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25698400000021

第21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础(4)

3)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

(1)群体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方法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可见,一个领导者对于一个群体的重要性。群体士气与群体领导者有重要的关系,一个士气高昂的群体,首先需要其领导者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影响和带动成员的工作情绪。领导者个人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能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勤政廉洁,和成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领导者必须要有科学的领导方法,注意民主作风,听取下属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成员对领导者有认同感,愿意追随领导者,并积极为群体工作。

(2)群体目标的赞同

一个群体要想具有高昂的士气,必须让群体成员高度赞同群体目标。只有成员赞同了群体目标,才能使成员发自内心地为群体工作,将群体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和群体同命运共呼吸。

(3)合理的经济报酬

群体成员作为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经济报酬能满足成员多方面的需求,既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只有满足了成员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使成员为群体工作。按劳分配报酬,多劳多得,公平地分配报酬,可以让员工产生公平感和满足感,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反之,采取“吃大锅饭”的方式,没有公平的劳动报酬分配,会导致整个群体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低下。

(4)舒适安全的工作条件,合理的工作时间

每个成员都希望在一个舒服安全、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条件下工作,这样成员会感觉很有安全感和轻松感,会更加积极地为组织工作,士气也更加高昂。相反,在时间安排不合理、工作条件很差而且不安全的环境下,成员会产生疲惫感和焦躁感,大大降低群体的士气。

(5)科学安排成员的工作

合理科学地安排成员的工作很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知识、爱好、性格、技术等不相同,只有按照个人自身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让其各尽其能,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作安排不合理,不但造成员工才能的浪费,还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影响群体的士气。

(6)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一个群体组织中,必须要有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让下面的成员能够及时反映自身的情况,让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有效。信息沟通渠道的不通畅,会造成员工无法反映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员工心理状态不好,从而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7)群体成员的和谐

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内部团结一致,没有矛盾,可以使员工情绪高昂。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关爱,有助于成员的心理健康,使成员对这个群体更加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群体成员也表现得更加有激情,士气自然高昂。

4)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在群体中,高士气并不一定有高效率,士气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除了提高士气外,还需要具备其他的一些条件才行。只有当群体的行为符合组织目标、任务、规范要求时,高昂的士气才能带来对组织有利的效益。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1962年研究了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他认为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可能出现3种情况,即高士气,高生产率;高士气,低生产率;低士气,高生产率。

(1)士气高,生产率也高

这是由于员工在群体里既获得了满足感,又体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相一致,使员工无所顾忌地去实现组织目标。这种情况是把提高成员的士气,建立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的。这种高昂的士气必将得到高效率。

(2)士气高,生产率低

这是只关心成员的满意度,努力提高成员的士气,但没有引导到实现群体目标上去。这是由于员工在群体里虽然获得了满足感,但组织目标却不能与个人的需要相联系,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和和气气地怠工”的现象,而缺乏紧张工作的气氛。如果出现高士气的群体与组织目标相抵触,则可能构成生产的阻碍。

(3)士气低,生产率高

这是由于管理者把成员仅仅当作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和金钱刺激,严格地控制员工去工作,使员工暂时获得了某些物质需要而达到较高生产率,然而由于忽略了员工的心理需求,导致士气低落而生产率高的现象。

除了戴维斯讲述的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士气低,生产率也低。这是由于员工在群体内得不到满足感,员工对生产没有兴趣,于是出现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对于管理者来说,既要关心群体的绩效,也要关心群体的士气,这样才能让群体长远地发展。

8.群体中人际关系类型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或敌对等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发生重大作用。集群性是人的本能,人是不能脱离群体独立生活的。人在社会实践和群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和他人发生相互交往,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

根据人际关系的规模大小,可以将人际关系划分为3种类型: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仅仅是两个人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如个人和家庭、个人和球队的关系等。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个人和组织的人际关系,如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个人和学校的关系等。

根据感情来划分,可以将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分为3种类型:喜爱、无所谓、讨厌。

①喜爱。在一个群体中,有些成员会由于共同的爱好、相近的性格、相似的背景而走得比较近,彼此产生喜爱的人际关系。

②无所谓。群体中,与某些成员无直接接触或没有共同的语言等,彼此不了解,只是泛泛之交,双方是一种无所谓的人际关系。

③讨厌。群体中,对某个成员的行为方式看不惯、认为对方品德低下或以前有过矛盾而导致关系不好,使双方形成一种讨厌的人际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方面来分,可以将人际关系分为两个类型:横向人际关系、纵向人际关系。

横向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平级的人际关系,如公司里同一级别的员工之间的关系。纵向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具有上下等级关系的人际关系,如员工与经理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按照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的人际关系分为3种类型:驯顺型、进取型、分离型。

①驯顺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什么人,都首先想到他喜欢我吗?属于努力讨别人喜欢者。

②进取型。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种人总是想窥探对方力量的大小,或其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③分离型。特点是疏离他人。此类人经常躲避他人的亲近与接触,与他人发生交往常常是迫不得已,害怕与他人建立过分亲密的关系。这类人一般没有亲密的不分彼此的莫逆之交,跟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通常此类人也很少有敌人。

按照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分,可归纳出以下几种。

①一方的友好行为(如帮助、同情、赞美、支持等)可能导致另一方同等的友好行为,或更大程度的友好行为。

②一方的支配行为(管理、控制、指挥、命令、教训)可能导致另一方的顺从行为(如顺从、尊敬、听命、自卑、礼貌等),但如果过分,也可能引起后者的反抗行为(如反感、拒绝、对抗、怀疑等)。

③一方的顺从性行为(如尊敬、信任、求援等)可能导致另一方的友好性行为(如劝导、帮助),但太过分的顺从行为(如害羞、礼貌、服从等)则可能引起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④一方的攻击性行为(如诽谤、不友好、蔑视、惩罚等)可能引起另一方的反抗行为,或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有时也会导致后者的自卑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