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25698400000038

第38章 决策(1)

【学习目的】

通过对决策的学习,掌握决策的意义及相应的特点,了解决策的分类和决策的过程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决策。

通过对群体决策的学习,掌握群体决策的方法和群体决策过程,了解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了解群体决策技术。

【学习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决策的概念决策的5个特点;

●决策的5种分类;

●决策程序的4个基本阶段;

●不同条件下的3种决策;

●正确理解群体决策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群体决策中的两种现象;

●5种群体决策技术。

引导案例

“挑战者”号事件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在全世界造成了不小的轰动,美国政府对此事件委任了专门的调查团进行调查。“挑战者”号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右部火箭发动机上的两个零件连接处出现了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喷气燃料的热气泄漏。调查表明,对于该事件的发生技术上的原因是必然存在的。虽然承建商在说明书中指出有关禁止条件,但是萨科尔公司和宇航局的工程师并没有对问题提出任何质疑甚至根本就忽视了这样的细节。直到发射后问题明显地表现出来,所有人员只能抱以希望相信能够安全飞行,或者认为不能因为飞行而中止项目的进行。

“挑战者”号的失事是对技术提出的警告,产品必须经过合格验收才能应用。然而“挑战者”号失事的真正原因是在决策上。不论是发射前的准备,还是发射的过程,以致发射后对问题的分析、决策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早期的飞行实验中,一些工程师开始注意到腐蚀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宇航局和萨科尔公司那里得到任何支持。甚至在为解决密封圈的腐蚀问题的会议上,宇航局高级官员科尔斯特将它定为一次毫无意义的会议。正是由于领导的有限见识和经历,使他们在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探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估量情况的风险大小时最容易发生错误,导致了他们在决策中所用的指导他们作出判断的策略过于简化。对决策中的认知偏见是问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对宇航局的做法是否有道理存在很多争议。首先,宇航局当局在为制造宇航飞机选择制造商时过于草率。其次,在后来出台的《空间站宇航员安全选择研究》中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来源:消除和控制威胁而不是采取挽救措施的趋势得到发展。如此决策是领导者的严重失误。

对于这次决策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决策的不确定性。人们总是倾向于获取好处时避免冒风险,在回避损失时则较甘于冒险。在“挑战者”号发射的前6个月的时间里,萨科尔公司和宇航局曾对航天飞机的重新改造做了一次预算,然而其飞行实验仍在继续进行。面对风险指数的增加每个人却还在冒险进行着。工程师们提出的相关建议也没有明确的指向。对于这些消极因素的出现,他们采取了忽视的态度,进一步将问题扩大化了。

又由于曾经的成功先例与经验主义的错误引导,人们在本性上产生的骄傲的情绪带来了更大的潜在危险。在作出发射“挑战者”号决策时,宇航局安全办工作人员甚至没有一个人参加,作出这样失败的决策的确也在所难免。从以上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决策的失误导致了悲剧的酿成。任何一项问题的决策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一项工程的好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离不开正确的决策。虽然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很多:群体规模、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信息的沟通及领导的要求和压力等,甚至社会从众心理、权威主宰等消极因素都制约着决策的作出。但是,要进行理性的、有效的群体决策也不是不可能的。

①重视情况的分析:对于关键因素、制约条件要重点关注。如密封圈的腐蚀问题,得到一点点的关注都会改变事件的发展。要防患于未然就不能忽视任何细节。

②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各成员了解标准,明确目标。在“挑战者”号发射实验中,到底是要重视宇航员的安全问题,还是资金损耗问题?明确目标是在问题产生时的行动地导向,根据之前作出的目标尽可能地纠正误差,可以避免一错再错。

③搜寻备选方案:情况全面,知情者参与,鼓励畅所欲言。对于各工程师提出的问题反复推敲验证后再得出结论。

④评价备选方案:在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选出最优。全面权衡,并在实施前做试点调查。

⑤制定决策:到底是追求最佳还是满意?制定人人认同的行动计划并予以配合。

⑥决策的复审:慎重复查,追踪检查,纠正偏差。

群体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本身对决策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参与者多而杂、信息量大,从而造成了目的的不明确。再者,由于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代表的利益也不同,分工协调不容易实现。事实上意见的提出者能力与地位有限,对决策者的影响也不同。这正如航天局的工程师们一样,他们多数认为自己没有参与决策的理由,对于承担的责任也仅限于自己的范围之内。这种情况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功,它与组织的氛围和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但在决策方面可以考虑采用专家决策的办法,即在组织中召集骨干人员与专题组织专家,开列出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决策的专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将必要的、可行的方法与技术或者所需资源等逐一询问专家意见。最后,获取各专家反馈问卷并进行整理与统计处理。这样决策的优点就在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的草率和武断,对行动方案进行了周全的判断。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项目的管理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在分析事件的时候不能仅从表面入手,要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亡羊补牢、因小失大是管理的最大失败。

引导思考题: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事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12.1 决策的意义和特点

1.决策的意义

“决策”一词的英语表述为decision,意思就是作出决定或选择。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种,但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奥夫斯塔德(Ofstad)认为,所谓决策者可能是他对其偏好的一系列行为反应,或者他决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但可能最常用的是作决策,即在某种情况下经过考虑作出应该做什么事情的判断。

舒尔(Shull)等人则认为,决策过程是基于事实和价值前提,涉及个人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一种从一种或多于一种能导致人的期望状态的行为活动中的一种选择。

艾穆瑞(Emory)和利兰德(Niland)则将决策视为选择的思维过程。

爱伦(Eilon)综合了多种定义,认为决策是指决策者有了几个选择,经过对结果的比较和评价以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著名决策理论专家西蒙(H.A.Simen)认为,决策就是管理。管理是一个决策选择的连续过程。一个决策可能包含数个决策。微分决策是决策的最基本单位。微分决策的积分是一段时期内微分决策的累加,这些活动构成管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决策包括3个主要方面:一是为决策发现机会;二是寻求可能的方案;三是在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

诸多界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以下3种理解:一是把决策看作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这是广义的理解;二是把决策看作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这是狭义的理解;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作的处理决定。这类事件既无先例,又没有可遵循的规律,作出选择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只有冒一定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这是对决策概念最狭义的理解。以上对决策概念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学地理解决策概念,有必要考察决策专家赫伯特·西蒙在决策理论中对决策内涵的看法。

简单来说,决策,就是在多种可行的备选方案中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一般理解,决策就是作出决定的意思,即对需要解决的事情作出决定。按汉语习惯,“决策”一词被理解为“决定政策”,主要是对国家大政方针作出决定。但事实上,决策不仅指高层领导作出决定,也包括人们对日常问题作出决定。如某企业要开发一个新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某人选购一种商品或选择一种职业,都带有决策的性质。可见,决策活动与人类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正确理解决策概念,应把握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决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过程的第一步。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十分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必须十分具体。没有明确的目标,决策将是盲目的。其次,决策要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决策实质上是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如果只有一个备选方案,就不存在决策的问题。因而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人们才能从中进行比较、选择,最后选择一个满意方案为行动方案。最后,选择后的行动方案必须付诸实施。如果选择后的方案束之高阁,不付诸实施,这样决策也等于没有决策。决策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行动的过程。

决策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活动,决策科学化是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决策研究在吸引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决策实践,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探索人们作出正确决策规律的科学——决策学。决策学是研究决策的范畴、概念、结构、决策原则、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决策组织等,并探索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规律。随着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决策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应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从而也就出现了经营管理决策。

2.决策的特点

(1)目标性

决策是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前提。所谓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决策目标有3个特点:目标概念清晰,表达准确;有实现目标的时间要求;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标准。决策目标如果不具体明确,制定决策的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设计实现该目标的实施方案,执行的人也弄不清楚如何去贯彻实施,执行之后也难以判明原定目标是否已如愿实现。决策目标应规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期限,没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完成都可以的目标是无多大价值的。另外,决策目标力求用数字定量地表达出来,以利于衡量完成的程度。总之,任何一个决策问题首先就要确定目标,注意在概念上、时间上、数量上加以明确。如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就首先确定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决策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全局,决策必然是盲目的。无论是决策方案的拟定、评价,还是决策方案的执行、检查,目标明确都是最起码的前提,因此研究与选择决策目标是决策全过程中首要的也是极重要的一步,目标性是决策的第一个特性。

(2)预测性

由于决策是决定未来实践的目标、方向、原则和方法,所以决策就离不开对未来实践活动的环境、时间等信息的收集。而预测是获取未来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因而决策离不开预测。从程序上讲,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决策者是根据预测结果来设计方案的,预测的结论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出的决策是否科学。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半导体已展现出了光辉灿烂的前景,但由于他们在技术方向上的错误预测,作出了仍把电子管的改进和小型化作为发展重点的决策,导致了前苏联电子技术至今还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反,由于日本借助于未来研究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大力发展半导体技术这一明智的决策,使日本今天在世界电子领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极大成功,也是由于诸葛亮熟悉天文气象知识,事先预见了可能产生的结果,而作出的英明决策。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不进行科学预测,就会把需要当作事实,把愿望当作可能,想什么就做什么,这必将导致莽撞和盲动。由于决策的对象是未来的事物,决策是在事物发生之前的一种预先分析和决断,因而还必然带有预测的特点。

(3)选优性

决策总是在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一个方案,无从选择,没有选择,无从优化。所谓选优,就是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或最满意的方案出来,这是决策程序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知道,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无所谓对比,也就不可能进行选择。因此,只有设想或拟定出相当数量而又质高的备选方案,下一步才有可能从中选出满意的方案作为最后确定的决策方案。如果备选方案太少,就没有多大的选优余地。如果备选方案质量都不高,那么无论怎样选择也难以选出满意的方案来。国外的经理和决策人员常用这样的格言提醒自己:“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可见,他们十分重视多方案的选择。他们还把那种只拟定一个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讥讽为“霍布森选择”。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声称让顾客自由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的那匹马,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后人把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所以决策需要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而决策者就要以全局的观点对各种方案进行通盘考虑和系统分析,从中选择一个或从各预选方案中综合出一个最佳的或满意的方案来。因此有人说,“决策在于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在选择中不追求优化,决策就是没有意义的”。决策具有明显的选优性。

(4)实践性

“论而不决”固然不好,“决而不行”更是无用,决策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执行和实施。即使最科学的决策,如果不导致行动,不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也将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实践将对决策的科学性作最全面的检验,它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另外,实践也给决策者以再认识事物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再认识,修正决策之不足,提出新的决策。因而,决策者应把决策始终纳入实践的制约轨道上,不断收集决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信息和新问题,以提高决策质量,丰富决策内容。因而决策带有实践的特性。

(5)动态性

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决策尚无统一的表述,但基本含义是清楚的,都是指从思维到作出决定的过程。这就说明决策活动是运动的,可进一步把它分为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4个基本过程。输入是指决策的信息数据;处理是指确定准则,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较,评审和选择;输出是指最后决断的最佳(或满意)方案;反馈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能根据实施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分析与综合判断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决策的产生不是只在“拍板”的一瞬间,它具有动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