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25460800000023

第23章 心海波澜(9)

曾经不止一次听人说,在金钱至上的今天,人的美好和善良本质都被“金狗”给吃掉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欠妥的看法,在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特别是在那些艰难群体中,传统美德依然牢固存在,而且比富裕人群更鲜明,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只有在互帮互助中才会生存。吕达18岁,赵云亮34岁,从他们的年龄上看,出生或成长的时间,都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之时。这就是善良依然存在的最好例证。

嗣后,媒体又在报道全国选出的道德模范,正在北京开表彰大会,与会代表的事迹同样感人。他们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他们是和谐社会的实践者。从电视新闻报道中得知,这些代表年龄大都在三四十岁,就是说,他们也是在炫耀财富的环境中成长的,可是他们并未丢掉传统美德。他们的心灵是那么善良,他们的事迹是那么感人。如果把社会中的美好事物比喻为一幅优美图画,他们的行为就是最美的色彩。如果把群众中的高尚道德比喻为一首动听歌曲,他们的思想就是最美的旋律。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今天的生活中,更要赞扬更要表彰,让美好的传统道德,如春风春雨在人间播撒。

春风春雨爱抚下的大自然,会用最美丽的花朵绿草,编织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传统道德滋养的新一代年轻人,会用美好的行为和纯净心灵,谱写一支优美动听的春光曲。难怪人间总是这么可爱呢?

2011年2月20日

吃什么大有学问

说到吃,连鸡猫狗都懂,万物之灵的人更是精通,既然如此,把吃加上“学问”二字,似乎有点故弄玄虚。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尽然。这吃还真大有“学问”呢。真正意义上的吃饭,这里就不必多说了,按当代人的饮食要求,起码得讲营养讲味道。倘若作为谋生手段,这“吃”可就不那么一般啦,常言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学问”。当然,这只是为了生存,并不见得都能得更大利益,有时还要提心吊胆怕犯法。

可是有一种“吃”则完全不同,明目张胆,理直气壮,这就是“吃”名人老子(老爹、老妈)“吃”名人老祖宗(爷爷、祖爷爷)。这种“吃”就不只是单纯为了生存啦,而且有的人还“吃”成个一官半职,“吃”出特殊待遇和显赫荣耀,您说这“吃”是不是有学问?反正我看有。

若干年前曾流传顺口溜儿:“学会物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现在这样说的比较少了,说明社会已经进步。更多有名人家庭背景的子弟开始意识到,光靠老子名气和往日辉煌越来越不被社会买账,因为老子毕竟不是你自己,你老子本事你不见得有。另外,社会制度也正在逐步建全,诸如局处级官员公开招聘,加强对相关部门检查监督,等等,尽管还不是那么真正地给力,但是总还能让一些人心生畏惧。类似在当官挣钱等美差美事上,不像过去再给更多关照和提供方便,这就使靠名人“老子”吃饭的人,想得到也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那么,“吃”名人老子“吃”名人祖宗的现象,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了呢?恐怕还不能这么说。有的名人之后,现在仍然靠老字辈混饭,而且活得比一般有本事的人还滋润。社会发展到今天,这部分人有的还搞特殊化,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问题却出在当权者开绿灯。有的单位当权者,或惧怕名人之后,或想沾名人之光,不顾政策规定,在诸如提官、退休等事情上,百般给予照顾和迁就,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的。而且说起来还颇有理由,谁让他是×××后代呢,言外之意,名人后代就应该如此。至于这×××的后代,当官是否称职,做法是否违规,那就可以完全不顾了。

这种“吃”名人老子现象的存在,以及对于名人之后的多种照顾,说穿了,其实就是“血统论”翻版,或者叫“血统论”另一种表现形式。在罪恶的“****”运动中,最狠毒的一招就是搞血统株连,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只要你出身不好,只要你老子“反动”,就必然要危及子女。遇罗克等先烈们,就是因为反对这种邪说,献出了宝贵青春和生命。这样血淋淋的教训,按说后人应该记取,不要再把人的尊卑用其老子的声望封赏。有出息的名人之后,更应该有自知之明,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这样也会更心安理得,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佩服。

现在事情好像又反过来了,只要你老子是名人,只要你家庭有名人背景,这就成了攀高的资本,处处都显得高于一般人。这实际上同样是种“株连”,只是往利益上的“株连”,跟过往厉害上的“株连”,同出一个极端思想脉络。有的名人之后很不自觉,就像过去谁亏待了他似的,这会儿要加倍地要求关照,个别的还以此为资本炫耀,并且毫无顾忌地自己邀赏。实在有点过分。

当然,既然我们社会尊重名人,有照顾名人后代的风气,适当地给些必要关照,我想这也无可厚非,只是不应该过了政策头儿,起码道理上得说得过去。至于名人后代本人,若是自己真有本事,就是不靠老子或祖辈阴德,照样可以立足于社会,又何必非要“吃”老爹老妈老祖宗呢?问题是现在有个别名人后代,“吃”得太狠太多太不讲理,自然就会让人生厌、反感,对这些人尊重就更谈不到。

现在提倡社会和谐,这正是众望所归。和谐局面的形成,首先就是社会平等,即使分配难以一时做到靠近,起码在竞争上要做到平等,名人之后和平民子弟一视同仁,即使非要照顾也得说清楚,否则就难以用事实服众。更何况真有本事的名人之后,并不需要靠“老子”受照顾,认为照顾是对自己的贬低。社会何必如此多情呢?

2011年5月12日

牢骚、怪话与真话

时兴背诵******诗词那会儿,我算不上背诵好的人,起码还能磕磕绊绊背几首,如今记忆力减退几乎全忘了。唯有“牢骚太胜防肠断”这句至今记得,原因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单位一位地主出身的同事,对机关食堂伙食单调不满意,私下跟同事发牢骚,说了句怪话:“整天是窝头、咸菜、稀粥‘三结合’”,被人打小报告给工宣队领导,说他恶毒污蔑工农兵“三结合”。开批斗他的大会开始前,群众集体念的“红语录”,除“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还有这两句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句“牢骚太盛防肠断”出自******词《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据说当年作为国民党谈判代表,柳亚子在国共谈判破裂后留下来,许久未得到想象中的待遇,作诗发牢骚讲怪话流露不满,******知道后和这首词规劝。究竟起未起到舒心解虑作用,不详,反正这句词从此流传开来。从活学活用的功能来说,即使几十年过去的现在,还不时有年纪大点的人用,大概是因为依然有人发牢骚。

发牢骚讲怪话,其实无伤大局,更不会动摇江山,顶多影响人心。这点还算是******高明,轻松地幽默地劝说劝说,让当事人消消心火就算了。像我们单位对同事那样,动辄上纲上线批斗人家,只能反映那时人的思想方法过于偏激、简单、盲从和粗暴。倘若以那时的是非标准衡量和处理今天的牢骚、怪话,我们的社会非乱套不可。且不说私下聊天发牢骚讲怪话,就是用微博微信这样做的人,在今天即使不算多恐怕也不算少,还从未听说谁受整治。从这一点来说,社会大有进步。

关于发牢骚讲怪话,我有这样几点看法:一是牢骚话基本反映生活真实情况;二是讲怪话大都是觉得对某件事处理不公平;三是发牢骚讲怪话因为言路不畅;四是领导者充耳不闻装聋作哑;五是牢骚、怪话在群众中有一定市场;六是对发牢骚讲怪话不分是非曲直。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单位有位中层干部,到了年龄马上就要退休,在宣布任免干部大会上,这位退休干部用社会流传的怪话,结束了他几十年从政生涯。接任他的人来自外单位,他对此人说:“你是从金窝儿掉到草窝儿。”本单位要提拔的一位干部,他觉得此人不咋样,他说:“干得坏提得快,干得好提不了。”最后他宽慰自己说:“正局副局一样结局。”朋友还告诉我说,奇怪的是,在这样严肃的会上,他调侃式的发言竟然引起与会者哄堂大笑,更奇怪和无法理解的是,主持会议的主要领导者,居然没有任何制止和劝说。

听了朋友讲的这个真实故事,我立刻想起******这句词。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位退休的中层干部,为何如此放肆不顾影响呢?在这么庄严场合公开叫板,连******那样委婉的劝说,在场头头脑脑都没有去做,轻说是怕得罪干部,重说是不负责任,结果成为官场奇闻,被传到社会上当笑话听。这样的干部难免让人啼笑皆非,只能说,他们爬到现在这个位置上,简直是历史跟群众开玩笑。这样的干部无论是素质还是品德都欠“火候”。

我想就此发表点个人看法:我们现在有的干部认为,不管自己工作做得如何,年头熬到了就得升级,那位发牢骚的退休干部,就是出于这样想法讲怪话。据朋友讲那位新任命的干部,确实也无什么政绩和威信,只是因为年头到了才提拔,两者相撞撞出了牢骚火花。群众只能无奈地当笑话听。

那么,如何对待牢骚和怪话呢?我以为,首先要认真聆听,其次要分辨是非,最后要正确处理,当然,像上边说的那个退休干部那样,在正式场合公开讲怪话,绝不能不问不理不制止,任其发泄情绪散布不满。这样素质的干部未被升任,他的行止恰好说明是对的,因为他追求的就是个人升迁,哪能指望他认真做一番事情呢。

干部任用上的牢骚话,若想理直气壮地制止,首先要破除熬年头提升的做法,平庸无能群众反映差的人,即使年头熬到了不该提就不提,这样才不致伤害干得好的人。其次在考核干部方法上,不妨广开言路征求多方意见,不能光是听信在职人员考评,离退休干部的意见也要听。有次跟一位朋友聊天儿,他曾任某省省委常委级领导,他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考察任用或提拔干部,不再征求离退休老同志意见了,我们那时候可不是这样,对离退休老同志意见特别重视,因为他们有经验、看人准、说实话、无私心,更不像在位的职工怕得罪领导,再有看法和意见也得歌功颂德。

这说明在考察任用干部上,我们是有过好传统的,没有当宝贝好好地看住,结果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当了科长想处长,当了处长想局长,年头到了当不成,就发牢骚讲怪话。领导觉得亏他欠他的,对于他的牢骚、怪话,只好听之任之不了了之。对于那些只想“升官”的人,让他带领群众实现“中国梦”,你就是说出大天来我都不信。

201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