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梦归田园:孟浩然传
25458100000044

第44章 一代诗魂归鹿门(1)

开元二十六年(738)秋,孟浩然一路辗转回到襄阳。

孟浩然从荆州回襄阳,不仅让母亲孟夫人感到很是诧异和失望,也让弟弟洗然和很多乡邻都感到不解。

母亲孟夫人一直希望儿子浩然能够进入仕途为官,为涧南园的孟家光耀门楣,现在儿子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张九龄的门下做事,这不知道是孟家祖坟上从哪辈子才冒出的青烟,没想到孟浩然竟然会回家栽瓜种菜,闲居田园。浩然的如此做法,显然让年届七旬的母亲难以接受。

当初孟浩然离开襄阳前往荆州时,弟弟洗然和众乡邻都以为,孟浩然去张九龄的门下做事,一旦张九龄日后回到朝廷主事,孟浩然肯定也会得到朝廷任用。他们都没想到,孟浩然去了还不到一年,就选择两手空空而归。

孟浩然感受到了来自母亲、家人和众乡邻的莫大压力,日日心情沉郁,到了入冬时节,开始生起病来。

得知孟浩然的病情,王迥、吴悦、朱去非、张维众友人前来涧南园南山坡上的草庐看望。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孟浩然的病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冬去春来,转眼到了开元二十七年(739)春,身体极度孱弱的孟浩然经过一个冬天病痛的折磨,已经形销骨立。医病的郎中草药开了一服又一服,孟浩然也把药汤喝了一碗又一碗,可是他的病情并没见多大好转。孟浩然时常灰心地觉得,自己的病可能好不了了。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正是郊游踏春时节。

孟浩然拄着竹杖强撑着走出草庐,来到涧南园屋宅后面的山坡上,山坡上一树树桃花开得正艳。望着眼前这片娇艳动人的桃花,孟浩然不禁回思起自己当年在这片桃花林中吟咏的诗句——《春晓》。他拄着竹杖在一棵桃花树下站定,轻轻地翕动着自己有些干硬的嘴唇,止不住在口中默默地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缓缓放下握在手中的竹杖,在桃花树下的土坎上缓缓地坐下来,望着眼前满地落花如雪,止不住一声长叹。自己当年吟咏《春晓》时,风华正茂,想不到一转眼几十年过去,现在却是病痛缠身,欲填沟壑。当年胸怀鸿鹄之志的少年,如今已经鬓白如丝,曾经有过的太多太多的心愿,可能穷其一生,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了。

思想的重担,把已经染病在身的孟浩然压得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清明节前,好友李白的堂兄——时任襄阳县尉的李皓带着厚重的礼品,受李白之托,来涧南园看望浩然,这让浩然很是激动。离开安州安陆迁居东鲁任城的李白,虽然远隔千里,依然没有忘记自己。

自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来襄阳,与浩然有过几天的短暂相聚之后,这两年多来,他周游于鲁淮江吴间,与不少官宦名士结交往来,声名日噪。此时他听说浩然患病的消息,一时间忧心不已,于是赶紧写信请李皓代自己来探病。

李皓的看望,让孟浩然有些凄苦的心一时间变得暖暖的。尽管染病在身,他还是让弟弟洗然在草庐里摆下酒宴,对李皓盛情款待。席间,孟浩然从李皓这里知道了李白的近况,也在心里为他高兴不已。

从阳春到炎夏,孟浩然的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虽然清肝去湿的草药每天都在煎服饮用,可他湿热咳嗽的病症却没有一点儿要好的意思。

孟浩然就这样在病痛的折磨中,一天天艰难地熬着。

盛夏时节,张九龄任职太常寺少卿时的手下、负责宣读祭祀祝文的祭祀官毕曜自南楚北归,张九龄让他带上丰厚礼品,在路过襄阳时代自己看望浩然。

毕曜一路寻问,找到了孟浩然住的南山坡上的草庐。草庐年久失修,看上去似乎就要倒了,屋里也很潮湿阴暗。

毕曜来到孟浩然的病榻前,看到斜躺在病榻上一脸枯瘦的孟浩然,他根本就想不到,一个昔日意气风发的博学才子,竟然因为病痛缠身,清贫窘困到如此境地。

毕曜远道而来,本有意在浩然这里吃顿饭再走,可是,看到浩然这副情形,不想给他多添麻烦,一番慰问之后,就想起身告辞。

孟浩然见在洛阳相识,然后一别就是十几年的故友远道而来,连顿饭都不吃就执意要走,心里顿时感到很是失落。故友相见,难道自己窘困得连顿饭都管不起了吗?

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力气,孟浩然一下子从病榻上坐了起来,他披衣而起,拄着竹杖拦在毕曜面前,同时又吩咐弟弟洗然,让他把毕曜马车前面套在马颈上的皮带给解下来,说什么也不让毕曜走。

孟浩然让洗然把酒宴摆在南山坡下的一片葵花园里。

正是天近黄昏之时,葵花园中,虽是炎炎盛夏,却也凉风习习。孟浩然请来众人作陪,大家坐在摆满酒菜的桌边,轮流向毕曜举杯相敬。本来孟浩然身有病患,是不能喝酒的,但是,孟浩然觉得自己已经病痛缠身,这次与毕曜相见之后,或许明天就身死,没有和他再见的机会了。为了表达对故交知己的珍视,孟浩然依然向毕曜端杯请酒,倾杯而尽。

天色渐暗时,众人方散。毕曜登车欲去,孟浩然已不好再挽留,他拄着竹杖,一直把毕曜从南渡头送过襄水河。

送走毕曜之后,孟浩然的病情时好时坏。由于体质孱弱,多数时间,他只能卧病床榻,偶尔才拄着竹杖到离草庐不远的园圃里走走看看。病情较轻的时候,他也能到襄阳城的周边去拜访友人,有时也会歇歇停停地在自己的菜园里做些栽瓜种菜的活计。自夏至秋,尽管母亲孟夫人、弟弟孟洗然为孟浩然请的郎中来了一拨又一拨,孟浩然的好友黄道士几个也为浩然弄来不少药方,送来不少草药,药汤一碗又一碗地喝进去,但孟浩然的病情总是反反复复,从来没有完全好过。

开元二十七年(739)秋,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襄阳时,来到襄阳城南的涧南园寻见浩然,没想到浩然竟有疾在身。好在入秋之后,孟浩然的病情并不特别严重,他不仅时常拄着竹杖拜访故交知己,有时也在自己的竹篱园内灌蔬艺竹,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此时孟浩然南山坡下竹树四合的菜园里,正是瓜菜满园。黄澄澄的南瓜,在秋阳的映衬下,就像从状如藤蔓的瓜秧上结出的黄灿灿的金子。青油油的辣椒秧已经长到了半人多高,红色的、粉色的、青色的辣椒,像一盏盏色彩斑斓的小灯笼,悬挂在辣椒秧的枝叶间。成片的茄子秧上,细细长长的茄子,像是穿上紫色衣裙的少女,在秋天的风中,显得是那样的妩媚而生动。绿汪汪的芹菜地里,一尺多高的芹菜随风起伏,如同一片绿波在荡漾。连片的土豆地里,绿叶间开出的白色的土豆花,吸引来一群群蜜蜂,采蜜正忙。

每当友朋自远方来,孟浩然便会把客人引到他在南山下的这片菜园里,让他们看看他栽的瓜、种的菜,因为他觉得,这片几亩大的菜园,就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的成果。每当他带着友人前来这片瓜红蔬绿的竹篱园内游赏,总能感到舒心和满足。

孟浩然见王昌龄远道来寻,欣喜不已,除了带他游赏自己的竹篱园外,更是摆酒设宴,请来襄阳众友人作陪。

在酒宴之上,王昌龄与岘山道观的黄道士结识,二人相谈甚欢。

王昌龄在涧南园住过一宿,第二天就要动身南去,孟浩然拄着竹杖,一直把王昌龄送到襄阳城南的岘山垭上。翻过这道不高的垭口,前面就是逶迤向南直通荆湘的车马官道。

孟浩然、黄道士等人把王昌龄送过垭口,孟浩然拉着王昌龄的手,要他在路过荆州时,一定要代自己去看望张九龄。早知道张九龄在荆州屈心抑志、郁郁寡欢,自己离开荆州这一年多来,也不知道张九龄在那里过得怎么样。

为了不让张九龄担心,他要王昌龄千万别告诉张九龄自己的病情。

望着即将远行岭南的王昌龄,孟浩然心事落寞,吟诗一首: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沉疴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王昌龄离开襄阳之后,一路南行,在南楚之地与李白相逢,李白早就听说了孟浩然的病情,本来他以为,湿热咳嗽乃是常见之疾,好发于冬春之际,随着季节转换,浩然的病或许早就好了,没想到他病了将近一年,还不见好。

李白从王昌龄这里知道了孟浩然的病情,心急如焚,于是马不停蹄地自南楚北上,径直来到襄阳,寻见堂兄李皓之后,便与李皓一起往涧南园而来。

时值初冬时节,天气日渐转冷,孟浩然风热咳嗽,病情加重。见好友李白远道而来,他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激动,让弟弟洗然摆下酒宴,同时把自己的至交王迥、吴悦、朱去非、张维诸人请来作陪。

李白见浩然虽在病中,清贫如洗,却依然对自己盛情相待,更加真切地感到浩然在骨子里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对于友人,浩然不管自己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倾其所有地拿出真心和挚诚。

李白对浩然的人品充满了崇敬。

晚上,李白在浩然的草庐里留住下来,共卧一榻,两人之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李白就要走了。浩然病情转重,只能躺在床上,他本欲起身相送,却被李白劝止。望着此时已是形销骨立、白发满头的浩然,李白的心里十分难过。临别时,李白满怀深情,向浩然赠诗一首: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