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枯荣家园梦
25455500000069

第69章

索南达杰的牺牲并没有能够激发盗猎者的天良,1996年5月9日治多县西部工委的简报上披露说:4月23日破获一团伙缴获藏羚羊皮118张,野牦牛尾巴1条;4月26日又抓获14名盗猎者……长江漂流队中回访长江源的朋友告诉笔者,10年前,他们见过上百只一群飞奔的藏羚羊,现在已经找不见了,亲爱的朋友,长江源区野生动物的困境便是整个源区生态环境的破碎,中国人难道真的连自己的源头都不要了吗?

也许我应该记下陈秀莲老人的故事,因为它要显得多少轻松一点,并且能使我们感觉到大自然中的神圣其实并不遥远。

秦岭南麓的陕西汉中地区城固县铁路乡,巴山浅山区,山林茂密,池塘清澈,汉江从山脚下缓缓流过。1969年3月16日,猎户袁德山的小女儿呱呱坠地。后来二对金色羽毛的鹭鸟也飞落在院子里,鹭鸟被当地老百姓视为不祥之鸟,其实也就是因为鹭鸟倚牛而生,百姓认为它好吃懒做而已。袁德山拿起猎枪要打这二对鹭鸟时,他的母亲陈秀莲不让打:“鸟有灵性,也是一条命,打不得。”袁德山放下枪,二对鹭鸟便在袁家门前的树上开始筑巢,当年还增加了几只雏鸟。陈秀莲喂鸡食,鹭鸟试探着落到地上与鸡共享,陈秀莲便笑嘻嘻地看着。秋天,鹭鸟飞回南方去了,但老人说它们会回来的。第二年清明前夕,竟有20多对鹭鸟在袁德山家四周的树木上筑巢而居,鸣唱之声不绝,陈秀莲总是笑咪咪地看着它们飞来飞去。

鹭鸟出现的第三个秋天。

陈秀莲老人知道,当山上的树叶飘零,河边的芦苇塘开始变得金黄,鸟儿南行的时刻就要到了。小鹭鸟正在空棚中练习飞行,不知道去南方的路有多远?陈秀莲倚门送行,挥挥手,这个一字不识的老人说,秋天的天空是鸟的世界。不光是陈秀莲,一家人都有点思念这些小精灵了,二岭沟的山山岭岭,袁德山承包的30亩山林,一个冬天都在庄严肃穆地回想。

鹭鸟按时归来了,还带来了白鹭、夜鹭、池鹭,30亩山林全是鸟窝,这里是鸟的世界,毗邻着人的世界。5月,鹭鸟和袁家都是繁忙的,这是鸟的繁殖季节,雌鹭每窝产卵3?5个。出壳的雏鸟十分顽皮,总是趁成鸟出去觅食的机会在窝里闹翻天,而山林中的蛇,野猫正等着它们从树上掉下来。袁德山一家七口人便开始上山护鸟,陈秀莲老人负责家门口的一片树林,另外6人分成两班轮换上山。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掉在地上的雏鸟小心翼翼地送回窝里。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袁德山承包的30亩山林实际上是替鹭鸟承包了一个鸟的家园,成材的树也不能砍,砍了树鹭鸟到哪里去筑巢呢?1987年,鹭鸟筑巢四千余个;1988年为六千多;1990年,鸟巢超过一万。每到夏天万鸟翩翩起舞,翅膀遮天蔽日,歌声此起彼落。这就是袁德山一家和邻近乡里所得到的最美的收获。

这是陕西的奇迹,也是中国的奇迹。

这是用爱心创造的奇迹。

有一天,陈秀莲老人坐在床边上休息,突然听见鹭鸟惊叫,70多岁的老人连忙上山查看,两个年轻人正背着挎包掏蛋。老人还是那几句话,这是一条条小命,就像你爹你妈生养你不容易一样,年轻人认错了。老人冒着小雨,再把鹭鸟蛋一个个放回巢里,二岭沟就这样成了万鸟沟了。

30亩山林变得神圣了,你可以说因为陈秀莲老人及她的儿孙们,你也可以说因为有了鹭鸟。四乡八里的人经过这片林子都会把脚步放轻,唯恐惊扰了鹭鸟们,在打猎的人眼里这片林子是禁地,他们已经都懂得了一个道理,并从爱护鹭鸟开始这样做了一地球是人类和野生动物共有的家园。

但,慈眉善目的陈秀莲老人不会说,她照样地喂鸡的时候多洒一把谷子,它知道有的刚会飞的小鸟还没有吃饱,她端着一碗鸟食在手里,鹭鸟们便一个一个地飞到她身边……

1990年9月26日,日本著名鸟类专家尾崎清明来到二岭沟考察,在袁德山的30亩山林前,他连声感叹:奇迹!奇迹!他说他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鹭鸟群。

笔者走南走北浪迹天涯,从未见过的却是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如此的和谐,以及由这和谐生出的真、善、美。

20多年了,袁德山一家没有在这30亩山林中砍过一捆柴。

他们得到了什么?

鹭鸟们又要走了,从袁德山家门前的天空中,那么多的翅膀啊!陈秀莲老人倚门而望,鹭鸟鸣叫着:

奶奶,再见!鹭鸟还会回来。

可是近一百岁的陈秀莲老人却在1992年农历10月22日,安祥地告别人间。

一种真正无法解释的奇迹令袁德山一家和乡亲们惊喜莫名一应该在半个月前南飞越冬的鹭鸟却推迟了行期期―当陈透莲老人辞世,一万多只鹭鸟绕着袁德山的宅院低飞哀鸣,一圈又一圈一声又一声。然后一群群地俯冲,落在屋顶上、院子里,一些成年的鹭鸟更是踱到陈秀莲老人的灵床前,伤心地眨着眼睛,作最后告别。

次曰清晨,鹭鸟们离开袁宅振羽哀鸣南飞而去……

这一对斑头雁,已经是第五个年头造访北京紫竹院公园了。它们千里迢迢从南方飞来,一定是看中了这里的翠竹葱郁并且依湖傍水。斑头雁来的四个春天里,每一次都产卵,怛每一次都被人偷走。这是第五个年头了,斑头雁依旧飞来,但它们选择了北湖中央的一个孤岛,所谓孤岛也就是露出水面的3米左右的小土丘,土丘上长着几根竹子。雁窝是简单的,一些树枝与干草铺筑而成。它们显然一点也没有把握在产卵之后,会不会再次被劫掠一空。

种屠杀祜荣家园梦.别迟到的爱终于来到了斑头雁身边。

北京林业大学的莘莘学子组成了200人的守护大雁志愿者队伍,分成班组,昼夜看守,头顶星月,不辞艰苦,成为北京人1997年春天里到处传诵的一个话题。

大学生们说不苦,难得看见大雁孵卵,并且不时地翻卵,人生难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守望啊!雌雁育雏,雄雁巡游。

两只小雁出壳了,那是大学生们亲眼看见的,在雌雁的毛茸茸的翅膀的护卫下,然后便跟着“父母”下水了。

风餐露宿的大学生们笑了。

这是一次爱的展示、爱的胜利。

但,当我们再作一番细想时,便能体察到这爱的沉重,爱的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没有人去偷大雁的蛋,大雁本不希望有那么多人为它们看护,我们也不清楚在如此众多的目光之下―当然这是善意的目光一大雁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这样的看护是伟大的!《聊斋志异》的《禽侠》篇写道:

一对鹳鸟每年在一个寺庙的鸱尾处筑巢产卵,每每鹳雏出壳便被一条大蛇吞食,如是者三年。第四年,这一对鹳在寺中依旧筑巢待孵出雏鹳后离去,三日始还。蛇重施故伎伺机劫掠,两只鹳哀鸣不绝飞走了,俄顷,天地失色,风声大作,有大鸟从云天里疾飞而下以爪击蛇,雏鹳得救。这只大鸟乃禽中之侠,为双鹳三日秦庭之哭感动,而为鹳除害的。

我们自然不必去推断蒲松龄的环境意识如何,明确无误的只是今日野生动物在灭绝的困境之下,秦庭之哭已远非三日了。

人不去看护它们,谁还能搭救它们?

人搭救野生动物,也就是搭救自己。

看护的人多起来了,守望才能成为真正的守望。

守望,是贴近的心。

守望,是遥远的目光。

守望者不以守望为守望,在大地完整性的所有环节上,生命从各自的位置上唱感恩的歌,这一天,我们获救。

1997年3月—5月于北京一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