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別顯時遍中二。先釋文。後問答。前中始成正覺者。謂前但總標聞法一期究竟。然未別指的在何時故。此別名始成正覺時也。謂初成就正真覺智。然此約教總有五說。一依小宗說。菩薩於菩提樹下。脩三十四心已。得菩提時。名始成正覺。如婆沙八十二說。二依權教大乘。自有兩說。一約八相化身。於覺樹下。現降魔已。示成正覺時。名始成正覺。二約報身。三無數劫。備脩萬行。十地滿足。無間道後。四智創圓時。名始成正覺。三依實教大乘。亦有兩說。一以始覺智。同本覺智。無始本兩異之時。名始成正覺。二以十佛法界身雲。周遍法界。時處皆盡。無處無時。無非應現新成佛。名始成正覺。即前化相。亦即是此。所以者何。眾生須成始成無不應故。今此所明。是最後也。
第二問答中五。一問此雖別顯教起時分。而云始成正覺。然未定說成道已後幾日說耶。
答准十地論經說。佛成道後。第二七日。即說此經故。若爾何故佛不思議品說。一切諸佛現身說法。周遍法界一切時處故。彼中云。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出若干數舌。一一舌化出若干數差別音聲。一一音聲。演若干數脩多羅。乃至云。未來際劫。猶可窮盡。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又乃至云。所有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其中眾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無變無斷。無有窮盡。
答此中第二七日者。即是攝盡九世十世之第二七日。是故此日說即是彼一切時說。故不相違。問若爾。諸時相望相攝力齊。何要在此。不在餘時。
答此即是餘。不得說餘。又亦不礙表初之說。以不懷相故。問世親菩薩。釋十地經云。此法勝故。在初時及勝處說。豈初二會及七八九會。所說佛果。不如十地。又密跡普曜二經同說。成道已第二七日。於鹿野苑。說三乘法。而普曜云。說十二因緣三乘俱益者。以十二因緣通三乘故。若以初說即為勝者。此說三乘。亦應勝耶。
答世親且依一相故作是說。謂涅槃心中十地為勝。六欲天中他化為勝。一代說法此日為勝。非謂一切也。問世親既云此法勝故在初時說。初時即是第二七日。何故諸經律論說初轉法輪。曰與此異同。如前所引密跡普曜。所說轉日與此經同。若依法華第四七日說。四分律第六七日。興顯行經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智度云五十七日。十二遊經云一年方說。有云智度五十箇七日。與十二遊經一年說同。如是異說如何會釋。
答此由根器差別宜聞不同。望佛赴感。無時不說。望器無感。未曾有說。是故已入大地諸菩薩眾。不見如來初說後說。於一切時處。恒見如來常說。純說大乘一味。不思議法品中。據此而辨。
第三別顯處嚴者。此下亦可辨三世間嚴。又前雖別顯阿蘭若等。然未具明場中所有故。此別顯。於中有四。一道場地嚴。二其菩提下明菩提樹嚴。三如來所處下明宮殿樓嚴。四其獅子下明師子座巖。就初地嚴中有十事分四。初一地體嚴。謂標以堅固。釋以金剛。此總句也。俱舍第十一云。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起金剛喻定。更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此中望彼有同有異思之。次四事地面嚴。於中一寶輪離相之極。二寶華。三淨寶。四現眾色相。廣多如海。次四事地上嚴。一寶幢。於中復五。一體是摩尼。二光業不息故云常。三說法無間故云恒。四寶網隱顯莊嚴。五華纓體香名香華纓周垂瑩助為幢嚴故。二寶能現身通故云變現。一能雨寶說法也。二能雨華成行也。皆能任機即應並云自在。三法性生華麗而且普。鎔融行位。四繞幢寶樹為眷屬行列枝葉繁鬱。悉發光故云光茂也。後一事佛力加嚴。謂場中所有之物。皆於地面現影。
第二菩提樹嚴中。九事分四。初一樹形嚴。謂高無與等故云殊特。此總句也。次三事樹體嚴。一身是金剛。二幹是瑠璃。三技是雜寶。次四事體相用嚴。一唯用嚴。謂密蔭垂涼。二唯相嚴。謂華雜色相間技間。三體用相嚴。謂摩尼體發焰。用間飾相故。華果同時自有二義。一從觀同時因果行所生故。二從佛行所起故。佛行如出現品說。四展轉用嚴。於中三。一遍樹光。二光雨寶。三寶出菩薩。此顯依正無礙寶。及菩薩非本嚴事。故總為一。設開為三。亦無傷也。後一佛力加嚴。謂說法無盡故云恒也。
第三宮殿樓嚴中。十一事分五。初一量及相嚴。謂廣而且麗。於中四句。一標主。次二舉事廣麗。後句釋廣。此總句也。次一體嚴。謂眾色摩尼成故。次一相嚴。謂寶華莊故。次七勝用嚴。一嚴其出光。如雲涌出。應用無來。用謝無去。二宮殿間影成幢。勘影字。梵云阿嚩(無賀)皤(蒲賀)娑。此云照曜。亦云影。亦云光。雖通三義。量所宜用。今此應云光華成幢。三眾海所集。勘梵本云。阿難攘菩提薩埵曼荼羅娑揭羅三摩嚩薩攞囊羯[鞥-合+(白-日+田)]。此云無邊菩薩部類眾海湊入之藏。其曼荼羅音通於五義。謂泥壇日輪圓滿境內部類。今此即當部類之義。以道場眾會無邊品類周帀遍滿。不但集在宮殿邊故。讚宮為藏者。以其包容菩薩眾故。四出佛光聲有二種。一佛光出聲。二聲與光別。然是法界體事。又能說法界門。名不思議。五寶網周垂。六現佛力境。七現染影像。問染淨不俱。如何淨中現染。
答染以無性為性。仍不壞相故。淨證無性成。與染令為體。不壞淨性故。染淨相望。非即離也。後一佛力加嚴。謂於時處體事。而現廣促業用。一念包法界也。一念者。仁王觀空品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下文說念。准此應知。
第四師子座嚴中十事四。一量及相嚴。謂高廣而復妙好。上無加故高。旁無外故廣。即事而理故妙。即理而事故好。此總句也。次四事體嚴。謂一臺是摩尼。二網是蓮華。三輪是妙寶。四纓是雜華。次四事相嚴。一諸事脩嚴。二技果間飾。三寶光相照。四主伴珠寶。俱放光瑩。後一事佛力加嚴。謂說佛境界。上來四段。是第三別顯處嚴竟。亦即三種世間中器世間莊嚴訖。第四別顯主德者。前雖總相標佛為主。然未具明主之德用。故此別顯。於中有二。先總牒前所處之座。後於一切下。別明其德。德中有五。一三業普周。二身恒下明遍應群機。三一一毛下明毛端容剎。四身遍下明身智皈寂。五三世下明光現佛事。初中二。先法。後喻。法中三業即為三。初意業中二。先標。後智入下釋。標中云於一切法者。真俗二諦法也。成正覺者。獲得曰成。至極名最。離倒為正。開悟稱覺。於何開悟。謂即前一切法。云何開悟。此有三釋。一云於真諦境。證離言性際。於俗諦境。窮盡差別相。二云法差別境即無差別故。如瑜伽三十八云。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等正覺。後釋云智入等是也。三云證真即俗。而不壞真。證俗即真。而不壞俗。真俗二境及智鎔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開悟。為正悟之極。故云最正覺也。
後釋中言智入等者。釋前於一切法正覺也。此二句一義。前約隨俗入之言達。謂了達過未之事。分明顯然。與現無別。故云平等。後約會性入之言證。謂證會三世法體同一法性。故云平等。二身業中。云其身等者。有二義。一即此座上坐時。即充滿法界眾生前故。二佛身全收三種世間。故云充滿。三語業中。云其音等者。此通三種。一音聲。二言音。三言所詮法。文雖通三。意在說法。能順十方故。後喻中二喻。初喻喻前意業。後喻前身語兩業。初喻中兩句。一含容義。喻量智照俗不礙萬像。二平等義。喻理智照真萬像一性。然不礙萬像。後喻中兩句。初句普遍義。喻前身業充三世間。後句遍入義。喻語業普說逗機。故云平等隨入。或圓音合機。各隨影像解。故名入也。
第二遍應群機德中二。初身業。後演一切下語業。前中三。初明普遍超勝德。先明普遍。後明超勝。前中言遍坐一切道場者。其類有五。故言一切。謂一一切同類世界中道場。如名號品等說。二一切異類世界中道場。謂樹形等。如世界成就品說。三一切世界種中道場。四一切世界海中道場。並如華藏品說。五一切微塵中諸世界內道場。乃至重重。如是五類。佛皆遍坐。
後超勝者。彰超劣非奇。故云菩薩眾中等如日映星也。二三世下明果滿行因德。亦主伴顯發德。三無邊下明光遍法界德。
二語業中兩句。初法。後喻。配合可知。
第三毛端容剎德中二。初明容剎無礙。然有二義。一一毛端有多剎。是小大無礙。二多剎互容不失自相。是相在無礙。後各現下明於諸剎內調化自在。
第四身智皈寂德中二。初明身不動而遍此有二義。一用而常寂。身應十方而常。寂故無來往。二佛身如理圓遍一切在即是彼故。不待來往也。後智入下明智無寂。謂了相無依。故云入也。
第五光現佛事德中二。初光現三世佛神變。後一切下光現一切佛土莊嚴。上來別顯主成就竟。
自下第三總別標眾成就中二。先料簡。後釋文。前中略顯三門。一眾數。二新舊。三位地。初中通辨九會眾會數。總有一百七十二眾。謂都序中有四十一眾。謂同生一眾。異生三十九眾。佛師子座中一眾。此四十一眾。遍九會。第一會中有三眾。謂舊眾。新集十方眾。佛眉間眾。第二會中有新舊二眾。第三第四會中各有三眾。謂舊眾。證法眾。及天王眾。第五會中一百一十一眾。謂舊為一。昇天品內供眾。有一百七。并天王眾。及偈讚品中新集眾。又十回向品中證法眾。第六會中有四眾。謂說偈天女眾。同生。異生。證法眾。第七第八兩會各唯一眾。謂普賢普眼等舊眾。第九會中三眾。謂菩薩眾。聲聞眾。天王等舊眾。上來且就別。有此不同。若依融攝。一一會中。有餘會眾。稱法界會。互相在故。准計可知。
二諸會新舊者。或有會中唯舊無新。如七八兩會。或亦新亦舊。如餘七會。其三四五六會中。證法菩薩皆新來故。
三位地者。此中略有五類眾。以辯位地。一常隨眾。亦名嚴會眾。主伴眾謂普賢善德等。同生異生眾。同生有一眾。異生有三十九眾。一一皆有十佛剎微塵數。如實廣說。盡法界一切佛。互為主伴。常互莊嚴果位十身菩薩身故。二表法眾。如說十住解位。以慧名表解等。然皆因位極也。三證法眾。此中通八地已上故。四所被眾。此中不定。或始從凡位。乃至十地等故。發心功德品云。十方諸佛。告法慧菩薩言。汝說是法。皆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乃至云。無量菩薩。一生當得阿耨菩提等。又如天王天女等。皆是初地已上。由見法界身故。五供養眾。多是初地已上。上來且依行布德說。若約圓融行位。則不如是。謂所修之行。既一即一切故。所成位亦無礙也。約教思之。
二釋文中二。初各通列名。通讚德。後爾時如來道場眾海下。別標名德。以德讚佛。前中四十眾分二。初一是同生眾。後復有佛世界塵數執金剛下。是異生眾。問何類何位。為同異生。復云何名同異生耶。
答古來諸德種種解釋。或云聲聞為同。菩薩及雜類為異。或云菩薩聲聞為同。雜類為異。或云菩薩為同。聲聞雜類為異。或云地上為同。地前為異。或云八地已上為同。已前為異。或云菩薩及雜類俱為同異。或云雜類為同。菩薩為異。或云菩薩為同。雜類為異。雖此八釋。後三可通前五難用。所以者何。同異生名。非地位故。十地論釋請分之中。唯言解脫月是同生眾首。不判聲聞故。就後三釋中。初依實義。不據分相。今既科文。須依分相。二約菩薩形。非隨所化異生。作彼同類生身故。雜類不爾。故名為同。所以者何。異生之名。有二義故。一者造異趣業。受異趣生故。二者異聖人生故。此中同異雖俱菩薩。約形相別。而立其名。三約雜類為隨所化。諸異生類。作異生形。同生之名。但約同得法性生身。作菩薩形故。
今於三中。依最後釋。就前同生文中有四。一標數辨類。二其名下依數列名。三如是等下結略顯廣。四此諸下依名歎德。初中十佛世界者。十是一周圓數。表無盡故。佛世界者。凡一佛上。報化有異。權實宗殊。今取共許者為量。則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剎。或名佛土。體無差別。微塵者。七極微量也。下文有此。並准應知。菩薩摩訶薩者。此通名也。具釋如前藏部攝中。然今意取果位菩薩示跡因極者也。
二依數列稱也。文中略列二十菩薩。初十連枝普者。顯具法界總相德。故准下第五卷列名得法中。次音賢下有一菩薩。名淨德妙光。今此略也。後十名異者。表具法界別相德故。然總之與別。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礙分相顯德立其名爾。又此十名中。或依福行德行。或通福德。或德用。或離障。或據蘊德。或約三業勝用。如是種種。准釋可知。