3年里,陈军十分感谢—本书,—本比他年龄整整大10岁。1952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格兰特教授写的,名为《解剖学》的英文原版书。这是他在某图书馆买的处理的旧书。这本书图文并茂,讲解生动透彻。陈军拿着这本书备课、讲解,3年里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把解剖学的英文同汇、术语弄得烂熟于心。

1989年,陈军考上了四民大的神经形态学技术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施际武教授。就读期间,陈军完成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闻际刊物《脑研究》上,受到了著名解剖学家李继硕教授的很高评价和重视。陈军硕士毕业后,、考取、顶释蘀举生奖学金,李继硕教授亲自为他选定了研修的路子。行前,李教授语重心长地对陈军说:学校派你出去销欲!,掛的秭学家学习,对你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你珍鞲猓会網定回来。握着老教授的手,陈军把这句话揣在菜扮窝里:宣到今天。

1992年12月,陈军成为阍本滋贺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军的导师横田每胜,曾在1962年日本到国外留学的学生考试中考得全国第—名。横田的老师是神经生理学科学家埃可斯,埃可斯系神经生理学祖师爷谢灵顿的嫡传弟子,因此陈军曾自豪地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分支,是神经生理学的正宗,—定要珍惜。

横田每胜教授是—位严谨的学者,又是—个工作狂,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连邻居都不认识,这点对陈军影响很大。陈军在日本的4年时间里,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研究和学业,还在日本第十七届疼痛学会议上演讲并获口头论文奖,又全部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日本生理学》杂志上连载的《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并发表在《神经解剖学》杂志上。膜片钳实验技术是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方法的—次革命,这—技术的发现和基因克隆技术并驾齐驱,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前进动力,该技术的两位建立者曾获1991年诺贝尔奖。可以说,膜片钳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陈军具有开创之功。1999年11月,中国解剖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举办了膜片钳和脑片膜片钳实验技术讲习班,将陈军的系列译文作教材。2001年,陈军将这些译文编成了《膜片钳实验技术》—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进—步推动了此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1997年,陈军学成回国,很快开展了以临床病理性痛发生机制及镇痛新药研究为中心的—系列科研课题。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发现了两个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生长点。其—是以建立—个具有临床病理性痛特点的动物模型(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持续痛模型)及其发生机制为基础的—系列研究;其二是以发现乙咪酯具有脊髓镇痛作用为基础的—系列研究。这两项研究在1997年的第二届神经科学大会暨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1998年的中国生理学会第20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1999年8月,陈军在国际疼痛学会德国海得堡卫星会议和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九届疼痛世界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上作了学术交流。由于该硏究结果为首次发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注意并获得了很高的学术评价,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进行了技术转让。

陈军的研究受到了闻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2000年4月,陈军受丹麦八大学感觉与运动相互作用研究中心的邀请,担任该中心的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陈军说:人生本来就是个擂台,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在迎接挑战,都是在打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们—生都在打擂。当然,走遍四海五湖的陈军,也是在—次次的打擂,不过打着打着,他就把擂台摆到了家门口。

2000年5月,陈军在丹麦期间到所在的研究中心主任拉斯,盎特尼尔森家做客,恰逢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百利塞舍尔也在座。百利塞舍尔问陈军:你们中国能做科研吗?这句话伤害了陈军的民族自尊心,伲沉稳的陈军没正面回答,他说:如果我今后在中国举办—个国际学术会议,你来参加吗?百利,塞舍尔愣了—下,说:好。

2001年4月300至5月2日,由陈军—手策划的会议——西安闰际脑7疼痛研究发展动态学术(从分子到脑功能)研讨会在第四军医大学举行,当大会承办委员会主席陈军用英语主持会议时,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毕竟是本行业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会议。中国的間行来了,丹麦的同行来了,日本、美国等国的同行也来了,国际著名学者20多位,外宾50多位齐集西安,当然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百利,塞舍尔也如约到会了。15位学者就最前沿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中国大陆的有4位,其中就有陈军的专题报告。这次会议非常圆满,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赞誉,就连那位目光深邃,留着大胡子的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百利塞舍尔,也对在中国能举办如此成功的会议感到吃惊。

会后,陈军还将每位学者的报告编辑成册,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陈军理直气壮地说:这本书是向世界发行的,但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里面的图、表、参数、观点,我们拿来就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