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5540900000016

第16章 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升华

文化是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中国传统的“自强不息”、“和合文化”、“天人合一”等观念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产生的、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辉煌成就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补充与启示,中华文明的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是相对西方文化的独立一极。所以,围绕当代世界的众多困境和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西方文化、世界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文化在造福中国社会的同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世界文化,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从而凸显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

一、西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以初始的形态进入世界。中国文化要对世界做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按照当代社会的现实,根据今天世界的需求,进行现代转化。任何历史经典如果想要在当今的社会产生影响,就必须进行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升华。

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在北京奥运得到了全球的普遍认可。北京提出的和谐奥运、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全球人士的赞赏,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冲突。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和谐成为西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从西方文化来看,古希腊哲学早就关注对立中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从对立中产生和谐,和谐是对立物的融合,相同的东西不会产生和谐。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宇宙中一切都存在和谐,和谐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种和谐便是宇宙秩序,是绝对的,是善和美。以奥运文化为例,这一源远流长的西方传统造就了古代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也滋养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古希腊的和谐更多强调个体和谐、人神和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则更多注重灵魂与躯体的和谐。

虽然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西方,但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却具有全球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奥林匹克文化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世界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历经五千多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勃勃生机。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金文。和的本义是声音的相偕和美,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接合的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就相联并举,构成了和合的范畴。《国语·郑语》就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国语·郑语》接着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与同的关系:“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和、和合的观念也源于中国上古的风俗、仪式和乐舞。《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与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和仪式相仿的中国上古时代的礼乐典仪。它融巫、礼、仪、典、歌、诗、舞、乐为一体,其宗旨在于追求一种人与神(天道、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但其主张各自不同。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故而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而知天。

孔子讲和、主和,以和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他主张,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人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同意先贤“和而不同”的观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所以,伏尔泰说:“行孔子之道的时代,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费尔巴哈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的,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

而道家则畏于乱世,鼓吹无为,心斋坐忘,寄情自然,直接与自然合一,以天道为核心,由天道推向人道。人道效法天道,即效法自然。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道教《太平经》:“阴阳者,像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合是一种愉悦,“乐乃可和合阴阳”。

儒、道两家虽然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道路上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互补互济,相得益彰。

其他传统文化也张扬和合。如《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故能习”。和合就能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离散不能相和合”。佛教也讲“因缘和合”,“诸法因缘和合生”。而宋明理学则是儒、释、道三教和合的产物。

可见,在中国文化史上,各派各家都讲和合。和合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与政通人和、和为贵、和气生财、贵和尚中的社会观,亲仁爱人、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而和平、和美、和爱则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矫正和补充。

奥运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的融汇,成为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盛大节日。奥运会成为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人民的巨型狂欢节,它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的现实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了一次伟大的握手,让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了一次雄伟的交汇。北京奥运会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多元创造、对话交往成为新世纪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

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意义在于,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于奥林匹克生活哲学是有益的补充与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均衡发展、积极快乐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团结鼓舞大众参与体育实践,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在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严峻冲突,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时刻威胁着我们,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冲突中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就成为人文奥运的探索目标。和谐的思想既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也是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理念的人文奥运与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人文奥运的最佳结合点。人文奥运具有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文化建设的双重功能,即对外和对内的两种功能。从对外功能来说,人文奥运要展示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特色,实现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奥运遗产的庄严承诺。对内来说,则要通过人文奥运带动北京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面貌的极大提升,实现奥林匹克主义诉诸青年和人类教育的崇高理想。

当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文化的和谐观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齐一,而是多样共生,和而不同。它与我们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单一的GDP的增长无法完成重建文化中国国际形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举办奥运会,给了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良好契机。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代世界的伟大文化实践,诉诸世界文化创造的多样性,诉诸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诉诸当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诉诸人的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躯体与灵魂的协调,这一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发展追求更协调发展、包容性发展

文化发展是追求更和谐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新世纪全球发展方略,是寻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2010年9月,胡****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之后两个月(2010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2011年4月15日,在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胡****发表演讲,阐述中国对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国在“包容性发展”上的实践。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胡****演讲的主题内容,作为定语的“包容性”后面修饰的主体,由“增长”变为“发展”。“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发展”比“经济增长”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则更为紧迫和重要。在这里,新的发展观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不是“单向度”发展,而是包含了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观。

“包容性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将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意,即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将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看作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其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包容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方向,它将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融而为一,全面、综合、协调地把握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而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过去30多年,中国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做大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成功战略。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其中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的更高水平的文化需求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党和国家必须解决的重要症结问题。包容性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宏观背景和全球趋势,也为文化的发展开拓出更宽松、更开放、更务实的国内发展的巨大空间。

包容性文化发展的要义首先是做好文化的顶层设计。在包容性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探索和创造造福全体国民的更和谐、更民主、更平等的发展模式。过去时代,我们习惯于对抗性的“抗争”模式、“争气”模式,还没有学会作为大国国民如何放低身段、转换姿态、广收兼听的对话模式;我们逐渐学会了与世界进行经济的交往,逐步熟悉了国际资本运营的规则,却还没有学会如何以文化中国的姿态与世界进行文化的交往,这是一个更为艰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领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的经验教训,学习各国进行长期发展战略(30~50年)的经验,进行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文化强国,以文化强党,以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包容性文化发展必须进一步进行文化制度与文化体制创新,创造更合理、更包容、更协调的制度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包容性文化发展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发展的必要构成,缺一不可。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下大力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关注民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对位性的科学发展,是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一方面,它体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当前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走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它又从我党的根本宗旨出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利益,以公共投入和规划建设的方式,满足公民进入小康时代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这一对位性创举是不同于美国、欧洲各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它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包容性文化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更高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普遍社会文化心理思潮分层对待,尤其是对当代互联网数字文化新形态,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思路。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文化交往的新特点、社会文化思潮涌动的新规律,进一步推动民主、平等、自由等普世理念,寻找中华民族发展共生共荣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元素。同时,包容性文化发展必须创造更宽松、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需要更少命令、更少指责、更多建设、更多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