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棠棣之殇:曹植传
25457600000014

第14章 太子位,为何悬而不决(6)

王粲随曹丕登上望江楼,斟满酒,举杯向曹操及列位文士畅怀道贺:仲宣貌丑不才,避居荆城十余载,但所览世事纷乱,心中自有分辨。当初袁绍雄霸河北,倚兵多势众,抢夺天下,可他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故贤达奇士离他而去。刘表凭藉荆楚,坐观时变,偏安一隅,避乱荆州之士多为海内俊杰,他却不知任用,故困危之时而无辅助之人。正可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曹丞相平定冀州之日,即整饬兵甲卒乘,收罗豪杰而用之,率精锐北征乌桓,后又挥师南下,及至平定江、汉,引拔贤俊而封与列位,使海内归心,望风而至,愿受丞相所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这正如禹、汤、文、武之伟举也!

曹操闻之,捧腹大悦。在他看来,御人之道,十分堪用。这是借王粲之利嘴代他作大战前的动员,一如擂鼓号鸣,激励万马千军,那东吴小儿尽在指掌之中!

他陶醉了。端起海碗,循江东视,目光如炬,那眼神浸映着落日沉没飞霞的决绝!他仰空一饮而尽,酒浆泱泱似一江潮水浩荡东去,继而一脉苍凉浑厚的吟唱又起,一如宇宙混蒙初化,轰鸣之声回响天际……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曹操率水陆两军号称八十万兵力[23]沿江东下,企图一举灭掉孙权和刘备。曹军船队从江陵出发,声势浩大,旌旗蔽空,千帆竞发,煞是壮观。曹丕、曹植携建安诸子随军同行,各自酝酿瑰美诗句,展示才智,就等战事告捷,齐声讴歌。

因为是首次大规模水上作战,出征前,曹操特颁布《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橹棹,战士各持兵器就船,各当其所。幢幡旗鼓,各随将所载船。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后不得易处。违令者斩。

可谓部署周密,军纪严酷,志在必得。可望天下一统,在此一役。曹操甚至很自得地以为,此战若能像破荆州一样,取得“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岂不是更好吗!若是这般如愿以偿,他迟迟未决的由谁继位的问题也就尘埃落定了,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魏国的周文王了。想到此,他确是心潮乐淘淘地有几分陶醉了。

而与此同时,孙权以周瑜为左都督(正指挥),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率领精兵三万溯江西上,与领兵在夏口的刘备(包括刘琦)会师,共五万余兵力,统归周瑜指挥。

曹军行至长江南岸的赤壁[24]与孙、刘联军相遇。刚一交战,曹军先头部队就被联军打败,曹操遂将部队撤至北岸的乌林[25],与主力会合。双方隔江对峙,准备再战。

战局的发展,正像诸葛亮、周瑜先前所分析判断的那样,曹军长途奔波,已很疲劳,加上水土不服,连续发生了疾病。同时,曹军多数不习水性,不惯于乘船作战,受不了大江风浪颠簸,晕船呕吐,精神不振,也就丧失了战斗力,必败无疑。

曹操见此情况,遂下令将战船结连一起,以减轻船身的摇晃。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士兵在船上就像在陆地上一样,精神好多了。

然而,锁连战船这个致命的弱点,被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了。他向周瑜建议:敌众我寡,若长期相持对我方很不利。曹军把战船首尾相接,我看可以用火攻打败他们。周瑜认为此策极好,即纳实行。为接近曹营,周瑜、黄盖同鲁肃等人商议,由黄盖诈降,以便趁机破敌。故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说,即出于此。

黄盖先给曹操写了一封降书,派人送到江北曹营。降书中说:黄盖受孙氏厚恩,长期担任将帅,主人待我不薄。然观天下之事,要看大势所趋。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抵挡曹公百万大军,众寡不敌的形势,是海内人皆看得明白的。东吴将士官吏,不论见识高低,皆知道无法抵挡曹公大军,只有周瑜、鲁肃褊狭浅薄,不明大势。现在我黄盖归顺曹公,是从实际考虑的。周瑜统领的军队,很容易被摧垮,到两军交锋之时,我愿率先打头阵,定根据事态变化,效命立功。

曹操看过黄盖的降书后,觉得合乎情理,当时得到江东群臣主降的情报确实如此。以张昭为首的诸多谋臣力劝孙权归降曹操。为慎重起见,曹操又特意召见送降书的使者,了解虚实。经仔细审问之后,也未发现破绽,便信以为真。曹操高兴地对送降书的使者说:“黄盖所言若真是事实,并照着去做,我一定赏给他爵禄,而且要超过前后所有前来投顺的将臣。”并与使者约定好了接受黄盖投降的具体事宜。

一天夜里,黄盖借着正刮起的东南风,率领十只大船,装满浸着油液的干柴枯草,外面用布幕裹好,插上约定的旗号,又在每艘大船的后边拴上机动灵活、便于攻战的小艇——走舸,向北岸曹营水寨急驰而去。

曹军见状,以为是黄盖来投降,毫无防备,人人伸长脖子观望,还呼喊道:“看啊,看啊,黄盖老将军来投降了!”黄盖的船只靠近水寨,突然,这些船只同时纵火,冲向曹军战船。曹军发现受骗,躲避已来不及。

这时东南风刮得正紧,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顷刻间,曹军的战船大都燃烧起来。曹军水寨顿时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接着熊熊烈火又烧到曹军岸上的营寨,一时间火光冲天,连长江南岸的赤壁都被照得火红一片……

这个突然袭击,使本来就缺乏战斗力的曹军,为之大乱。紧接着,周瑜、刘备率领水军冲杀过来,曹军皆无抵抗之力,死伤惨重。在弥漫的烟火之中,曹操率领残兵败将,匆忙从陆路经华容道[26]向江陵方向逃去。

赤壁之战,终以曹操空前规模的惨败而告结束。据《魏书》所载:“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有十万余。”按当时周瑜估计曹军二十余万人的数字来看,仍然超出孙、刘联军五万兵力的若干倍,曹操占有绝对优势。更重要的一点还有,曹操刚刚势如破竹拿下荆州,战胜了刘备,一时四方震动,在气势上、心理上也占有绝对优势。所以以张昭为首的一批人为其所慑,主张降曹。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即认为:张昭劝孙权降曹颇识时务,是想抓住这个机会,让匡扶汉室的曹操实现天下的统一,这样做虽无功于孙氏,却有功于国家,然实未见其必然。也就是说,曹操虽然占有这么多优势,但还是被打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在慌忙逃跑之中,想到这次惨败,不禁怀念起屡建奇策的贴身谋士郭嘉来,很沮丧地感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然后又悲痛地喊道:“悲哀啊奉孝!痛心啊奉孝!可惜啊奉孝!”曹操如此缅怀郭嘉,实际上隐含了对部下事前未谏、盲从、失职的批评。他后来一连下三道《求贤令》,旨在寻求像郭嘉那样的贤臣良将。郭嘉是在随曹操远征乌桓的途中因病而逝,时年三十八岁。曹操评价郭嘉“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称赞郭嘉是“良臣”“奇佐”。曹操和郭嘉君臣共事十一载,一直是互相欣赏、互相勉励,始终能做到真心相待,诚心交流。如前章已讲到,郭嘉最早曾慕名北投袁绍,共事一段时间后认定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成大事,遂即离去。后经荀彧引荐见到曹操,二人一见如故,郭嘉称曹操“真吾主也”,曹操称郭嘉“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想征讨袁绍,自感实力悬殊,郭嘉从双方主帅的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作了分析,得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的结论,他援引楚汉争战、刘邦反弱为强的例子,激励曹操征战的信心。官渡之战大捷证实了郭嘉的预见,也印证了郭嘉对曹操的了解之深。曹操也深知“天下人相知者少”,“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两人常“行同骑乘,坐同幄席”,坦诚交流,无所忌讳,在长期的互相欣赏中建立了彼此间的高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