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的荒诞
25453300000016

第16章 读者是怎样变小的

XX:

你好!明天的会我本来当然要去的,你也知道我对〈绿叶〉的“红心”。但真不巧,刚才有人要我参加明天上午九点召开的“把厦门建成******”的会议(半月前我刚参加了“把大连建成北方香港”的会议),对方的邀请使我不好不去。当然我自己也喜欢参加这种会,因为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在率先改革的经济界。经济改革蕴育着突破性的发展,文学只能望洋(经济改革的海洋)兴叹。参加这种会,我总是竖起我所有的耳朵来吸收的。

评选作品看了,看得不算细,因为我这些天在赶我的一本随笔集(大体赶完)。能拆成随笔写的就不写成报告文学,因为报告文学这个品种的假冒产品过多,消费者(读者)看到后,顶多是弃之一边也不能上诉。这次“绿叶杯”的作品,也是杂文比报告文学强。有一篇文章讲到中国美术馆那儿有一大牌子监测噪声分贝,我想如果有一种高科技显示牌能监测并显示人文环境的噪音分贝就好了。

报告文学部分,看得出作者们写得很认真。当然,杂文作者也很认真。所以我觉得还是评得宽松一点好,不一定像金鸡奖那样空缺。就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类“报告文学”实际上不是文学而是论文。定下一个伟大的题目,然后写“公元1990年”,叫人看后先得想想这到底是哪一年?原来就是1990年!用写科学论文的覆盖面和纵深度来写报告文学,这种勇气可嘉。但终究不是文学。报告文学可以只写事不写人,可也得是文学的,有文学魅力的。否则,叫文学读者很难读得下去。

报告文学题目往往过大,动辄“历史”、“世纪”的,在这样辽阔广大的题目面前,读者立刻觉得自己变小了,小得不敢问津这样的大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