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25452700000016

第16章 文章亮风节,专著见才华(3)

陈道复的花卉,生动活泼,用笔流利,别具风格,对明清时期的花卉画有较大影响。

到了明代后期,院体方面的画家逐渐减少。文人学士玩弄笔墨技巧作为遣兴,自由发展的风气较盛。明代后期的画中九友(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王时敏、王鉴、张学曾、邵弥)。

陈洪绶的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卉他都能画,尤其人物更为突出,采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对清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成为一代宗师。

清代

清代初期的书法是在明代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有所变化,但不很显著。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对清代影响很大。

王铎的书法功力很深,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成熟,很有气魄,自成风格,尤其善于临王羲之的草书帖。傅山的书法技能全面。他们两人对清初书法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清代的“馆阁体”书法盛行。

清代中期,书法大变,邓石如、黄小松等人喜欢写古篆隶,提倡写碑,在他们的提倡和推动下,清代中期在书法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部分书法家中写篆隶的风气盛行起来。写行书、楷书的有包世里、吴熙载等人,代表了这个时期的一部分书法风格。

清代初期的绘画,变化不大。被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吴历、恽寿平)都是山水画家,只有恽寿平后来改画花卉。

清代也有一部分画家,突破了旧的传统画法,创造出新的风格,如“清初四僧”的石谿、弘仁、朱耷、石涛他们不守旧的传统画法,具有创新精神,成为清代一代宗师,影响画坛几百年。

自嘉庆以后,宫廷画的风格,技法逐渐低落,很少有新的进展。

扬州八怪的画家,华嵒的花鸟画生动活泼,用笔流畅,色彩润雅。金农是个金石家,四五十岁时才开始搞绘画,罗聘、汪士慎的梅花。黄慎的写意花鸟、人物,李方膺的梅兰竹石多是墨笔,很少有作色画。郑燮的竹石兰花。高翔的山水花卉。

扬州八家的思想比较活跃,无所拘束,别具一格,十分自由。他们的这种作风对后世的画家,如赵之谦、吴俊聊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代早期的高其佩,除了用笔作画外,还有一种不用笔而用手指头来作画的方法。

清代末期,上海画派兴起,改变了嘉道时期以来画坛萎靡不振的现象。赵之谦能书善画。虚谷和尚的绘画,还有被称为“四任”的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画科,都有新发展,题材新颖,色彩鲜艳,形成海派,崛起在中国画坛。

现代吴俊聊、吴庆云、程璋、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都是善于继承传统,又善于创新的一代大师。

这些大家作为一代宗师,哪个不是在变化中走出自己的路来的,古人善变,一变一变地不断创新和发展,不创新是没有出路了,我们中国画的发展到今天仍然可见到前人创新的足迹。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中国画。笔墨意象……同时也反映了每个时代的气息和风格。

从我们广东明清以来的书画发展来看,亦是如此,广东明清两代的画法,受吴门画派、四王、四僧的影响较大,明代的林良、高俨、张穆、陈白沙、李楩。清代的黎二樵、宋湘、陈礼、苏仁山、苏六朋。苏仁山是吸收印度佛教,是画坛圣杰。晚清的居巢、居廉。在500多名书画家中真正有其独特风格,较有成就的也不过屈指可数的20名左右,而能够以北派抗衡的列人中国历代名家的也不过是三五位。然而到了近代,广东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要变法,后来高剑父又首先扯起了“中国画革新”的大旗,提倡“新中国画运动”。他对传统,并不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反对陈陈相因,抱残守缺。主张师古不泥古,对传统艺术要进得去,出得来,他提倡临摹,更提倡写生,提倡从西洋画中吸取营养,要求面向生活,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特征。在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的顽强奋斗下创造了岭南画派,从而使广东岭南画派能与海派、浙派、北派,鼎足画坛,开创了中国画革新的先河。当今名家辈出,在半个世纪中,与全国大家齐名的有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在上海,海派名家林立的地方,黄幻吾也以岭南画家挤身其中。远远超过明清两代。从我们广东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画的发展是后浪推前浪的。不仅有岭南画派,还有岭东画派。广东书画的发展,当然也还有以赵浩公、李风公为首的传统派的功劳,有胡根天开拓广东美术教育的功劳。现在广东画坛的情况已进入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美院、画院、专业队伍扩大,不断发展。广州美院,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材。

从全国来看也是如此。创新的道路更加宽阔了。学习传统的条件更好了。从解放以来的中国画坛的大师们的情况来看,学习西洋画打下了素描、写生基础后,学习传统就更快,不仅进得去,而且出得来。

三、《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的老祖宗。它一开始就显示特有的东方美和灿烂的中华文化。相与比较,它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更具有人民性和兼容性。

《诗经》使用的是当时的群众语言,它的作者也是人民群众。

所以,《诗经》能在当时的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到了盛唐,诗歌更进入了一个灿烂的黄金期。那时,中国涌现了李白、杜甫、自居易、王维等一大批伟大爱国诗人。唐以后,诗歌冲破了五言、七言的格律框架,于是随时代的变革出现了宋词、元曲。但五言七言的格律诗,依然还有许多人沿袭。虽然,五言、七言的格律诗黄金期已消逝,但并不等于再没有好诗佳作问世。

梅县是客家人聚集的客都,南迁的士族把昌盛文明的黄河文化带到新的迁徙地。何为梅州是山歌之乡?我们认为这仍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

典型的客籍诗人黄遵宪是中国诗歌改革者,其实,他手执两板斧:一手把当地民歌升华为格律;一手把诗歌大量溶进山歌的精华。黄遵宪的《入境庐诗草》、《新嫁娘》等,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我手写我口”的诗歌改革主张。黄遵宪有一首为客家人家喻户晓的诗:

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各东西。

挽水西流总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

健在的林风眠、李可染、刘海粟都是学西画的,他们的素描基础、写生基础功底很深,因此转向学习传统,临摹就更容易进行了。他们都大胆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营养,糅合到中国画中去。做到洋为中用,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无愧前人的创新贡献。当代画人的创新努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成就。特别是中青年一代,勇敢探索,头角峥嵘的更不在少数。中国画作为独立于东方的意象绘画艺术,它如同一条壮阔的长河,已经流了1000多年的岁月,随着时代的推移,它将有新的发展,前程是无可限量的。不仅东方,而在西方,它将逐渐地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所接受、所欣赏、所珍惜,这便是我的观点。

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使人辨认不出这是山歌的升华,还是诗歌溶进了山歌的精华。

黄遵宪离开人世不到一个世纪(其实只有半个世纪),梅县又涌现出了一个朦胧派诗人,此人就是李金发。朦胧诗的祖师爷出现在山歌之乡的梅县,有人认为不可思议,我认为这正如黄遵宪一样,李金发也是诗歌改革的先躯,李金发一样离不开山歌的土壤,只不过他的步子和办法超前了。之后,我们又出现了蒲风、温流等一批革命诗人,这都是沿着一道曲曲弯弯的诗歌源流。

很遗憾的是我们很少研究甚至很少知道宋元明嘉应诗人创作,我们甚至践踏他们的辉煌。例如,有人把明末的伟大教育家李士淳(二何)和清末的庸人俗才李文固混在一起,说李文固嘲笑李二何“变节”。谢志峰对此十分气愤,在《客家文化研究纵横谈》和在梅州讲学之机抨击了这些不顾事实,颠倒是非的“学者”和“作家”,谢志峰对李士淳、李搬父子的诗歌和他兴学重教的举措给予高度评价。

《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原为谢志峰的先父谢东卢先生所编,由于战乱,也由于资料不富裕而没有出版。谢志峰按其先父的思路,将虫蛀破损的资料重新整理出版。这是谢志峰对客家文化和中国诗坛一大贡献。这次刊出时,谢志峰又从原来82位诗人补增至100位。有趣的是被打为****的神童刘绍棠,用今人的笔名应谢志峰之约为“诗人录”写了一篇后记。我把它视为一件一位著名的作家对客家人一份非常珍贵的情谊。在刘绍棠惨遭践踏的苍桑岁月,谢志峰就是用木炭在门坪里写的自励诗鼓励刘绍棠,使刘绍棠顶过了“饱受折难”的浩劫岁月,盼来了文艺的第二个春天。我在此劝大家读读刘绍棠先生这篇后记。当然,谢志峰为“诗人录”所作的“编者序”,也是一篇吊古思今、音乐性很强的美文,值得大家吟读。

谢志峰原想从第一次出版时所编人82位,再增添18位,编成《宋元明清嘉应百家诗人录》重版。我认为作为客家文化重要遗产,对研究客家文化很有价值,且文字不多,很有必要于此向读者作推荐。

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

前言

《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是广东梅县籍著名作者谢东卢先生末问世的旧作。现由其次公子谢志峰先生重新整理,编辑成册,收录了宋、元、明、清以来82位(注,现已再编成100位)嘉应诗人及其绝句。资料丰富,其中有一部分是其家藏的遗墨。前贤往迹,得以传世,这是客家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历史意义。

对我们研究、了解客家文化史,促进和繁荣家乡文化事业,均是很有裨益的。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客籍文学家、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过辉煌的业绩,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如明末的李士淳、李楩父子,崇祯年间,在山西翼城、曲沃先后创办了翔山书院、乔山书院,以课士育才为职志,一时文风丕振。李士淳著有《三柏轩文集》、《古今文范》等书。李楩著有《函秘斋文集》及《噫吟诗集》。创作诗文,高古无凡响。

对山西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翼城建造了岭南李夫子祠。清代,宋湘继起,嘉庆六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缓之聘,就任丰湖书院院长。嘉庆八年,转至广州,担任越秀书院院长。以后在云南为官13年,政绩文学都留下很大影响。为清代中叶广东诗坛、书坛巨擘。著有《不易居斋集》、《丰湖漫草》、《汉书摘咏》、《红杏山房诗抄》等。他的诗词、书法独具一格,在创作上不肯规袭前人,而是刻意探求,自成面目。他的成就不仅称雄粤东,亦足“与江浙诗人对树坛坫”(钱仲联《清诗三百首前言》),对后来广东诗人,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清末著名客籍诗人吴兰修、黄遵宪、丁日昌、丘逢甲等,皆为后人所赞誉。其中黄遵宪尤为出类拔萃。他著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他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开诗坛一代新风,为晚清诗歌革命的旗手。夏衍称他为清末一位最杰出的诗人。

本书所收录的82位(注,现为100位)诗人中,除上述几位名重一时者外,多数还罕为人知。他们来自宋仁宗(公元1023年)开始,至清末为止,跨越8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每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受到历史的局限,每人的成就不一,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评说了。对传统文化如何评价?

我认为还是要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评估,以期古为今用。志峰先生要我为本书写点意见,由于我对嘉应历代诗人著作未能深入探讨,仅作一些极其简略的介绍,为的是抛砖引玉,尚希海内外方家赐教。

杨应彬

1992年6月29日于羊石

编者序

广东梅县地区,旧为嘉应州,清代设州治。辖属梅县、兴宁、五华(长乐)、蕉岭、丰顺、大埔、平远七县。先民多由中原迁置,故称为客家。嘉应地处粤东,山川灵秀,物华天宝,又得中原文化滋润,历代文人辈出,诗文著作甚丰,素有文化之乡美誉。先父东庐搜集宋、元、明、清历代嘉应诗人绝句,博采精择,后加论述而成是篇。题其简端云:“古人往矣。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吾从千百载以下之人,音容末接,梦想不到,又乌从友之。曰,诵其诗,读其书耳。诗书者,古人之言,而即古人之心也。人心常存,古今一揆。先圣后圣,总无异轨。而文质递降,风会日迁,一代有一代气候,一日有一日之气候。古之不可为今,犹今之不能为古,虽大圣大贤,不免受转移于造化消长之中。不论其世,安知其人,不知其人,安知其言。余常持此意以提衡古今之人之文。而以已意论断之,不徇人,不执已,不泥古,不趋今,不贵同,不尚异,唯取于世道人心,卓然可裨名教者,博采而精择之,于开后学而垂来兹”。

当今盛世,改革开放之时,万物逢春。重理故箧,披卷慨然。然尘封50余年,余复补其残缺,校勘其违漏,使披览便易,能献之于世,俾读者仰先贤之德,感故里之情,不负先父穷年兀兀之用心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