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25452700000021

第21章 文章亮风节,专著见才华(8)

饶珍字辅星。嘉应(梅县)人。光绪六年(公元1892)壬辰进士,吏部主事。轸早岁知名肄业海学堂。同治间广州重刊十三经注。曾任分校晚始通籍。

暮雨千山送客还,卧看红叶对柴关。诗中境界萧然得,妙手丹青伯仲间。

刘元度字芷汀,程乡(今梅县)人。诸生,著有定静安室诗抄,茂才为筠卿孝廉之侄,工书法,善画兰,诗才尤敏茂,每画兰题跋信手拈来,顷刻淋漓殆遍,篇什甚富,晚年屡欲付剞劂未遂,其志而殁。

赤壁怀古

铁板铜琶唱未终,大江流水日漴漴,壮游地入黄州胜,故垒天遗赤壁雄,江上但留前度月,霸图难问旧东风,吴官魏关销除尽,不及沉沙有断虹。

丘逢甲又名秉渊,字仲阏,号根仙,一号仓海。原籍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文福乡人。1864年11月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14岁应童子试,考取台湾第一秀才。25岁参加福州乡试,中举人。26岁赴京殿试,中光绪己丑科进士,官工部虞衡主事。后因日本、法国侵台,逢甲抱教育救国思想,遂辞官,以亲老告归。兴新学,主讲宏文书院、罗山书院、崇文书院,引进西学算法,指导学子关心时事,宣传爱国思想,鼓吹维新,深得青年学子拥戴。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日本,逢甲三次刺血上书,要求“拒倭守土”,谴责清廷卖国。并联合全台湾爱国志士,带头捐资办地方团练,组织全台义军,被举为义勇大将军。他与台抚唐景崧、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合力抗敌,卫国护台。终因寡不敌众,台湾沦陷于日。逢甲离台内渡,举家迁回祖籍镇平县文福乡定居。把残破祖屋改建成“心泰平草庐”,名其堂日“培远堂”,堂侧两厢命名为“念台精舍”和“岭云海日楼”。

以雪耻复台为念,重新振奋,1900年春,赴港、澳、马来西亚等地筹款办学,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介绍西方文明和新学,引导学子关心国家民族命运。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逐渐倾向革命,认为种族革命“是吾志也,吾欲行民主于台湾,不幸而不成。今尚能成于中国,余能及身见之,九死无所恨也。”1908年他被举为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随后又出任广东都督府教育司长,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又被推为代表台湾的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因胶济路案去职赴日。鱼琦送友归国有诗云:壮怀伏剑说非难,缘水青山俯仰间。又唱骊歌索残泪,驿亭忍使酒杯乾。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得张学良电知国府取消通缉。有诗云:闭门学易寻常事,雪满寒江一草庐。起视屋梁绕落月,五更清梦入莎车。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卒于上海,终年48岁。叶裕甫为作神道碑云:

筹安议起,已出公府。洪宪事败,某方聒当局,以之负其责。而南归作亲,终不一辩,素性然也。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议旗?

张道亨字荫南,程乡(今梅县)人。咸丰丙辰补行,乙卯科举人,官福建沙县知县,著有紫花馆诗。荫南寓京师数载,喜与同人唱和,故积卷甚富,筮仕后簿书丛委间亦偶作,示意其古今体淋漓顿挫,得唐人格律,自有真气喷涌其中。

题李太白文集后绝句

布衣脱下锦袍鲜,长染炉香殿上烟,除却翰林供奉外,有谁扶醉敢朝天。

钟兆霖字雨农。大埔人。著菜根堂诗存。有收复谅山志喜、中法议和感赋诸诗。

古道文长著奇事,如今还让浩生奇。从来生死交情见,稿录青藤邬庆时。

丘竹屏字竹庵。嘉应(梅县)人。同邑古直为辑竹庵诗存。

丝竹能留劫后身,风流远绍听松人。抛残心力诗魂渺,香海钟坛榜尚新。

张氏号红兰女史。嘉应(梅县)人。嘉庆间李光昭秋田之室。

美人名士寻常有,诗力相当遭遇稀。难得关山余侠气,秋风破浪赋鸳飞。自列亨斋诗弟子,绛帷欣得郑玄师。湖亭名士多于鲗,许我骚坛领一旗。

古瑶华嘉应(梅县)人。系道光间杨孝廉懋建室。孝廉戍楚南有送外诗。

讲筵翠袖贽新词,韵带秋阴寡女丝。传遍白门曾纸贵,采风应补岭南诗。

叶璧华字婉仙、润生,号古梅女史。嘉应(梅县)人。叶曦初女。李蓉舫室,叶兰台弟子。生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父亲嘉庆丙子科举人。婉仙自幼得其父指点,天资聪颖,博览群籍,她深通经史,尤擅诗词,有才女之称。著有古香阁集四卷。

逐水已知浮世幻,嫁春谁奈岁寒深。诗禅多事今生扰,自入空门不复吟。

范营字茹香、荑卿。大埔人。引颐女。祖与父皆名孝廉。适邓耿光早寡,无子。孝廉诸生慕其诗名,为建兰若日莲社,遂祝发云游。晚栖嘉应。锡类庵年逾70,有化碧集。粱墨林序之。叶璧华亦有赠诗序。

十万里途吟境阔,诗身恨属女儿身。自题宋画唐贤句,诩是西山写韵人。

附:民国年间《南社》嘉应籍社员姓氏录《南社》成立于清宣统元年十月十三日(公元1909年)。

发起人是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三人。后发展有社员…千多人。《南社》是一个爱国的文学团体,其成员多数是孙中山先生同盟会的会员,同时又是国内知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其活动以雅集形式,以诗会友。当时参加《南社》的广东人有154人。其中嘉应籍社友有34名。现附录以后:

王锡民,字锡民,广东梅县人。

丘新荣,字辛梅,广东梅县人。

古直,字公禺,号孤生,广东梅县人。

朱骞,字谨侯,广东梅县人。

吴干,字小孜,广东梅县人。

吴其英,原名畸,字奇隐,广东梅县人。

吴肃群,字肃群,广东梅县人。

李闵,字倏筠,广东梅县人。

李杞芳,字柳汀,广东五华县人。

李思辕,字思辕,广东五华县人。

李煮梦,字小白,广东梅县人。

李沦萍,字菊生,广东丰顺县人。

林百举,原名钟熔,号一庵,广东梅县人。

姚雨平,字雨平,广东梅县人。

梁龙,字云松,一字云从,广东梅县人。

梁扩凡,字纪,广东梅县人。

曾赜,字舅父,广东梅县人。

曾择,字伯兹,广东梅县人。

温见,字著叔,广东梅县人。

温静侯,字静侯,广东梅县人。

黄澜,字蒉孙,号定禅,广东梅县人。

黄慕松,字慕松,广东梅县人。

邹鲁,字海滨,广东大埔县人。

熊理,字衡三,广东梅县人。

邓树南,字寿南,广东梅县人。

萧公望,字韵珊,广东平远县人。

谢华国,字英伯,号抱香,广东梅县人。

谢星乔,字星乔,广东梅县人。

谢良牧,字叔野,号国人,广东梅县人。

谢碧田,字碧田,广东梅县人。

钟动,字薜生,广东梅县人。

谭炳坤,字愚生,广东丰顺县人。

饶真,字一梅,广东梅县人。

饶芙裳,广东梅县人。

我与志峰兄相识已32年了,那时在北京参加青年作者座谈会,大家都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转眼间,彼此已越半百之年,两鬓斑白。在浩劫年月里,我饱受折难,志峰兄赠我两句名言:“人生曲折如流水,敢驾风帆上九天”。我终于顶过来了,盼来了文艺的第二个春天。特别是开放改革,盛世丰年,广东近水花先发,繁花似锦,花城更美。随着这股滚滚的春潮,我亦像南来的雁,常驻足广东,使故友得于重逢。今年初,他在编著《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要我当参谋。其实我对客家历史文化也不甚了解,然而,友情难却,只好充当第一位读者。

首先,拜读了他先父东庐先生的旧作手稿,可惜有三分之一被虫咬碎了,很难看懂读通。但从字里行间,仍可见先辈斑斑心血。旧稿搜集了宋、元、明、清、嘉应诗人42位。

近年来,志峰兄在从政之余又翻阅了大批文献资料,特别是地方志。通过全面整理、校勘,又增补了40位。现全书共编入82位诗人及其绝句。为了保留其先父遗稿的原貌,不少资料和观点,都移录过来,加工联缀而成。许多朋友建议他收录100位以后再出版。他说:“嘉应诗人何止100,只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淹没无闻者不少。目前,限于文献资料及个人见闻,自知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他希望通过内部出版,抛砖引玉,更多地挖掘那些确有诗名,而被淹没的诗人。(注,现已编成100位,实现了这一愿望。)本书的人物排列,不以姓氏笔划为序,也不以政治地位、职位高低归类。而足按照其先父“不徇人,不执己,不贵同,不尚异”的遗愿,采取以生卒年为排列,顺应历史的自然。我认为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的,是比较适宜的。

对82位诗人的作品选择方面,志峰兄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尽可能选择每位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编了进去。凡对待诗人作品的评价,均尽量吸收先贤有益的见解,以保持历史的本来面曰。

现在,本书已校勘完毕,即将问世,我们仅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志峰兄今后能出版更多的著作。因为他是一位很有潜质的著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鉴赏家。其家藏珍贵的历史遗墨、文献、文物,十分丰富。进其书房,如入文化的海洋,上下五千年,历历在目。这次因为协助他考证《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中的有关人物历史,有幸地翻阅了他的书籍、文献、藏品,仅他所写的眉批、挟批、尾批及笔记,至少有40余万字,这就是勤奋的结晶,是知识的积累。

他既热爱工作,又热爱生活,更珍惜光阴。大概是因为名利不系于心,所以他总是那么坦然、自信、刚直、磊落、无悔地追求。他以政法工作为职志,然而在业余生活中,他又潜心于文学艺术、历史文物的研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生命的火花。

刘绍棠

1992年8月1日北京

四、《客家文化研究纵横谈》——访著名文物鉴藏家、学者谢志峰

1.话题的引出

前些日子,因为读了谢志峰先牛《节香楼上说收藏》一书,极受教育,曾写了篇读后感,在《岭南文报》和《深圳作家报》发表。我觉得,谢先生这位著名文物鉴藏家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学者。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治学,因长于以物论史,以物鉴史而在学界亨有盛誉。文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鉴藏文物实际上就是研究历史,研究中国的文化史。

我和谢先生都是梅县人,而且是梅县丙村同乡。但由于各自忙于工作和俗务,相互只有神交,极少有见面机会。

谢先生对客家文化历史研究的造诣很深,他收藏的乡贤墨宝和客家文物令我羡慕不已,这几年,客家研究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的热门话题。多次约请谢先生谈乡梓文化,均因彼此时间交错误了机会。此次谢先生应邀返梅县作文物讲座,这一愿望方始实现。

谢先生谈锋极锐,言辞直抒胸臆,且多有新鲜见解。关于客家学研究,从清道光年间开始,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因诸种原因,几次讨论成果都与局限并存,谢先生的论述,虽是一家之言,我对他的论点也多有认同,甚至赞许,但有一部分我还有保留意见,不敢苟同。然而谢先生在学术问题上开门见山,不绕弯子,实事求是的坦荡学风,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谢先生在谈话中多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样适用于客家研究领域。希望这篇专访能引起同行和各界人士的争鸣,以促进客家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客家学四次大争论的评价与反思

程: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客家学研究有过四次大的争论。我们的谈话,是否从这四次争论说起?

谢:从清道光末年开始,客家学开始进入“争论圈”。

第一场争论风波,起因是太平天国起义。这次攻下南京直通天津的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军的骨干,大部分是广东、广西的客家人。清统治者对太平军进行了残酷镇压,加之后来广东西部客家与广府系人发生械斗,遂有《新会县志》将客写成“狺”之事。《四会县志》则从汉字无“狺”客,断言“客乃獍之讹”,遂在学术界掀起客家源流的论争。先后有30多位中外学者撰文论述客家的源流、氏族等问题。其中林达泉的《客说》、钟同和的《粤省氏族考源》、黄遵宪的《梅水诗传序》、温仲和总纂的《光绪嘉应州志》等均具有很大影响力,为以后的客家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谢先生说,第二次争论起因更为荒唐。光绪三十一年,广东名儒顺德人黄节编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竟采用洋人的说法,称“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粤种,亦非汉种”,引起当时客藉人士一片哗然。黄遵宪、丘逢甲、钟同和等都著文批驳,促使广东提学下令改正该书谬误处。

但是,为时不久,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文版《世界地理》一书内,“广东”条目下有“其山地多野蛮部落,退化人民,如客家等便是。”引发客家问题第三次争论。旅沪客家名流姚雨平、饶芙裳等组织“客系大同会”,汕头客家人创办《大同日报》,宣扬客家文化,并推举代表与当局交涉,迫使商务印书馆认错,末发行的书停止发行,并重新改版。在这次争论中,产生了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赖济熙等人编纂的《崇正同人系谱》以及美国韩廷敦教授著的《种族的品性》(由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译为《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等有关客家学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