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25452700000013

第13章 公开秘藏文物,艺术播向社会(5)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诗一首:“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我人屠苏”。不知是楹联启悟了诗人,还是诗人这首诗演变成这副对联。总之,楹联是中国古体诗以独特形式走向民间。楹联十分讲究声韵、平仄和对仗;重语言的音乐性,寓意则趋于格言化。楹联长短不拘,有五言、七言、十言,甚至百言。诗歌既可以为士大夫演变成词、曲,同样,也可以成为普罗大众欢迎的楹联。迎新年时,家家户户都把楹联贴在墙上,老少成宜,人人都是读者。但,它又为士大夫所喜欢,文人雅士,以文会友时都有精彩的对联随口而出,随手而出。故古今诗坛泰斗都是拟制楹联的大手笔。作为著名的收藏家,谢志峰也非常喜欢,非常执著地收藏对联。几经年月努力,竞不觉有数百件。1997年11月,广州阳光俱乐部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尝试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想法,得谢志峰先生鼎力支持。谢志峰将其收藏的楹联百多件在广州阳光俱乐部公开展出,其中有明代画坛宗师陈洪绶、八大山人的五言七言联;清代郑板桥、金冬心、黄慎、梁同书、王文治、钱南园、钱大昕、宋湘、何绍基、赵之谦等一代大师名作。现代则有林直勉、高剑父、于右任、商承柞、唐云、谢稚柳、关山月、黎雄才、程十发、赖少其、钱君匋等佳作。

展览期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参观者既有省、市各级领导,也有不少书画界的行家,更多的是社会各阶层的群众。说明楹联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和书法爱好者能看到,共享谢志峰的收藏成果,广州电视台有线屏道,又作了专题详细的转播,通过荧屏扩大了展览效果。

七、浓墨重彩贺成就书画作品展

1996年12月27日,谢志峰荣获世界名人传记文学成就金碟奖暨《节香楼上说收藏》首发式庆祝大会,在广东迎宾馆宴会大厅举行。全国各地谢志峰的良师益友,为祝贺谢志峰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送来了70多幅祝贺书画作品,可以说幅幅情系隆谊,字字洋溢挚诚。为了感谢朋友们的盛情,除出版大会专刊行世纪念外,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广州市文化局于1997年10月1日至16日在广州博古斋举办了浓墨重彩贺成就书画作品展览。在展出的贺字贺画中,广东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有张汉青、关山月、黎雄才、杨奎章、梁集祥、李牧、刘仑、杨之光、郭绍纲、陈子毅、陈永锵、刘济荣、陈章绩、关怡、鸥洋、黄安仁、何为、曾道宗、叶缘野、高永坚、陈振国、罗镜泉、黄棠、李伟、姚北全、彭强华等38位。上海文学美术界有程十发、杜萱、曹用平、赵冷月、周慧瑁、唐逸览、王公肋、龚继先、陆一飞、周阳高、童晏方、范兴发、江堰、赵豫、杭英、张森、郁文华、张迪平、钱茂生等36位。此外还有北京耿宝昌、山东吴泽浩、浙江胡定鹏、香港刘云等。正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青同志所说:“画意涛情结挚友,金秋硕果分外香”。

这次展览止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纪念活动结合起来。省、市有关领导来得特别准时,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张汉青,广州市********邬梦兆,****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市委常委郑国强,副市长姚蓉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士华、凌炯昌、邵源堃、市政协副主席陈绮绮以及省、市美术界、书法界、政法界的人士300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嘉宾们对这次展览评价很高。开幕后,即向群众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展出半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天有近千人参观。由此可以说,谢志峰是书画界的“亲善大使”。使他在文化美术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书画家与收藏家是相辅相成的,谢志峰以文会友,结翰墨缘,令人羡慕和钦佩。

八、明清嘉应名贤翰墨展

1999年4月28日,《梅州日报》发表了一则题为“谢志峰藏明清嘉应名贤翰墨在梅展出”的新闻,谢志峰先生将在梅州故乡举办乡贤翰墨展。新闻报道是这么写的:

本报讯在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梅州客家联谊会特邀请《谢志峰藏明清嘉应名贤翰墨展》于4月28日下午至29日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展出。

这次展出的作品有谢志峰先生珍藏的明清嘉应名贤李根、李焜、宋湘、王利亨、李义门、何如璋、黄遵宪、丁日昌、胡曦以及华侨实业家张弼士等名贤的书画作品37件60多幅,其中许多是在梅州未曾谋面的珍品,如范士芳的风、晴、雨、雪四季墨竹,在清宣统二年京华举办全国书画展览中评为第一名,荣获礼部颂发金质奖章,是当年名噪京华的精品佳作。这是一次对客家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历史轨迹的展示。

近十年来,海峡两岸对客家学的研究,学风炽热。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世界性松散性的组织世界客属恳亲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有两次在客都梅州举行。梅州市成立了“客联”即客家联谊会。客联下属及嘉应大学均有客家研究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或丛书。谢志峰本着“以物见史,以物论史”的收藏研究主张,大量收藏客家名贤翰墨,对客家学和客家文化有大量实物的研究,因此也就有独到的见解。1998年9月,谢志峰接受我的专访,就客家学研究,客家人的南迁史,客家文化的定位,客家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客家人的界定等作了精辟的阐述。以《客家文化研究纵横谈》在《梅州日报》、《岭南文报》发表,引起一阵“轰动效应”,两报零售急速增加,仓库均“扫仓底”,一时“洛阳纸贵”。许多有身份的读者或写信,致电给谢志峰和程贤章,认为这是客家研究的理论“制高点”和客家文化研究的“里程碑”,自罗香林教授《客家研究》以来,独领风骚的创造性见解。1999年4月28日,梅州客家联谊会换届,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成立。在客家研究有独创见解的谢志峰,受客联新领导班子邀请,到梅州展出谢志峰收藏的嘉应名贤翰墨展,并作客家历史文化的学术报告。洋细论证了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灿烂辉煌。谢志峰就客家研究的冷与热、客家文化的定位、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等问题发表演说。对超越历史,超越民族,和把支流文化大肆宣扬的不良倾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对勤勤恳恳进行客家学和客家文化研究的学者表示由衷的尊敬。报告反应强烈,有些在研究客家学领域有过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的学者,都表示谢志峰的报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可以接受。

谢志峰藏嘉应名贤翰墨展览是为了配合他回梅讲学而举行的,所以时间只有一天。在新落成的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二楼展出。当天参加第十届梅州客联会的市人大主任麟清、市政协乇席何万真、市委副书记何正拨以及梅州所属七县(市)的县(市)长和机关干部200多人参观了展览,谢志峰作了现场讲解。给在场的各级领导干部又上了一堂客家文化课。后来参观者如潮,应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要求,展出时间再延长了一天,有欲罢不得之势。这是梅州市历年来举办书画展的罕见现象,从干部到工人、市民,甚至市郊的农民,都流连忘返,久久不想离开,争相听取谢志峰的讲解。

通过参观,让人们领略到客家先贤曾经创造的灿烂文化,从而更加自尊、自爱、自强,更加尊敬曾经为客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客家先贤,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文采风流今尚存——略谈客家书画源流

谢志峰

今天这里展出的嘉应明、清名贤翰墨,从中可以看到近400年来的客家书画史和文化史,因为能留下翰墨的都是当时名重仕途的读书人,即举人、进士,或文臣、侨领。书以人传,物以名重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又可以折射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轨迹。确有文采风流今尚存之感,撩起了笔者对客家书画源流的追索。

客家书画史,是与客家人的历史息息相关的。据历史考证,客家起源于黄河中游的平原的河南省,这里是汉朝文化的中心。当时,由于鞑靼人和蒙古人从西伯利亚草原骑马奔驰南来,北方平原的汉族人不断受到袭扰,便开始了大迁移。在历史记录上,2000多年来,有五次大的迁徙。由于客家人的流动性,他们把中原文化播种到华南各地。嘉应地区就是在迁徙中客家人比较集中聚居的地方,其文化、生活习俗等都深受中州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个地区(现为广东省梅州市)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其诗、书、画艺术,既得中原优秀文化流风余韵之沾溉,又受山川灵秀、天宝物华之滋润,历代人才辈出,是为史姻。

自宋、元、明、清以来,客家书画艺术不断得到发展。

宋代的罗盂郊、兰奎,宋末元初有蔡蒙,明代以李二何、李楩父子较为卓著,他们的诗词、书法,在北方地区影响甚大,书法直逼钟王,不受台阁体的影响,富于创新。梅县市博物馆所藏李二何遗墨“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源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的草书,风神卓荦,古淡朴茂,是传世的绝品。其后清代书法家有宋湘、王利亨、颜鸣皋、叶承立、饶庆捷、廖纪、李光昭、何其杰、温训、丁日昌、吴兰修、钟孟鸿等,客家书法艺术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出类拔萃者是宋湘,他的书法不仅在广东影响很大,并彰益全国书坛。所书广州濠畔街“山陕会馆”四个大字,魄力沉厚,久已成为羊城著名门额之一。他在惠州澄观楼写的《湖山五别诗》,是用蔗渣写的;而武昌的《伯牙台铭》,则以竹叶写成。这两件作品,至今仍有拓本传世。到了晚清时期,著名诗人黄遵宪和丘逢甲的书法造诣都很深,他们的墨迹亦被人们视为珍宝。

在清代客籍画家中,以王利亨最突出,他是嘉庆六年进士,中年主讲韩山书院,诗词书画兼擅,其画山水苍劲,墨竹尤佳,在岭南画坛有一定的地位。

到了现代,客家书法家中要首推侯过先生,他是解放后筹建广东书法篆刻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在画坛上,则有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林风眠。他早年留学法国,专攻油画。在20年代末,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间国立艺术院校——杭州西湖艺专,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啦越的贡献。

客家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尤受宋、元文人书画的影响。

名家留下的墨迹,绝大多数都是写自己的诗词,以诗言志,以书画寄情。作者原来都是在学术、诗词方面得名。所以说,客家书画史又是客家文化史,历代一脉相承,它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