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湘西秘史
25458800000173

第173章 雪地脚印(1)

石老黑下葬后的三朝。天刚麻麻亮,火儿和白狗就到坟山上复堆去了。

早春的铁门槛,没有丝毫暖意。天低云暗,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迷风细雨伴着寒风,在天空飞扬着,把山林田舍浇淋得湿漉漉,冷冰冰。丧事期间,阿春水米不沾牙。接二连三的变故从天而降,特别是丈夫的突然离去,令她无法接受。起床后,她又没吃早饭,来到堂屋,面对丈夫的灵屋,久久地呆坐。摆在堂屋侧边小方桌上的灵屋,是一幢篾扎纸糊的窨子屋:高高的院墙,直封檐瓦;气派的门楼,结彩张灯。这便是石老黑在阴间的住所,生者为死者的灵魂安排的归宿。灵屋有两进,摆放着各种家什。居家过日子的所需,大到箱笼柜子,小到锅碗瓢盆,应有尽有。更有纸扎的金童和玉女,站立在门前,似乎是在随时听候主人的差遣。石老黑的灵魂将在这幢灵屋里,享受着生前不敢想象的荣华富贵。阿春打量着灵屋里的每一处细节,显得十分满意。这就是丈夫的新家,有朝一日,她将在这里与丈夫相会。不论是阳世或阴间,他们都生活在一起。

“娘,这里好冷。您还没吃早饭,快进火塘屋去烤火吃饭吧!”阿蓓抱着伢儿,悄然来到堂屋,轻言细语地对婆婆说。

阿春无力地摇着头,摆着手,向儿媳示意,她不去火塘屋,也不想吃饭。儿媳无奈,只得回到火塘屋,拿来个竹篾编织的火烘,放在婆婆的脚下。

几天时间,阿春便苍老了许多。她的鬓角出现了白发,眼角增添了皱纹。那瘦削的脸颊上,浅浅的酒窝边,不知何时也添加上了几道皱折。她脚踩火烘,坐在堂屋里,目不转睛地望着眼前的灵屋。累了,困了,她便缓缓地闭上眼睛。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她回想起为丈夫最后一次洗浴时的情景。丈夫尸身的背脊上,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伤痕累累的十个指头,伸张着,弯曲着,仍然是箍抱老虫的模样。生死搏斗的惨烈情状,活脱脱地出现在眼前。她曾含着眼泪,用棉花蘸上清水,小心翼翼地清洗着尸身上的每一处伤口。她更惊异地发现,丈夫的十个脚趾头,溃烂不堪,趾甲全都没有了。她明白,这是“赶尸”时落下的伤。火儿赶着父亲的尸身,从保靖西洛寨一路回家,那僵硬着的两只脚,行走了两百多里山路,脚趾头不住地踢着路上的岩石,便落得这般的结果。人死了,还要受这样的罪!她不由得埋怨起儿子来。为哪样要赶着老爹的尸身回家呢?倘若是抬着回来,这种情形就不会发生了。可这“赶尸”的法术对湘西的巫师来说,是衡量道艺高低的标志。像儿子这样道艺高超的巫师,亲人客死在异乡,倘若是抬着尸身回家,是要被人耻笑的。于是,她体谅了儿子。

虽说是立春已过,高坡高界上的铁门槛,天气仍然冷得出奇。临近晌午,迷风细雨里,便开始夹杂有雪花,继而雪越下越大,为山岭、田冲、房舍裹上了银装。朔风在山坡上吹拂,在山谷里回旋,搅和着周天的雪花,无孔不入地往堂屋里贯,把透骨的寒意吹送到每个角落。阿春单靠脚踩的火烘,无法抵御这异常的寒冷,她背皮一紧,便一连打了几个喷嚏。

为坟山复堆的火儿和白狗,身披雪花回到了家中。兄弟二人见母亲打喷嚏,连忙放下锄头、畚箕,顾不上拍打身上的雪花,一齐拥到了母亲的身边。

“娘!下这大的雪,您还坐在这里做哪样?”火儿说。

白狗冲着火塘屋发火:“阿蓓,你是死人呀!让娘一个人坐在堂屋里受冻!”

儿媳应声从火塘屋出来,一脸的难色。

“莫怪她。是我自己想在这里多坐一会儿。”母亲连忙为儿媳妇解交。

“娘!您不能老是坐在这里。”火儿说。

“火儿,让我再在这里陪你爹一会儿吧!”

“爹不在这里。这里只有爹的灵屋。”

“灵屋!灵屋里有你爹的灵魂啊!”

“爹爹的在天之灵,随时都和我们在一起,是不需要这样陪伴的。进火塘屋去烤着火,吃点饭吧!您都已经三天水米不沾牙了。把您冻着,饿着,火儿担待不起啊!”火儿的话,说得异常恳切。

“我不冷,也不饿,想在这里多坐一会儿,难道不可以吗?”母亲执意不肯离开,还似乎有点儿生气了。

火儿耐着性子,劝说着母亲。其实,他同样也沉浸在痛苦与懊悔之中。他作为石家的长子,父亲过世以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家之主,有责任分担母亲的忧愁。大冷的天,母亲空着肚子,守望着父亲的灵屋。虽是脸色惨白,嘴唇乌紫,还依然不愿离去。火儿无计可施,“卟嗵”一声,跪在了母亲的跟前。

“娘!您要是再不进火塘屋烤火,再不吃饭,火儿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

儿子突如其来的举动,着实让母亲为难。她长叹一声,本已流干的泪水,这几日又在酝酿和蓄积。儿子的这一跪,仿佛抽开了闸门。她含着泪搀扶儿子起身,泣不成声地说:“起来吧!娘依你……”

母亲终于去到火塘屋。阿蓓连忙往火塘里加柴。母亲烤了一阵大火,脸色好了许多,嘴唇也开始红润,还霸蛮吃了一小碗饭,火儿和白狗这才稍稍放心。吃过饭,母亲说要回卧房歇息。阿蓓赶紧送伢儿到白狗的手里,把火塘里烧得通红的火炭,撮到婆婆卧房的火箱钵头里。阿蓓打理熨贴,火儿便搀扶着母亲,回到了她的卧房。

“火儿,陪娘坐坐,说说话吧!”

儿子留了下来,和母亲同坐在火箱里。俩娘儿的膝盖上,铺着印花布的火箱被,火气起来,火箱里暖烘烘的。火儿自从长大以后,就很少再进到母亲的卧房,更不要说和母亲同坐在一个火箱里了。从西洛寨回来以后,就一直忙着办父亲的丧事,他顾不上,也找不到适当的的机会,开导悲痛欲绝的母亲,让母亲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当这样的时机出现时,他又不晓得该从何说起了。一个月前,他在西洛寨得知张家父女命丧青浪滩的噩耗,对母亲是心存怨尤的。他甚至认为,这一悲剧根源,就在于母亲非要让他跟着父亲离开铁门槛,到保靖打虎。他若是留在家里,不顾那么许多,和玉凤小姐把生米煮成熟饭,无端的祸息便断然不会发生。父亲命丧白云山之后,他却不敢对母亲有丝毫的抱怨了。父亲的殇亡,给母亲的打击是致命的。沉缅在痛苦中的母亲,懊悔,自责,难以自拔。尽管父亲和张家父女的不测,都出自同一缘由。作为子女,决不能再给老人的伤口上撒盐。这些日子,母亲心头的悲怆与积郁,早已超出她所能承受的负荷。坐上火箱,她再也憋不住了,一把抱着儿子嚎啕大哭起来。

“火儿,娘有罪啊……”

“娘,不是这样的,您莫这样说。”

“是的呀!你爹是娘害死的……张家父女也是娘害死的……”母亲眼泪长流地哭号着。

听到母亲的哭声,白狗赶紧来到卧房。抱着伢儿的阿蓓也前脚跟后脚赶到。

“娘……”白狗无奈地叫着母亲。

母亲仍然放声啼哭不止。阿蓓手里抱着的伢儿,受到奶奶啼哭声的惊吓,也大哭起来。火儿连忙摆着手,让弟弟和弟媳赶紧离开。

母亲立刻意识到,是自己的哭声惊吓了孙儿。出于对孙儿的疼爱,她终止了放声的啼哭,缓缓地抬起头来,痛楚地望着火儿,流着泪。

母亲喃喃地说:“原以为把你们爷儿俩远远地支开,就可以躲过一场祸,没料到反而酿成了更大的祸。三条人命呐!还把你爹爹也搭上了……”

“娘!您要想开些,是祸躲不脱,躲脱不是祸。”火儿说。

“是啊!娘躲了一世人生,终究还是没有躲脱。”

“娘!您的话我听不明白。”

“娘的一些事,你不该明白,也不能明白。你就莫多问了。”

儿子不再追问。他轻言细语地对娘说:“娘,您莫再这样责怪自己了,身体要紧。其实,你要躲脱的那个祸,都是火儿撩起的。从手绢到戒指,火儿起了不该起的意,做了不该做的梦。甚至还对那个‘夫妻相’,也或信或疑起来。火儿还以为是被彩楼上的绣球打中。偏生就不晓得,黄金无假戏无真,世上哪有什么薛平贵、王宝钏!可火儿的美梦不醒。怜惜那女伢儿,更不想伤害她。也就没有及时把事情向同年娘禀报。倘若是同年娘早早得知此事,对她严加管束,以后所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窗外,寒风呼啸,一粒粒沙雪直打得吊脚楼的瓦屋背“叮当”作响。卧房里,火箱上,母亲听了儿子的这番话,百感交集。透过迷离的泪眼,她望着儿子充满自责的神情,心中禁不住百般的酸楚。伢儿啊!你们哪里晓得,酿成这一桩桩祸息的根源,不在于你,也不在于张家小姐,而是你们的上一辈人,是他们欠下了永远也还不清的孽债!

“火儿,你莫这样把罪过都揽到自己的身上。千怪万怪,只怪娘被鬼蒙了心,把一个不再适合打虎的虎匠,逼上打虎的路。结果,让他在这条路上丢掉了性命。”母亲本想告诉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曾经犯了大忌的虎匠。而那件事情的原委,作为母亲,又怎能对儿子说得出口呢?

“是啊!爹爹毕竟二十多年没开弩堂了。当年师公传给他的道艺,早就忘过了脑壳背。他确实是一个不再适合打虎的虎匠。若不是火儿惹下了祸息,娘是不会让他再去做这个行当的。”儿子接过了母亲的话把,按照自己的理解作出了对事态的阐释。他愧悔交加地对母亲说:“娘啊!爹爹的死,罪过确实在火儿。那天,在白云山上,带药箭的老虫向着火儿扑来。若不是爹爹的舍命抵挡,死死地箍住老虫的腰,直到最后与老虫同归于尽,火儿今天就不能这样陪娘坐在这火箱里了。”

母亲倾听着儿子的诉说,泪水“哗哗”地流着,她却在为儿子抹着泪。火儿赶着父亲的尸身回来以后,忙着办丧事,父亲最后时光的惨烈与悲壮,还一直顾不上对母亲详谈。

“爹爹和老虫箍做一堆,滚下了壁陡的山崖。乡亲们赶下山崖时,老虫已经死去,爹爹却还没有咽气。”火儿说到这里,显得格外动情:“火儿望着血肉模糊的爹爹,哭着,喊着。爹爹落到这个地步,全都是为的火儿呀!爹爹为了从老虫的口中救出了火儿,甘愿与老虫同归于尽。那一刻,火儿最恨的人就是自己,不晓得该如何面对爹爹?爹爹倒是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直到咽气之前,才用尽所有的力气,对火儿说了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