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25460800000018

第18章 心海波澜(4)

20世纪60年代,我下放在内蒙古劳动,有个中秋节正赶上探亲,休完假中秋节后回内蒙古,母亲特意拿出两块月饼,让我带上途中饥饿时吃。从北京到********车程,最多也就是十多小时,到了单位正好是在早晨,吃早点想起了月饼。这是我爱吃的提浆月饼,往嘴里一放硬如石块,怎么咬也咬不下来,只留一排排白白齿印,像新刻花纹留在月饼上。情急之下从裤袋掏出手帕,包上月饼往水泥地上摔,只见月饼在地上滚动,却不见月饼丝毫破碎。幸好工程队里有铁制工具,我就放在地上猛烈砸,最后总算成了稀巴烂,放到嘴里还是像粒粒石渣,没辙,只好泡在开水里化开充饥。饥饿年代在异地他乡,吃着这因缺油干实的月饼,情不自禁地想起幼年时家乡月饼。

好在饥饿年月不算太久,三四年后再过中秋节,那些传统式样的月饼,又都重新摆上商家的柜台。这时,我依然在内蒙古劳动。饥饿年代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在达茂旗辽阔草原上过,工程队买来各种馅的月饼,连同水果和酒发给每个职工。当月亮从云缝慢慢钻出来,稳稳地高悬在晴朗夜空,我们走出帐篷找个空旷处,席地而坐喝酒唱歌吃月饼,消解中秋节在外对亲人的思念。就是在这个中秋节夜晚,我头次吃上内蒙古的月饼,其中有一种看似其貌不扬,口味却很像家乡自做月饼,吃着自然有种亲切感。这种月饼不包任何馅料,只用油糖面混揉烙成,放到嘴里又酥又软还不很甜。我在内蒙古待了十八年,内蒙古于我不是家乡胜似家乡呀。每年中秋节都吃月饼,这种类似家乡的月饼,从此,让我的中秋节再无孤寂感。

如今卖的月饼,款式、馅料多,倒是丰富多彩,只是有的人经济上难以承受。其实吃月饼就是体现节日文化,百姓更为关注的还是家人团圆。无论多么高档的月饼,吃在嘴里爽口就好。这些年我常常怀念家乡月饼。做月饼的长辈们早走了,离开家乡也有几十年,幼年时代中秋自做月饼,在我的生活里早就消失。

那么,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现在还卖那种普通月饼吗?不赚钱的月饼商家还肯做吗?前年中秋节有友人来京,从内蒙古捎来这种月饼,我一看眼睛立马发亮口水难抑,尽管这些年因病很少吃月饼,这次还是足足地吃了一大块。噢,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还是那么清爽可口,心想,这才是我想吃的月饼呵。

古诗词中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寄托情思的月饼,其实又何尝不如此呢?无非月饼不表现在圆缺上,而是有着粗细繁简区别。这好像与人无什么直接关系,仔细地想一想,还是离不开人的审美取向,以及地域文化的烙印和群众的品性。因此,在月饼普遍追求豪华的今天,对于家乡和内蒙古的月饼,我就有着更多深深的怀念。它们如同当地的人,朴实无华而亲切呀。

2011年8月18日

老来更觉夕阳美

日复日年复年,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在忙忙碌碌间,我们自己变老了。这时会是什么感觉呢?反正我有时会暗自感叹岁月匆匆。倘若不经意地从衣镜里看到,满头白发和眼角鱼尾纹,一时间心头更会紧紧邦邦的,有种难以名状的情绪轻轻掠过:“唉,这日子过得咋这么快呀!时光竟是这样无情。”

其实谁都知道,老是人生必然。如同时序四季,如同大海潮汐,如同天气阴晴,这是抵挡不住的规律,从道理上讲实在无须感伤。只是真的老了,总是难以接受。可是我们又能奈何于它?我想还是坦然面对更好。如果能够捕捉住这人生夕阳美景,就不愧是个睿智老人。

写过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的朱自清先生,有这样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在进入老年之后,常常地在心中吟哦,并在体察中领略美好。这老年景致呀,虽说没有朝霞炫丽,却有着深沉亮色。无论是少年,还是青年,都难以相比。老年自有老年风景:思想如秋天果实成熟,心境似冬天白雪宁静,欲望像夏天雷雨闪过,生活犹春天草木平常。唯一的祈盼就是健康。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诱惑能撼动老年的根脉呢?没有。因此,我们更快乐、更舒心、更坦荡,清清爽爽度过每一天,睁开眼睛就是一个新世界。我想这就是朱自清先生说的夕阳无限好。

前些时去外地开会,接触过多位老先生,大都很健康、快乐、淡定。跟他们闲聊时,都这样说:“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好容易活过来了,这会儿就要善待自己。”那么他们是如何善待呢?其实很简单,吃得清淡少油盐,想得单纯不多事,动得勤快血脉通,自然就安康快乐。我还发现这些老先生,七八十岁很少老年斑,我好奇地问一位老作家,他说:“关键是血液干净。血液干净血脉畅通,就会百病不生。”这既是养生之经,又算是人生之理。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安安,人生的管道就通畅;起起落落,碰碰撞撞,高高低低,情绪的通道就堵塞。

当然,老年人也并非生来就这样豁达,由于有过磨砺才更淡定,由于经过艰苦才更知足,由于受过饥寒才更节俭。老年人的开阔心胸就是这样练成。如同经霜的枫叶,如同耐寒的松枝,在人生的园林里,别有一番独特风骨。

那么,老年人在想望什么呢?不想求人赞美,只望有人理解;不想再被折腾,只望得到爱护;不想拖累别人,只想平静度日;不想光图享受,只想厚待余生……所以,有更多老年人,想旅游就走,想唱歌就唱,想交友就交,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这舒心的现在吗。这人生夕阳呵,真的很美很好。

噢,转眼间,时光之树的年轮,又增加一圈儿。我们的年龄,随之长一岁。没有忧愁,没有悲伤。年轻时不曾虚度时光,到老更加珍惜每一天,用坦荡心境迎接新年,生命之火会越烧越旺。若问在新年想干什么,只想擎上心香一炷,祝亲人们幸福平安,祝自己快乐健康,让夕阳景色更绚丽更光亮。

2012年11月28日

有友更是老来福

到了人生晚年,就大多数一般人来说,有两样东西不缺:一是闲工夫,一是吃穿钱。有了这两样东西,即使不满足,总还算安逸。对于要求不高的人,平常之辈如我者,可以说是小康水平。那么这算不算福气呢?照我看,算,只是不完全。有一两位朋友更是老来福。

就我的体会和观察,上了年纪最怕孤寂,孤寂比缺吃少穿在精神上更难承受。虽说有老伴儿相随儿孙绕膝,这种悠闲恬适的家庭气氛,自然不会感到完全孤寂,更不失为晚年幸福。然而它绝不能代替友情给予的快乐。道理很简单。夫妻再恩爱,总不会有朋友们相聚时,谈话间激起的机智话料;儿孙再孝顺,总不会有朋友们相处时,忘掉身份的自在随意。俗话中常说的“返老还童”,更多时候不是在身体上,而是说到了老年时刻,心态和行为都会变得单纯,就像孩子那样无顾无忌,在感觉上有种宽松情致。

可是这种宽松感觉,只有朋友相聚时才会有。在家庭成员中,你再放肆再随便,总不能没大没小地说笑,而在朋友中间却可以随心所欲,嘴无遮拦地想说就说,真的有“放浪形骸”般开心。这种开心常常会让人忘掉年龄淡化身份。倘若没有一两位朋友,可聊天儿可共茶可欢聚,即使不算晚年悲哀,起码不是好事情,必然会陷入另一种孤寂中。这另一种孤寂的折磨,在家中独处的时候,比缺少亲情更不好受。有的老年人总想走出家门,去大街上看下棋玩麻将,就是要在陌生的人堆里,寻找比在家中更宽松的快乐。

老来有友自是福。然而,这朋友的有无,却不像东西的足缺,只要有钱有物,跑跑就能买得到。友情就像种花栽树,得经过时间培育,得经过精心呵护,它才会绽绿开花。有的人好像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位时扬脖走路,得志时趾高气扬,结果没有几个真心朋友。到了老年孤寂了才想交朋友,临渴挖井当然不会有甜水,这时只好感叹当初的短见。其实一切的名声地位都是黑板上的字,随时随地都有被擦去的可能,唯有用真诚交出的朋友,随着时间推移才更加牢固。就像果实经霜才越显成熟。

如今流行的“三老”之说,即人到了晚年要有老窝老妻老友,这绝不是随便的臆想,而是体察后的经验之谈。这“三老”之中,前两老比较容易得到,只有这后边的老友,恐怕无法速成或强迫。老友的定义是什么,我没有问过别的人,从字面或特定环境看,似乎是指同代朋友。其实人到了老年,不妨也交些年轻朋友,即我们所说的忘年交,这比光交老龄朋友对于老年人更有益处。因为年轻人思想观念新,看问题更接近现实,多跟年轻人一起聊聊,自己的心态思想就不会有隔世感。

总之,由年轻到年老,从强壮到衰弱,这是没办法超越的人生过程,哪怕地位再显财富再巨权力再大,都无能力抵御这一自然规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生活得主动。尤其是那些有官位有财势的人,千万要清醒地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会永远定格一处,在交朋友这方面一点都不可马虎大意。将来有一天你也到了老字辈,无奈地成了闲散人中的一员,还能有几位朋友一起饮茶聊天,你就会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福气。

2012年4月22日

浪费的板子别光打“舌尖”

临近甲午年春节这些天,各种新闻媒体,纷纷议论“舌尖上的浪费”,好像进行麻将比赛,到处都是哗哗洗牌声,煞是热闹。我冷眼看了多时,总觉得这副时髦牌,其实无一家摸到“点”上。比方说,“舌尖”上浪费的比喻,乍听起来颇为形象,仔细认真地想一想,却未必说得准确。好的比喻必须贴近内容。以我之见,餐饮浪费的源头,并非完全在“舌尖”(顾客),主要还是在“菜盘”(餐馆),就是说,在餐饮商人经营理念上。

算我早生几年,还记得过去事。远的不必讲,就说三四十年前,那时的餐馆菜品,是按几寸盘论价,那时的单位食堂饭菜,可以买半份儿,食客自然会以肚量大小,以及腰包的鼓瘪情况进食。我就不相信偌大天下,有那么多傻冒儿,占便宜连命都不要,哪怕是用公款吃喝,都不怕撑破自己的肚皮,因为,即使花公家钱也怕害私家命。谁愿意花钱买不自在呢?

据报道,每年在“舌尖上的浪费”,不算蔬菜鱼肉等副食品,光粮食就达2000多亿元,好家伙,这得有多少饕餮舌尖呀,而这2000多亿元,又可以干多少利民的事呵。请问:舌尖真有这么大本事吗?反正我的舌尖在用餐时,只要沾到吃食就会吞咽,绝对不会再从嘴里吐出来。所以说用舌尖比喻吃喝,自然也就不准确不实际,仅仅是文学上的形象化而已。狠狠敲打“舌尖(顾客)”就抡错了板子。

准确地比喻,我以为,应该是“菜盘”中的浪费。说到“菜盘”中的浪费,就不能不承认,国人用餐的传统习惯,还有那活受罪的面子。几碟几碗,几荤几素,几冷几热,讲究经年,绝不会改。即使不是公款吃喝,由个人掏腰包请客,谁肯用一荤一素一汤,落个小气鬼的名声,丢了跟命差不多的面子呢?这就是千百年形成的习俗,对也好错也好,公也好私也好,打肿脸充胖子也得撑这个面子。

令我非常惊奇和不满的是,在谈论“舌尖上的浪费”时,一位餐饮行业协会头头,面对记者采访大谈,注意“舌尖(顾客)上的浪费”,说到治理办法,就是让顾客打包(老话说的“吃不了兜着走”)。好像浪费的责任全在顾客身上。难道你卖家果真就那么清明吗?未必。我看吃喝浪费源头就在餐饮业,要抓首先要从餐饮业抓起,规范餐饮行业的种种潜规则,不仅会刹住公款吃喝之风,就是个人吃喝也会浪费得少。不信就试试看。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早年间有的城市的餐馆,任何菜品都可买半份儿,汤是视客人多少选容器,你不想花钱就给你沏碗葱花汤,尽量让你少花钱多花样吃适量。商家如此周到,顾客何乐不为?我再问问:现在行吗?有时我一人下小馆,从来不敢要汤喝,上来就是一小盆儿——喝,喝不了;剩,舍不得,哪里还有什么“舌尖上的浪费”?如今的餐饮业全都随市就俗了,在赚钱方式上花样越变越多,进包间还要定最低消费标准哪,逼着你多点菜要大盘,哪能有不浪费的“舌尖(顾客)”。

节约与浪费,在我国是个老话题,古的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的有“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再说还能翻出什么花样呢?总不能用完“舌尖”,再用牙缝比喻吧!关键是既要把准脉,更要开对治病药方,光发议论是治不了浪费病的。我以为,药方之一就是恢复老办法:菜品多菜盘小,让东道有面子,让吃客不浪费,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据说,老字号全聚德饭庄已经表示,今后可以买半份儿菜,饭庄还准备恢复多寸盘,这才是体谅“舌尖(顾客)”减少浪费的所在。

当然,这样单一的办法,不见得完全奏效,但总还算个办法吧!起码治理的思路是对的。我活了大半辈子,最讨厌也最瞧不起那些光会摆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的人。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希望在浪费问题上,少讲些道理,多求些良方,这样才不至于空对空,或者找不到病根儿,光停留在泛泛议论上。建议,先恢复早年间餐馆的多种寸盘制、单位食堂的半份制,还可以试试不同品种数量的套餐,如何?

总之,别光责难“舌尖(顾客)浪费”,而忽略了“菜盘(商家)过失”,不信你就把“舌尖(顾客)”咬掉,“菜盘(商家)”不喝西北风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