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棠棣之殇:曹植传
25457600000028

第28章 棠棣之华(3)

从颓废的宫殿到荒芜的陵墓,曹植领悟到这些帝王由盛到衰的自然周期,思忖着生与死的终极意义:那些明主贤臣和暴君昏官,他们的忠奸善恶、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近而,他想到了父亲,也想到了自己,一个暮年老者,如此东征西讨、南北转战,为何壮心不已?是为了现世的功业?抑或是为了千载的名声?功业建树能使生命延至不朽吗?唯有信念使然,方显生命之大义!当年为秦穆公殉葬的三良,让他油然产生莫大的敬意,如果不是执着和一种信念,他岂能做到视死如归:“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功勋、声名乃至肉体或许能获得一时的荣耀,但都不会长久,真正不朽的只有精神。故而曹植在《赠丁仪王粲》《三良诗》《述行赋》等篇章中,不仅记下从征的所见所闻,而且抒写他的真挚所感:“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建安十九年(214)初,曹操徙封曹植为临淄侯,这次徙封的曹家子弟唯曹植一人。汉制郡国并行,分二十等爵,一郡统有数县,若遇封侯情事,则县改称为国,即郡下有国。汉朝列侯因租邑大小,爵秩有县侯、乡侯及亭侯之别。而临淄侯在二十等爵中属于高等列侯,这也就是说,曹植由乡一级的平原侯晋升为县一级的侯爵。

曹操的这一举动,引起众人私下猜测:此次封侯,独植一人,可见主公对子建宠爱升温,极有可能是主公将开始考虑竞逐太子候选人的信号。

这让曹丕感到郁闷不安:你子建不就随父王西征一遭,有何建树?而我镇守邺城可也没有睡大觉啊,即使睡觉还睁一只眼呢。平叛河间田银、苏伯骚乱更是功不可没,有功者也都得到封赏。但父王为何只徒封子建一人呢?难道父王真要打破“立嗣以长”的礼规吗?

曹丕卧榻转侧而不能寐。郭氏揣透他的心思,安慰他说,夫君不必为此多虑,子建再又封侯,只不过是高一等的侯爵罢了。听说子建西征确有尚佳表现,抱病从征,危急时刻与校尉丁斐跳激流护救父王,且又献智策扬军威震慑马超。父王已为十多位立功臣将封为列侯,对子建徙封当在情理之中。再说,夫君已是五官将兼副丞相,已高于侯爵之上,父王还如何为你加封呢?

曹丕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郭氏又说道,立嗣之事,父王确有难断之隐,是因为夫君与植弟都令他喜爱,虽各有优长,但需慎重考量。若循礼规,必立你为嗣,而子建才智又令父王宠爱,这该怎么办呢?父王难下定断,心结就在于此。

曹丕不得不佩服郭氏入木三分的分析。他问以后该如何行事为好,郭氏说,要像父王册封魏公那样,“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你不仅要对父王毕恭毕敬,还要对母亲好,对子建好,更要取悦于众臣文士,对他们热情相待,投其所好,以笼络人心,为你多尽美言。再说,以子建性情及其言举来看,他尚未有与你争嗣的念想。

曹丕经郭氏这么一说,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心里也豁然开朗。他叹服道:你真是我的谋士夫人矣!郭氏说:我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还称不起夫人哪!曹丕只是冲她笑,心里说,等着吧,等我取得太子之位,还何愁你夫人之位吗?

与甄氏相似的是,郭氏虽为妾身,也身兼妻与长姐双职,比甄氏小两岁,比曹丕大三岁。这个少女岁月非常不幸的女子,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她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是作为礼品被主人送给曹丕的。虽然只是个婢女艺伎出身的姬妾,她当然知道,单靠自己的美色是征服不了这个曹家贵公子的,而吸引曹丕的是她的聪慧与智谋。《魏志·皇后传》曰:“后(即郭氏)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在曹丕争太子位的过程中,郭氏屡出奇谋,所以史书中将曹丕登位加上了一句“后有谋”。毕竟,皇位争夺中有太多不能对外人言的谋计,所以仅一句“后有谋”就代表了许多。可见郭氏在政治上的才智真是了得。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氏应记大功。《三国志》中没有注明郭氏真名,只是以其父为她取字为“女王”。今查得《二十五史》中说她的闺名叫郭嬛,又据近代史学家新考证其真名应叫郭照。

曹植徙封临淄侯之后,曹操对他的属官也作了调整,徐干由五官将文学转为临淄侯文学,刘桢由平原侯庶子转为五官将文学。并且把博学有才干的邯郸淳任曹植文学官属。

邯郸淳(约132—221),又名竺,字子叔,颍川郡[42]人,以博学多艺、善写文章且精于“苍、雅、虫、篆”书法闻名遐迩,汉魏书法风韵皆学自邯郸淳。曹操收复荆州后“素闻其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邯郸淳归附曹操来到邺城,曹丕、曹植皆慕其名,都想与之结交。曹丕当上五官将后博延英儒名士,时向曹操请求让邯郸淳任他的文学官属。曹植也曾私下拜会邯郸淳求教。曹操思量再三,最后还是让邯郸淳任临淄侯文学。是年邯郸淳大约八十高寿,曹植二十有三。

曹植一见这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大为欢喜,忙请他登堂入座,而先不急与之交谈,让仆人端茶点伺奉。天气炎热,曹植去里间洗个凉水澡,又将头发束起,不戴冠,对着铜镜敷粉,裸露上身,作上古装束,舞动四肢扭跳着出来,给邯郸淳和其他在座宾客表演胡舞《五椎锻》,这是西征马超时学来的。舞罢,他又表演掷弹丸、击剑等技艺,接着又捧着俳优小说高声朗诵数千言。

然后,他回里间换上衣帽,整饰仪表容颜,走出来与邯郸淳迎面而坐,与之评说天地开辟之初,品万物种类之别,纵论三皇之首伏羲功德及历代圣贤名臣烈士之优劣,然后又议论古今诗文赋诔及安邦治国之政,用武行兵倚伏之道。曹植本人也工书法,又与邯郸淳阔谈书法篆刻之妙。

二人侃侃而谈,心会神交,好不投缘。午饭时辰已到,曹植便命厨宰端上酒菜,宴请邯郸淳及诸宾。酒炙交至,曹植谈兴更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始自终,包括邯郸淳在内的来宾皆只能观赏倾听,没有谁能在各种技艺和学识上与之抗衡。直到晚上,宾客才离开侯王府,邯郸淳连声慨叹曹植是个“天人”。

不日,邯郸淳似闲云野鹤般前来造访临淄侯。不知是他受曹操之意对曹植作进一步考察,还是出自于内心颇看好这个后生,欣然与之神交传道。一见曹植开口即问:主公手下有五子良将和五大谋臣,不知临淄侯对他们各有怎样的评价?

曹植也不讳言,逐一点论,令邯郸淳颇为叹服。

他先说父亲身边的五大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一说张辽,字文远,乃曹公麾下五大将之首,智勇双全。张将军曾从属董卓、吕布,后慕名归顺曹公。随公南征北讨,屡立殊功。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赤壁败退后与诸将守合肥,即以七千之众破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其指挥才能在此役发挥得淋漓尽致,威震逍遥津。张辽不幸被吴将丁奉射伤后,马革裹尸而还,谥号刚侯。

二说乐进,字文谦,虽容貌短小,却以胆识英烈而随从曹公。本是帐下文官,但尚武精功转为武将,赤壁之战后,他与张辽、李典共守合肥,抵御东吴,立下赫赫战功[43]。

三说于禁,字文则,此将擅长练兵布阵,于乱能整,破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不念私情斩旧交昌豨。曹公赞他可与古代名将堪比[44]。

四说张郃,字隽艾,起初在袁绍麾下,乃一员悍将,官渡之战时,与高览一起投奔曹公,屡建奇功。连诸葛亮也承认他勇猛过人,是蜀国大患[45]。

五说徐晃,字公明,原跟随杨奉护献帝东行,后投曹公四处征战,于延津率兵击杀文丑,于官渡率兵截烧粮草,平马超时抢先渡河伏击关西联军,樊城之战率援军奔袭击败关羽,连曹公也为他的果敢勇猛而惊叹。徐晃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曹植简评诸名将后说,父王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父王上表献帝,称赞五将军武力强大,计谋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洁;每次征战,身先士卒,勇猛顽强,阵前亲擂战鼓,无坚不摧;他们无论单独领兵征讨,还是统率全军,抚慰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临敌制决,断无遗失,论功记职,宜给予显要荣宠。论及五子将优长,曹植直率地说,于禁最号毅重,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智谋战略,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接着,曹植神情显出几分凝重,声音也显得低沉,一一评说五大谋臣: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荀彧世称“王佐之才”,乃曹操帐下首席谋臣,被曹公赞誉为“吾之子房”,可谓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帐下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着眼,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环节,对曹操劝谏。正因其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他不仅能提出高屋建瓴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治政方针,还能日理万机,举荐贤能,可谓体大思精,样样皆通。故此善于用人的曹操挥师征战时往往让他做后方总管,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荀彧自杀了!为何自杀?是由曹操当魏公引起。建安十七年(212)十月,董昭秉承曹操旨意,提出曹操功勋卓著,应晋爵国公、加九锡的动议,向列侯文武征求意见。荀彧认为这是曹操取代汉室的一个重要步骤,便对董昭直言说:“曹丞相原来起兵的目的,是辅佐朝廷,安宁国家,怀着忠贞的诚意,谨守退让的实心。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这样做。”曹操对荀彧这个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便借南击孙权的机会,表请荀彧到前线慰劳,把他调出朝廷,留在军中。荀彧深感触犯了曹操,称病下住寿春。一日,曹操派人给他送来一个空食盒,荀彧打开一看即明白是什么意思,便服毒自杀了,时年五十岁。荀彧辅佐曹操,是想依靠曹操剪灭群雄,兴盛汉室,曹操“篡汉”迹象日益明显,这便引起荀彧的不满和反对,最终死于曹操之手。惊闻荀彧死讯,满朝文武为之痛惜,曹植甚是悲痛,哭泣着问父亲:“荀令君为何自杀?”曹操老泪纵横,沉吟道:“荀文若真儒也!”言外之意是说,儒家的伦理道德害死了荀彧。汉朝的皇帝只能姓刘,不能姓曹。正是这种封建正统痼念作祟使其不幸殉躯,荀彧的“愚忠”害死了他自己。

呵,荀攸,那可是战术大师。十三岁时就能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后,他就曾主谋刺杀董贼,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霸主之业。在那时,荀攸就已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应该说荀攸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创始者,虽被董卓下狱,但他却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然而他大命不死,反而董卓被刺杀。荀攸的睿智与魅力,被曹操尤为赞叹: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哈哈,贾诩,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经权达变,长于应对。此公善于细致入微地体察对方的身份、处境、性格乃至兴趣,采取适当说服或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地顺着自己的话去做。之所以说他老奸巨猾,是他最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和争斗的要害,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强加于人或拘于自己的成规。也正是这种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地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贾诩处事似乎永远是被动的、低调的、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绝对聪明的、以最佳的应对方案做到算无遗策,滴水不漏。

再说程昱,本名程立,少时常梦中于泰山捧日,曹操乃为其更名程昱,东郡东阿人也。容貌长八尺三寸,美须髯,乃三国共睹唯长身之奇士也。当年袁曹对峙,袁绍率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为振威将军驻守-城,手下只有七百士兵,曹操准备给他增兵两千,程昱拒之,说袁绍虽拥有十万精兵,自以为所向无敌,看到我兵少,一定不会把我放在眼里,因此不会来攻城,如果给我增兵,必引起袁绍注意,肯定会前来进攻,到时-城非但守不住,也减少了主帅的兵力,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听说程昱守城的兵少得可怜,果然没有前去进攻,想腾出手来再攻-城岂不是小菜一碟。曹操赞赏程昱说:“仲德(程昱字)之胆,真是超过了战国时秦武王的勇将孟贲和夏育啊!”然程昱生性刚戾,与人多忤,甚至有人诬告他谋反,而曹操却对其赐待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