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梦归田园:孟浩然传
25458100000032

第32章 进士落第滞京城(3)

王维一听是李隆基来了,顿时大惊失色。李隆基平时很少会到这里来,偏偏自己私自邀请孟浩然来了这里,皇上就也往他这里来。私邀入宫和擅入宫廷,这可都是欺君犯上的杀头之罪,这件事如果让皇上知道了,自己和浩然很可能就会性命不保。

王维没想到,事情一下子会弄得这样不可收拾。

孟浩然见王维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就示意王维赶紧到屋外接驾,他自己则是站起来轻走几步,来到王维的寝卧之地,看别处也没有好的地方藏身,来不及细想,就抖抖衣衫,一猫腰钻到王维的床下躲了起来。

王维有些神色慌张地出得院来,看见李隆基带着礼部侍郎贺知章和几个文人正立在门外,于是连忙上前,在李隆基面前跪地伏拜,恭迎圣驾。

李隆基满脸笑容地望着王维,兴致勃勃地上前几步,把王维从地上扶起来。原来李隆基写了首新诗,一时高兴,就带着贺知章几个来到王维的住处,欲与王维一起探讨。

王维茫然无措地把李隆基和贺知章几人领入屋内。

李隆基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正待落座,却看见桌台上放着的两杯茶水还正在腾腾地冒着热气,再看王维有些神色慌张的样子,于是指着桌上的茶水问王维,这里是不是有人来过。

王维见皇上已经看出了隐情,他惊慌失措,不敢再相隐瞒,只好扑通一声,在李隆基面前跪了下去。

王维战战兢兢地向李隆基陈说了自己私自邀浩然来此谈论诗作、商较风雅之事,请求皇上发落。

李隆基一听,先是一脸肃然地沉默片刻,而后,在众人的一片惊悸之中,面带笑容地把王维从地上扶了起来。

站在李隆基身后的贺知章见皇上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才为王维和孟浩然二人松了口气。

李隆基见王维一脸神色紧张,便故作轻松地向王维问道:“你说的是从襄阳来的孟浩然吧?这个人我多次听人说起过了,可就是还没见到过他。他人呢?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

王维见李隆基言谈爽朗,连忙叫浩然出来拜见皇上。

孟浩然躲在王维的床下,心情慌乱,正在躲着也不是、出来也不是的时候,听见王维在外面叫他。他觉得事已至此,躲是躲不过去了,于是从床下爬了出来,然后扑通一声跪拜在李隆基面前。

李隆基见孟浩然从床下爬了出来,先是一阵惊愕,接着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于是让孟浩然从地上起来。

孟浩然长跪不起,李隆基望着一脸清癯的孟浩然,连忙把他从地上扶了起来,望着他问道:“孟卿是带着诗到这儿来的吗?”

孟浩然连忙回答说,碰巧没带诗来。

李隆基于是让孟浩然把最近的诗作吟一首给他听。李隆基金口一开,便是皇命难违。

孟浩然心想自己的近作不就是《岁暮归南山》吗?他这么想着,稍作犹豫,便把这首诗吟咏了出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孟浩然这两句诗刚一出口,就让李隆基的心猛地一沉。

李隆基心想:他吟的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不必到北边的皇宫去上书了,还是回南山的敝庐去。他这分明说的就是不要给我上书吗?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让这个谦谦文人竟敢公然在我面前藐视于我?他不由得就拉长了脸。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这两句还没吟完,李隆基便抓住了话柄,他一摆手说:“是你自己不能应举求进,朕什么时候弃你不用了?你为什么要这样诬蔑我?”

站在李隆基旁边的贺知章见皇上如此盛怒,连忙为孟浩然吟“北阙休上书”进行开脱。

李隆基此时正是怒火中烧,他不屑一顾地向贺知章等人一挥手说:“他为什么不在我面前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好了,孟浩然欲回南山,就让他回他的南山去好了。”

李隆基说完,满脸盛怒,转身带着贺知章几人愤愤而去,留下王维和孟浩然二人面面相觑。

王维和孟浩然见李隆基如此盛怒而去,担心他会对浩然擅入宫廷之事予以深究。于是,二人赶紧出宫,坐着马车来到张说府上,向张说详述事情的前因后果,请求张说在李隆基面前对王维私邀浩然入宫之事进行开脱。

张说听王维、孟浩然二人说完,不禁一脸感叹地对浩然说道:“你吟你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多好,为什么要去吟‘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呢?”

张说对李隆基十分了解,他知道,既然皇上已经说让浩然自回南山,就不会对他擅入宫廷这件事再予追究。但是,在长安,谁都不能再挽留他了。于是,张说劝浩然离京之时不要声张,低调而回,免得再惹麻烦。

王维没想到,自己这次私自邀请浩然入宫,竟会惹下一个这么大的乱子。

孟浩然就要离开长安了,想到从旧年到今年,滞留在长安的几百个日日夜夜,再想到自己竟是如此黯然归乡,两行浑浊的泪水夹杂着涌动在心里的酸甜苦辣,从他清癯的脸颊扑扑而下。

为了避免再生事端,除了张说和王维之外,孟浩然没有将离京还乡之事再告诉任何人。

离开长安这天,天似乎特别的冷。

客栈的一个伙计把孟浩然的行李搬出他住了一年多的客房,搬上停在院子外面的马车。天色才刚刚见亮,外面的大街上冷冷清清的,还没有什么行人。

孟浩然走出客栈,他身上穿的冬袍,因为他高瘦的身形,显得单薄而修长。

在客栈外的马车旁边,只有王维前来送行。

孟浩然和王维一起坐进马车里,车夫甩动手里的长鞭,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驾辕的骏马随即扬起四蹄,拉着马车拐上几十丈宽的繁华的朱雀门大街,然后一路向南,飞奔而去。

一路上,浩然和王维心情凝重,相顾无言。

王维一直把浩然送到长安城的正南门——明德门外,方才下车与浩然含泪道别。临别时,王维向孟浩然赠诗一首: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王维在诗中劝浩然,只要一生平安就是最好的事,不必再去向朝廷献赋求仕了。王维已经看破世尘,他为自己挚友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孟浩然也向王维回赠一诗: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与王维挥手告别,带着十分凄楚无奈的心情,登车一路向东南而去。

对于孟浩然在长安与唐玄宗李隆基的这次偶然相遇,后来的唐代诗人张祜在孟浩然去世数十年后,为他赋诗叹道:

天子好文才自薄,诸侯力荐命犹奇。

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唯是胜游行未遍,欲离京国尚迟迟。

孟浩然临行仓促,没有做好入蜀的打算,所以并没有前往蜀地,而是直接坐着马车往襄阳南归。而陶翰由于没能送浩然入蜀,所以,他最终也没能写《送孟大入蜀》的正文。

孟浩然离开长安,经过几日颠簸之后,过了潼关。就在出潼关的这天晚上,孟浩然睡在官道旁边的车马驿站内,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想到自己就这样默默无声地离开京城,临走的时候,连到京城的好友们那里去辞个行都没有,越想越觉得憋屈和难受。张说、贺知章、袁仁敬,他们对自己都不错,但孟浩然总是觉得,他和他们的身份差得太远。要说友人,张九龄虽然也是位高权显,但是自己却觉得和他很说得来,能算得上是个志趣相投的友人,只是听说他现在又去了桂州(今广西桂林)。要说京城里的友人,王维自是不用说了。除了王维,关系最好的,就要数王昌龄了。自己与王昌龄的关系为什么会如此的交厚呢?或许是因为自己与他仅仅相差一岁的年龄?或许是因为他曾经有过非常穷苦的出身?这个问题孟浩然在心里想过了好多遍,可是,至于到底是因为什么,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孟浩然这次匆匆离开长安,连好友王昌龄那里,他都没有过去辞行,这让他的心里感到很是不安。

已经是夜深人静了,孟浩然独自一人披衣起床,轻轻地打开房门,走到驿站外面的旅亭里。他独自一人坐在干冷漆黑的旅亭里,倍感凄清,这让他更加怀念起自己的好友王昌龄。

这天晚上,孟浩然独自在旅亭里坐了很久,直到天色渐明时,方才起身,然后坐着马车一路东行。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孟浩然心情晦暗,他觉得自己进士不第,实在是有些归乡无颜。

时值除夕将近,孟浩然决定在回襄阳之前,顺道往东都洛阳去拜会住在香山的湛然。几年前,自己心绪黯然时,就是经过湛然的一番点化,才有了后来的吴越之行。

再次来到洛阳城南的香山,景物和几年前相比没有什么改变。但是,湛然却在香山寺由上人升为了禅师。

湛然见孟浩然前来,自是高兴。只是几年不见,浩然的心情比之以前,更显沉重,人也比过去消瘦多了。

孟浩然与湛然互诉离情,他把自己近一年来的经历和苦楚,向湛然一一倾诉。湛然知道了浩然心中的苦闷,于是向他讲授佛法,指点迷津,对他进行开导和点化。

孟浩然在香山住过几日,过完了除夕,随着新年的到来,他决定向湛然告别,南往襄阳而归。

开元十八年(730)正月初六这天,孟浩然途经南阳,在南阳的驿馆里宿住下来。正月初七这天早晨,他独自一人登上驿外的一座亭子,南望襄阳,近乡情怯。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在襄阳的那些故交知己。自己这次从长安回襄阳时,由于临行仓促,连封信都没有提前给他们寄,这让他在心里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坐在驿馆的亭子里,望着一轮旭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孟浩然情思黯然,赋诗一首: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再往南行,只需两三日行程,孟浩然就可以回到自己襄阳涧南园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