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的《索债者》,很短,平实、易懂,全然用白描法写日常事象,读着读着有些疑惑,此残雪是否彼残雪,那个残雪的东西读起来可是很费劲的;读后细加寻味,发现一目了然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意味,就又可以断定,此残雪即彼残雪也,那个写《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的残雪。
时下养宠物成风,养狗的、养猫的、养鸟的、养一种叫金熊的小老鼠的,名目繁多,以至北京动物市场上人欢狗咬,好不热闹。仅从最表层的故事看,残雪似与此风作对,要煞一煞宠物迷们的风景。小说中的“我”,孑然一身,无家无友,也不知是男是女——若从饭量不及那只猫来看,属女性比较合情。她发现有只被遗弃的小猫,流着泪,簌簌发抖,状颇可怜,便一时冲动,收养了它。谁知此猫对她的一番好心全不领情,只知要吃的,吃完还要,贪婪无休。她想逗猫玩,猫却用阴沉的眼光看她,无动于衷,还在床上撒一泡尿,她只能每天带着尿臊味上班。后来她试图感化猫,让床,亲热,竟被猫抓伤。她赌气不再理睬这只恶猫,想用时间来缓解与猫的关系,谁知此猫是个光吃喝还不够,还要人来关心它、重视它的家伙,主人的不理不睬早激怒了它,于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终于严重地咬伤了主人。主人住医院了,躺在病床上反省,同时想象着关在家中挨饿的猫,暗暗快意。痊愈后归家,见恶猫已是皮包骨头,绕她转了一圈。她悔恨、矛盾,决心修复与猫的关系。但恢复元气后的猫依然阴沉、傲气,对她的倾诉睁只眼闭只眼地听着,显出鄙夷神色。春天是猫发情的季节,主人希望这只公猫到外面寻欢作乐,好让她清静几天。但这猫对窗外的叫春声无所动,每夜咬她的床腿。后来这只猫干脆纠集群猫进屋胡闹,它自己并不沉溺其中,只是要扰乱主人的生活。主人忍无可忍,击杀一猫,此猫冷眼旁观,心里冷笑。主人决心彻底结束每天铁青着脸上班的日子,就用口袋装了猫,送到郊外,挂到树上,孰料安静了两天,门外又响起这猫的嚎叫声,仇恨中夹杂着威胁。主人慌了,不知该不该开门,不堪设想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这故事太让人毛骨悚然了,但它的意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清的。也许你想到了中山狼的寓言,或者养虎遗患之类的传说,倘若这样看,就未免失之肤浅。我想,这小说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人的处境是孤独以至孤绝的,人为了解脱孤独常常会掉进自设的圈套不能自拔。这只猫得寸进尺,张狂无度,蹬鼻子上脸,显然是祸祟、灾殃,但主人却难奈其何,说明根源还在于人自身。主人收留它,或是想证明自己有爱心,或是想证明自己的人性很丰富,或是与自己的生活常规作对,或是排遣寂寞,但最根本的,如主人自云,“因为我对人已失去兴趣,需要它这样一个不属于同类的知己,在这荒原般的世界伴随我”。此猫之进入主人的生活,填充了她的巨大空白,因而尽管此猫顽劣至极,主人仍不能也不敢驱逐它。驱逐了它,那巨大的空白该怎么办?那孤独该怎么办?所以带着尿臊味和铁青着脸去上班的日子还得维持。人哪,你是多么孤单!
然而,顾及了心理状态便会迷失生活状态,填补了心理空白又会带来生活的紊乱,这个悖论无法克服,主人的生活为此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和艰险。这可说是小说的第二层意蕴。主人一再地委曲求全,不就是为了那点心灵的慰藉吗?可是没有这点慰藉,人又不成其为人。这就正像忤逆不孝的儿子虐待老人,放荡不羁的丈夫冷落妻子,而这老人和妻子,却还暗暗关心或祈祷着儿子和丈夫的安全一样。人哪,你是多么卑贱!
但我们很快发现,小说的意味不限于此,或主要不在于此。因为那只猫与人太相像了,它不但要吃好的喝好的,还有被尊重的需要,这不是人又是什么?其实,这小说主要是写人性之恶和人与人的沟通之不可能。这只猫的主要特征是冷漠、无情和残忍。它贪婪地攫取,却从不感激;它的尊重需要受挫,就会报复;它对主人的痛苦,漠然听之,面露鄙夷:它冷笑,冷眼旁观,懂得幸灾乐祸,深知怎样整治主人。这不正是人性恶论者对人的一套看法吗?主人千方百计想感化它,就是感化不了,可见人在这个世界上找知已是徒劳无益的,人类中没有,物类中也没有,硬要去找只能自讨苦吃。我认为作者甚至还有这样的寓意:这个猫其实是人的同类,人自己的影子,你是永远摆脱不掉的。不然,远远地发送到城市郊外,怎么迅即又狂吼着敲门了呢?看来开门不开门都一样,人怎能拒绝自己的影子呢?
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意绪和观念,也许有人未必完全认同,这本来就是言人人殊的事,但《索债者》作为一篇现代味儿的小说,还是挺耐琢磨的。在写法上,它是极端的写实与极端的抽象的结合,具有象征性,颇有卡夫卡之风。另一特点更重要,就是现代味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密切结合,由于它的日常化,写实外貌,减却了阅读的障碍,它变得易于接受了。
开头我们提到了先锋小说近年的演变,它们在重视语言革命、叙述革命之后,愈来愈注重社会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这些精神价值问题了,从余华的《活着》到格非、苏童、北村、孙甘露等人的近作中,不难看到某些端倪。这不奇怪,社会性毕竟是读者阅读期待中的巨大吸力,谁都很难不受其吸引。残雪在《索债者》中的变化,不也值得注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