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25450400000001

第1章

避暑莫干山调寄望江南

吟未就,双鸟忽飞还。

云气黑沉千嶂雨,夕阳红漏数州山。欲画比诗难。

过竹所,青杀一轮灯。

诸老闲谈温似酒,一杯清茗冷于冰。忘了桂花蒸。

同过市,人讶地行仙。

浅绛溪山看晓日,夹衣窗户听新蝉。吟兴短筇前。

烟海外,残月尚纤纤。

欲叱千山鳞甲起,兜罗棉里看龙潜。头角几峰尖。

支筇去,万象塔山前。

解道夕阳无限好,衔山奇彩忽弥天。相顾几华巅。

三伏里,秋意已刁骚。

布地幂天皆竹影,翻江倒海是松涛。人比月轮高。

应该说那是一个春天,明媚的阳光流淌在万物萌动的生命节律中,一阵风儿吹来,树叶发出簌簌的声音,山上一向寂静的,尽管自然风光旖旎,可除了几个常年来山上伐木的樵夫,就再也见不到什么人影了。这就是1890年春天的莫干山,按当时的说法就是光绪十六年。

光绪十六年,光绪帝20岁已经与叶赫那拉氏隆裕完婚,慈禧也已宣布正式“归政”。按清宫规矩,撒帘可敲一笔竹杠,慈禧不顾国难当头,动用户部苦心积攒的预备金,甚至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清漪园,为讨吉利改名“颐和园”,意为颐养天年之地。这一年国家还算太平,甲午中日战争还远远没有来。然而,自从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到1858年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后,英、美、法、俄等外绪人士以种种身份,纷纷入侵我国沿海域市和内地。他们探査我国的军事防务、经济交通、矿产资源和人情风尚,凡是名山好地几乎都有他们的足迹。

这一年冬,美国浸礼会教士佛利甲,从美国旧金山坐海轮来到了中国上海。他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被这神奇的东方大都市深深吸引住了。这里的中。男人梳着长长的独辫,穿着长袍马褂,行走在上海滩上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佛利甲在上海一住就是一个冬天。这年上海的冬天一连下了三场雪,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使地面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佛利甲在美国从没有玩过雪,这回他在上海玩得很开心。

春天是旅游的季节。这年春天不少有钱的上海人纷纷来杭州旅游,轮船码头到处挤满了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佛利甲忽然改变了去苏州的主意,登上开往杭州方向的客轮。杭州是天堂,4月的天堂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格外迷人。

佛利甲毕竟是个喜欢游猎和探险的美国男人。他不满足白堤、苏堤、灵隐寺等景区,他喜欢登山,北高峰、五云山、狮峰、天竺都被他的足迹踏遍,只是他嫌这些围绕西湖海拔300多米的山不高,无法实现他心目中探险的愿望和乐趣。

那天他从宝石山下来,走着走着就来到运河边,沿着运河一直向前,不知不觉中他已进入内的莫干山脚下,莫干山距杭州82公里,虽是春末,佛利甲也走得汗流浃背,不过登山是他的拿手好戏,当他远远看到莫干山的时候,兴奋得冲它直喊:940。后来,莫干山因为这个美国浸礼会教士的“游猎”,声名鹊起,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成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现在佛利甲带着好奇心,历尽艰难终于攀登上了莫干山的主峰,海拔718米的塔山,他挺起腰背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仿佛来到了一“世外桃源的仙境。这里茂林修竹、淸泉竞流,淸凉幽诤;这里古树参天、绿阴环径、风吹舞起、芳馨淸逸。佛利甲为游猎到这样一座神奇的山林而兴奋得手舞足蹈。

从荚干山下来后,佛利甲把这个”发现“郑重地告诉丫他的同事,教士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博士。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徳博士被佛利甲对莫干山的描叙和赞叹诱惑着,心神向往,欲一睹为快。于是就在那年夏天,他们带着食物和帐蓬来到了荚干山。他们要在山上住一段时间,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旧时莫干山市集颇袅‘居民以制竹器为业,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博士来到岗头墩、中华山一带时,完全被密树蒙蒙、清泉淙淙的优美自然景色陶醉了。他们喜出望外、流连忘返。夏天里的杭州、南京热得像火炉,要是这里建有别墅多么好,清清凉凉的一个世界,还有叮咚泉水,其泉味甘而无河鱼之疾。于是他们一边游览察看,一边撰写莫干山游记,并着重介绍了莫干山是一个淸凉幽静的世外桃源,避暑胜地。

两三个月后,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撰写的莫干山游记,全部以醒目的标题刊登在海内外的英文报刊上。于是,莫干山一下子名扬万里,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有钱的外国人。

岁月如梭,时光一晃就到了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这时候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结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大败。清政府屈从日本要求,指定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并聘请美国顾问科士达作帮手,在马关舂帆楼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谈判,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

与此同时,清政府总理衙门对外国人也应允了几项条款,即:”传教士入内地置买田房产,写明教堂公产字样,立契之后照纳中国律例所定。如卖契、税契之费,多寡无异,卖业者毋庸先报明地方官。“于是大批的西洋人来到中国购置房产,白鼎是最早在莫干山上筑茅舍避暑的美国人。

这年是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莫干山第一栋别墅的主人,不是白鼎也不是接踵而来建茅舍的美国人伊文思。他是英国商人贝勒。贝勒在1896年秋,打着教会的名义在山上昀地一方,修建别墅。这别墅如今编号为545。545号就是莫干山诞生的第一栋真正意义上的别墅,它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依然完好无损,山中气候温和,最热时仅达华氏表八十五度。史栽春秋时,有吴人名干将者,吴王因间使作剑,三月未成,其要莫邪耻之,乃断发有爪,窜入炉中,而成名剑,因命剑阳曰干将,剑阴曰英祁。兹山即铸钊之地,故以英干名之。

应该说已经没有人知道贝勒当年花了多少钱,盖起了这栋红极一时的别墅。别墅面积不大,二层木结构楼房,坐东北朝西南,东西有厢房。进门左拐是通向二楼的红色楼梯,楼梯的台阶如今走上去依然坚固结实,丝毫没有吱吱的声音。据说这些地板的木料,全是东北的金钱松做成的。

545号别墅的正门前从前是个庭院,庭院前绿树丛中那棵金钱松已经100多年了。也许这是贝勒亲手栽种的树?现在古朴的金钱松旁,那棵天竹正结着红果子,而被秋风吹落的黄枯叶盖的地面上,几只母鸡正在觅食。

我说不出这栋别墅属于哪一种流派,它既非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也没有洛可可建筑风格的柔和、优雅。倒是有点像中国的撇派建筑,只不过它屋顶用的是欧式铁皮制作,也没有徽派的镂空花门花窗。

说起贝勒应该与徽州有点关系,1896年,他来中国10年,与上海公和永缫丝厂的黄佐卿老板也有了七八年的业务往来。而黄佐卿除了与这个英国洋人做生意外,更多的还是与江浙一带的老板和徽商做生意。老底子的徽商精明能干,他们看到沿海大城市的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就不满足给黄佐卿当二道贩子。于是他们通过黄佐卿结识了英国商人贝勒,欲与贝勒合伙办厂。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中外合资。当然他们后来有没有合伙办厂,谁也不知道。

贝勒看中莫干山这块风水宝地,完全得之于霍斯敦.史博德博士的那篇莫干山的游记文章。他想复天在上海热得难熬,不如带着家眷到莫干山的清凉世界避暑。他的这―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而这时候作为大商人的他,建一栋别墅的钱自然不在话下。

东阳工匠关勇,是莫干山第一栋别墅的建造者之一。东阳在浙江中部,那里的山区既不沿海也不靠域,交通也不太方便。但那里的人凭手工艺吃饭,练就一身绝活,使东阳木雕名扬中外。关勇就是当时工匠中的佼佼者,他首先被白鼎和伊文思请来建茅舍,茅舍不是别墅,它的结构用材非常简陋,因为这两个教士本身就没有什么钱,所以造好后的茅舍几经风雨,也就很快倒塌了。

财大气粗的贝勒对白鼎与伊文思的茅舍嗤之以鼻,于是他比关勇再多找一些泥水匠和木匠,自己又在徽州找了个陈木匠,陈木匠后来又叫来了大批的安徽民工。从此莫干山的安徽人就多了起来。

那时候48盘路虽已为人工开凿,但是把石头、材枓、黄沙从炮台山挑上来也极其崎岖难行。好在路是人走出来的,遥想南朝梁大同年间,惟正禅师在麓后坞建天泉寺时,连路都没有,到了五代吴越钱氏在山麓郎家村建天相寺,才有了一条泥泞小路。

应该说贝勒把建造这栋别墅的设计方案和各种所需材料,大部分交给了关勇全权处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承包。只有洋灰(即如今的水泥)由他从英国进口,然后水路运到三桥埠码头,再由桃夫挑上山来。整栋别墅的建造时间不过大半年工夫,关勇他们从秋造到春。冬季里的莫干山并不特别寒冷。在雪天,雪花飞舞在竹林间,最色格外美。南朝人沈约诗曰:”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这意境在莫干山的雪天里,最能感受了。

那年春末,莫干山第一栋别墅诞生了。莫干山因为有了那些造房子的东阳人和安徽人,便有了些人气。而这一年虽然有些东洋人窜上山来看风最,但赁屋以居的并不多。所以当贝勒的别墅一诞生,还没有入住,就在中国人和洋人们中间传播开了。

贝勒一家,是最早来莫干山避暑的洋人家庭。3个小孩那时候都在英国读小学和中学,暑假与母亲来到莫干山不过是为了与父亲团聚。有人说,贝勒是个喜欢出风头的英国假教士、真商人。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他在中国年份呆得久了’很知道一些中国人的习俗。那年6月,他从上海新买来了一套中式家具和一套西式沙发与茶几,从水路运来莫干山。挑夫从三埠码头,一直把家具抬到山上的别墅门口时,贝勒竟然按中国的传统习俗放起了鞭炮。他这一放,仿佛把整个莫干山都震得嘭嘭响。他这一放,仿佛具有某种号召力‘吸引着各路洋人前来购地置房造别墅。

贝勒的别墅在莫干山足足风光了七八年之久,这七八年间只有美国人韩明德可以与他媲美。韩明德在光绪二十五年昀地一方,建别墅一栋,礼拜堂一座。如今编号为155号,已倒塌。那时候贝勒、韩明德、白鼎、伊文思等,成为最早在山上称霸一方的洋人。只要暑期到了,他们的家属就会从三埠桥码头坐着轿子来山上住。于是山上只310、96110的声音就多了起来,山上的工匠们渐渐熟悉了这个声,也渐渐开始讨厌了这群洋人。尽管这群洋人这时候大多数还是赁屋而居,多半是居中国人的茅舍,但他们在1898年成立了个莫干山避暑会。避暑会是什么,当年莫干山工匠们还不太明白,但总觉得不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