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5540900000018

第18章 新一轮改革创新的进军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决定》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这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探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决定》吹响了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军号,将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是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来看,如何从五位一体的宏观整体上进行文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辩证施政,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推进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决定》指出,************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就为************确定了大框架,大格局。

我国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的设计、决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以来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它是我党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大踏步赶上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的关键选择,也是我国进入并参与国际高端竞争重要领域,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中国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寻找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找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民族精神的最大公约数。另外,《决定》新提出了以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往的提法是将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作为中心环节,包括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降低门槛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决定》的新突破,体现了新一届领导更加阔大的胸怀,希望最大限度地动员左、中、右等一切积极力量,以改革开放这一民族最大共识来寻求最大公约数,推送正能量,振奋浮躁化、游戏化的民族精神,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为新一轮的改革输送不竭的动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与新思路

《决定》最重要的特色是整体把握,宏观设计,全面推进,点上突破。在治理方式上采取辩证施政,执两用中,疾徐不二,稳步推进的战略;在文化理念上兼顾中西,通古开新,找到发展产业经济与普惠人民大众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在历史与现实、速度与效率、发展与公平乃至大与小、内与外之间找到平衡的执政风格。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获得了重大突破。按照中央“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在文化领域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走向世界的、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鼓励民营文化创意企业快速发展,以及非公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这些举措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了一批企业在规模、档次和效益上的提升。这种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方式可谓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说到底,只有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文化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完成二者对位性均衡发展的任务,才能实现文化改革创新的新发展。也只有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了,文化体制才可能得到改革。

《决定》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管”字上下工夫,以制度管人。规范管理的方式、内容和重点是: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抓好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决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要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管理方式。在过去十年改革的推进方式上,以行政推动为主,自上而下地采取了政府决策、政府推动,甚至政府直接办文化企业的方式,致使企业的行政色彩浓厚,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确定。随着国有文化单位的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如何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造,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改革全面深化的难点。《决定》高度关注新闻媒体的管理,面对当前新型媒体的高速巨量发展,要求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履行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二、决定性作用: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决定》的一大亮点是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规律。过去十年,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甚至权钱交易、腐败等问题。

《决定》的重大突破在于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就如何对待国有文化企业和非公文化企业而言,过去一直存在着非公经济受歧视、发展难的问题和争论。《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决定》特别强调了给民营企业、各种形式的非公企业的发展以更好的环境、更低的门槛,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不仅允许和鼓励它们在电影、电视拍摄等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还要允许它们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等领域,允许它们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的改制经营。

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大量的创意工作室以及广大的青年创业者。他们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未来。国内外经验证明,很多创意大师、设计大师、传播大师和营销大师往往是还在学校就读时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培育原创力、突破陈规旧习要从青年人开始。像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正是在宽松、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中以及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举世闻名的跨国企业的领导者。

《决定》强调,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式的发展,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从市场出发,就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在汽车、住房消费经历了几年的“井喷”之后,今后我国居民消费的持续热点在哪里?作为经济改革转型升级的高端产业形态的文化产业,应当成为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产业形态。发展服务业,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领头羊”作用。

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弱的一极。这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要实行外向型经济和投资拉动战略有密切关系。我国的文化消费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文化消费引领首先要将消费者置于市场主体的位置,从市场的角度探讨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费的需求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是自下而上的,即由市场需求推动的;而中国文化产业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前瞻性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的。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创意经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市场推动的,是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消费推动型的产业形态,由消费者长期形成并不断创新的文化需求来推动。比如影响全球的欧美大众流行文化(美国的电影市场、欧洲的戏剧市场)、日本的动漫市场、韩国的游戏娱乐市场都是首先由社会产生了需求,需求推动消费,消费拉动市场,市场引发产业的兴旺,并激发创意的风起。

作为赶超型后发国家,中国敏锐地把握了世界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看到了“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在我国文化发展理论界的研究与呼吁下,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最终在党的******上确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政方针。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在党和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战略决策、规划布局、党政督办、政策引导、财政鼓励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而政绩冲动、匆忙上马、贪大求速、短期效应往往是不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地产为本、大项目牵头、政商协作、各得其所是一些地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文化消费是促进整个文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原动力,就发展文化产业而言,投资是否有效益,文化企业能否做强做大,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是否有发达成熟和旺盛的消费市场。据统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近三年年均投资已经达到300亿元左右,而文化消费在200亿元左右,文化消费的增长跟不上文化投资的增长。目前,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已经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而北京不到10%。北京文化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北京市举办的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成效显著,在为期45天的活动中,累计消费人次为2654.3万,总成交金额为52.3亿元。北京为发展文化市场树立了一个“样板”。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决定》对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了清晰而具体的部署。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民族国家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吸引社会广泛参与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保护国家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包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内容。它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民对公共文化权益的普遍需求,提高公民文化福利水平,加强全民人文精神培育,其重要特征是非营利、公益性。所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原则是要坚持公益公利,公平公正,公众参与,普惠于民。公平公正是现代文明社会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的确认而坚持的重要价值理念。它强调公民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平等权”。

基于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尊重、维护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族别的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坚持普遍参与,多样发展的原则,并特别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不受侵害。要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现阶段的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服务、文化知识传授服务、文化传播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服务、农村文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而其余部分则具有更多的实践性和功能性。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公民良好的文化修养,塑造文明开放的崭新国民形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安定团结、文化认同和各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大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可谓成效显著,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级政府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整合基层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社会化发展。

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调整发展模式和向内生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现。其实质是从GDP唯一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转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主要负责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对于超出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特殊的、高档的、流行的需求),公民可以通过文化市场获得。

四、找准文化发展的关节点,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关节点,在发展产业经济与普惠人民大众、速度与效率、发展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决定》为我们指出了新的方向。《决定》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需求作出了重要决策:要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下大力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要关注民生,利民惠民,以民为本,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二者辩证的对位性发展。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以人为本、以均等化的方式保障每一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形式;是适应当代世界潮流,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建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措施。总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量。

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为我国公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不同档次的文化产品,以适应不同层次公民的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产业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全面提升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资金,培育文明,开拓道路。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发展的必要构成,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不是截然区隔的,而是相互支撑、交融互补、相需为用、共同发展的。二者不仅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文化创意产业要为文化繁荣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要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和环境。

五、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习近平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来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多年来,西方社会习惯于妖魔化中国,唱衰中国,中国国家形象在它们那里被屡屡扭曲变形。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必须要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传播弘扬,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积极承担人文交流项目。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另一方面,要从国际市场出发,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培育一批外向型的文化跨国企业,使其作为“国家队”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的“红海”竞争。

对外文化贸易作为最广泛的文化交流途径和特定的商业性交流模式,对国家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内驱动力和可持续性。2012—2013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国际经济持续疲软,国内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调低发展目标的宏观背景下,依然有不错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4706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2.3%,占世界比重5.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6%,占世界比重4.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28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占世界比重6.8%。

2011年按贸易方式分,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99亿美元,出口额186.9亿美元,增长22.2%,进口额12.1亿美元,增长10.4%。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08.3亿美元,出口额101.0亿美元,增长40.5%,进口额7.3亿美元,增长14.8%;加工贸易进出口额74.7亿美元,出口额71.3,增长3.4%,进口额3.4亿美元,增长1.9%;其他贸易进出口额16.0亿美元,出口额14.6亿美元,增长21.0%,进口额1.4亿美元,增长10.6%。随着统计类别和方法的变更,我国文化贸易的各项数据将有较大变化。从对外文化贸易的各项分类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依然显示出总体向好的态势。以游戏、广告、设计和动漫为代表的新业态已经替代出版电影等传统产业形态,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第一军团。游戏产业已成为对外文化贸易增长最快、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类别。

传统文化产业如图书出版、电影、电视、文艺演出稳步前行,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实现升级换代,大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其中我国版权贸易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版权引进输出比也在不断变化,从2003年的近10:1缩小到2012年的近2:1.版权输出数量大幅增长表明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现象出现了明显改观。

艺术品、音乐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文化贸易的新亮点。艺术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更加速了艺术品的跨国流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的艺术品市场。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出炉的《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艺术品市场在国内文化产业九大类中排名第一,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正在以坚实的步伐走向全球。

交流、沟通、交往、对话是当今时代文化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和合文化为参照的执两用中的中国思维可以作为21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参照。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的和合理念、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文化间性本位,是即此即彼、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第三生成物。它是世界各个共同体间相互协商、谈判、让步、融合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是全球文化的公共领域与空间。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文化范式与话语的多样化引发对话与竞争,而对话与竞争又进一步催生了创造的多样性。没有对话,就没有共同性,也就没有交流的基础;没有竞争,多种范式、多种话语就没有了张力关系或张力结构,没有张力,也就没有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的动力,实际上也就没有了创新。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文化要通过竞争发展,竞争是优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创新——筹划、设计,则是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因此,在多样化现实中,当对话建立了同一性基础时,竞争就会倏然莅临。

针对如何进一步开放创新,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不仅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结晶,也是每一个成员共享历史和精神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共同记忆既是民族群体共同生活的记录与积淀,又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共同基础。它不仅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

保证伟大民族集体记忆得以传承、交流和发扬的条件是提取该民族意识的精华,并不断创造新的经典。因此,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伟大的代表人物,最好的故事以及最好的声音传达给这个世界。

结语 就有道而正 结语

就有道而正

中华文化,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条从未断流的古代文明的长河。

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观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人文一词,已见成书于殷末周初的《周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正由于人的创造,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正由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

蜿蜒曲尽百道弯,飞流直贯一万里。今天,站在世纪的峭岸,“溯洄从之”,你可以感受到那巨浪冲击所带来的震撼与快慰。组成这些巨浪的,便是那辉光交映的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便是那两汉之世勃然兴起的史传文章,便是那光怪陆离、清新可爱的建安文学和六朝小品,便是那异军突起、名家辈出的唐宋古文,便是那近现代文化巨人、学界大师的闪光思想、恢弘文字……“溯游从之”,你可以感受那波涛绵延所带来的惊异与骄傲,推动这些波涛的,便是那民族心灵在苦难中成长的不屈踪迹,便是那民族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繁荣昌盛:

儒家的积极进取、坚毅果敢;

道家的遗世绝俗、淡泊超然;

禅宗的空灵安谧、拈花脱尘……

这是一个东方的奇迹,梦笔生花成佳作,断须推敲铸华章。一篇短文,可以成为传世名篇;一段警句,可以成为千古绝唱。究其原因,是小中可以见大,曲微中含有精义;纳天地于须弥,笼杳远于形内。它们高简精练,鞭辟入里,或叙写世间俗事,或阐释人伦义理,或抒泄内心幽情,以其出类拔萃的见地引人入胜;它们字挟风雷,声成金石,或严辞雄辩,或祈理析情,它们以其刚柔并举的艺术风格动人心弦;它们文思浩荡,神采飞扬,或浅吟低唱,绮丽婉曲,或天风海雨,高歌拔尘,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摄人心魄。就这样,它们形塑着你的理想人格,它们奠定了你的生命基石。

人类文化一直处在流变之中。

也许你会说,世易时移,历史的神话已经遥远,远古的辉煌已经黯淡。也许你会说,大化难违,站在时代急剧变幻的风口浪尖上,你应该置身于大众文化汹涌激荡的潮头中,你应该“潇洒走一回”、“不醉不罢休”……

然而,民族的文化何曾断根?

文明的脉络何曾断线?

历史的长河何曾断流?

生于斯,长于斯,你如何弃掷故园那万千的精神珍宝,你如何剔除你血液中的中华文化的精脉。那是一种文明历练的结晶体,可能永世不会再造;那是生命体验的一种深度,可能他人终究无法企及;那是一种文明塑形的原始意象,将成为一种文化积淀甚至生物性的遗传,延及子孙。你尽可以挥霍,你尽可以抛掷,尽可以弃之如敝屣,但我不得不告诉你,千金散尽不复来。

实际上,过去,你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逃离这一宿命:文化中国;今天,你必然也必须以心、以手、以生命去重新打造:文化中国。

“告诸往而知来者”,温故事而开新宇。

你和我,必得来到这里——

登临东方文化的圣殿,领略千年圣哲的深邃,挽手百代文明的卓绝风采,来颖悟东方天地神人和谐大同的万古神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以德修身,以识养身,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内核。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孔子的谆谆教导是历代知识分子引以自勉奋进的精神支柱。

然而,人之初,性相近。对于初次睁开眼睛打量世界的青年人,德何以明,身何以修?

《论语·学而》云:“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雍也》又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去趋近那些品德优秀、思想纯正的人,去效法那些境界高尚、精神卓越的人,耳濡之,目染之,感同身受,互励互勉,得而思行;去广泛地赏读那些格调高雅的作品,去深刻地领悟那些向善求仁的辞章,身体之,心验之,洗礼情思,启迪智慧,净化灵魂。

于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谐和,实现了情感与道德的圆融。温文尔雅的一言一行、谦让随和的一容一色,无不显示出你的尊严、教养、智慧、才能,这是道德的人生,也是艺术的人生,更是诗化的人生!

还记得屈子的吟唱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还记得圣哲的号角吗?“士不可以不弘毅。”还记得先贤的诗句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后学今来,当破书百卷,明德修身。立此红尘,终求德馨!

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在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不少优秀篇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灵魂的瑰宝,成为展现高风亮节的绝唱。

何妨一卷在手,用心研读?

《文心雕龙·神思》云:“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研读中国文化,那是一种审美。你可以欣赏那些华辞雅句,妙笔文思,玄远性灵,浑融意境……

研读中国文化,那是一种感悟。体验那些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家国之理,死生之情……

研读中国文化,那是屈原的《涉江》,它浸润你的肢体,洗礼你的情思,澡雪你的精神。经传注疏,诗文史哲,但凡搜罗所及,诚宜共赏之、同味之。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博而后求精。以意逆志,以筌求鱼,贵在得意忘言,诚宜深究之,细品之。启迪智慧,拷问人生,得而后思行。

道德、理念、精神、价值——

披文以入情,

涵泳以品德,

慎思以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