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梦归田园:孟浩然传
25458100000028

第28章 冀求仕进赴长安(1)

孟浩然的京洛、吴越之行,虽然仕途无果,并且还花去了家里数千两的银子,但是,母亲孟夫人在得知浩然打算参加来年的进士科举时,不仅没有埋怨,反倒高兴。因为让浩然参加进士科举,一直都是孟老爷生前的愿望,当然也是她的愿望,他们一直认为,就凭孟浩然的学识,只要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就肯定能够进士及第。

有了母亲和家人的支持,孟浩然决定前往襄州州府,前去拜会襄州长史卢僎,除了向他讲述这次自洛之越、云游湖湘的经历之外,还要向他开诚布公地陈述自己希望参加科举考试、冀求仕进的打算。

卢僎见到自吴越归来的孟浩然,知道了他的想法,十分高兴地在州府对浩然盛情相待,不仅请襄州司户裴朏入宴作陪,而且还亲自带着孟浩然,来到州府东斋襄州刺史独孤册的书房,向独孤册引荐他。

州府东斋掩映在一片葱郁的苍松翠柏中,虽然没有州府大堂的金碧辉煌和庄严气派,却是园林亭阁,环境清幽怡人。州府东斋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襄州刺史的起居、议事之地,襄州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些宽敞明亮的楼阁之内尘埃落定。

进入九月的州府东斋,园内虽然已是草枯荷败、花凋柳残,但在襄州刺史独孤册的书斋前,依然还是竹青柏翠,与四周的曲廊水榭相映成趣,在这暮秋时节,倒也别具洞天。

独孤册见卢僎带着孟浩然前来,非常高兴。他在来襄阳之前,就已经听说过孟浩然的名字,来襄阳赴任之后,就一直欲求一见。

独孤册,字伯谋,河南人,自户部郎中任上迁升襄州刺史。

独孤册贵为襄州刺史,却与孟浩然一见如故,二人悉心长谈,言无不尽。

独孤册初到襄阳时,正赶上了襄阳秋旱,严重的旱情对襄州各地的秋播冬种将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于是,独孤册前往襄州各地巡视,就在巡视途中,秋雨滂沱,旱情得到及时缓解。独孤册向孟浩然陈述此事。

谈到尽兴处,独孤册和孟浩然一起来到书房外面,二人偕行于竹树掩映的秋池之旁,时值雨过初晴,夕阳西下,一镰秋月斜挂天陲,面对此情此景,孟浩然情不自禁,赋诗一首:

同独孤使君东斋作

郎官旧华省,天子命分忧。

襄土岁频旱,随车雨再流。

云阴自南楚,河润及东周。

廨宇宜新霁,田家贺有秋。

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浮。

寄谢东阳守,何如八咏楼?

听说孟浩然回到了襄阳,王迥、丁凤、辛谔、吴悦、朱去非各自前来看望。孟浩然与家乡故知相聚,自是高兴不已。

十几年来,辛谔一直住在襄阳城西的西山,除了每日悉心苦读之外,还在创作《叙训》长卷,准备敬献朝廷。孟浩然、王迥诸友人知道此事,都在为他高兴。

孟浩然初回襄阳,每日接待友人,拜访贤达,随着一段时间过去,日子开始慢慢平静下来,于是,他整日习学诗书,一切都在为来年的科举考试做准备。

连续多日的闭门苦读,让浩然深感倦怠。他想,秋高气爽时节,登高望远,自当别有一番意境。

这天过午之后,孟浩然独自一人牵上家里的一头毛驴,沿着山路向离家不是太远的望楚山而上,时值暮秋,天高云淡,日暖风清,孟浩然踽踽独行在山路之上,看见满山的栎树落叶飘零,放眼远望,野旷林疏,却是别有一番意境。

孟浩然且走且行,来到望楚山时,全身已是大汗淋漓,站在山巅之上,被秋日凉风一吹,顿觉神清气爽,好不惬意。不过,当他举目南望,只见南面与望楚山岭脊相连的山峰巍巍耸立,直插云天,那里才是襄阳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峰。

孟浩然骑着毛驴,沿着与望楚山之间相连的山岭,踏着落叶小径,朝南面的最高顶登临而上,但见山峰削若壁立,越往上走,则山林越见稀疏,沿途野菊满径,乱草丛生,孟浩然攀缘而上,直到日影西垂时,方才爬上与望楚山岭脉相连的最高顶。

孟浩然举目四望,众山皆小。远处自西北流向东南的白水茫茫的汉江,如同一条从九天飘落的白绫,柔柔地蜷曲着,弯卷着,静静地铺陈在广袤无垠的苍茫大地上。站在这里举目远眺,如同一颗宝石镶嵌在汉江之畔的襄阳城,清晰可见,而在与襄阳隔江相望的繁忙的樊城码头上,千桅林立,白帆点点。夕阳辉映之下,美丽的襄阳胜景让孟浩然久久沉醉,他的思绪飘飞在云蒸霞蔚的山光水色之中,为家乡山水的壮美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在孟浩然的眼里,襄阳要比江南水乡的会稽美多了。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孟浩然站在望楚山的最高之巅,澎湃激荡的情思,让他止不住在山巅之上吟咏而出。

孟浩然抬头东望,苍茫的云梦之地似如掌中之小;转头南望,起伏的山岭如同自己去过的武陵一样景色迷人。

不知不觉之间,夕阳已经落入西山,一轮明月东上,孟浩然借着明亮的月色清辉,沿着山间小路归骑而下,沿路之上,树影迷离,清溪潺潺,孟浩然情思难捺,赋诗一首:

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开元十五年(727)闰九月,随着唐玄宗李隆基一声令下,位居东都洛阳的文武百官和羽林军侍卫等数万之众,在李隆基的亲领之下,离开东都洛阳,浩浩荡荡地向着西京长安的方向开拔而去。

十月初,李隆基在离开京城长安整整三年之后,又带领文武百官回到了帝都长安。至此,长安再次取代东都洛阳,重新成为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入冬之后,日渐变冷,孟浩然每天都独住在南山坡上的草庐里,枕戈待旦,遍读诗书,准备一战。

因为独孤册和卢僎都在州府身居要职,孟浩然时常拜访,一来二去,便和不少州府官员变得熟了。这期间,由侍御史贬为襄州司户的裴朏逐渐与孟浩然结为好友。

入冬后的一场大雪,下下停停地已经持续了好几天,天空依然是阴沉沉的,丝毫也没有要雪过天晴的意思。尽管襄阳城外的山川道路到处都积满了半尺多厚的皑皑白雪,但是大如鹅毛的雪片依然如琼玉缤纷,随朔风狂卷。天地间浑浑噩噩,苍茫一片。

这样的风雪天,孟浩然独自一个人住在南山坡上的草庐里。草庐屋外天寒地冻,孟浩然紧闭着门窗和着衣被斜卧在铺炕上,尽管母亲让弟弟洗然来劝说过好几次,让浩然回家里去住,家里的居住条件肯定比这山坡上的草庐要好上百倍,然而每次都被浩然婉言相拒。他觉得就自己一个人住在这里非常清静,一则可以不受打扰地闭门读书,二则也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独立地思考好多好多的问题。

铺炕旁边的火盆里,红红的木炭烧得正旺。孟浩然借着木炭红红的光亮,一字一句地翻读着司马迁的《史记》,尽管《史记》中的每个章节他都熟记于心,但是,他还是把书页翻到《陈涉世家》这一章,反复地念读着陈胜向世人吐露一腔壮志雄心的那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是啊,自己早年身怀一腔报国雄心,却受时世所困,从而壮志难酬。而今归隐乡里,难道这辈子就真的要这样过下去吗?

屋外传来一阵咯咯吱吱的踏雪声,打乱了孟浩然的思绪。

是谁会在这大风雪的天到山上来呢?是王迥,还是辛谔?这么大风雪,襄水河里又不能行船,他们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咯吱咯吱的踏雪之声由远及近,变得越来越清晰了,他还听到有马匹在呼呼地喷着响鼻。孟浩然坐起身来,欲开门看个究竟,还未及下炕,就听见柴门上传来了笃笃的敲门声。

孟浩然打开门,屋外一阵寒风裹着雪屑迎面吹来,冷涩涩的让他不禁打了个寒战。定睛向外看时,孟浩然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他看见司户裴朏牵着一匹白马,头上戴着毡笠,站在门外,因为外面的风雪实在太大,裴朏的眉毛胡子上都沾满了雪花,猛一眼望过去,简直就像是个雪人。

裴朏见到浩然,一边兴奋地用手抹去沾在眉毛和胡子上的雪花,一边让浩然把放在马背搭袋里的酒菜取进屋内,然后把马拴在草庐外的一棵老树上。

裴朏进了屋,半弯着腰,把手伸在火炉上烤过一回,而后直起身来,脱掉了毡笠和斗篷。孟浩然往火盆里又加了几块木炭,不大一会儿工夫,火盆里的火就旺旺地燃了起来。

裴朏打开酒坛,顿时满屋酒香,馥郁醇浓,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酒未入口,便似让人欲醉欲仙。

孟浩然打开荷叶包,把裴朏带来的肉菜熟食摆在火盆旁边的小桌上,二人以菜佐酒,就着烧得红红的炭火,推杯换盏,一边畅谈时事,互诉心绪。裴朏力劝孟浩然前往长安,参加进士科举,这完全打消了孟浩然早年文不为仕在心里留下的阴影,更加坚定了他要参加进士科举的信念。

二人品酒纵论,相言甚欢。直到天黑时分,裴朏才嚓嚓地踏着瑞雪,牵着他的银鬃马径直下山,往襄阳城内归去。

孟浩然久久地立在草庐的茅檐下,望着裴朏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一片茫茫的风雪中。

那场经冬的大雪过后不久,开元十五年(727)的岁末过去,开元十六年(728)的春天一转眼就要开始了。

根据庄户人家的惯例,要在新年元日这天,到地里给麦苗松土。这天孟浩然从草庐扛着草锄来到自家南山坡下的麦畦里,和几个长工一起为已经开始分蘖的麦苗松土。孟浩然十分认真地向长工们问起今年的农时气候,几个长工一齐说,旧年冬天下了瑞雪,开年之后田地里的墒情又好,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孟浩然在麦畦里劳作半晌,感觉有些累了,便扛着锄头回南山坡上的草庐,休憩之余,他赋诗一首: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野老就耕去,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孟浩然在这首诗里说,自己年已四十,到了强仕之年。然而,自己身无俸禄还在忧心农事,关心民间疾苦。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现状是不满的。庄户人家共说今年是个丰收年,然而,自己将要参加的科举应试呢?孟浩然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

开元十六年入春之后,一年一度的襄州农田改造也就渐渐进入了尾声。随着农田改造面积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襄州百姓种上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好地。望着眼前一条条如网相通的沟渠、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良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棋盘,铺陈在一望无际的平展展的原野上,襄州刺史独孤册感到很是高兴。就在这时,户部员外郎萧诚前往荆州路过襄阳,前来拜访独孤册,独孤册把孟浩然请到州府东斋作陪,然后一起巡视襄州各地。

独孤册和萧诚、孟浩然一行在乡里巡视一两日之后,回到襄阳。

三月里,草长莺飞,万木苏荣。万山脚下的汉江两岸,花红柳绿,游人如织。独孤册邀萧诚自汉江而上,登万山而游,萧诚客随主便,欣然相应。于是,第二天一早,独孤册让孟浩然作陪,三人一起乘船沿汉江而上,来到层峦起伏的万山脚下。

万山又称汉皋山,它依临汉江,与美丽的汉江山水相映。水因山而柔媚,山因水而灵秀,于是,就有传说中的汉江神女经常出没于此,从而演绎出了一个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神话故事。

孟浩然、独孤册、萧诚三人来到碧波万顷的万山脚下,弃船登岸,沿着山间小径徐徐而上。山路两边,林荫葱郁,鸟鸣声声。三人亦步亦趋,越往上走,越是山林茂密,人声渐杳。只见林间古藤缠树,萝薜倒挂,走进这人声空寂的林间,寻得山林野趣,三人自是兴致勃勃,好不惬意。

独孤册更是一马当先,直往山顶而上,萧诚一直都在京城居事,山野里跑得少了,现在来到山里行走,自是步履迟缓。于是,孟浩然只好亦步亦趋地陪着他走在后面。

一路直上,来到万山山顶的万山亭上。他们满身热汗淋漓,于是纷纷解开胸衣,激情满怀地站在山亭之上,眺望着一衣带水、千峰竞出的群山,感到自己胸怀天地,无限豪迈。

孟浩然站在独孤册和萧诚的旁边,一边指引着他们观看襄阳胜景,一边笑着讲述汉江神女的故事。

游赏几日后,萧诚欲南往荆州,独孤册让孟浩然代他为萧诚送行。

萧诚由孟浩然陪着,上到停在州府外面一辆两马驾辕的马车上。随行的车夫把手里长鞭在空中“啪”地一抖,两匹驾辕的快马便甩开四蹄,嘚嘚嘚地沿着襄阳城内的大街,自南门出城,在宽阔的车马官道上飞快地向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