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岁月繁花
25450600000004

第4章 自制杨梅烧酒(2)

外祖母的大半生是穿旗袍度过的,那时候的旗袍是清代直筒式旗袍,即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处较大,配上琵琶襟马甲和花盆底旗鞋。等到我母亲穿旗袍的时候,旗袍已经过了一次次改良。它们从腰部无曲线到曲线明显,并且连袖筒都剪了去。我母亲有一件无袖的西洋红旗袍,上面绣了淡青的兰草,看上去是那么柔和、婉妙,母亲平时舍不得穿它,总是出席什么会议时才穿。一旦穿上这件旗袍,母亲不但显得高贵典雅,还充满自信。只是这件旗袍最终与家里许多书一样,在****时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那天,双胞胎姐妹一个裁剪、一个缝纫,很快就把我的旗袍做好了。我拿回家后迫不及待地穿在身上,对着大衣橱镜子转来转去地照,发现效果真的不错,不仅体现了女性的曲线,仿佛人也高于是我盼着过夏天穿旗袍,就像小时候吩者过新攀。夏天终于来到了,大街上流动着穿旗袍的女人。她曼容易让我想起电影《花样年华))里的女主人公,那一套套的旗袍仿佛就是女人叙述的故事和心灵独白。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迟迟没有将旗袍穿出门去,有一次已经走到楼下却又回到家里,换上了牛仔短裤和T恤。也许旗袍之于我是一种庄重的服装,它不能让我随便当便服穿。那么我只好暂时把它折叠起来,等待有机会出国或者参加什么会议时再穿。也许这样更有意义?!

而那动人气质又与她们燕子衔泥般垒起来的小巢连在一起,并且在暖烘烘的温室里,她们勤劳、静谧又安然地憩养着上海表姐出生在上海也生长在上海,上海表姐也就是我姨聋的女儿。小时候我在姨妈家住过很长时间,姨妈住在五角场复旦歹学宿舍。60年代末期,杭州I家家户户还烧煤饼炉时,上海姨妈家E早就用上了管道煤气。那时候我真羡慕她们不用每天生煤炉,也刁会因煤灰而把厨房搞得灰尘蒙蒙。且一回到家,肚子饿了就可以右煤气炉上炒一碗青菜年糕吃。

不过五角场按从前的说法是郊区,从那里到南京路去,就伤乡下人进城一样。表姐比我大十岁,那时候已十七八岁,长得亭亭玉立了。她爱打扮,喜欢把自己装点得清爽宜人。我常常跟着她去南京路百货商场,看衣服、看花布,却是往往只看不买。因为那时候买花布要布票,表姐没有那么多布票,却喜欢看花布。若看中一块,她就回家告诉左邻右舍的女孩子。在我的印象中,上海女孩与杭州l女孩最大的不同,便是上海女孩自信、胆大。爱漂亮倒是这两个城市里的女孩子所共有的,她们都会把装饰茸‘岂’雪、躲件墓臻的事来做。所以从前总是上海流行什么,杭时期,而杭州则是他们度过的倒霉时光。

那时候,每逢寒暑假我都去上海,与表姐生活在一起。表姐是独生女不用去农村,她被分配到宾馆当服务员。这在当年对她来说,也算是个理想的工作了。1978年表姐考上复旦大学,在家门口读书她总觉得少了些经历,不过她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她留在了上海。上海文化积淀中滋养出来的女性气质独特,是一种深层的美,别的城市的女性很难在短期学得来。

表姐结婚后像所有会过日子的上海女人一样,住房虽不宽敞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收入虽不宽裕却精打细算能够冬来进补、夏来旅游。在厨房饭桌上更是有拿手好戏,鱼肉菜蔬花样翻新、色香味美令人胃口大开。然而表姐并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主妇,她除了把家持理好外,还葆有一份不凋的青春激情,硬是把单调乏味的生活过出色彩来。你看她就是去赴一个平常的约会,也会将自己精心地打扮起来。本来糟糕的心情,由于穿上了一件漂亮衣服,在对镜自照时感觉良好,心情也就好了起来。

其实表姐的这些特点,也就是大多数上海女人的特点。上海女人的特点也就是懂得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所以她们冶炼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持久弥新的动人气质。而那动人气质又与她们燕子衔泥般垒起来的小巢连在一起,并且在暖烘烘的温室里,她们勤劳、静谧又安然地憩养着……每当孤独到了极点的时候。她就宛如一朵遗世独立的灿烂莲花。

现在我知道住在塔中的女人不是任何形式的宗教徒,而是对艺术最虔诚的信徒。那堆满古代圣贤经卷和世界名着的书屋里,有她按部就班的功课。每当孤独到了极点的时候,她就宛如一朵遗世独立的灿烂莲花。智慧是她的星座、她的姓氏,而孤独则是她的血型。血型是不可更改的。

塔中的女人在漫想过许多孤独后,忽然觉得比孤独更需要漫想的是独立。独立是时代的呼唤,然而真正的独立在现代开放的时代仍然是困难的。因为独立就意味着一种抗拒,不是抗拒别的什么,而是要抗拒业已成为习惯的世俗。世俗是什么?以塔中女人简单直接的解释,就是当下最流行的习俗。一种无时不在、随处可见的公众规则。它虽然不是生活的深山,却是笼罩深山内外的雾霭;虽然不是人生创造的核心地带,却是进入核心的一片外围开阔地。世俗是不能回避的。塔中女人白天常骑着自行车去打工,会亲友,为稻粮谋。在人群中她尽量掩饰自己,窥探周围。周围的某些人在渐渐习惯佝偻着行走、趴着觅食的时候,她就想站出来喊一声:挺住,别趴下!那不是人的姿态。尽管有姿态的独立者每个时代都很少,但他们就像历史大漠上一棵撑起一片生命的挺立的树。鲁迅笔下的独立者是新文学的第一道光芒,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曾激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心。所以独立者总是对时代有所见、有所言、有所行的。。

应该说社会的发展没有平面,人间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任何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独立者站在倾斜的山坡上赖于卓识,才能测准时代倾斜的方位、角度,才能投注批判的方向、力度,不再瞻前顾后。

塔中的女人下班后经过两座十字路口、三盏红绿灯,才回到都市里闹中取静的清贫塔。她布衣草履粗茶淡饭,不听从域外风雨点化,居然在白纸上写出很多美丽文字,然后精神抖擞地捎到武林邮局。她认为她是一个独立者,独立者执着追求人生理想,大悖于世俗,大逆于人情。这是一种决绝的表现。鲁迅将这种表现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把绝不宽恕写进了遗嘱。

孔子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生的不宽恕,想必一定有他的道理。设想一个民族耽于安逸走向沉迷不醒的时候,难道还要来论证安逸的好处吗?一个正人君子假借种种美名行私新己,难道还要被迫害被欺凌的人们口唱宽容放弃疫抗吗嵇守辱复鬻人对鲁迅敬重备至。她知道独立者的人生,总霉有所菱藕黼的。正如先生决绝抗争的另一面,则是一片大写中庸。大写中庸既是人类道德理想,也是独立者人生追求的现实目标。因此独立自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才是一个真正的独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