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25452700000033

第33章 收藏天地外,艺术抒情怀(1)

引言

收藏之外的艺术,是谢志峰艺术人生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他丰富的文物收藏,呈现出了历史的折射,以其恒久的魅力,使他的艺术人生熠熠发光。

谢志峰收藏之外的艺术,其涵义是广泛的,其收获也是惊人的。我想,谢志峰如果不赋予节香楼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今天这样充实,这样具有人格魅力和艺术内涵。于是,谢志峰收藏之外的艺术,其基点是建立在学识的不断更新,创作风格的确立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而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决定收藏家的素质。从谢志峰这一现象可以看到,收藏家的荣耀和社会地位,不是凭空得来的,它决不取决于他收集了多少珍稀藏品,现实生活中,只埋头于收藏的者,虽说收藏甚丰,却也顶多只能是个古玩的收集者,远远称不上一个真正收藏家,对中国文化有新的贡献的收藏家。

收藏之外,谢志峰的艺术基本功来自博览群书。谢志峰读书的兴趣,上限来自少年以及父亲博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来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的熏陶,客家人克勤好学的传统。因家贫失学的谢志峰,小小年纪就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唐诗、宋词等古典名著,并背得滚瓜烂熟。不仅如此,还通读了父亲遗留下来几乎所有的书。他就是在贫困中于纯洁的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到了人生的成熟期,他的读书兴趣已养成了习惯,对读书有比较严格的选择。史书、文物、书画一类的书籍则成为他从事业余收藏的必修课,古典诗词赋,古典散文的常温常新,铸造了他浑厚坚实的古典文学功底。随着年深日久的不断积累,在收获季节到来时,谢志峰无论是艺术修养与艺术追求,都到了一种一般人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读谢志峰的作品,无论是书画,文章,陶塑艺术,都使人感到谢志峰文字的老辣娴熟,运用自如。我曾举例,《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他写的编者序,是用语体文写成的一篇美文。他写的《砚赞》、《赏石篇》已风行台湾和大陆古玩市场,成为收藏爱好者抢手的艺术品。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谢志峰在电视大学和文史夜学院学习时,就和容庚、商承祚、胡根天交上了友谊,随着随之而来的不断频繁交往,这些人都成了与他过从甚密的恩师。严师出高徒,正是由于严师的言传身教,才将谢志峰成就为一位很有知名度的学问家。于此不能忽视其内在因素,有严师的督促,固然很好,更主要还得靠他刻苦自学,博古揽今,在茫茫艺海泛游。他很系统地攻读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书画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史、美学、哲学以及中国文物史。在谢志峰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成了他最大的嗜好,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日不读书,他就觉得心里难受,三日不读书,他就感到失魂落魄心急如焚。偏偏他三十几年如一日干的是政法工作,而这工作,在当今的公务员中可说是最忙碌的,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八小时工作制,星期天,全冲了,不仅如此,就连盛大的节假日,也不得安稳,因为这是政法公安人员最忙碌的时间。由于谢志峰特殊的身份,他很自然地就成了忙中之忙的人物。

于是,谢志峰的读书,便只有牺牲非常珍贵的休息时间。

谢志峰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一女一子,天赐个“好”字。现在儿女都各人自立门户。爱人王秋英,也是梅县人,在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任主管护理师。她是个心地善良,勤敛持家的典型客家妇女,善于操持家务。谢志峰常对朋友说,没有王秋英,我不但成不了收藏家,恐怕什么事都办不成。他还说,客家人的历史,就靠客家妇女一对天足走出来的。

王秋英不但善待爱人,操持家务,而且做得一手好菜。

既出得厅堂,又入得厨房。著名画家赖少其称她是客家饮食的烹调能手。每次雅集,或者说十年雅集,众群贤都在谢志峰家里吃客家餐。唐云老人就这样说过:每次雅集,我们都在志峰家里吃王秋英做的客家“文化餐”。唐云说得对,雅集名士群贤,都不愿到饭店吃饭,情愿在谢志峰家里吃王秋英烹调的客家菜。可以赏到梅县文化之乡饮食文化的品味。

然而,王秋英也有苦恼,她说做家务再累都不怕,最怕的是做好饭后,叫谢志峰吃饭。说谢志峰一钻进书房,就不晓得出来的时候。吃饭时王秋英必须三请、四请。

“吃饭喽!出来吃饭喽!”

“吃饭喽!把书放下吧!”

“志峰,饭不吃一下就凉了,可以待吃完饭再看。”

“……”

左说右喊,只听得谢志峰在书房应话:

“唔!”

“我就来!”

“别喊啦,我读完这一章这一页就出来!”

“……”

王秋英也喊了,谢志峰也应了,可餐桌上就看不到谢志峰。

问志峰在家的“表现”,王秋英总是喟然长叹:“别的倒没有什么,就是一钻进书房就出不来。家务事一点都不会做,我不在家,他就啃面包,就是做好饭,请他出书房也成为苦恼事。”

1998年,基于同是客家人的原因,我约谢志峰谈客家历史文化问题,他说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这下好了,谢志峰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研读了近百万字的文章,划红线,作眉批,记笔记。正式采访前,谢志峰给我打电话:“你迫我读了一个月的书!”而谢嫂子王秋英大姐则诉苦说:“你使了哪些魔法?叫谢志峰大暑天钻进书房达摩面壁。吃饭三请四请都请不出来。”但是,到采访谢志峰的时候,他对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却对答如流,根本不用翻检材料。《客家文化研究纵横谈》,就是谢志峰占领客家文化研究的“制高点”。他一反过去研究客家文化的庸俗之风,第一次提到客家文化应定位于民系文化,对客家文化的“热”与“冷”提出辩证的看法,提出客家文化研究应重视主流文化,对超民族超历史的浅薄浮华之风进行尖锐的批评。谢志峰在嘉应大学举办的“客家籍作家与作品研讨会”上问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丘峰:“什么?客家人写客家生活题材的作品就是客家文学?我不同意。”丘峰也不客气地说:“我准备在报纸上回答你。”谢志峰又对《客家魂》、《客家圣典》的作者谭元享说:“谭先生,中国只能提中华魂、中华圣典。你提客家圣典说小是哗众取宠,说大是个超民族超历史的问题。好文章要靠坚实的内容,不要在书名上大做文章。尤其要防止超民族超历史的提法。”谭元享当即表示:“我准备把《客家圣典》改名为《千秋圣火》。”会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今年4月28日,梅州客家联谊会换届,是日下午,谢志峰在梅州市委礼堂作《客家历史与文化》学术报告,提及有人在研究客家学时不同意客家人是从北方中原搬迁来的。

谢志峰说,这是数典忘祖的表现,和清代有些学者把客改为“獬”,一脉相承。又说,客家学研究一定要抓住主流文化这个纲。老是在那里写李文固,甚至把李文固和明末清初的李士淳扭在一块,溪落李士淳,讴歌李文固。完全是颠倒历史,颠倒黑白。李士淳明朝进士,为皇室的老师,以后在山西做官时,与在山西做官的儿子李楩创办书院讲学,在山西大受群众欢迎。现在,山西人民为纪念李士淳父子的兴学重教的功德,专门建了岭南李公祠,把他们当神供奉,而李文固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贱才、俗才,根本不是什么幽默大师,但我们却写文章、戏剧、电影、电视赞扬李文固。令人心痛而又啼笑皆非。谢志峰痛心疾首提出:这是对历史的嘲弄,今后对歪曲、抹煞客家历史文化的文章,最少在梅州不让它有市场。他提出“焚书不坑儒”的主张。好人写坏文章,允许他改正,不能“坑儒”。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嘉应大学副教授房学嘉跑到台前握着谢志峰的手说:

“非常高兴地听了你一场报告,你讲得很好。”梅州客联专职秘书、作家谢永昌也对谢志峰说:“我是把李文固当幽默大师的人。感谢你坦率提醒。”谢志峰高兴地说:“你的《梅州风情》我拜读了,写得真不错。如果删去《幽默大师李文固》,就应打90分。”台上讲演,台下沟通。表现了谢志峰作为一个学者以人为善,坦荡诚恳的治学态度。心如明镜,通亮透明。无论对谁,他都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一切,都立足于谢志蜂坚实的学问功底,是同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虚心向古人及时人学习,博采众长,以及他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理论分不开的。现在青年人都喜欢追影视明星、歌星、球星,我却十分喜欢那些知识之星、学问之星。谢志峰就是我喜欢的学问之星。他确实是个多才多艺的学问家。

一、意气倜傥赋诗篇——品评谢志峰的古体诗

谢志峰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鉴赏家,著作等身的学者,这已为人们所熟悉。但谢志峰是一位诗人,却鲜为人知了。其实,诗词是谢志峰在收藏之外的艺术领域的一大追求,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是广州诗社的老社员,古体诗创作了300多首。朋友们读了他的诗都感到是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诗人。很有客家清代才子、诗人宋湘、黄遵宪的遗风。凡读过他的诗的朋友,都主张他出一本诗集。

我亦曾多次劝说出诗集之事,但均被他拒绝了。他说,古体诗要有很深厚的古文基础,现青年一代,对古文可以说是十分陌生,根本没有半点兴趣了,同时,古体诗要反映时代精神难度很大。他认为:“五四”时,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现在我们不能复古,不要再提倡古体诗。作为老一辈,偶尔写一两首,抒发胸臆,自我陶醉,立身言志,当然也无可非议。因此,他的古体诗,总是密不示人。几年来,散见于各种报刊的也不超过30首。其实,谢志峰的古体诗艺术品味是很高的,这和他在12岁时失学在家熟背唐诗三百首也有一定的关系。我认为,谢志峰的古体诗,应是他收藏之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以四言、五言、七言居多,直抒胸臆,纯真情怀,给人感到如春风、醇酒,耐人品味。

在这里,我仅选几首诗与读者共赏。

1978年,打倒“******”以后,严冬已过去,霜雪始化时,文学大师茅盾先生在胡根天老人的陪同下,到节香楼观赏了谢志峰所藏的历代梅花书画作品,茅公对经过十年浩劫仍能保留那么多文物深感庆幸和高兴,对谢志峰崇尚梅花的精神亦十分赞赏,即兴题了15个字:“梅花为花之君子也,志峰君为梅花也”。茅公对晚辈的鼓励,使谢志峰十分感动,当即敬奉和一首咏梅诗:

冰肌玉骨映清晖,风饕雪虐不低眉;来日叶落花飞去,化作沃土育芳菲。

这是谢志峰梅花精神的自我写照,豪迈情真,涌自肺腑,正气凛然,表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的彻底奉献精神。作品和人品都是那么高洁。

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艺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特别是拨乱反正,使广大知识分子从“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就在这个时候,谢志峰心潮澎湃,回顾昔日的历程,展望未来,充满着激情,写下了书怀一绝:

从戎掷笔入南关,壮志未酬匹马还;重步文坛回我首,丹心一片敢投闲。

谢志峰收藏之外的艺术成就,全靠“丹心一片敢投闲”。说明他对二十世纪的科学之父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人的差异就在业余时间”的理解和信奉是始终如一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仍有意重步文坛以诗铭志的一大特色。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天时地利,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物阜民丰。1989年春节,谢志峰又写了一首咏春七律:

群芳窗外竞相开,更有兰花香注来;万紫千红君不醉,愿为华厦拓春台。

诗中出现的旋律和意境,生动描绘并热情讴歌中华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的壮丽风光。但诗人并不陶醉在万紫千红之中,而是要为华厦的发展添砖加瓦,像这样的诗,纵横烂漫,感时抚事,里面有一颗滚烫而率真的心,这正是共和国一代知识分子典型谢志峰的宝贵品质和爱国爱民的诗人本色。

1997年,谢志峰已年至花甲,要退出现职,他写了六十书怀一绝:

春秋几度路崎岖,老骥仍思疾奋蹄:

携取清风随棹去,忘怀得失自宽余。

诗人回顾了他的漫漫人生路,历尽沦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身虽老而丹心不易,素志弥坚,写得深沉而叩人心扉。从中亦可看到诗人的博大容人的襟怀。不是说“诗言志”么?谢志峰的诗就寄托着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感情色彩更浓,艺术品位更高,浩气弥满。

谢志峰除言志诗、哲理诗外,还有题画诗。众所周知,中国画是一门诗、书、画、印相互融合又相互衬托的全面造型艺术。谢志峰以文人画见长,特别喜欢在画幅中题诗,使诗情画意彼此融合,相影生辉,达到和谐统一,给人以更强烈的艺术感受力和美的理解和享受。如他与著名画家唐云合作的“明月丹桂图”之诗句:

平生心事许谁知,明月邀来问吾师;摘得桂花酿美酒,羊城醉倒画中痴。

此诗,形像地体现了画面。谢志峰画一轮明月,唐云先生补了一枝丹桂,情浓于酒。传达出了画的不尽意境。一幅画,浓缩了他们师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又如,谢志峰与著名画家赖少其合作的“东坡玩砚图”,题画诗为:

东坡爱砚苦耕耘,歙涧澄泥端紫云;溉之研磨功德水,诗魂书范古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