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25460800000021

第21章 心海波澜(7)

说到这次天津智能城参观,我不能不提到两位我们的朋友,一位是滨海国家电网的李树泉,这位年轻的电力专家,始终陪伴并详细介绍情况,使得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对于智能电网有了稍许常识。另一位是中年作家剑钧,即使不是第一位也是最早介入国家智能电网写作的人,他的《滨海:光电交响曲》一书,北京多位作家读后很受启发,都为他弃官潜心沉到基层,用笔讴歌当代建设者的壮举而感动。他另一部力作《中国智能之城》,很快也要跟读者见面,显示出他写工业题材作品的功力。我们这次去参观天津智能生态城,就是读了此书部分章节,出于好奇、求知和“探秘”,专门造访这座新型的生态居民城。

回到北京静坐家中,看着杂乱电线和插座,还有那被手摸脏的电开关,我不禁想起天津智能城里干净、清爽、方便的智能操作系统。忽然想起专家介绍时说过的一个关键操作技术被我忽略和忘记讲了,这就是,可以用手机远程遥控家中所有电器的使用,让外出操劳的职场人,进家就会吃上饭喝上水,冬天有暖气扑面,夏天有冷风爽身,劳动的疲惫和烦恼将在智能化生活中消除。但愿这样的智能生活早点来到我们每个家庭,那时,辛劳的上班族们,就会从繁重家务劳动中解脱。就是像我这样的退休老人,生活一旦有了智能化,起码再不会为找保姆犯愁啦。

2012年3月10日

说说宁波人

我认识的第一位宁波人,是我的一位要好同事。

她是上海知识青年,在草原下乡几年,由于劳动表现出色,被抽调到《乌兰察布日报》。我们同住报社单身宿舍,两人朝夕相处秉性相投,渐渐地成了忘年之交。落实“****”政策我调回北京,再后来知青返城她回到上海,我们依然经常电话问候。有次她对我说:“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去我老家宁波玩玩,那地方的人走南闯北,出了好多干大事的人。”

她的话我绝对相信。尽管她是生长在上海的独生女,身上却没有大城市女孩子的娇气,不然她不会从最底层被选调到报社。她父母都是闯上海的宁波人,很小就到上海工厂做工谋生,我想她是继承了父辈宁波人能吃苦敢闯荡的地域基因吧。从此,我记住了宁波,记住了宁波人,更想知道有哪些宁波人,干了哪些了不起的大事。

壬辰年春末夏初,莺****长,花红柳绿,正是江南好时节,我们来到宁波市,一个叫庄市的地方。庄市面积25.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554人,其中外来人口42613人,可谓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它只是宁波一条普通街道。可是,就是在这条普通街道,从清朝至民国时期,庄市人纷纷走出家门,背井离乡去上海闯荡,最后闯出一个“宁波帮”。如今散落世界的“宁波帮”,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丝带,这庄市正是那只吐丝的蚕。这又显示出这条街道的不普通。

庄市,体现了宁波鲜明特色;庄市,展示了宁波人美好品德。说庄市是宁波精神缩影,说庄市是宁波文化摇篮,说庄市是宁波历史读本,我想这赞誉都绝不为过。熟悉了庄市就熟悉了宁波,读懂了庄市人就读懂了宁波人。这是我到庄市几天后的印象。

宁波作为商港要津,内通长江,外达四海,这样的地理环境练就出宁波人性格中那种内敛外延的因素。我们不妨大胆地想想,当第一个宁波人告别故土,去刚刚开埠的上海谋生,一脚踩进茫茫人海中,语言不通,世情不明,他内心的忐忑和恐惧,让他不得不小心谨慎。这就使得宁波人,无论是多么富有,都从来不肯张扬。后来有更多的人,跟着出来闯荡,渐渐形成气候,结成伙成了帮,开始做大事情了,依然是以实业为主。高调做事低调为人,融入宁波人血脉中,形成鲜明的性格特征。有不少宁波成功的实业家,从商路上坚实地走过来,留下的都是端正脚印,致使家族事业延续经年,子孙几代相传而不衰落。

在我国商业史上,晋商、徽商、浙商都很有名,而浙商中的“宁波帮”,则跟别的商帮不同。最早出来淘金的宁波商帮,勤劳、敢闯、不畏辛苦,目光高远不计眼前利益。这就是宁波走商多于坐商的原因。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做起事来自然就会是大手笔大格局,显示出靠海商民的气魄。由此我们便多少理解了,为什么在庄市这条街道涌现出那么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光科学技术界院士级人才就有七人之多,还有一大批各领域专家也是庄市儿女。庄市是真正意义上的名人荟萃之地。宁波籍的庄市人,像“世界船王”包玉刚,像“影视大王”邵逸夫,这些显赫的实业巨子,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走南闯北的宁波人,如同漂洋过海的船只,无论停靠哪个港湾,罗盘永远指着家乡方向。造福桑梓情系故乡,成了宁波人的共识。在庄市有多座名人故居,建筑风格有中有西,还有中西合璧式,座座都似生命之根,深扎在这片古老土地。这些宁波帮发迹后建造的宅院,是庄市人浪迹天涯的标示,体现着宁波人的教养和文化,如今成了庄市的一道风景线。然而比这些名人故居更令庄市人自豪的是,宁波大学、中兴学校等,这些由宁波华侨捐资兴建起的设施完善的学校。当年那些背井离乡的宁波人,出外淘金靠的是体力,深知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如今有钱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兴学惠及家乡子弟,这些学校寄托着老辈庄市人无限美好的理想和心愿。我们听了许多关于宁波人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大都是发财造福桑梓的,很少听到有谁说过宁波人,暴发后挥霍无度毁业败家。这就是宁波纯正世风。

我们这次宁波之行,大家最感意外的是,好客主人竟然安排参观了天一阁藏书楼。尽管未能进到楼上观藏书,漫步幽静典雅庭院,却也让我们着实痴迷。那悠远的书香气,那淡雅的园林美,那精致的建筑群,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宁波人对文化的追求,比之对物质享受还要高。静坐天一阁园林小憩,我这北方佬感慨万端,我家乡说来蛮重视读书,却从未听说有什么藏书楼。这就难怪江南文人雅士多。在各地大兴土木的今天,高级会馆建的不少,娱乐设施造的更多,怎么就未听谁说过建造图书馆藏书楼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暗自唏嘘,更加敬重天一阁主人——范钦、范大冲父子俩的举止。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仅给宁波留下一笔宝贵文化遗产,更给宁波人留下一笔珍贵精神财富,后来宁波人兴学办校正是这条文脉的延续。常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会造就一方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宁波,必定让她的儿女更有教养。

来去匆匆不过三日,走马观花不无遗憾,然而,总算去了心仪已久的宁波,总算见了早想见的宁波人。近距离接触更多宁波人,对宁波人又有了新认识,精明、干练、敢闯的宁波人,性格中还透着实诚和侠义,这大概正是宁波人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北方人爱说,酒前现真身。我就是从饭局饮酒时发现宁波人的实诚,宁波人劝酒不耍滑藏奸,跟你一对一等量喝,你说你喝不了这么多酒,就倒进我杯中我替你喝,这又表现出宁波人的侠义劲儿。我在宁波的饭局未饮酒,主人也未强迫和为难我,我很感谢宁波朋友的体谅。

在这篇文章即将结尾时,我愿意借宁波人盛情的酒杯,为庄市为宁波人干一杯:祝福你,庄市!祝福你,宁波人!

2012年6月26日

活着,总会有希望

我真不明白更无法理解,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竟然如此轻视自己生命。据《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美国每年自杀的大学生,约有1300余名之多。在感叹唏嘘之余,我打开电脑查询我国大学生自杀情况。唉,很遗憾也很吃惊,尽管人数没有美国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正在逐年地上升。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这种可怕的大学生轻生趋势,不知是否引起有关方面注意?更不知是否进行过情况分析,以及采取过相应的防范措施?

国家和纳税人要用多少金钱方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呢?2004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一位副部长讲,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完整成本,一年至少要4万至5万元。这笔账我们可以不必细算。单说一名学生为考取大学,自己所付出的多年辛苦,还有家长的操心和希望,就足够加重生命的重量,怎么反而显得如此轻薄呢?造成这种轻视生命的原因,据有关材料分析,主要是生活节奏快、学习压力大、人与人关系紧张、就业困难、贫富悬殊、情感挫折等等。诚然,这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可以说成是纯粹客观原因,主观力量是难以克服的。可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更不能不重视的是,轻生者自己意志脆弱,同样是一个重要原因。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来说各个时期的青年人“艰难的人各有各的艰难”,我想也是完全适用的。从生活的境况来说,前几代人远比今天更难,战争、饥饿、瘟疫、政治运动,就像一条条凶恶毒蛇,咬伤多少美丽的青春,可是他们都一一挺过来了,而且对于未来不失信心。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意志比较坚强,他们理想比较实际,并且始终乐观地生活着。我想用一位普通农村老人在我身处逆境时对我说的话转赠给年轻的朋友们:“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没有过不去的河。”

20世纪的饥饿年代,我在北大荒劳改时,每人每天供应四两粮食,还是带壳原生粮,煮稀粥喝只能涮肠胃。有人因饥饿和劳累在收工途中晕过去,经过抢救苏醒过来,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活着真好。”在艰难中留恋生命,在不幸中憧憬未来,只有热爱生活的坚强人才能做得到。同样是在20世纪,政治生活不正常时期,我被关在“牛棚”里,同棚的一位老干部整天都是乐呵呵,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得想开点儿。活着,总会有希望。在这种时候,死很容易,可是谁会同情你呢?”他的话给难友们带来力量,“活着,总会有希望”这句话,一时间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艰难。而最大的艰难和不幸,依我的经历和体验,莫过于饥饿和蒙难,人的意志是否坚定,人的胸怀是否宽广,人的心地是否善良,在这时候最容易看出。比之饥饿和政治上的倒霉,现在年轻人遇到的麻烦,无非是失恋、经济困难、失业,等等,这又算是什么大难关呢?如果连这样的常遇艰难都一时想不开寻短见,即使眼前的坎儿度过,将来遇到更大困难,很难说是否会扛得住。

学校教育,心理救助,长辈引导,环境影响,这也许会帮助个别人解忧,至于会不会铸就坚强心灵,那就要看个人的生命悟性了。世间再没有比生死问题更属于由个人能够主导的了,可是活或死若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家人和社会期望,这样的人未免有点自私,即使有天大本事又如何。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坚强,如同我们有责任帮助每一位有困难的大学生。暂时遇到困难的大学生,把一时的困难作为人生经历,想办法迈过这道坎儿,说不定就会有美好将来。记住:活着,总会有希望。

2011年3月16日

世上还是好人多

只是为祭奠去世的妻子,在财经网博客上,我写了那些悼念文字。不成想有众多素不相识的人在网上留下抚慰的话语,读后让我激动不已感激不尽。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和谢意,还是用一句现成的话说吧:谢谢诸位。

在我人生最宝贵的中青年时期,有二十多年时光被政治运动蚕食,内心的痛苦和忧伤,相信今天的年轻人无法理解。有的年轻朋友常常问我:“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走过来的?”我总是真诚而实在地告诉他们:“我可没有那么高尚,信念啦,理想啦,后来再没有属于过我。我只是相信:这世界上好人总比坏人多。好人多社会就有希望。”

过去在内蒙古劳改,我遇到那么多好人,今天在网上写博客,我又遇到这么多好人,这就再一次印证:世上好人总比坏人多。只要有更多好人在身边,社会就会美好,即便碰到困难,好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使人感到无比温暖。如果说这也算信念的话,就是这样的信念,鼓励着我支撑着我,度过了那漫长而当时无望的时光。最后总算等待和盼望到平顺岁月的来临。

在那漫长无望的等待中,使我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其实,人生整个过程就是一次等待——在母亲胎中等待出生,出生后等待母亲喂养,孩童时等待学话学步,长大后等待读书做事,成人后等待恋爱结婚,结婚后等待抚育子女,子女成家立业再无负担,到了晚年就像我现在这样,等待回归生命的来路。这就是人生全过程。所以身处逆境时唯一的想望,就是等待有朝一日获得转机,让短暂的人生不至于过得太狼狈。最终我等待来转机,这才有后来的生活,有的跟我一样的人,最终没有等待来转机,就因疾病或苦闷离开人世,他们比我更加不幸。想到这些我总是很知足。

作为一个普通人,把生和死想通了,平静地享受过程,就算是个明白人。这时所有身外之物,都会看得淡如水轻如毛,无负累地生活着反而轻松。只要诸如战争、瘟疫、人为伤害等,这些天灾人祸不来干扰和破坏,我们普通人的日子,相信一定会过得安宁和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